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本會在香港回歸初年,已曾建議當局考慮讓合資格公務員子女可選擇在內地就學,親身體驗第一身的經歷,對了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大有裨益。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昨通過保留民政事務局一個政府建築師編外職位,以繼續領導啟德體育園組的工作。 另外亦通過1,500萬元的追加撥款申請,以擴大「本地教育津貼」的適用範圍。 議員張華峰力讚措施是好事,既可鼓勵學生到內地讀書,又可讓他們親身體會國家發展、認識國情,令他們在將來更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但張提及早在香港回歸前,公務員子女均可享有海外教育津貼,現時才考慮涵蓋至內地讀書是太遲。
她認為,本地學校仍擁有許多優勢,如就讀資助學校無須繳學費、提供社工支援、個別輔導、英語教學、支持學生才藝發展、比賽及交流等,相信繼續有望吸引更多學生南下就讀。 但事實上,學校是學生主要學習的地方,家長在選校時應以子女為重心,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和天分,例如他們是否主動? 有否音樂、體育的天分等,在選校時與子女有共識,以便為尋找最合適他們身心發展的學校。 特區政府教育局昨日對港生數學和科學能力的優異成績表示讚賞,表示會參考評估結果,檢視現有措施,尤其在閱讀方面,會制定針對性策略,以提升學生的能力,同時繼續與各持份者緊密合作,強化學與教效能,以提升香港學生國際競爭力。 諮詢文件建議申請者需提交就讀學校的校長推薦信,當中包含對學生學業成績以外的評級及評語,這些難以量化的評核標準,容易做成「拉關係」、「催谷學生」的效應,亦易引起爭議。 而每位學生的性格、喜好都不同,學業成績以外的評核應只作為參考,不宜為主要評核標準之一。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學生旅費
「學校沒有最名校,只有最合適最喜歡」,期望即將來港升學的學生,都可以透過即將舉辦的第一屆(大灣區)香港學校教育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校,發揮自己所長,成為香港未來棟樑。 政府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補貼上限由400增加至500元,每張八達通的補貼上限為每月500元,並延長措施至2023年10月31日。 電費補貼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財政預算案》中提及的,並就每個合資格的電力住宅用戶戶口提供1,000元的電費補貼。 如經醫管局/衞生署主診醫生證明有關藥物、儀器及服務是因病人病情所需而開處,而該項目是醫管局須收費或醫管局/衞生署沒有供應的,公務員及合資格人士亦可向衞生署申請發還醫療費用。 九巴月票適用於全港超過450條九巴及龍運路線,包括:常規路線、聯營過海線九巴班次、通宵線、特別線、馬場專線、B1口岸線以及假日特別線,以及由龍運巴士營運的E線、N線、S線 、R線及X線巴士路線。 注意:津貼直至年滿19歲時的會計期結束為止(會計期分別為9月至12月、1月至3月、4月至6月),而津貼額不得超逾各班級的津貼額上限。
特區政府計劃將2000年6月1日前入職的舊制公務員子女的“本地教育津貼”,擴展至內地就讀中小學,並改稱“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及維持現有申領資格及津貼上限不變。 立法會公務員及資助機構員工事務委員會昨日(19日)舉行會議,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表示,擴大津貼範圍讓公務員子女多一個選擇,但立法會議員蔣麗蕓認為,計劃未有涵蓋內地大學,變相令公務員子女“被迫”海外升學。 (大公報記者 黃 璇)特區政府計劃將2000年6月1日前入職的舊制公務員子女的「本地教育津貼」,擴展至內地就讀中小學,並改稱「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及維持現有申領資格及津貼上限不變。 立法會公務員及資助機構員工事務委員會昨日舉行會議,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表示,擴大津貼範圍讓公務員子女多一個選擇,但立法會議員蔣麗芸認為,計劃未有涵蓋內地大學,變相令公務員子女「被迫」海外升學。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香港文匯報
另外,議員陳振英及潘兆平亦詢問政府會否將「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涵蓋2000年6月1日後入職的公務員,令有需要的人受惠。 惟聶德權表示,2000年後入職的公務員在當年檢討制度後,均有不同的待遇及福利安排,若要將「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涵蓋其餘公務員,則會涉及比較大的改動,暫時並無考慮。 聶德權指,截至去年12月31日,合資格領取海外教育津貼的公務員約5萬人,隨着符合資格申領海外教育津貼的公務員陸續退休,領取相關教育津貼的公務員人數亦會隨之減少。
- 從「獎勵計劃」的目標為鼓勵青年在內地「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大專(職業/專業技術學院)、大學階段正是青年人更能做到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學習階段。
- 聶德權表示,政府一直有協助本港年輕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政策,並推行措施便利港生到內地就學或實習。
- 教育局回覆查詢指,估算約有5.15萬名學生參加明年中一派位,按年增加約900人。
- 另外,議員陳振英及潘兆平亦詢問政府會否將「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涵蓋2000年6月1日後入職的公務員,令有需要的人受惠。
為了盡快推行措施,會基於現有的「本地教育津貼」框架下新增資助項目,並不會調升資助上限及資助大學學費。 他又表示,若然要涵蓋至2000年後入職的公務員,牽涉整體福利安排,指會牽一髮動全身,「現階段唔會郁」,但日後會檢視措施。 根據新一份《中學概覽》顯示,2023/24學年全港官津中學按年縮減11班中一,淨加2班中一,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李伊瑩認為,減班趨勢有所紓緩,她與多區校長交流時,有約7至8區的中學校長反映入學人數增加,主要是居於內地的港籍學生回流及高才通計劃申請人子女入學,另有一部分來自就讀港人子弟學校學生。 近日跟中、小學校長傾開,留意到不少學校都收到插班生申請,相信與政府放寬透過專才計劃來港的人才,容許其未成年受養人可以入讀本港公營學校有關。 為了讓家長了解香港的學制,津貼和直資學界以大灣區家長為主要對象,在月中聯合舉辦教育展,逾百中、小學參展,計劃安排子女來港升學的家長,可以直接與學校對話,了解香港學校的教學模式,為子女選擇合適的學校。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香港的公營學校包括津貼學校和直資學校,今次參展學校主要是中學和小學,亦有私立學校和幼稚園。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公務員福利2023|華員會優惠+員工醫療:10大範疇22項計劃交通、房屋、退休… 每人至少獲5位數資助
蔣麗芸對政府建議表示非常不滿,她指2000年前入職的公務員子女大都準備升讀大學,但若要申請政府資助,則只能夠申請海外教育津貼到英國升讀大學。 蔣質問局方「點解要逼人去英國?」她認為不資助公務員子女升讀內地大學並不公道,更指內地大學的學費應該比英國便宜。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2025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2025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2025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回應指,因為香港是中國一部分,故海外教育津貼不會包含內地大學,而是次改動的「本地教育津貼」只是涵蓋中、小學,但表示會考慮蔣的意見。 公務員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楊何蓓茵指,即使海外教育津貼亦只能資助公務員子女至19歲;若香港人到內地升讀大學,教育局一直也設有津貼。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表示,政府正積極研究擴大公務員子女的本地教育津貼計劃適用範圍至包括內地的中、小學的可行性,並會適時諮詢職方。 配偶沒有因本身的僱用條款而獲得類似福利的公務員,可同時就最多四名受供養子女申領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符合資格的子女必須在(a)國家教育部或內地相關機構認可的內地學校;或(b)教育局常任秘書長頒布的核准學校名單(English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Schools Foundation Schools名單、International Schools名單、其他小學名單、其他中學名單 )上的本港學校就讀。 香港的教育一向以人為本,更嚮往多元學習,令學生可以發揮自我潛能,故打算讓子女在港升學的家長,宜了解香港教育的學制,香港約八成以上中、小學都是津貼學校,其次是直資學校,這兩類學校均受政府資助,家長在選擇學校時可多加留意。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教育局全港派$2,500學生津貼 周四接受申請 內文附申請方法+資格|網絡熱話
聶德權補充道,截至2020年12月31日,合資格申領“本地教育津貼”的公務員約為66000人,當中8600人正申領津貼,占總人數13%。 用於內地就學部分的“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實際開支,將視乎實際申領人數、申請人子女是否正在領取“本地教育津貼”、相關教育開支等因素,現階段難以精準估算涉及的財政影響。 按建議維持現有“本地教育津貼”申領資格及津貼上限不變的基礎,並根據職方初步對建議的反應,當局預計每年約200宗申請,而津貼額會維持學費最多75%,當局會視乎申請反應,需要時會再爭取額外資助。 被問到是否有計劃將海外津貼適用範圍擴至到內地升學的公務員子女,聶德權表示,留意到近年有不少香港學生選擇到內地升學,當中不乏公務員子女,基於政府鼓勵香港青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政策,會研究擴大本地教育津貼的適用範圍,至包括內地的 中、小學的可行性。 聶德權補充道,截至2020年12月31日,合資格申領「本地教育津貼」的公務員約為66000人,當中8600人正申領津貼,佔總人數13%。 用於內地就學部分的「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實際開支,將視乎實際申領人數、申請人子女是否正在領取「本地教育津貼」、相關教育開支等因素,現階段難以精準估算涉及的財政影響。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公務員及合資格人士
本會建議將校長推薦信改為校長證明信,只要求校長證明家長所填報學生的一切資料為正確無誤會更為合適。 接受中、小學教育的子女可就學費獲發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直至年滿19歲時的會計期結束為止(會計期分別為9月至12月、1月至3月、4月至6月),但津貼額不得超逾各班級的津貼額上限。 2023年10月25日行政長官公佈了他任內的第二份施政報告,有關公務員部份的內容有8項(註),其中,公務員事務局剛於今年11月3日發出諮詢文件,諮詢職方有關「公務員子女內地就學獎勵計劃」(「獎勵計劃」)的意見。 根據公務員事務局所示,子女享有海外教育津貼的期間,由年滿九歲的學期開始時至年滿19歲的學期結束為止。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為使學校能夠適時提供支援服務,以幫助這些新入學兒童,教育局會於每一學年發放預支津貼予提交申請的學校。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香港仔
既然諮詢文件指「獎勵計劃」的目的是「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到內地學習……」,應盡量讓合資格、符合規定的公務員子女可享用此「獎勵計劃」在內地就學;本會建議不設每年100個名額的限制。 「獎勵計劃」已設有篩選機制及評核標準,換言之,不是每名2000年6月1日後入職的公務員子女能獲取獎勵,加上本港生育率偏低的情況下,公務員子女的數目都不多,並沒有設定名額限制的必要。 鑑此,本會建議取消每年100個名額的限制,以最大程度鼓勵合資格公務員子女可選擇到內地升學。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教育局:按年增900人參加明年中一派位
根據教育局發言人指,他們今日正式向所有中學日校、小學及幼稚園發出通函,表示將為日校學生提供每人2,500港元津貼,並由2021/22學年起將津貼恒常化。 津貼於1月9日接受申請,學校可以到所屬區域教育服務處領取申請表格,而特殊幼兒中心及職業訓練局則可到教育局特別職務辦事處領取申請表格。 當局補充道,已經停止向1996年後入職的公務員發放海外教育津貼,但1996年8月1日前按本地條款受聘的合資格公務員,仍可為留學英國的子女申領海外教育津貼。 《明校網》為「明報」専為家長而設的學校資訊網,提供全面的入學資訊及選校分析,助家長選取合適的學校讓子女入讀。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家長可在本網站找到全港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國際學校概覧、專訪、教育報道及相關新聞,讓家長輕鬆掌握及了解心儀學校的資料,以至到本地及海外升學攻略。 關於認可學校的資格和名單,只在諮詢文件第4段(b)項的一個註腳中加以說明,本會建議獨立成段,並最好提供查詢渠道,例如:國家教育部入門網站,以便公務員為其子女選擇認可、合適學校時有充足的了解及渠道。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九龍真光中學校長李伊瑩建議,未來可於科學教育的正規課程加入更多新學習單元,並增加與大學及商界的合作,提供更與時並進的培訓,同時鼓勵跨校合作,參與不同本地、內地及國際性的比賽或訓練,提高學生科學水平及興趣,為社會貢獻力量。 聶德權今日(3日)回覆立法會議員郭偉強書面質詢時表示,政府已停止向1996年8月1日後入職的公務員,發放海外教育津貼,但此前按本地條款受聘的合資格公務員仍可為其留學英國的子女申領海外教育津貼。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2025 誠如諮詢文件指:「獎勵計劃」的目的是「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到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這與2021年擴大「本地教育津貼」為「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的目的看來是一致的,是配合特區政府鼓勵青少年了解國家、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大方向。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教育線上丨公僕子女教津擬擴至內地中小學
教育局回覆查詢指,估算約有5.15萬名學生參加明年中一派位,按年增加約900人。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局方指,明白各項輸入人才計劃會為本港增加合資格申請中一入學的適齡學童人數,局方會繼續與辦學團體保持緊密溝通,並與辦學團體因應不同校情,研究和商討各種鞏固及整合學校資源的辦法,採取多管齊下的措施,穩定教學環境,確保教學質素。 當局當年並沒有接納本會的建議,只局限給予2000年6月1日前入職的公務員子女可擴大選擇到內地就學而獲「內地教育津貼」。 由於2000年6月1日前入職的公務員其子女相當大部份已過了入讀中、小學的年齡,故合資格申請此「內地教育津貼」的人數少之又少,政策目標效果亦顯然不彰。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公務員醫療福利
特區政府計劃將2000年6月1日前入職的舊制公務員子女的「本地教育津貼」,擴展至內地就讀中小學,並改稱「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及維持現有申領資格及津貼上限不變。 (大公報記者 黃璇)特區政府計劃將2000年6月1日前入職的舊制公務員子女的「本地教育津貼」,擴展至內地就讀中小學,並改稱「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及維持現有申領資格及津貼上限不變。 聶德權表示,政府一直有協助本港年輕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政策,並推行措施便利港生到內地就學或實習。 近年有不少香港學生選擇到內地升學,當中不乏公務員的子女,而公務員在安排子女就學地點方面,首選是廣東省內。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當局考慮在不牽動新制公務員整體待遇、福利等基礎的情況下,將舊制公務員子女的“本地教育津貼”適用範圍擴大。 當局考慮在不牽動新制公務員整體待遇、福利等基礎的情況下,將舊制公務員子女的「本地教育津貼」適用範圍擴大。
按建議維持現有「本地教育津貼」申領資格及津貼上限不變的基礎,並根據職方初步對建議的反應,當局預計每年約200宗申請,而津貼額會維持學費最多75%,當局會視乎申請反應,需要時會再爭取額外資助。 在會上,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蔣麗蕓表示不滿,質疑該計劃未有涵蓋內地大學,但政府卻資助公務員子女入讀海外大學,變相令公務員子女“被迫”海外升學。 公務員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楊何蓓茵解釋,申請海外津貼年齡已放寬至19歲,另外所有香港學生都可以申請“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蔣麗蕓則提醒其應將焦點放回公務員子女身上。 現時符合資格申領「本地教育津貼」的是在2000年6月1日前加入政府的公務員,議員陳振英認為可擴大至之後入職的公務員,一併資助其子女在內地就讀大學,並上調涵蓋的75%學費上限。 議員姚思榮則認為不用規範公務員只可為最多4名子女申請有關資助,認為可配合現時政府政策,鼓勵公務員「生得愈多愈好」。 在會上,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蔣麗芸表示不滿,質疑該計劃未有涵蓋內地大學,但政府卻資助公務員子女入讀海外大學,變相令公務員子女「被迫」海外升學。
【本報訊】政府建議擴大「本地教育津貼」的適用範圍,容許合資格公務員為在內地接受中、小學教育的子女申領教育津貼。 議員認為措施有助新一代了解國情、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建議擴大範圍至涵蓋在2000年後入職的公務員,及資助有關的大學學費。 【本報訊】政府考慮擴大現時「本地教育津貼」的適用範圍至包括內地的中 、小學,並將其改稱為「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但會維持現有的申領資格及津貼上限不變。 立法會公務員及資助機構員工事務委員會昨召開會議,多名議員指2000年6月前入職的公務員子女大多已是高中或大學生,中、小學津貼未必適用,建議將津貼範圍擴展至大學。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2025 議員蔣麗芸更直斥只資助公務員子女到英國讀大學,而不包括內地的學校是極不公道。
公務員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楊何蓓茵解釋,申請海外津貼年齡已放寬至19歲,另外所有香港學生都可以申請「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蔣麗芸則提醒其應將焦點放回公務員子女身上。 從「獎勵計劃」的目標為鼓勵青年在內地「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大專(職業/專業技術學院)、大學階段正是青年人更能做到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學習階段。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再者,鼓勵青年人在內地接受大專/大學教育後回港就業,可把在內地所學之長、廣泛人脈網絡帶回香港,符合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大方向。 本會建議,除了在小學、中學階段給予合資格公務員子女各一次受獎勵機會外,亦給予合資格公務員的21歲或以下受供養的未婚子女,在其就讀大專/大學期間亦可獲一次受獎勵的機會。 根據新一份《中學概覽》統計,本學年全港官津中學按年縮減11班中一,淨加2班中一,未有如上學年出現大減四十多班的情況。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李伊瑩分析,多區中學均新增取錄居於內地的港籍學生及高才通計劃申請人子女,紓緩今年減班趨勢。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申請方法
根據公務員事務局所示,公務員及合資格人士除須支付《公務員事務規例》規定假牙和口腔裝置費用外,可免費享用衞生署或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提供的牙科診治服務。 根據公務員事務局所示,公務員及合資格人士除須支付《公務員事務規例》規定的住院費外,可免費享用衞生署或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提供的醫療服務。 【公務員福利2023】公務員職位薪高糧準福利好,《香港財經時報》整合10大範疇18項計劃:華員會優惠、員工醫療、交通、房屋、退休等,每人至少獲5位數資助。 未來適齡人口將持續下跌,南下的學生能否扭轉減班情況,或是減班依然趨向加劇,她指,暫時無法預計,因難以預料有多少內地港籍學生或高才通申請人子女將來港讀書。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計劃領取詳情
教育局由一九九七年九月開始,為有取錄內地新來港兒童的學校提供「校本支援計劃津貼」。 並由二零零零年四月起,將該津貼擴展至包括新近入讀本地學校的非華語兒童及回流兒童。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他建議特區政府在復常後應推動更多學生參觀內地龍頭創科企業,掌握國家於創科領域的最新情況,有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創科前景,鞏固能力及興趣。 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鍾堯基亦指,本港中小學創科教育在疫情前已有較大推動力,即使疫下很多老師仍會線上做科學實驗保持學生興趣,很多創科比賽也繼續於線上進行,教育界甚至更積極組織與其他地區優秀學生作科學交流,達到「停課不停學」的效果。 學校會向家長派發申請表格,家長填妥表格之後交回學校,只需由學校核實學生身份,於2月14日前交回教育局便完成申請程序,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指出,在教育局收到表格後大約6星期,申報人便可由銀行戶口收到款項。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教育津貼
據局方提供近5年數據,領取津貼人數逐年下降,2019/20年度有1,597名公務員領取津貼,涉及1,347名學生,每名學生平均津貼額為75,193元,實際總開支約為1億130萬元。 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2025 符合資格的公務員可申領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以支付子女在內地或本港接受中、小學教育的費用。 第一標準薪級人員、試用人員、獲確實聘任為常額及可享退休金編制的人員、合約人員或由”個人薪酬”開支項目支薪的臨時人員,只要是在2000年6月1日前獲發聘書而加入政府,均可申領內地及本地教育津貼。 教育局回覆查詢指,估算本年度約有5.15萬名學生參加中一派位,按年增加約900人,若與上年度派位結果的參與人數比較,則增加約990人。 當局強調,根據現時所得的資料,本年度香港有足夠的公營中一學位供合資格的學童申請,將會密切留意,並定時檢視中學學額的實際情況,從長遠規劃公營學校學位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