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電氣道以東的新馬路建成,就以此街道上專營與荷殖爪哇客運和貿易的渣華輪船公司來定名,故有「渣華道」。 渣華輪船公司亦在北角設立辦事處,接待不少荷蘭殖民地印尼爪哇等地的華僑往返以及貿易。 北角蜆殼街 不過港鐵將鰂魚涌站設於鰂魚涌西部,同時亦在七姊妹設有出口,部份香港人誤把七姊妹當成鰂魚涌的一部份,但鰂魚涌在歷代分區(包括日本人的分區)亦是北角的一部份。
東區有20497閩南話人口估算達30萬人,佔全港閩籍華人人口的26%,其餘福建籍人亦達10萬人,總共有40萬人,佔全區人口66%,在北角以及鰂魚涌的比率更高很多,東區一直到鰂魚涌的人口又大多以閩籍為主,東區柴灣以及筲箕灣的私樓區華人亦以閩籍為主,北角、鰂魚涌的人口都開始老化,閩籍人口的第三代多在柴灣以及筲箕灣的私樓區成長,北角的福建中學亦遷入小西灣。 80年代改革開放後,很多內地富商移居香港,部份富商亦很喜歡在跑馬地、大坑、北角以及鰂魚涌一帶置業,包括藝人林峰,居於北角半山,估計財產有20億,使跑馬地、大坑、北角等區的樓價進一步提高[34],很多內地閩籍富商都在閩籍人口同樣密集的禮頓山一帶居住,不一定在北角區居住,使禮頓山實用呎價高達3萬以上,為全港最高之一。 此區的華人來源包括(福建、台灣、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歐美、較少量的潮州[7])此區亦有很多使用潮州話的廣東潮州人居住,高永文、馬時亨亦在北角長大,其他福建民系的人大多在上環一帶,而2010年前的福建社團總會亦設於上環,因為北角大多只代表了閩南和閩南的分支潮汕,北角最初只是多數華僑的聚居地,更多早期來港的福建人大多在中西區長大,陳克勤便是中西區長大的福建人。 北角的主要開發商則為東南亞福建巨富郭春秧,後來則較為分散,但最大的投資者為同為閩南民系的李嘉誠,李嘉誠在事業早期便在北角成立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發展塑膠花、玩具生產等。 北角蜆殼街2025 城市花園、和富中心、城市花園酒店、北角海逸酒店以及港島海逸君綽酒店都是由李嘉誠興建,而油街地王(即現時維港頌及歷山酒店位置)亦由李嘉誠投得。
北角蜆殼街: 香港樓宇目錄
此外,由於香港政府銳意發展東區,因此很多政府部門由中環和灣仔搬遷到東區辦公,加上不少的跨國公司的辦公室選址於港島東,如太古坊,令東區承接了新核心商業區、經濟中心及政治中心的功能。 雖然北角被稱為小福建,但北角站一帶實為數個族群的混居地,反而北角西部以及銅鑼灣、鰂魚涌一帶為福建人的密集區,很多老一輩的福建人,如東區區議會主席,鰂魚涌居民協會會長黃建彬,因長期生活在福建人為主的區份,日常生活更多的使用閩南話,至今的廣州話仍帶有很重的福建口音[33]。 新光戲院為推廣粵語文化的中心,新光戲院周邊在七十年代以後亦吸引不少廣府人聚居,近十年已年老的廣府人下一代開始遷出新光戲院一帶,使新光戲院曾掀起倒閉潮,引來不少福建籍的新移民聚居在新光戲院一帶。 北角蜆殼街 所以七十年代起北角站一帶為廣府人、上海人、福建人的混居地,但北角站的廣府人比潮州人和上海人都少。 寶馬山、西灣河海旁屬於高尚住宅區,有不少豪宅屋苑;而鰂魚涌及北角是傳統地段的市區住宅區之一,交通方便,收入中位數是全港第四高,但筲箕灣及柴灣有15座公屋,23座居屋,使東區內部收入差異大。
- 東區的人口都是自北角(以及鰂魚涌)一帶擴展起來,初期人口主要亦為福建人和福建原居漁民,因為港島的建成區只到北角(以及鰂魚涌),東區東部以及南區在逃港潮中亦有不少逃避共產黨的難民聚集,所以東區東部的福建籍人口不佔壓倒性的比例,而北角在香港早期已經是福建人密集的區份,在民國人口急增以及抗日戰爭時期,北角已經有非常多的人口,鄰近北角的九龍城區、觀塘區以及東區東部亦開始有不少福建人聚居。
- 為解決2015年取消委任區議員後,灣仔區議席太少的問題,原屬東區的「維園」和「天后」選區會改屬灣仔區,並把東區區議會範圍縮短至炮台山,並於2016年1月1日生效。
- 及後,香港政府、九廣鐵路公司及地鐵公司已經沒有再計劃,提出或建議「油麻地至炮台山鐵路」,而部分路段則成為觀塘綫延綫。
- 李裁法利用她的錢,以300萬開辦香港最豪華的麗池花園夜總會,以30萬開辦別墅式的青山酒店 ,為月園遊樂場之前香港最大的夜總會。
(现时纪录的保持者为香港的旺角区。) 北角蜆殼街 此外,当时北角也有一个“小上海”的称号。 到了1980年代,新移民人口变成以福建人为主,因此北角的称号变成了“小福建”。 1919年香港電燈公司關閉灣仔發電廠,於北角(現城市花園西側一帶)興建全新的北角發電廠,以應付需求大增的電力供應系統。 北角的港鐵站有3座,分別為北角站、炮台山站和鰂魚涌站,當中北角站座落在北角東陲,北角東邊盡頭部份(七姊妹)如北角政府合署、北角警署、北角海逸酒店及七姊妹道,則可經由鰂魚涌站的C出口前往,北角官立小學則鄰近鰂魚涌站的A出口;而北角西邊盡頭區域有炮台山站。 北角碼頭,全稱為北角渡輪碼頭(英語:North Point Ferry Pier),是位於香港北角海港道海旁的渡輪碼頭,地處香港島最北端。
北角蜆殼街: 北角與閩籍人口
創辦當時月園之前全港最豪華的夜總會,需要大量資本,李裁法本身並非大財主,但他得到廣州市長陳策的照顧,在廣州市政府擔任閒職。 之後因為搭上了一富商的寵妾,得罪了那富商,被迫離開廣州。 那女人叫李裁法先到香港,不久她擺脫了富商,拿了一大筆錢來與他相聚。 李裁法利用她的錢,以300萬開辦香港最豪華的麗池花園夜總會,以30萬開辦別墅式的青山酒店 北角蜆殼街2025 ,為月園遊樂場之前香港最大的夜總會。
香港開埠前的北角區歷史可說是是一片混沌,清代嘉慶二十四年( 西元一八一九年 )刊行的〈 新安縣志 >沒有北角區的任何記載. 春秧街北面新填地尚有渣華道及和富道,渣華道原名爪哇道,其名源於郭春秧興建的爪哇運糖碼頭,而渣華道北面和富道,1948年由均益倉購得土地,興建碼頭及貨倉,由於土地用以貯存貨品,故1951年政府因土地用途為路段正名,稱和富道(Wharf Road)。 1908年,政府於油庫東側(即今日油街)填海,供皇家遊艇會設立會所。 該會前稱「維多利亞賽舟會」,該會會員全是熱愛航海或划艇人士,包括公務員、商人等,每個周末有賽舟活動。 今日電氣道麗東酒店旁邊有「艇街」(Boat 北角蜆殼街2025 Street),與舊遊艇會有明顯關係。 中國割讓九龍半島後,中英雙方曾經劃出海界,區分兩國水域,其中東界便是橫跨北角及啟德機場,而北角更曾經設置炮台(今日堡壘街),守衛疆土,故此十九世紀末期,北角便有獨特的軍事價值。
北角蜆殼街: 香港大廈搜尋
2012年元旦及同年8月27日,北角站附近報館香港商報和信報財經新聞由於港島電費嚴重高昂、及設備不敷應用,而遷址往九龍東牛頭角站附近繼續經營。 北角蜆殼街 1880s 一八八零年代,政府打通來往銅鑼灣及筲箕灣的通道,務求貫通東西,曾於電氣道海旁進行少量填海,修整了原來彎曲的海岸線。 S 北角蜆殼街 1897年,荷蘭皇家石油公司(即今蜆殼公司)於今日電氣道及油街交界填海,設立油庫。
荷蘭皇家石油公司(與香港蜆殼有限公司合組前的名字)在1897年,選址北角沿海地帶設立油庫。 東區足球隊是東區體育會轄下的一支地區足球隊,現時於香港甲組足球聯賽角逐,以小西灣運動場為其主場。 球隊於 年度球季,獲得香港乙組聯賽亞軍,晉升上香港甲組聯賽競逐。 西以屈臣道、麥連街、蜆殼街、留仙街(連接英皇道及天后廟道交界)、雲景道及怡景道和灣仔區為界;南和南區為界。 炮台山站自啟用以來,除了作出小規模翻新及增設月台幕門外,並無重大改變。 除此之外,和富Worfu亦設有適用於炮台山站的港鐵特惠站,為使用成人八達通的乘客提供港幣2元車費回贈。
北角蜆殼街: 現今的社區
因為夜總會引來大量的上海人口,上海人在此區開設各式各樣的上海商店,如理髮店等。 因為香港上海開埠時間相若,而上海在開埠時人口不多,上海人當中,特別是富有人士,其實有不同籍貫的人,除了浙江人、江蘇人外最多便是福建人,亦有廣東人。 而勞工,因為工資和全國看齊,則主要由鄰近江浙兩省輸入,和英國在香港招的勞工主要由廣東省輸入一樣。 雖然北角絕大多為私樓區,但北角站一帶和東區不少地區的亦有不少較貧窮的內地旅客以及新移民,但只佔北角區部份的人口,而北角站以外其他地方則沒有受到影響,但北角區的富人很多都聚居隱私度的北角半山或沿海酒店林立以及新樓一帶,北角區只有15萬人口,而香港有160萬閩籍人口,只有部份閩籍人口和北角有關。
北角蜆殼街: 港鐵
[23] 北角(包括北半山)的富有區和舊區的家庭收入中位數皆和跑馬地(包括東半山)的新舊區相若,遠高於灣仔市區(不包括銅鑼灣、大坑、跑馬地)的絕大多數地區只得10,000-20,000。 此區只有1座公屋,沒有居屋,99%人口也住在私樓,幾乎沒有相對貧困的公屋和居屋人口,遠高於全港平均51.5%私樓人口,及29.6%的公屋人口和17%居屋人口[24],區內不乏過千萬豪宅。 銅鑼灣、大坑、跑馬地一帶自開埠以即以是閩籍人口為大多數。 而香港的地價以鄰近商業區的地價最高,城規會把香港的商業區安排在港島的上環、北角、及尖沙咀,而中環及銅鑼灣東角則大多數為商業區,其餘地皮則商業區和住宅區參半,但北角及銅鑼灣東為商業住宅兩用(即可由發展商靈活決定用途)。
北角蜆殼街: 政府及司法機構
在港島綫通車時,該4條扶手電梯為當時全前地鐵系統中最長的扶手電梯[3]。 此外,車站月台東端設有一部升降機及一條樓梯連接大堂,當中該樓梯一共有130級,平時甚少乘客使用。 油街及鄰近的蜆殼街,名字來自在1897年建成的蜆殼油庫(當時稱為荷蘭皇家石油油庫,在1981年停用,現址為海峰園及康宏滙)[1]。
北角蜆殼街: 發展
北角的上海人只集中在北角站以及春秧街一帶,即堡壘選區以及錦屏選區(包括著名作家倪匡),而北角半山自開埠以來即為南洋華僑密集的區份,山上有閩僑中學以及培僑中學,但部份上海夜總會員工得到財富以後,亦有少部份移居半山,而炮台山站的炮台山選區以及城市花園選區,為銅鑼灣一帶閩籍人口的伸延,自開埠至今都以福建人為主,近30年亦有部份廣府人換樓客遷入,自開埠以來皆與上海人無關。 北角有很多的戰後移民、南洋華僑、近年新移民,很多族群聚集。 銅鑼灣一帶的南洋華僑比北角多,但銅鑼灣一帶仍有不少開埠到民國時期的移民以及戰後移民。 銅鑼灣自開埠以來即閩籍人口聚集,比北角的小福建歷史更長。
北角蜆殼街: 鄰近港鐵車站
炮台山站設有2個分離式月台,上下行月台均設在同一樓層,而兩個月台之間則為以暗挖方式興建的寬闊通道,設計與典型倫敦地鐵車站及廣州地鐵的越秀公园站雷同。 車站於港島綫通車之時並未有裝設月台幕門,直至2005年前地鐵公司才為車站加設。 炮台山站共設有5間商店,例如有便利店、麵包糕餅店、時裝店及旅行社等服務[2]。 此外,亦設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使用,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及自動照相機[2]。 此外,由於車站上蓋為住宅康澤花園,因此車站結構支柱較一般車站為巨型。
北角蜆殼街: 人口
[43] 在1959年7月2日,他突然被香港政府列為「不受歡迎人物」,限令在四十八小時內自由出境,否則便會被拘捕。 當時的香港人亦不知道原因,只知他曾從事不受英國政府歡迎或不合法的交易[44]麗池夜總會原址位於現時北角官立小學對面。 因為北角有地鐵通車,跑馬地、大坑一帶的閩籍人口亦有遷入交通更方便的北角,加上銅鑼灣商業區的開發,使光污染、聲音污染嚴重,以及唐樓被大量收購而改建成商場,不少人亦搬入炮台山及天后鄰近維園一帶的地區。 銅鑼灣、天后、大坑、跑馬地、渣甸山一帶至今仍以閩籍人口為大多數,區內較高價的單位亦是閩籍富商其中一個聚居地。 新界則除了葵青區以及荃灣區有亦有不少閩籍華人外,其他新界地區很少閩籍華人,但近年大量遷入西貢區。 北角(以及鰂魚涌)在戰後移民潮以後成為閩籍人口在大坑一帶的伸延,其餘人口都在鄰近北角的九龍周邊地區聚居,而成為地理上居住的中心,現今北角仍是大部份閩籍人口在港居住地理上的中心,但部份的新移民會被遷入其他地區的公屋之中,但語文數據顯示,這些人口只佔總人口的非常少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