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吐露港公路等快速公路落成,九巴開辦多條來往新市鎮及市區的特快路線,沿途亦有服務地區相近的紅色小巴或區內/跨區流水線,均大大減低此路線之需求,乘客只是「見車上車」,每年虧蝕達800萬港元[1],最終於2008年12月7日功成身退。 展望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的樂園擴建及酒店增建、南昌站上蓋物業(匯璽)發展、廣深港高速鐵路西九龍站、西九文化區及港珠澳大橋的興建、葵涌及荃灣商貿區及愉景灣不斷發展,東涌綫的乘客量將不斷增加。 於周一至周五的上、下午繁忙時間及周六的上午繁忙時間,加開短程班次往來青衣站至香港站(4至5分鐘一班)。 東涌23號巴士 不過由於受到COVID-19疫情的嚴峻影響,政府實行的抗疫措施令乘客量大為減少,因此由2020年2月29日起,星期六全日所有東涌綫列車均暫時以東涌站為終點站直至另行通知。
因應23線假日客量高企,嶼巴在2019年5月31日安排一輛Enviro400 Euro V(AD11/VU4736)前往昂平進行試路,以測試23線轉用雙層巴士的可能性。 受昂坪360纜車直接競爭影響,此路線客量近年顯著回落,班次亦大幅減少[2]。 運輸署自2009年2月容許外來旅遊巴申請許可證進入東涌道後,團體遊客租用嶼巴之需求亦大減;目前特別路線23S只於昂坪360進行維修時提供服務,疏導未能選乘纜車的乘客。 途經全段英皇道,對來往中西區至銅鑼灣及東區內部的乘客而言,顯得費時失事。
東涌23號巴士: 服務時間(詳細班次)
1935年改為逆時針循環線,先經上環及西營盤前往大學堂,然後經般咸道及堅道返回中環。 東涌23號巴士 該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停駛,直到1946年4月16日才重投服務。 城巴4號線是香港城巴的一條香港島巴士路線,於星期一至五早上循環來往華富(南)及中環;其餘時間則以雙邊總站運作,來往黃竹坑及中環(交易廣場)。 不過本路線的定線,除了由銅鑼灣往來勵德邨的一段路外,基本上完全其他柴灣區巴士路線重疊,當地鐵港島線(現稱港鐵港島線)於1985年5月全線通車後,由於港鐵柴灣站鄰近興華邨,加上大部份定線與港鐵重疊,本路線客量也急轉直下。
1982年8月24日,筲箕灣總站由愛秩序街路旁遷入南安里旁的大型坑狀巴士總站。 2016年9月份,交通事務局局長林衍新稱,3及33路線日載客量更接近3萬人次,為全澳最多乘客乘坐的路線,未來有需要對相關線路加開特班車或改用更大型巴士載客。 此路線之前身19線改稱70線之後,全面改用各款二手前置引擎雙層巴士,包括AEC Regent五型(2A)及丹拿CVG5(2D)。 在1980年代上述各款二手巴士退役後,此路線改用俗稱「雞車」的利蘭勝利二型(G),九十年代雞車開始退役時改用梅斯特斯平治O305(ME)、丹尼士統治者(DM)及都城嘉慕威曼都城9.7米(M)行走。 中環(交易廣場)開經:干諾道中(東行)、支路、干諾道中(西行)、租庇利街、皇后大道中、皇后大道西、薄扶林道、華富道、華富(南)巴士總站、華富道、石排灣道、香港仔大道、黃竹坑道及南朗山道。
東涌23號巴士: 巴士轉乘優惠
投得地皮的發展商,需要為項目興建面積約10萬平方呎的公共交通交匯處。 同時,地盤內一條南北向的車輛和行人通道需要保留,令地盤分拆成東西兩個部分;東面近道路的部分地盤,建築物高度限制下調至23.5米。 城巴S56線由2008年7月7日起改以東涌站為總站,由於當時室內東涌站總站空間不足,加上該線其中一個定位是提供機場暢達路特快前往東涌站的服務,故站位設於露天總站,與S1線在正常情況下所使用的落客站相若。 新大嶼山巴士23線是香港新大嶼山巴士營運的大嶼山巴士路線,來往東涌達東路巴士總站及昂坪,經東涌道、嶼南道。 作為大嶼山交通樞紐,多條往返南北大嶼山的巴士路線皆以東涌站巴士總站為起訖點,方便市民接駁港鐵或大嶼山北部對外路線往返市區。
- 一年後,位於落客站旁的非專營巴士部分定於2020年4月5日啟用[13][14],以容納從富東街遷至的NR05及NR06線;另外由冠忠巴士受託經營、往返東涌站至國泰航空貨運站的員工穿梭巴士之上落客點亦遷移至東涌站總站非專營巴士部分。
- E33/E33P線服務範圍以外(如景峰花園、良景邨)的乘客,都會因A33/A33X線收費昂貴、班次疏落等原因而改搭九巴到屯門公路轉車站或乘輕鐵/港鐵巴士K58線到屯門市中心轉乘E33線或到屯門兆康站轉乘E33P線前往東涌區及機場。
- 該地皮於2006/07及2007/08年度均被納入「勾地表」,但一直未被勾出,當年曾蔭權政府決定把地皮作公屋發展。
- 現場所見,街市及商場則十室九空,只有一間經營電器、爐具、燈飾店舖營業。
政府在2012年推出東涌市中心總站所在的地皮作商業發展用途,經公開競投批予東薈城發展商-太古、恒基、新地、新世界及恒隆合組之財團,成為東薈城名店倉擴建部分。 商場興建期間,東涌市中心總站需要停用,另覓地點重置;由於東涌站總站與東涌市中心總站原先共用設於達東路出入口,而該出入口通道將會納入地盤範圍,發展商需要替前者於美東街另建出入口,商場興建工程方可展開。 東涌站巴士總站(Tung Chung Station Bus Terminus,城巴地點代號為TUC,龍運地點代號為東涌)[1],位於新界離島區東涌第14區東涌市中心達東路20號東薈城名店倉地下,毗鄰港鐵東涌站和東涌纜車站,乃中央設有泊車處的大型室內鋸齒形巴士總站。
東涌23號巴士: 服務
喺啱啱營運嗰時,呢條線主要係用三菱Rosa小巴嚟行,後嚟先改用平治O814型中型巴士嚟做主力。 但係隨著乘客係噉增加,原嚟嘅平治巴士應付唔到噉多人,所以就改用下面講到嘅大型巴士型號嚟行。 東涌23號巴士2025 原址為東涌第56區地皮的迎東邨,是多年來少數坐擁海景私樓地轉為公屋發展的例子。
位處東薈城地下的東涌站巴士總站乃大型室內巴士總站,採用鋸齒形設計,啟用時緣邊設有十個上落客位,中央則為泊車處。 發展商2014年動工,將毗鄰美東街的掉頭處改建為此站的新出入口。 東涌23號巴士 新出入口於2015年4月20日上午十時啟用[4][5],所有進出此站的巴士皆繞道美東街。
東涌23號巴士: 巴士總站地皮改劃為商業用途
該路線乳豬紙將之名為「東涌港鐵站(D出口)」(Tung Chung MTR 東涌23號巴士2025 Station (Exit D)),而豎立於此站的站牌則將「(D出口)/(Exit D)」一詞省略;2016年4月1日起,乳豬紙上的站名改為「東涌站(D出口)」(Tung Chung MTR (Exit D))。 受東薈城擴展計劃影響,達東路公共交通總站由2015年4月20日起封閉,原本使用該站的愉景灣巴士DB01R線加停此站,成為首條使用此站的巴士路線[2][3]。 雖然該線既不是循環線,亦並非以此站為總站,乘客仍可在此站登車經東涌達東路總站前往愉景灣。 此站位處露天,而毗鄰處於室內的東涌地下鐵路巴士總站於1998年6月22日啟用,為此站之擴建部分,路線主要前往機場及逸東邨,而此站則改為嶼巴各條大嶼山路線使用,兩站共用通往達東路的出入口。 東涌新市鎮是機場核心計劃的十項核心工程之一,新市鎮內首個公共屋邨名為富東邨,於1997年入伙,青嶼幹線於5月22日通車,此總站亦在當天啟用,是東涌新市鎮首個巴士總站,以及東涌站附屬的公共交通設施,在地鐵東涌綫尚未投入服務前,成為區內唯一對外交通樞紐。 在芸芸城巴大嶼山北部對外路線中,只有E23與輔助路線E23A以地面運輸中心為總站;兩線往機場方向之電牌會顯示「赤鱲角」,並非城巴機場快線慣用的「機場」。
東涌23號巴士: 澳門H3號巴士
此後,本線一直為華富邨居民提供往市區的服務,客量一直維持高水平,直至1990年代,華富邨人口開始老化,通勤需求減少,客量開始下跌。 隨着中巴開辦了西區海底隧道路線970,搶去了乘搭本線轉車往九龍的乘客,營運情況開始轉壞。 不過,行駛本線的都是非空調巴士,車費較便宜,仍吸引相當薄扶林道沿線的乘客乘坐。 該線是港島區歷史最悠久的巴士路線之一,於1933年6月開辦,來往皇家碼頭及大學堂,途經上環及西營盤。
東涌23號巴士: 服務詳情
而比起豪華機場巴士路線A33/A33X線,E33/E33P線歷史更悠久、走線更直接、班次更緊密、收費更便宜;在深入民心的情況之下,E33/E33P線是屯門區居民在的士以外的一個主要選擇。 東涌23號巴士2025 E33/E33P線服務範圍以外(如景峰花園、良景邨)的乘客,都會因A33/A33X線收費昂貴、班次疏落等原因而改搭九巴到屯門公路轉車站或乘輕鐵/港鐵巴士K58線到屯門市中心轉乘E33線或到屯門兆康站轉乘E33P線前往東涌區及機場。 工務司署交通運輸調查部曾於1972年2月22日至1975年12月19日間調查此路線運作情況,結果顯示此路線在1975年9月11日下午繁忙時間往上水方向的載客率稍為超過100%(九龍塘至過獅子山隧道後,進入沙田市中心前)。
東涌23號巴士: 巴士
自從新巴取得巴士專營權後,將本線優化服務和增設特快路線(例如18P和18X等)後,令很多東區市民乘搭本路線和特快路線。 在西港島綫通車前,載客量有四成半至八成,通車後只有三成至五成以內。 公營房屋供應量備受關注,不少政黨及智庫均已預期2023年後出現斷崖式下跌,其中由前特首董建華成立的團結香港基金,今年4月便已發表研究,引用資料預測2023年的供應量,將比2018年會大跌近四成,公私營房屋供應更可能出現「斷崖式」下跌,3年內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便需長達6年。 經過八個多月全面運作,運輸署2020年1月24日刊憲把該總站納入東涌站巴士總站範圍,嶼巴亦即時跟隨[12]。 一年後,位於落客站旁的非專營巴士部分定於2020年4月5日啟用[13][14],以容納從富東街遷至的NR05及NR06線;另外由冠忠巴士受託經營、往返東涌站至國泰航空貨運站的員工穿梭巴士之上落客點亦遷移至東涌站總站非專營巴士部分。 美東街新出入口開放後,城巴在S1線月台旁設置的指示牌卻將此站稱為「東涌市中心總站」(Tung Chung Town Centre Terminus)。
東涌23號巴士: 路線數目
2019年4月6號,因市政署開展「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呢條線臨時唔停靠「金碧文娛中心」站到8月31日。 2017年4月9號,改返經高士德大馬路去媽閣,按原線行到「三角花園」站後,唔停「市政狗房」站、「望廈炮台」站、「愉景花園」站同埋「羅理基/馬六甲街」站,改停「提督馬路/雅廉訪」站、「高士德/連勝」站、「高士德/賈伯樂」站,到「東方拱門」站之後按原線嚟行[5]。 1989年4月,由於關閘馬路質量唔好,要大規模整路,去關閘方向,要改行拱形馬路、黑沙環馬路、慕拉士、黑沙環第五街、黑沙環第六街、高利亞海軍上將大馬路、馬場東大馬路到關閘;去媽閣方向就改行巴波沙大馬路。 而同樣因為路面工程關係要改路嘅2號單頭線重一度延伸到關閘,響1988到1989年期間同5號幾乎完全一樣。 直到1990年,關閘附近馬路工程全部搞掂,5號由關閘來回蓮峰廟嘅路程先改返,去關閘經巴波沙大馬路,去媽閣就經馬場大馬路、騎士馬路、看台街、關閘馬路。 1980年8月,關閘馬路由雙向行車改做單行線去關閘,5號由關閘開出之後,要改經馬場東大馬路、黑沙環第六街。
東涌23號巴士: 香港巴士大典
兆康站(南)開經:青山公路(新墟段、嶺南段)、藍地交匯處、青麟路、震寰路、鳴琴路、田景路、鳴琴路、青雲路、皇珠路、海皇路、湖山路、龍門路、屯門赤鱲角隧道公路、順朗路、北大嶼山公路、東涌東交匯處、裕東路、順東路、赤鱲角南路、駿運路、駿運路交匯處、航膳西路、駿運路交匯處、觀景路、東岸路、機場路及暢連路。 登車前請準備現金、八達通卡或以電子支付繳付車資,車內不設找續。 至於機場巴士「A」路線,乘客可前往巴士顧客服務及售票處購買車票。 登車前請準備現金、八達通卡或以電子支付繳付車資,車内不設找續。
東涌23號巴士: 服務時間及班次
本線是慈雲山首條來往新界區的日間專營巴士路線,以及城巴首條服務慈雲山的日間專營巴士路線[1]。 1998年6月22日香港國際機場啟用,位於東薈城第一期基座的「東涌地下鐵路巴士總站」(Tung Chung MTR Bus Terminus)[2]亦正式開放[3]。 新站與市中心總站僅一牆之隔,兩站皆是東涌站附屬的公共交通設施。 自此,前往機場及逸東邨路線主要使用此站,而往返大嶼山各處的路線則在東涌市中心總站上落客,兩個總站共用連接達東路的出入口。 另外,本線改為循環線後不再途經中環碼頭,替代本線服務中環碼頭的4X於假日停開。 華富邨的居民於假日便失去了直達中環碼頭的服務、並需要改乘城巴往瑪麗醫院轉乘往中環碼頭的巴士路線。
東涌23號巴士: 服務時間及班距
東涌市中心總站重建工程啟動後,原有出入口納入工地範圍而封閉,有關方面另行在美東街設置出入口。 除了美東街車輛出入口旁的行人路外,行人也可以使用S1線車站旁的行人通道,往返港鐵東涌站及東薈城名店倉商場入口。 東涌23號巴士 東涌新市鎮是機場核心計劃十項核心工程之一,首個公屋富東邨與居屋裕東苑於1997年入伙。
東涌23號巴士: 服務時間
某程度上舒緩了荃灣綫九龍段(美孚站至尖沙咀站)及金鐘站的擠逼情況。 惟2002年8月起觀塘綫不再過海前往香港島,部份觀塘綫石硤尾站至彩虹站一段的乘客重投旺角站轉乘荃灣綫及金鐘站轉乘港島綫前往香港島及南區,使彌敦道一段荃灣綫(太子站至尖沙咀站)及金鐘站人流回升(雖然2004年10月尖東站落成後至2009年8月九龍南綫通車前彌敦道一段人流曾稍為回落)。 東涌23號巴士2025 東涌綫[註 1](英語:Tung 東涌23號巴士 Chung Line)是港鐵營運的通勤鐵路綫,也是機場鐵路的一部份。 來往大嶼山東涌站與中環的香港站,途經大嶼山北岸、青衣島、荔景和西九龍填海區,全長31.1公里,車程約29分鐘,大部分路段和機場快綫並行或共用轨道。
東涌23號巴士: 班次
如果乘搭交通工具,則可乘搭37、37M號巴士,繁忙時間約須等候5分鐘,非繁忙時間為15分鐘,車程為10分鐘。 根據政府規劃,未來將有鄰近迎東邨的鐵路站東涌東站,估計於2026年落成。 而在迎東邨的巴士總站,亦有巴士往返市區,如銅鑼灣、紅磡、將軍澳、荃灣等,但不少只有於繁忙時間提供服務。 2008年12月7號,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交通事務局就開始搞第一階段巴士線調整計劃,1A同34都取消咗唔行提督馬路到媽閣嘅一段路,而呢條線就將總站搬咗去關閘總站,而1A同34唔行嘅地方,就由呢條線頂上,同埋為咗畀乘客有時間轉乘1A同34,呢條線嘅班次都加密到八至十分鐘一班[1]。 東涌23號巴士2025 不過,九廣鐵路於1982年至1983年期間逐步電氣化,使火車班次變得非常頻密,行車時間亦大幅縮短。 此路線行經多個新市鎮,更取道大埔公路-大埔滘段等山路路段,走線迂迴,車程冗長。
新巴於1999年開始派出空調巴士行駛本線,但因承襲了以往中巴的收費階,故空調巴士的收費較競爭對手城巴高,本線及其他新巴薄扶林道線的競爭力進一步下跌,客量和班次也減少了很多。 根據政府就「東涌新市鎮擴展研究」第2階段公眾咨詢的文件,東涌綫將延長至添馬站,與將軍澳綫轉乘(交匯方案)或全綫連接港島綫東段至柴灣(換綫方案)。 據《鐵路發展策略2014》,東涌西站獲落實興建,初步預計將於2020年至2024年之間完成[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