丹尼士三叉戟的低地台底盤(其中歐盟二型三軸版本最初定名為「Trident」,後期才正名為「Trident 3」)設計概念源於丹尼士長矛(Dennis 丹尼士三叉戟 Lance),並加上類似富豪奧林比安的底盤側架設計,提供強大的鞏固和載重力。 丹尼士三叉戟最初配置的引擎是歐盟二型的康明斯(Cummins)M11-305E(馬力305匹,排氣量10,800cc),後來隨著歐盟三型標準落實而改配康明斯 ISMe-335引擎。 引擎採用後置縱列式佈置,並以中軸為驅動軸,轉彎時較以尾軸為驅動軸的三軸巴士靈活。 1997年至2002年間,生產予香港的丹尼士三叉戟巴士共有1291輛。 丹尼士車廠於1998年更推出三叉戟兩軸版本,即丹尼士三叉戟二型(Dennis Trident 2),採用橫置引擎。 由於香港當時法例規定兩軸車輛總重量上限為16噸,香港巴士公司因而無法引入此款巴士;直至2009年運輸署作出特別豁免後(即簽發豁免許可證),香港終於可引進兩軸雙層巴士。
- ATR396/HN2157(前龍運編號105),於2017年12月21日被捐贈予鰂魚涌佛教中華康山學校,以改裝為學生多元活動中心,包括英語室、流動圖書館及視藝展覽室,用作不同主題的教學、學習英文、讀書會等用途。
- 校方會將下層重新改裝成「英語學習中心」,上層會成為「生涯規劃資源中心」。
- 優質教育基金的資助計劃在2000年完結後,改為「電訊盈科電子社區流動中心」,經過2001年至2006年閒置一段時間後,再改裝為福音巴士,惟巴士很快便再次停用並一直停泊在臻美黃乾亨學校內,至2009年該校被揭發醜聞後,最終被政府出售至拆車場。
- 兩輛巴士事後因車齡已高而不獲復修,分別於同月22日及9月12日正式除牌。
- 三叉戟型因为采用低地台设计,底盘前半部须为一个低矮的平面,前半段底盘支架的高度空间只足够放置电缆及气喉管道,电池被置于驾驶座的下方,体积较大的装置如油箱、风缸等,主要收藏在车厢的楼梯位置,以及驱动轴以后的底盘后段。
- 其中ATS96/KF6694及ATS97/KF8311改為採用康明斯 ISMe-335歐盟三型引擎。
- ATR257/JS7265,於2018年12月被捐贈予及葛量洪校友會黃埔學校,校方會將巴士重新改裝成「CreArtive Bus.美術巴」。
香港的丹尼士三叉戟有四種長度,分別為10.3米、10.6米、11.3米及12米,並可以選配亞歷山大ALX500或都普(Duple Metsec)DM5000車身。 ALX500車身高4.38米,DM5000車身則高4.4米或4.17米(特製10.3米矮車身版),闊度均為2.5米。 然而都普車身的上下車門掣在駕駛室內的位置太後,車長操作時較為辛苦,或往往因經常拗手到後面而勞損。
丹尼士三叉戟: 丹尼士三叉戟3型
后来其中1部巴士(编号197,车牌HT7970)因为防滑装置操作异常而焚毁报废,因此有关生产商以1部配有都普车身的三叉戟巴士(编号301,车牌JV7629)作为赔偿;另外,147及182因交通意外提早退役。 丹尼士三叉戟2025 於1999年11月9日訂購22輛丹尼士三叉戟11.3米,價值約為5,500萬港元;為九鐵巴士首批一手雙層低地台巴士,這批巴士採用亞歷山大ALX500改良版車身、康明斯歐盟二型引擎及Voith DIWA 864.3波箱。 它是城巴首輛低地台雙層巴士及全港(且五輛丹尼士三叉戟12米樣辦車中)首輛配都普DM5000車身的丹尼士三叉戟巴士。 2100於1997年11月13日出牌時,車身被塗上獨一無二的塗裝。
ATR101車尾車牌位置原為置中,在投入服務時已被改置於牌箱右邊,原有位置被封住,與量產型看齊。 2006年7月17日,ATR101行走67X線在葵涌道經歷交通意外後,因車身嚴重損毀,ATR101的大約半個車身需要重建。 唯當時早期版ALX500車身(包括樣辦車車身)大部份的組件已經停產,以及公司早已於2004年重組成亞歷山大丹尼士,因此九巴只能夠向亞歷山大丹尼士於訂購第二批次的AVBE同時額外要求增製一件為早期版ALX500樣辦車車身而度身訂造的額外組件以供修復ATR101。
丹尼士三叉戟: 丹尼士三叉戟二型
車廂方面,座椅為Fainsa Gaudi高背絲絨座椅,車廂設有大型行李架及手提行李架,車窗亦設有太陽簾,屬豪華巴士的標準;車廂色調改為紅色。 城巴為擴充城巴機場快線車隊,於是便60輛訂購丹尼士三叉戟12米,其中50輛採用早期版都普DM5000車身。 2020年10月18日,隨著城巴僅餘的2輛10.3米矮車身(887及894)被封車退役,本港都普車身配丹尼士底盤的組合亦正式劃上句號。 下層的行李架原先設有三組,但部分巴士(501、 、512、 、520、522、524)於1999年被拆除落車門後的行李架,並在該空位加裝6張座椅,以增加載客量。 2020年5月13日,一輛行駛九巴64S線往元朗方向的ATS101/KL4588在錦上路近蓮花地失控迎頭撞向一輛私家車,其後剷上行人路再衝落路邊草叢,3人受傷。
- ATR101車尾車牌位置原為置中,在投入服務時已被改置於牌箱右邊,原有位置被封住,與量產型看齊。
- 今次設計同之前 Rickshaw Sightseeing Bus 同款巴士改裝有所不同。
- 丹尼士三叉戟型的设计源自飞箭(Arrow)型巴士,设有两轴版的丹尼士三叉戟二型及三轴版的三叉戟三型,但两者的设计各有不同,较先推出的丹尼士三叉戟三型采用纵置引擎设计,引擎散热水箱安装于在引擎室右侧,而迟一年推出的二型却采用横置引擎设计。
- 因为丹尼士车厂重组,其生产线于2001年改由TransBus International(现亚历山大丹尼士,Alexander Dennis)接手。
- 2008年12月27日:上午十時許,一輛69X線往天瑞方向的3AD46(HJ8388)在屯門公路近麗城花園撞向前方一輛貨櫃車,2名乘客和車長受傷。
此車型是用以代替當時未能及時付運的三叉戟低地台巴士(即後來的ATR),而引擎馬力原只得250匹,經過調較後提升至270匹。 3AD80在2011年10月6日於屯門公路焚毀,已在11月18日除牌。 1995年,城巴再度引入30輛丹尼士巨龍12米空調巴士,車輛規格上大致上與第二批10.3米同型號巴士( )相近,採用了2+2編排的 Lazzerini 闊身絲絨座椅。 2011年1月,新創建將T1退役,T2及T3的車牌號碼被重新登記。 隨著新巴改裝利蘭奧林比安作為訓練巴士用途,T2及T3至2012年6月退役,代表新創建旗下訓練車隊正式全空調化。 2014年11月5日:一輛3AD71(HM3147)在行走40X線往烏溪沙站途中於城門隧道往沙田管道方向起火,車尾完全焚毀,其後因車尾嚴重焚毀及車齡問題而提早於2015年1月9日除牌。
丹尼士三叉戟: 巴士車隊
2008年,這批巴士開始退役潮時,發生九巴天慈車廠火災事件,AD4-6、8、10、13、15、18獲得續牌一年,以暫時替代被焚毀的8輛巴士。 丹尼士三叉戟2025 其餘則不獲保留,其中AD23/EW1005在退役後,將車頭整副組件轉移至ADS12/FT3339。 S3N255(EU9551)在退役之後被巴士迷私人保留,該車在多年之後的2020年被重新翻噴。 及後該車被掛上前九巴利蘭珍寶D787的車牌「BJ4807」,分別於2022年3月12日晚上在油麻地彌敦道,以及於同年3月20日在原新九龍灣驗車中心用地進行電影拍攝。 在1994年出牌的一批50輛丹尼士巨龍的車尾被密封(俗稱密龍/密籠),以預留安裝空調系統。
丹尼士三叉戟: 丹尼士三叉戟三型发展历史
城巴在2005年進行車廂翻新工程,包括更換地板、改用黃色扶手、全車路線牌更換為Lite Vision電牌及由原有Lazzerini無頭枕座椅改裝為新巴色彩人造皮頭枕座椅。 城巴在2005年翻新車廂,包括更換地板,車頭地點牌更換為Lite Vision電牌、由原有Lazzerini無頭枕座椅改為New China新巴色彩人造皮頭枕座椅,而黃色扶手柱則獲保留。 城巴在1997年引入最後10輛丹尼士巨龍10.3米空調巴士,機械配搭與上一批相同,車尾冷氣組件與上一批稍為修改。 城巴在2000年推行無軌電車試驗計劃,701被改裝成全球首輛三軸雙層空調無軌電車(同時把引擎更換為平治引擎),但計劃得不到政府的青睞,最後無疾而終。 2004年,從新旅遊購入旗下兩輛開篷巴士,編為20及21,提供私人租賃服務。
丹尼士三叉戟: 丹尼士三叉戟
2021年3月25日,城巴利用社交網站宣佈最後2輛丹尼士三叉戟於翌日(3月26日)為最後服務日,並會行走61R及88R線。 惟2312/KN4257所負責之尾班車在行走88R線期間,於獅隧管道內壞車,故城巴臨時安排先行已完成其負責班次之2314/HR3878駛往獅子山隧道收費廣場接載受影響乘客繼續行程,為城巴丹尼士三叉戟的終極尾班車。 該2輛丹尼士三叉戟退役後,意味所有城巴丹尼士三叉戟已全數退役,亦代表城巴繼新巴之後,第二間全線車隊排放均達歐盟四期或以上的巴士公司,至於非專利部全線車隊更全數屬於歐盟五期車輛。 城巴於1999年購買了一輛配早期版都普DM5000車身的單門版丹尼士三叉戟巴士10.6米,也是全港首輛丹尼士三叉戟巴士10.6米。
丹尼士三叉戟: 香港營運商
而第二架樣辦車亦係配亞歷山大ALX500樣辦車身,喺1997年5月運到香港,成為香港第一架低地台雙層巴士。 之後架巴士俾人油成香檳色、貼埋顯示車廂地台嘅紅線同埋幾個人仔嘅貼紙,以宣傳佢嘅「超低地台」(九巴叫法)設計。 2013年7月1日,下午一时正,一辆往机场博览馆方向的E22线丹尼士三叉戟12米巴士#2286(JA220),在北大屿山快速公路近小蚝湾车厂对开,因有客货车不适当切线撞及中型货车车尾,反弹出快线后停下。 因中型货车突然停下,结果收掣不及,撞向中型货车尾部,巴士车架底端被撞断,驾驶室尽毁,消防要拆除部分车身才可救出车长的尸体,另37名乘客受伤,肇事巴士事后因年事已高不获复修,已于同年8月23日正式除牌退役。 2013年4月20日,下午二时许,一辆行走A22线往蓝田站的亚历山大ALX500车身的客车版本三叉戟#2104(HN7737),在青沙公路往西九龙公路支路突然起火,车尾严重焚毁,肇事巴士已于同年5月31日正式除牌退役。
丹尼士三叉戟: 丹尼士巨龍/禿鷹
龍運巴士喺1997至1998年引入150架配亞歷山大ALX500車身嘅12米丹尼士三叉戟3型巴士,行北大嶼山及機場巴士線,其中25架係客車版,有大啲嘅行李架。 2002年,三轴版三叉戟底盘被TransBus公司改良,并配上全新车身,成为TransBus Enviro 500(后来改称亚历山大丹尼士Enviro 500)。 到了2005年,Alexander Dennis研制出两轴版三叉戟的改良型底盘,新底盘拥有更长的前跨距及新款油缸,同样配上全新车身,并以亚历山大丹尼士Enviro 400的名称推出市场。 三轴版丹尼士三叉戟(后期亦有被称为Trident 3)采用纵置引擎设计,引擎散热水箱设于引擎右面;而两轴版丹尼士三叉戟(亦有被称为Trident 2)采用横置引擎设计,引擎散热水箱设于引擎左面。 到了1999年,两车轴的三叉戟巴士,开始在英国本土大量行走,而这款巴士的不同长度版本,亦已于爱尔兰、西班牙、新加坡、美国及加拿大等地投入服务。 首辆三叉戟巴士于1996年问世,最先于1997年在香港投入服务,而全球首辆三叉戟巴士由香港的九龙巴士﹝九巴﹞所拥有。
丹尼士三叉戟: 退役後出路
2100:是城巴的丹尼士三叉戟三型样办车,也是城巴首辆低地台双层巴士,波箱配备为ZF 5HP590,此车内笼以蓝色为主,令人联想起此车是像中巴。 初时行走新界西北过海路线,在新机场投入服务后随即加入城巴机场快线车队,但于2013年9月16日退役并成为零件车,是城巴及全港首辆非意外而正常退役的丹尼士三叉戟。 香港是三叉戟型低地台双层巴士的启用地区,也是香港首款低地台双层巴士。 除了于1998年结束专营权的中华汽车有限公司外,所有专利巴士公司都拥有丹尼士三叉戟巴士,长度由10.3米至12米不等。
丹尼士三叉戟: 丹尼士三叉戟巴士
直至2015年5月6日,城巴最後一輛丹尼士巨龍875在當晚行走8X線後,城巴丹尼士巨龍巴士正式全數退役,同時象徵香港再沒有載客服務的歐盟一期排放專營巴士行走。 丹尼士三叉戟 新巴特別在DM28(車牌號碼ES6657)車身上塗上「新巴最後一架『熱狗』」的塗裝,並於2002年8月17日為「新巴『熱狗』」舉辦告別儀式遊河活動,跟行走95線的DM17雙雙於當日後退役,象徵新巴除15C線外已經達致全面空調化。 AD53在退役前曾經發出新聞稿,表示原定根據本港專利巴士法例,於2009年4月30日退役,及後九巴改變主意,續牌一年,並轉為以路線訓練形式行走。
丹尼士三叉戟: 九巴車隊
這批巴士與第二批富豪超級奧林比安10.6米(ASV51-100)為九巴最後一批採用反射潛望鏡的巴士。 這批巴士的上層車頭扶手在出廠時為M字型設計,惟已於2009年隨着雙扶手加裝工程而被統一為十字型。 丹尼士三叉戟2025 另外,由ATR44開始的車輛,下層車尾的兩個側向單人位被改為兩組倒向雙人位,載客量因而多兩人。
當中T19於2018年6月退役後,被發現停泊於前啟德機場空地內,全車被噴成灰色。 再於同年8月上旬披上「第三十屆公平貿易展覽」全車身廣告,其後被拖往龍和道並用作拍攝電影《掃毒2》翻車場面。 2012年7月4日晚上,2207/HV7644行走E21A線往東涌(逸東邨)時,在青馬大橋遭尾隨的貨車撞及車尾,4人受傷。 該車因車尾損毀而不獲復修,提早於同年10月退役,並被作為零件車之用。
城巴喺1997至1998年引入61架12米丹尼士三叉戟3型客車,用嚟行機場線,11架配亞歷山大ALX500車身,50架配都普金屬部分DM5000車身。 另外又喺1998至1999年引入60架配都普金屬部分DM5000車身嘅12米三叉戟3型半客車(單門、雙門版各佔一半。其中一架雙門版去到2000年至出)同埋40架配都普金屬部分DM5000車身嘅12米三叉戟3型巴士。 丹尼士三叉戟2025 丹尼士三叉戟2025 城巴有三架丹尼士三叉戟3型樣辦車,一架係配都普金屬部分DM5000車身嘅客車、一架係配亞歷山大ALX500樣辦車身嘅巴士,同埋一架係配都普金屬部分DM5000車身嘅巴士。 丹尼士三叉戟2025 2002年九巴亦買咗14架原本屬於龍運巴士、配亞歷山大ALX500車身嘅12米丹尼士三叉戟3型巴士。 2010至2015年,九巴再由龍運巴士買103架丹尼士三叉戟3型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