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壳依照与弹头接合处的形状是否内收而分为两种,亦即“瓶颈式”(英语:bottleneck)和“直壁式”(英语:straight-wall)两种。 瓶颈式为一般常见的步枪弹壳形状,顾名思义呈瓶状,从前向后分为壳颈(case neck)、壳肩(case shoulder)和壳体(case body)三部分,壳颈与弹头接合而且直径明显小于壳体,两者之间的壳肩为锥台状,其斜面之间的夹角又称为α角。 而形状呈圆柱形、前后直径大致相同、或者形状没有明显弯曲的弹壳,就可以归类为直壁式弹壳,在手枪中更常见。
如果目标物是人体,由于其密度是空气密度的一千倍以上,弹头遭到阻力的抗衡,因此进入人体后就会产生小幅度偏转/滚摆(yaw/tumble),尖锐弹头的滚转尤为明显。 子彈底火成分2025 用终端弹道学来说,由于尖锐弹头前端接触面积小,因此在目标物内受阻力的施力面积会转移到弹头弧形的表面上,造成施力来自于弹头的两侧,所以尽管弹头动能依旧强劲,但是穿透的路径终究被阻力所影响,因此弹头于体内的滚转路径无法预期,但大致上不会相差太多。 子彈底火成分 然而这样的运动模式却是弹药设计师所希望的结果:弹头在体内的不稳定滚转才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杀伤。 我們可以從右上方圖片中的蘇聯7N1彈頭的前後中空看出子彈設計的端倪:彈頭尾端的中空設計不仅作為承受燃燒瓦斯的膨脹室以外,更誘導大氣以穩定的渦流流入彈尾。 儘管渦流效應會產生拉力而降低出速,但渦流也能避免彈頭在飛行途中前後滾轉。 子彈底火成分 然而這種設計有可能導致重心後移而發生滾轉,而滾轉原因在於鋼蕊頭有可能不平整,于是在彈頭自旋中發生重心移動,而將尾端中空化就可以通过渦流稳定彈頭。
子彈底火成分: 彈藥填裝
鋼矛彈像是满载的鋼釘罐,每一根鋼釘的後方還有小小的穩定翼,所以發射後能夠相对不受風阻的影響朝目標飛而去。 無緣式與凸緣式為目前彈藥市場規格主流;現代全自動或半自動槍械的子彈大部份使用無緣式的彈殼,而膛壓低或者槍械上有厚重膛式者多採用凸緣式彈殼。 然而儘管平底型彈頭承受的火藥推進面積大並且氣密效果良好,原則上可以說是「高威力子彈」,然而大氣對於移動的物體有着不同的對待方式。 當彈頭飛行時,其梭狀尖端能夠快速有效地將空氣「推開」,但之後會形成小小的真空,使大氣會進行補償合併,因此子彈的正後方會保持一個真空區域。
- 雙基推進劑多半用在小口徑武器上,例如手槍或者自動步槍;威力較大的三基推進劑則運用在大口徑火炮上,例如艦炮、坦克主炮等。
- 6.5×50mm有坂子彈為了提升中到近距離的威力而採用平底型彈頭,為了降低反衝使三八式步槍易於操控,又採用了低藥量的彈殼設計,以致於彈頭有效射程只有460公尺,等於同時期美國.30-06春田步槍彈46%的射程。
- 尽管这样子少了一个装底火的动作,但是这些更完蛋了,因为射击之后枪膛里不光是渣渣,还有倒霉催的底火残骸。
- 由于雷汞的反应很快,而且喷出的火花又粗又长,所以底火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引燃发射药。
- 除了前面提到的QB-8霰弹与钢矛弹之外,还有全尺寸的金属弹头,也就是整个霰弹只有这一枚弹丸,又称为独头弹、金属弹等(英语:slug)。
- 无烟火药之所以无烟在于燃烧过程中只产生气体,而黑火药经过燃烧后还会留下过半的硫化钾和碳酸钾,造成装填困难与产生锈蚀。
粉碎型(英语:Frangible)弹头在击中目标后会立刻粉碎,由于弹头材料是质量较低的金属或者陶瓷,所以能将动能一瞬间传递在目标上。 这种弹头贯穿力相当微弱,甚至连贯穿厚重的衣物都有困难,但是阻滞力很强。 粉碎型弹头跟扩张型弹头一同被国际公约禁止用在军事用途上,然而它们在反恐行动中却有很大的用处。 子彈底火成分 例如在拯救人质或反劫机的行动中,低贯穿力的弹头可以减少击毙人质或是贯穿机身造成失压的可能性。 子彈底火成分 膨胀型(英语:Expanding)弹头不像实心型弹头一样具有强大的贯穿力。 膨胀型弹头之所以“ 膨胀”,是因为弹头击中目标物后会呈现横向变形扩大,弹头直径的局部扩张能够迅速将动能传达到目标物上。
子彈底火成分: 弹头
由於子彈前方空氣被推開,大氣在回填時會優先填補真空的部份,也就是說空氣会追逐著這一塊真空区域並以被吸入的方式進行填補,持續呈現渦流狀(英語:turbulence),在子弹後方形成一股「拉力」。 因為空氣渦流形成干擾,尤其对依賴慣性的拋射物其動能遞減的效率最快,所以大部分平底型子彈的有效射程不足。 簡單地來說全金屬被甲空尖弹(英語:Jacketed Hollow Point)由於銅罩(英語:crust)包覆的關係,較半金屬包覆彈(英語:Jacketed Soft Point)具有穿透厚重衣物後再產生殺傷力的優勢,因銅罩會略微延緩鉛質部位破裂、變形以及擴張的速率。 由於這種彈頭設計上優先考量變形與碎裂,所以在遭遇穿着厚重衣物的目标时,自然無穿透力(英語:penetration)可言,所以金屬包覆所帶來的附帶效應十分微妙。 然而厚重衣物在對抗半金屬包覆彈上並非防彈護具一般有效,要看衣物材質與織成方式,以及被擊中的部位,在子彈的種類與射擊距離以及方位等多方條件的交互影響下才能決定擊中後的效果。
一般情形下达姆弹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撕裂伤,而破损的铅弹头也会增加外科医师救治上的困难。 抛射物(英语:projectile)是由枪械发射、用来打击目标的杀伤物,通常专指火器子弹的弹头(英语:bullet),又俗称铳籽、子弹(不正确的俗称)。 子彈底火成分 如果是霰弹枪发射的则是弹丸(英语:shot)和弹块(英语:slug)。 在火器发射时,弹头被推进药燃烧后产生的急速膨胀的高压气体向前推射喷出枪口,在飞行中处于半稳定状态,直到击中目标。
子彈底火成分: 凸緣式底火
曳光彈由於彈尖有一層含有磷(英語:phosphorus)或者鎂(英語:magnesium)的塗料(曳光劑),因此在射出槍管後由於彈頭以高速衝過大氣,於是在彈尖形成高溫而點燃這些礦物塗料,因此彈頭在飛行中會發亮,並在光源不足或黑暗中顯示出彈道,順便在打到可燃物時引起燃燒。 散彈(英語:Shotgun 子彈底火成分 ammo)其實就是長度70公釐的小罐子,也被稱為12號鉛徑(英語:gauge),裡面裝有各種尺寸的鉛製彈丸(英語:pellets)。 每一顆彈丸直徑約0.36英寸,一枚70公釐散彈只能裝載約8顆;最小的為0.24英寸的鉛製彈丸,70公釐散彈只能裝載約27顆(裝載量以粗估值計算,肇因為圓形容器盛載圓形物體的關係)。 散彈的威力與彈丸直徑成正比,殺傷面積/範圍則與鉛製彈丸直徑成反比(鉛丸直徑越小,噴散效果越佳)。 有艇尾的彈頭穿過大氣時幾乎就像熱刀切凍奶油一樣,彈尖前方的空氣幾乎是被劃開而非被推開,且彈頭尾端直徑小於口徑,彈頭後方的真空區空間跟著縮小,所以大氣順著彈頭形狀進行合併而不是被推開後再合併。 彈殼則是這三者的容器,彈殼通常是用合金製造,散彈發射時產生的能量並不大,因此彈殼除了底座以外通常用紙或塑膠製造。
- 因此將鉛質用銅完全包覆,使彈頭能夠承受擊發時的推進力又不會磨損變形。
- 雖然金屬彈沒有特別的穿透力,初速不高(較步槍彈頭略慢),射程不遠(彈頭風阻大,均採平鈍形狀設計),但是如果在有效射程內,即使目標佩帶護甲,金屬彈依然能夠有效地造成目標嚴重鈍傷,引發大量內出血而死亡;如果肢體遭到擊中則會被粗暴地打斷,甚至影響之後的縫合接回手術。
- 這種鹽塊的特性相當特別,對於敲擊、震動或摩擦,甚至溫度超過150℃就會產生爆炸,所以透過聯想被運用在作為起爆黑火藥的作用上。
- 大部份前膛裝藥的槍械於發射前必須先將槍口朝上,因為必須先將推進火藥落入膛室內。
針式底火最後還是被凸緣式底火以及中央式底火所取代,原因就在於前面所提到的問題,採用其他兩種底火的子彈裝填槍枝速度絕對快上好幾倍;如果射手因為不論是裝填、搬運、攜帶針式底火子彈時,只要抵觸到彈殼上小小的撞針,就會發生走火並造成意外。 所以在初期沒有競爭者以及趕時髦的狀態下,呼風喚雨一時的勒佛歇式針式底火子彈就落寞地退出歷史舞台了。 子彈底火成分 原則上黃銅合金的金屬彈性較佳,延展性也較佳,適合進行彈藥重裝(英語:reloading)的作業。 子彈底火成分2025 鋼鐵材料彈殼不宜重裝彈藥,由於延展性不佳的關係;這個取向在於回收的彈殼中鏽蝕變形的佔大部份比例,黃銅彈殼由於柔軟比較容易進行翻修,鋼鐵彈殼則否。 對於民間槍械玩家來說彈藥重裝(英語:reloading)的作業实在稀鬆平常,然而彈殼也有金屬彈性疲乏的問題,終究會發生,因此為了安全起見,同一個彈殼不宜重裝太多次;至於在重裝前應該仔細檢查彈殼,如果有變形或龜裂細紋出現得不予裝填。
子彈底火成分: 子彈的底火成分是什麼?
当然了,在设施完善的军工厂里,复装伯尔丹底火还是很EASY的。 伯尔丹底火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同样是撞针撞击黄色的底火杯,底火杯挤压引药,引药装在弹壳上自带的底火砧座上被引爆,火花通过两个小孔冲向发射药。 博客赛底火,就是撞针撞击底火杯,挤压引药(也就是类似雷汞的东西啦),引药撞在底火砧座上被引爆,火花冲破封装,冲向弹壳里的发射药。 随着金属定装弹药的广泛流行,底火也出现了两种类型:博克赛(Boxer)底火和伯尔丹(Berdan)底火。 子彈底火成分 于是,为了在战争中能够更有效的杀死同类的人们继续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试图改进手里的枪。 这样子,火药是从后膛装入,免去了“装火药,捅一捅”的动作,而且药锅的大小固定,每次装进去的火药数量差不多,射击时弹道一致性也大大提高。
子彈底火成分: 中央式底火
针对这一点弹药制造商也提出新的解决方式,就是让弹药的火药减量,透过降低弹头初速到“延迟”点燃弹头易燃物质的方法,这样一来曳光弹就会在飞离枪口一段距离后才会开始指示弹道。 不过凡事均有两面性,因为曳光弹说穿了就是以普通的实心全金属包覆弹头加上磷镁涂料改制而成的,亦即也具备同样的杀伤力,然而在推进火药减量后弹头不论在威力、初速以及有效距离上就约略打折扣。 「中央式底火」比起針式底火與凸緣式底火有以下優點:第一,彈殼可以回收重新使用(一般只回收「拳師式」底火彈殼);第二,彈殼不用受到底火特性的制約。 「凸緣式底火」已經證明不適用於大口徑或高單位裝藥量的子彈,因為要讓擊槌成功擊發底火,彈殼不能太厚,然而對於擊發大口徑或高單位裝藥量的子彈時容易發生彈殼破裂而造成射手燒燙傷的可能;「針式底火」更不可能用於彈匣,很可能在將子彈進行裝填的時候就引發走火,炸傷射手的手指與手掌。 凸緣式底火起源於1857年當時的.22 BB子彈,這種子彈簡單到彈殼裡面連火藥都沒有,純粹依賴擊槌在底火上來一記就發射出去了,可以想像威力不會比空氣槍的子彈好多少,所以純粹用來作室內射擊練習。 後來的.22 Short子彈就添加了4格令(0.26公克)的黑火藥,用在史密斯威森所生產的第一款左輪手槍Model 1(英语:Smith & Wesson Model 1)上。
子彈底火成分: 弹药填装
由于空包弹必须能够提供枪械运作的来源,所以尤其是自动武器的枪口,必须加装转换器将击发时喷发出的高压与高温的瓦斯气体维持正常膛压帮助枪机运作。 为了防止火药流失,空包弹内部前方会有火药塞盖,于击发时会有如子弹一样向前射出,因此在特定范围内会仍然会造成人员穿透伤,而高压气体也会造成人员严重烧烫伤,因此在使用空包弹时应该抱持严肃的态度并视同使用一般子弹的立场。 彈殼依照與彈頭接合處的形狀是否內收而分為兩種,亦即「瓶頸式」(英語:bottleneck)和「直壁式」(英語:straight-wall)两种。 子彈底火成分2025 瓶頸式為一般常見的步枪彈殼形狀,顾名思义呈瓶状,从前向后分为壳颈(case neck)、壳肩(case 子彈底火成分 shoulder)和壳体(case body)三部分,壳颈與彈頭接合而且直径明显小于壳体,两者之间的壳肩为锥台狀,其斜面之间的夹角又稱為α角。
子彈底火成分: 彈殼回收
新型火藥含硝(英語:saltpetre)量高達70.5份(英語:parts),餘下29.5份為碳(英語:charcoal)。 以精純度而言,事實上火藥的燃燒率跟壓力或者溫度缺乏關連;火藥的燃燒本身是種非常複雜的反應,同一個體積內有些火藥產生熱量但是某些火藥反應反而會吸收熱量,真正要達成燃燒率基本上反而跟火藥顆粒大小有關;火藥顆粒總體表面積越大,能夠進行燃燒反應的區域就越小,燃燒速率自然較低。 由於空包彈必須能夠提供槍械運作的來源,所以尤其是自動武器的槍口,必須加裝轉換器將擊發時噴發出的高壓與高溫的氣體氣體維持正常膛壓幫助槍機運作。 如果子彈沒裝彈頭,就稱為「空包彈」(blank);如果沒裝發射藥和底火就稱為「惰性彈」(dummy);如果沒能成功擊發底火並點燃發射藥,就稱為「啞彈」(dud或misfire);如果發射藥燃燒沒能產生足夠能量將彈頭推出導致其滯留在槍管中,就稱為「卡彈」(squib load)。
子彈底火成分: 推进药
專門提供槍械展示、演練與維修用的但是無法發射的假子彈被稱為惰性彈(英語:dummy),也稱訓練彈(英語:drill round),一般由次品彈頭裝配,彈殼有鑽孔或有識別壓印,彈殼內填充惰性物質配重。 子彈底火成分 不過由於有些假子彈一樣具有彈頭,為了避免在槍枝維修時發生意外走火,假子彈均有特殊的記號供維修人員識別,例如5.56公釐NATO M199子彈的彈殼就有縱向凹槽以供識別。 子彈底火成分2025 我們可以從右上方圖片中的蘇聯7N1彈頭的前後中空看出子彈設計的端倪:彈頭尾端的中空設計不僅作為承受燃燒氣體的膨脹室以外,更誘導大氣以穩定的渦流流入彈尾。 然而這種設計有可能導致重心後移而發生滾轉,而滾轉原因在於鋼蕊頭有可能不平整,於是在彈頭自旋中發生重心移動,而將尾端中空化就可以通過渦流穩定彈頭。
子彈底火成分: 子彈底火是什麼
當然這也決定了子彈不能太小,典型地是在 .50BMG 之類的口徑上才有,例如 Raufoss Mk211(英語:Raufoss Mk211)。 而針對曳光彈會暴露射手方位的缺點,近年來也有人將彈頭尾部挖空並置入半導體發光二極體(可見光或紅外線)、使其光亮只能從射手的方向看見,不過這種做法的成本可想而知。 目前市場上還有不少彈藥公司在生產布倫內克彈頭,位於漢諾威的布倫內克公司當然也是販售公司之一,同時還販售軟殼金屬彈以及獵鹿彈。 目前在使用的邊緣發火槍彈中最常見的是.22LR,也是目前奧運會除飛碟項目以外射擊比賽唯一使用的子彈。 Once upon 子彈底火成分 a time, in a country near near by….勤勞的人們發明了槍。
子彈底火成分: 子彈
然而較輕的比重與質量使得全金屬包覆彈進入密度高的目標物,例如人體(人體密度為大氣的1000倍),會因為由慣性而產生的動能擴散於目標物上,以至於動能對目標物所產生的作用力結合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效應而產生滾轉。 這個滾轉為預期與期盼的效果,儘管子彈終端彈道的滾轉不可預期,然而滾轉的途徑勢必能夠造成深層廣泛的肌肉撕裂傷,甚至切斷動脈擊碎骨骼,使目標受到嚴重的傷害甚至死亡。 子彈或定裝彈藥(英語:cartridge,也稱round,散彈槍彈則稱為shell,臺灣話:tshìng-tsí,漢字:銃子)是一種使用在火器類槍械上、將彈頭/散彈、推進藥、底火整合在彈殼中以方便裝填進膛室中並進行發射的彈藥。 子彈是後膛火器專有的彈藥,前膛槍不使用定裝彈藥而是將火藥和彈丸分開裝入槍管;而氣槍因為不依賴推進藥提供發生動力,只裝填獨立的彈粒(pellet)、彈珠(shot或BB)或彈塊(slug)。 使用曳光彈的好處在於能夠協助射手於光源不足或黑暗中修正彈道,然而雙刃之一體兩面也就是會暴露出射手的位置(所谓“tracers work both ways”),因此遭到目標還擊或逃脫。
子彈底火成分: 子弹底火的成分
除了前面提到的QB-8霰彈與鋼矛彈之外,還有全尺寸的金屬彈頭,也就是整個霰彈只有這一枚彈丸,又稱為独头彈、金属弹等(英語:slug)。 雖然金屬彈沒有特別的穿透力,初速不高(較步槍彈頭略慢),射程不遠(彈頭風阻大,均採平鈍形狀設計),但是如果在有效射程內,即使目標佩帶護甲,金屬彈依然能夠有效地造成目標嚴重鈍傷,引發大量內出血而死亡;如果肢體遭到擊中則會被粗暴地打斷,甚至影響之后的縫合接回手術。 (金屬彈也有全金屬包覆空尖彈的設計與彈種,一樣會造成鈍傷,也會因為彈體自旋加上彈頭變形擴張而造成大面積的撕裂傷。)霰彈另外有全橡膠彈頭的彈種,這是一種沒有明顯彈性的橡膠所製成的彈頭。 一般用於霰彈槍射擊訓練,不過更適合用來鎮暴,但是為了避免造成意外而擴大暴動的規模,鎮暴警察通常以跪姿朝暴民腿部發射,但依舊無法避免出現跳彈以至於眼球遭到擊中而致人失明的案例。 大約在19世紀末期,由位於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達姆兵工廠(英语:Dum Dum Arsenal)(英語:Dum Dum 子彈底火成分 Arsenal)以口徑英式.303弹(英語:.303 inch British)進行研發,所以又俗稱為「達姆彈」。 當彈頭撞擊目標物(尤其是人體)時,由於鉛的延展性高,弹头立即變形,呈現膨脹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