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用於約束婦女的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三從”與“四德”的合稱。 根據“內外有別(即男外女內的社會分工)”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進行規範要求。 “三從”指婦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從」即包括「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當中的「從」包含聽從、隨從、服從、跟從等意思。
家庭是男女之間最重要的組織形式,婚姻是組成家庭的方法及過程。 婚姻家庭的內外有別的區分,正好與位置、分工的分別相反,男內女外;而男主女從卻是共同的。 為了維持父權制家庭的穩定,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儒家禮教規範要求婦女的道德、行為及修養,是為「三從四德」。 四德是指德(德行)、言(言辭)、容(容貌)、功(技巧)。 當中的「四德」是為「三從」而存在,日後更成為支配中國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 「三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及為父服喪年限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三從四德意思: 成語: 三從四德
出嫁之前三個月,宗族請女師對女子培訓,「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培訓完成之後,還要舉行祭祀儀式,以成「婦順」。 「夫死從子」既丈夫死後,女子必須遵子命,賢妻良母則是指撫養輔佐兒子。 本質:尊者卑,卑者尊,尊者反過來向卑者孝敬。 三從四德意思2025 妻婦還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還要為丈夫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從宋代以來成為對婦女最重要的職責。 「從夫」還有對丈夫忠誠不貳,保持貞操,丈夫死後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時期息國國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國俘獲,楚王逼她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為史書表彰貞節的模範。 三從四德意思 歷代官方表彰貞節烈成為制度,導致一些婦女自殘生命,甚至在丈夫將要病死和戰死前,妻妾們提前殉節,表示對丈夫的忠誠。
- 綜觀而言,「七出之條」以責怪、壓制、懲罰婦女使其屈從犧牲,從而對婦女構成重大壓力。
- 香港雖為國際城市,與中國的關係不可分離。
- 至於「四德」,重視婦女品德儀錶言辭修養,今天如能代之以時代新內容(如「德」重在文明禮貌修養,「言」、「功」重在才能和創造性的培養,「容」適當注重修飾而不刻意化裝美容等),也頗有借鑒意義。
- 婚姻家庭制度習俗是男主、女從——實行男婚女嫁、從夫居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 當中的「四德」是為「三從」而存在,日後更成為支配中國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
「四德」初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女遵守的禮儀)和「婦職」(婦女擔負的職責),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則教導婦學之法,如「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婦德」是女教婦學中最重要的一項,鄭玄所說的「貞順」是「婦德」的核心。 三從四德意思 「貞」是堅守節操,守身如玉,對丈夫忠誠不貳;「順」即是《禮記》所說的「婉娩聽從」,對公婆、丈夫甚至對家族所有人謙恭有禮。 三從四德意思2025 「婦言」是禮教對婦女言辭方面的規定,最初是出於害怕能言善辯的女子會顛覆國家,《詩經‧大雅》曾罵褒姒「婦有長舌,唯厲之階」(即長舌婦為亡國禍首)。 然而言語也是一種必備的修養和技巧,鄭玄認為「婦言」則指「辭令」,即指善於應對,說話得體。
三從四德意思: 四德
性別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內事,所以「婦功」幾千年的標準沒有大變化,主要以維持生活衣食所需的採桑養蠶、織作、負責飲食烹飪等事;還要奉養公婆、丈夫,生養孩子,招待賓客,準備祭祀用品和協助祭祀等。 事實上,婦女承擔的「婦功」,不但能保證家庭得以延續,亦為歷朝國家賦稅收入的重要來源。 三從四德意思2025 「三從」包括「未嫁從父」、「既嫁從夫」、「父死從子」,當中的「從」包含聽從、隨從、服從、跟從等意思。 三從四德意思2025 「未嫁從父」是要求還未出嫁、住在父親家中的閨女孝順父母,聽從父權的話,「不違父命」就是「事親孝」。
被要求遵從三從道德的婦女不能自專、自主(物化女人),必須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為女孝,為妻賢,為母良。 三從四德意思 「三從」道德從喪服制演化為人際間的主宰服從關係,與漢代倡導的「三綱」相對應——家庭中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推廣到性別關係上就是「從父」、「從夫」。 時至今日,社會追求性別平等,「三從四德」的標準已有所改變,但這些在古代出現的女訓,是我們了解中國文化發展的寶貴資料。 可見,「四德」是為「三從」道德服務的。 按照鄭玄的解釋是:「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橐。」後代一直不斷在做出新的解釋。 女孩十歲,就在家裡接受女師教育——教給「婉娩聽從」(德、言、容,柔順聽話)、執麻橐(紡搓麻線,古代衣服多以麻、葛、絲為原料)、治絲繭、織布制衣,學習準備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工作(功,紡織、縫紉、備飯食酒漿等)。
三從四德意思: 【燦爛的中國文明】古代女訓 三從四德
「四德」後來推至對所有婦女的要求,鄭玄則有此解釋:「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橐。」後世更不斷作出解釋。 漢代女教家班昭在《女誡》具體指出:「婦德不必才明絕異」(意思是不必具備特異才能,這是明代「女子無才便是德」流行語的最初依據),做到「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就是具備了婦德。 家境貧寒要能「安貧」,富貴還需「恭儉」。
「三從」從服喪制演化為人際間主宰服從的關係,與漢朝倡導的「三綱」呼應,將家庭中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延伸至「從父」、「從夫」的觀念。 「三從」引申為既為人之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 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朝甲骨文中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恒久事夫的卦辭,後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制寡婦改嫁等。 對「三從四德」,首先應該看到,這些對婦女的要求規範是特定時代、出於某種需要產生的,並且隨著社會的變化也有一些變化。 在周代父權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內外尊卑界限明確規定之後,才有了要求婦女從父、從夫、從子,即家庭的女性角色服從男性的「三從」道德規範。 而「四德」是女性實踐「三從」道德目標必須具備的禮儀、風度修養和操作技術。
三從四德意思: 分工
待字閨中的閨女在這些日子會裝扮得漂漂亮亮,已出嫁的女兒亦可回娘家探望,娘家會準備糕點,一家人共享天倫。 鄭玄對婦容的解釋是「婉娩」,就是溫順柔和的神態表情。 班昭認為婦容不是指顏色美麗,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為婦容」——也就是做到勤於洒掃,服飾整潔、按時沐浴、講究衛生就符合婦容標準了。 「婦德」是女教婦學中最重要的一項,鄭玄所說的「貞順」是婦德的核心。 「貞」是堅守節操,守身如玉,對丈夫忠誠不貳;「順」就是《禮記》中說的「婉娩聽從」,對公婆、丈夫甚至對家族所有人謙恭有禮。
三從四德意思: 三從四德
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婦女應有的品德,三從是未嫁從(聽從)父、既嫁從(輔助)夫、夫死從(撫養)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女紅)。 遵從「三從」的婦女不能自專自主,必須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以做到為女孝、妻賢、母良。 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朝甲骨文中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恒久事夫的卦辭,後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制寡婦改嫁等。 舊社會的性別特權即是傳統糟粕的一種表現,很多對女人的「德行」的要求,問題就出在了只要求女人,而不要求男人自己的雙重標準上。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這節日源自美國,已有百多年歷史。
三從四德意思: 四德演化
儒家倫理中有「尊母孝母」的傳統,母親對兒子擁有相當的權力。 同時,《禮記‧郊特牲》又規定:「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這裏的「從」就是「從其教令」,也就是凡事由父、夫、子做主之意。 對寡婦而言,「從子」就是「從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節不嫁,還要含辛茹苦撫養兒子,遵從作為一家之長的兒子,由兒子決定重大事情。 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習俗之一,「三從」與「四德」的合稱。 「三從」指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從四德」,是一種中國古代女性的道德規範,是為適應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範要求。
三從四德意思: 何謂「三從四德」?
本起源於宮廷婦女教育,屬於「陰禮」(婦女遵守的禮儀)、「陰職」(婦女擔負的職責),不久擴展到上層家庭對承擔婦女角色的修養。 三從四德指舊時社會婦女所應具備的德性。 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待裝個老實學三從四德,爭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端的是哪裡是三梢末尾?」《紅樓夢》第四七回:「我聽見你替你老爺說媒來了。你倒也三從四德的,只是這賢惠也太過了。」也作「四德三從」。 女子有三從的規定決定如何服喪,女子在出嫁前,给其他亲人服丧的等級和父亲一致;出嫁后,给其他亲人服丧的等級和丈夫一致;丈夫去世后,给其他亲人服丧的等級和儿子一致。 女子有三從的規定決定如何服喪,女子在出嫁前,給其他親人服喪的等級和父親一致;出嫁後,給其他親人服喪的等級和丈夫一致;丈夫去世後,給其他親人服喪的等級和兒子一致。
三從四德意思: 古代的三從四德到底指的是什麼?
儒家對婦女的容貌修飾有特殊的標準,孔子主張重德輕色,要丈夫對妻子「賢賢易色」,就是看中妻婦的品德代替重視美色;而對婦女容儀的要求是重質樸去修飾,而「冶容」近乎「誨淫」(刻意修飾打扮等於引誘男人性情之欲)。 「從夫」從女子出嫁就開始了,迎娶的儀式是「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從此始」;母親叮囑女兒「無違夫子」。 到夫家,按照丈夫的輩分、名分得到親屬稱謂(如子媳、娣姒、嬸、嫂等)。 妻子視丈夫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違」,必須聽從、敬重丈夫,夫唱婦隨。
三從四德意思: 三從四德與七出之條
女方的親屬叫「外戚」,又說生個閨女是「外人」,就由此而來。
三從四德意思: 成語: 三從四德
周滅商,建立了第一個血緣貴族統治的包括嫡長子繼承製、分封制等的制度文明,史稱「周公制禮」。 權位和分配和繼承需要確定貴族男子本位的婚姻、家庭制度作為組織上的保證,劃分男女分工位置以排除婦女在政治和軍事活動的參與,男女內外有別的制度習俗形成了。 所謂「七出之條」就是不順父母、無子、淫僻、惡疾、嫉妒、多口舌、盜竊,妻子犯上任何一條,丈夫都可以出妻。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社會非常重視婚姻制度,並儘量維持婚姻的穩定,不主張隨便離異,傳統社會以男性為中心,他們畢竟擁有離婚的特權,「七出之條」便是維護夫權的措施之一。 「三从」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1],最初是女子的服丧标准,借以体现女性在伦常秩序中的依附性地位,在后世转而直接指代女性要服从男性;「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四德」最初是對宮廷婦女的四種必備的修養——德行(德)、言辭(言)、容貌(容)、技藝(功)的培訓和修養,包括了傳統「婦學」四項教育內容,所以儒家稱作「四教」,又叫「四行」。
三從四德意思: 分工
周朝滅商朝,建立第一個血緣貴族統治,當中包括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等制度,史稱「周公制禮」,這時才有明文規定的「內外有別」。 在周朝,貴族對於權位分配和繼承時,需確定以男子為本的婚姻、家庭制度作為保證。 由於商朝有商王的妻子率兵作戰、主持祭祀和農政大事的記錄,故需劃分男女分工位置,以排除婦女參與政治和軍事活動的可能,使婦女退回家庭位置,因而形成了男女「內外有別」的制度習俗。 婦學四德中的「婦功」就是指婦女從事的勞動與工作。 性別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內事,所以「婦功」幾千年的標準沒有大變化——維持生活衣食之需的採桑養蠶、紡績織作,務中饋、備酒漿;還要奉養公婆、丈夫,生養孩子,招待賓客;另有重要的工作準備祭祀的用品和協助祭祀等。 婚姻家庭制度習俗是男主、女從——實行男婚女嫁、從夫居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三從四德意思: 古代的三從四德到底指的是什麼?
這種對男女位置和分工的劃分,就形成了在居處、活動、交往、行為等日常生活中的內外障隔——「男主外,女主內」,「男女授受不親」,「內言不出,外言不入」等「男女大防」的禮教。 「三從」,指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語出《儀禮.喪服》。 三從四德意思 「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語本《周禮.天官.九嬪》。 後用「三從四德」指舊時婦女必須具備的德性。 三從四德指舊時社會婦女所應具備的禮教與德性。 例古時婦女的思想品德、言行舉止,都必須遵守三從四德的規範。
三從四德意思: 三從四德
「九嬪」是王宮中的女官,也是帝王的九位妃子,負責掌理婦女所應學習的禮儀。 九嬪各領有女御九人,教導女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並率領她們按時輪值王所,協助皇后處理各項事務。 而所謂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指的是婦人應有貞節柔順的德行、委婉得體的應對辭令、溫雅的體態舉止、熟練的工作技能。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三從四德」,用來指舊時婦女必須具備的德性。
三從四德意思: 【燦爛的中國文明】古代女訓 三從四德
當女子出嫁至夫家,按照丈夫的輩分、名分得到親屬稱謂(如子媳、嬸、嫂等)。 妻婦視丈夫為「天」,有言「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違」,必須順從、敬重丈夫,夫倡婦隨。 三從四德意思2025 妻婦還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並為丈夫生兒育女。 宋朝以來,「相夫教子」成為婦女最重要的職責。 妻婦須對丈夫忠貞不貳,保持貞操,丈夫死後不事二夫,甚至殉夫。
三從四德意思: 四德演化
還要「敬身」「重義」「守節」「復仇」……具備一系列美德。 三從四德意思 內外有別的意義不在於「分」與「別」,而在於男性外部空間和職分是無限的、開放的、重要的和有發展潛力的,而婦女的內部空間是有限的、封閉的、循環的和被貶低的。 婚姻家庭也是內(男)本外(女)末、男主女從。 「內外有別」成了了維護家長制、決定對婦女的「三從四德」等一系列的規條的依據,是幾千年男尊女卑的基礎並得以延續的根源。
三從四德意思: 四德
其做法是男子成年後娶妻生子(特別是必由己出的兒子)以繼世傳宗;已婚婦女必須住在夫家,家庭親屬的身份是按照丈夫的名分、輩分決定的。 三從四德意思2025 夫婦人數不均衡,規定上層男子除了一名正(嫡)妻(俗稱「大老婆」)還可以娶若干個妾,如周代禮制規定天子一次娶12女,諸侯9,大夫以下遞減。 秦朝開始規定了后妃的等級人數,後代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定製,但歷代帝王往往突破,佳麗三千,宮嬪多以萬計。 三從四德意思2025 平民限制納妾,明代規定40歲無子才可納妾。 這種教育後來擴展至上層家庭,女孩十歲時於家中接受女師教育,教以「婉娩聽從」(德、言、容、柔順聽話),織布製衣,學習有關祭祀工作(如縫紉、備酒漿等)。 出嫁前由族長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完成培訓後舉行祭祀儀式,以成「婦順」。
從世界:應從宏觀角度看整個局勢的發展。 香港雖為國際城市,與中國的關係不可分離。 從現今的角度來看,「七出之條」的用意主要在於鞏固父權或夫權家庭(族)秩序,如以「不孝」出妻以維護家長尊嚴及將養老責任轉移於婦女,以「淫僻」、「嫉妒」、「多言」出妻以保持尊卑有序、血緣純正和人際和睦。 但以「無子」、「惡疾」、「盜竊」等不近情理條規出妻,無非為了維護父權或夫權家庭(族)利益(如世系延續、社會聲譽和物質利益)。 綜觀而言,「七出之條」以責怪、壓制、懲罰婦女使其屈從犧牲,從而對婦女構成重大壓力。 三從四德意思 婚姻家庭組建的原則是男為內、女為外——以「利內」為目的,就是要利於男方家庭的傳宗接代、和睦興旺。
三從四德意思: 何謂「三從四德」?
像漢代孟光對丈夫梁鴻「舉案齊眉」,被贊為「相敬如賓」。 在終身婚姻大事要聽從「父母之命」也是「從」和孝的表現。 「從」有多重含義——聽從、隨從、服從、跟從等意思。
上述新「三從四德」已與舊「三從四德」大相徑庭。 在中國封建社會,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儒家禮教要求女性「三從四德」。 三從四德意思 所謂三從,是指未嫁從父、已嫁從夫、夫死從子;所謂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