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 8]胡禮在任中央書院掌院的28年間,依香港公立學校校長比文(C. J. Bateman)的建議,在1886年引入劍橋本地考試(Cambridge Local Examinations)。 牛津、劍橋本地考試均為升讀外國院校所設,並附設獎學金制度。 在建校之初,書院主要爲香港的華裔及印度裔學生提供英文教育,以進入當時英國在遠東的唯一的一所大學—香港大學。 早年入學者亦有香港大學教職員的嫡子,當中就有許地山教授之子—周苓仲、馬鑑教授之子—馬臨等先賢。 當時香港大學的生源除本地學生外,校方還前往中國及東南亞等地區取錄學生。
1962年,教育司署設立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取代小學會考,再到1978年在「九年免費教育」實施之後,中學入學試亦被廢止,取而代之的是在1978年推行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當中的香港學業能力測驗。 學能測驗在2001年後被取消,學校改為參考學生歷年小學校內考試的成績來評核其學力。 自香港大學入學試在1913年首次舉辦以來,英皇書院一直作為香港大學的重要生源。 早期,英皇書院會保送第二班(Class 2)及第一班(Class 1)學生參與三場由香港大學舉辦的考試—香港大學入學試、香港大學初級本地考試,以及香港大學高級本地考試。
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 (King’s College,KC) 升中注意事項
因此,家長喺揀學校嘅時候需要留意該中學學生平日喺社區上嘅表現,作為評估中學校風嘅準則。 聖保祿學校係一間直資天主教女校,成立於1854年,學校全年學費為$25000。 全校開36班,除咗傳統科目,學校另有開辦茗藝、以及法文、西班牙文等外語課程。 有別於其他學校,聖保祿學校學生於中三及中四修讀IGCSE課程,然後於中五及中六修讀DSE或英國A-Levels課程。 聖保祿中學同埋藍田聖保祿中學係聖保祿學校嘅姐妹學校。
其中一個最明顯的分别是,西營盤官學堂只開辦第八班至第四班,而英皇書院則有第三班至第一班。 英皇書院2025 自香港授勳及嘉獎制度於1997年創立以來,英皇書院的校友之中有6位獲授大紫荊勳章,當中包括梁振英、李福善和方心讓等人。 除此之外,校友累計共獲授金紫荊星章12面、銀紫荊星章17面、銅紫荊星章12面、榮譽勳章4面。 英皇書院 畢業後負笈美國升學,獲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學士及碩士學位,輔修經濟學,並於哈佛大學商學院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劉熾平:1990年會考9優;現任騰訊公司總裁及執行董事。
英皇書院: 古樹倒塌|不敵久疾及大雨 英皇書院61年歷史「校樹」倒塌
此外,不少華藉教育家,如張榮冕、前高級教育官胡興德等人,皆曾在書院擔任教職。 英皇書院 設計,屬於新古典主義英式校舍建築,擁有底層庭院、拱門迴廊及麻石圓柱,是一座以磚砌迴廊配合紅磚建成的大樓建築。 現時校舍內的拱形柱廊、飾有石柱的外廊、粗琢隅石、模製檐楣、圍繞窗戶典古典風格的石砌緣飾等,仍可瞻睹该時期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特色。 校舍落成時,建有南翼及東北兩翼,而位於般咸道和西邊街交界建有鐘樓。 當時全校共有教室29所、高班實驗室兩間、禮堂和畫廊各一座,以及北翼大樓的圖書館、收藏館各一座,地理室、冲晒房、美術室及健身室各一間。
- 1941年12月8日日軍侵略香港,學校大樓被港府改作緊急軍事醫院。
- 其餘教師是香港大學的畢業生,包括連同校長梁鳯岐在內的一批英皇書院舊生。
- 英華書院之學生屢次在香港青年音樂匯演及香港校際音樂節等重要學界音樂賽事中獲獎無數。
- 2004年左右,校舍庭園亦進行翻新,而噴泉亦進行重建和改善工程。
- 當時香港大學的生源除本地學生外,校方還前往中國及東南亞等地區取錄學生。
- 國際體育工作坊,是聖保羅男女中學的重要日子,因為它著重學生在多方面的發展,不論是考試成績或是其他技能,都鼓勵學生進步,故此各方面的音樂團隊,也是它的特色。
- 直至1855年,政府將資助本地學塾改為「皇家書館」(Government School),由政府直接辦理,是為官立學校的開始。
學校更會檢視各班在環保方面的表現,最佳表現的班別會獲頒「綠色班級」獎項,以資獎勵。 英皇書院2025 學校亦會每年為校舍進行全面的碳審計,以得悉全年平均碳排放量作監察的用途。 在一九七七年十月,英皇书院的旧生朱家辉先生(Mr. K.F. Chu)接任校长,这年校舍庭园的喷泉收复完成,底座改装成一个金鱼池,并在校舍庭园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一棵紫荆树种植在校舍庭园的北面角落。 一九六七年,收生达一千零二十九人,其中包括十多位女生,祈立德先生(Mr. H.W. Clarke)接替郭士熙先生出任校长,翌年英皇书院在全港大学入学试取得全港最好的成绩,共六十四项优异成绩,成一时佳话。
英皇書院: 學校特色
而首屆香港中學畢業會考的考生共721名,423名考生成功獲取證書。 時任英皇書院掌院祈惠霖(兼任代理教育司)分別於1938年和1939年作為考試委員會執行委員會的成員。 般咸道校舍在1928年3月5日正式開幕,啟鑰及開幕典禮由下任總督金文泰爵士主持。 典禮上雲集近百位當時殖民地的名流士紳,亦包括一批舊西營盤官學堂師生,當中有時任駐港英軍司令盧押、書院共同倡議者普樂爵士、時任律政司金培源爵士、時任教育司活雅倫、時任警察司胡樂甫、時任工務司祈禮士諸君。 書院早期的捐贈人還包括何東爵士、黃金福及蔡立志諸君。 現於聖士提反女子中學(SSGC)就讀中一的林君霞,當年在自行收生階段申請了SSGC及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前者是其第一志願。
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校園傳統
梁振英童年家住西營盤警察宿舍,他曾說兒時行經英皇書院, 已愛上這漂亮的紅磚屋, 即使被妹妹說他「不知天高地厚」,仍立志要考入英皇。 他小學時差不多年年考第一,只失手過一次,但考入英皇後卻未能維持好成績,他曾承認成績及不上同班的羅智光(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常任秘書長)及劉山青(社民連成員)。中五畢業後,終升讀香港理工學院建築測量系。 另外提提大家,唔少直資、私立小學已經接受2021學年報名,家長應該要密切留意心儀嘅學校嘅截止報名日期,免得錯過入讀心儀學校嘅機會。 教育局將全港 19 區分成 36 個校網,按子女就讀小學嘅區域,將子女分入唔同嘅校網。 而以下呢個係根據每區而整合成嘅資助及官立小學嘅校網排名,而家長揀呢兩類小學就要參與小學派位機制。 而喺呢個小學「自行分配學位」嘅階段,全港所有官立或資助小學(佔全港大約九成,以下統稱「官津小學」)會各自拎 50% 嘅學位作自行分配,剩低 50% 學額就係由教育局統一分配。
英皇書院: 香港培正中學 Pui Ching Middle School
书院原则上是宗教自由,然而该校是有圣公会背景的,早期部分校友在圣公会担任重要圣职,又或者是圣职人员的儿子或亲属。 西角官学堂初期只有男生就读,1859年男生数目为62人,可分为4班,本地部及客家部分别在1868年及1872年才首次招收女生。 本地部女生数目由1876年至1878年大幅增加,本地部总学生数目於1876年达100人。 根据1857年至1859年香港辕门报(现称香港政府宪报)及香港政府蓝皮书,西角官学堂总学生数目於最後几年递增至200名。
英皇書院: 英國皇家徽章石雕飾
另有說法指全港一半以上的執業醫生,都是這所學校的校友。 在八十年代實現的最高紀錄是,英皇舊生佔全港醫生數量的百份之七十。 英皇書院2025 英皇書院在醫學界的著名人物有香港醫學會前會長方心讓爵士及沙士抗疫英雄張錫憲等人。
英皇書院: 全港小學排名 Top 11-100
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係一間位於新界上水嘅男女英文中學,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 學校喺成立初期係第五組別,後來經師生努力,喺2007年、2008年同2015年嘅會考同文憑試分別誕生咗三位狀元。 般咸道校舍除了作為英皇書院的授業場所外,在戰後復員時期,亦作為伊利沙伯中學、羅富國師範學院附屬學校和葛量洪教育學院等,多所教育機構開辦之初的校址。 在60年代,由於香港的聚會場地不足,般咸道校舍曾用作舉辦社區活動的地方。
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 King’s College
自三十年代初起,書院開啓了一個近十年的輝煌歷史,歷年一直是大學入學試最好成績的學校,例如書院的預科班在一九三七年就誕生了全港大學入學試最多的優異生。 ),通稱赤聖,是香港一所基督教直資寄宿男女中學,爲香港校舍佔地面積最大的中學。 學校於1903年創校,目前爲香港其中一所提供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和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課程的中學。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嘉瑤)香港傳統名校英皇書院有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官立書院校舍,現為法定古蹟。
英皇書院: 歷史
一九九四年,有了管弦樂團的雛形,使學校有管弦樂團、中一至中三童聲合唱團、中樂團。 一九九七年,香港迴歸,同年書院原本綴有聖愛德華皇冠標誌的校徽,改以一位賢達扶持刻有“英皇”兩字書本的圖案代之。 英皇書院 其後校方認真思考校舍的未來發展,並於1999年12月收到政府消息,於當時竣工不久的西九龍填海區將有一幅土地用予建校,故校方起草建議書申請用地。 於2000年6月1日,校董會獲政府批出一幅位於西九龍填海區深水埗西的土地。 據政府安排,辦學團體除了須於該幅土地設立中學外,亦須同時設立直屬小學,坊間稱此種模式為「一條龍」。
英皇書院: 【2023 中學排名】最新香港中學排名 + 選校攻略
西角官学堂校址位於当时的西角,是由政府所设之庠序(英语:Free Village School),得政府资金支持运作,列作官办学校,或称作殖民地时期的皇家书馆(英语:Government Schools)。 西角官学堂首任校长是李镜州先生(英语:Mr. Li King-chau),自1857年开始担任校长一职,於1870年逝世。 车纶阁先生在创校时担任教师,而 Chu Atuk 先生则於1859年获委任为英文老师,同时任教太平山学校。
根據過往學校公開的文憑試成績和資料推算,英皇書院的級別是屬於band 1。 DSE五星星榜首名校,累積最多DSE「狀元」,達15人。 該校直屬小學為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提供一條龍服務。 佔地雖不算大,但也提供完善的設施,包括禮堂、小聖堂、游泳池、體育館、演講廳、操場及籃球場等。 該校還是少數提供宿舍服務的中學,約有80個床位開放申請。
至於其他官中,筲箕灣官立中學退學率約4.4%,即約37人;筲箕灣東官立中學亦有約4.2%、26人退學,該校整體空置學位多達131個,空缺率約17%。 學校設施方面,包括:33間課室、禮堂、STEM學習室、健身室、游泳池、活動室、資訊科技室、多媒體學習中心、演講室、多用途室、校園電視台、圖書館及多間實驗室。 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口琴隊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口琴樂團之一,成立超過60年,堪稱全港最強, 均橫掃學界及國際賽之大獎。 二十多位同學參加「JA 學生營商體驗計劃」作OLE,成立及營運公司,學習市場知識、團隊合作精神和領袖才能。 英皇書院的校園極富傳統英式建築格調,庭園、噴泉和無花果樹互相輝映,為學生營造一個優美而典雅的學習環境。
此校網有一所小學令我刮目相看的,那便是聖公會聖彼得小學,吸引我眼球的原因為從我2016年5月出第一本「小學選校一本通」開始,到今年2020年,此校連續5年在第11校網16所小學中排名第一。 儘管其他小學的排名像「跑馬燈」的運轉,聖公會聖彼得小學仍然屹立不倒,學校之所以受歡迎一定是校長英明、管理出色、教師團隊愛錫學生,還有學校有教育心理學家支援,難怪與別不同了! 在英皇書院就讀的學生和校友,分別會被稱為「Kingsians」和「Old Kingsians」。 此外還包括現任香港終審法院常任法官林文瀚、前銓敘司及運輸司高禮和、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前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前運輸局局長萧炯柱等人。
1933年入學試考生共327名,其中188名成功通過考核,取得入學資格,升讀兩所書院的第三班(Class 3)。 惟值得注意一點,在香港中學會考年代,英皇書院的人均優良率一直相當高,但「十優狀元」卻相對於其他傳統名校為少,這是由於過去校方只會鼓勵學生應考八至九科,學生不會選擇應考十科,因此歷來有不成比例的學生考獲八優或九優,而非十優。 這情況並非只在英皇書院出現,例如傳統名校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的學生亦曾有類似處境。 於2010年最後一屆的中學會考,學生呂旻軒考獲十優,卷面分數總分更是全港第一,是真正意義上的「狀元」,獲香港中英學者基金頒發“莫鳳麟獎學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
1870年李鏡州去世後,由 Lau Hiu Tung 和 Ip Cheung Shin 分別接任本地部及客家部提調。 倫敦傳道會信徒車綸閣在創校時擔任學堂教習,後來獲羅傳列監督委任為提調。 Chu Atuk 則於1859年獲委任爲英文老師,同時任教太平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