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胎兒蛋白,懷孕、肝細胞癌、肝硬化、急性肝炎恢復期、生殖細胞腫瘤等,都可能造成 AFP上升。 與AFP指數升高相關的主要癌症有肝癌和非精細胞卵巢生殖細胞癌。 其他胃腸道癌偶爾也會引發AFP指數升高,但指數很少會大於1000 ng/ml。 下面內容會將各項癌症指數依照人體器官做系統分類,並介紹其正常數值範圍、癌症篩檢目標與癌症偵測能力(敏感度),最後會在各系統分類的結尾處,給予針對該系統的綜合健檢建議。 因為健檢的目的著重於癌症的早期發現,所以在癌症偵測能力的項目裡,會再特別強調該癌症指數對於早期癌(可開刀處理的癌症)的偵測能力。
- 而通常只能以單劑量來做實驗,缺乏其他濃度比較,使得難以評估實際臨床所需的量也是一大問題。
- 弔詭的是,PSA雖被稱為「前列腺癌指數」,但它升高不一定等於患前列腺癌;而患前列腺癌的,PSA水平也不一定升高。
- 一旦指數升高,則代表前列腺可能出現問題或是癌症先兆。
- 不過嚴格來說, free T3、free T4 會比T3 、T4更準確一些,但是在決大多數的情況下,是抽T4/T3或抽free T3/free T4,並不影響醫師對甲狀腺功能的判讀。
- 另外,即使是抽針,仍有機會抽不中癌細胞,出現「假陰性」結果。
- 在治療前癌指數並未上升者,治療後指數的變化必須配合相關檢查來判讀。
對於晚期不能手術帶瘤生存的腫瘤病人,腫瘤標誌物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腫瘤的發展情況,對監測腫瘤治療效果和預後有一定的幫助。 癌指數標準 但不能太絕對依賴這項檢測,因為腫瘤標誌物存在非特異性,一些正常組織或良性腫瘤以及炎症反應,也可能使腫瘤標記輕度升高。 目前癌症的診斷仍是以病理診斷為主,也就是臨床上有可見病灶再經病理切片確認癌細胞之存在而診斷。 癌症指數不論上升與否,仍應和臨床症狀配合,經專業醫師診斷評估及檢查後才能確認是否為癌症。
癌指數標準: 癌症指數正常值多少?CEA 癌症指數偏高是大腸癌?醫師解答問題
有些對化學療法反應敏感,如白血病、淋巴瘤及絨毛膜癌等。 一般在癌症初期,可藉由外科手術或放射線治療減少癌細胞數目後,再採用免疫療法、藥物化學療法或將上述方法採階段性合併治療。 癌症的治療無論是化療、手術或放療都是對身體有極大負擔,並且在發生惡性轉移後,無論是何種方式都是很難徹底治癒。
- 而家裏附近的檢驗所推薦的各種「癌症指數」套餐篩檢號稱抽血就可以早期發現各種癌症,方便無痛苦,讓林女士很高興地連續幾年都在檢驗所檢驗。
- 用於確定診斷前列腺癌所做的前列腺組織切片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包括出血和感染。
- 綜合建議:CEA、AFP、CA199這三項癌症指數,臨床應用廣泛,可以當作是大腸癌、肝癌、胰臟癌的第一道篩檢防線,但絕不能單純以此作為有無癌症的判斷依據。
- 日本醫學界觀察到廣島和長崎原子彈受害者的骨髓完全被毀壞。
- 確定有癌症相關基因突變的人,可藉由預防性的手術,降低癌症機會。
- 下面內容會將各項癌症指數依照人體器官做系統分類,並介紹其正常數值範圍、癌症篩檢目標與癌症偵測能力(敏感度),最後會在各系統分類的結尾處,給予針對該系統的綜合健檢建議。
在發展中國家約有20%的癌症是由於感染症(如B型肝炎、C型肝炎、以及人類乳突病毒等)造成。 癌指數標準2025 致癌因子通常是透過改變細胞中的遺傳物質運作,通常許多這類遺傳物質的變化是癌症產生所必要的。 癌症可以由症狀和徵候或透過篩檢的方式發現,然後再以影像檢查和切片檢查來確診。 癌細胞持續生長而不受外在訊息調控,可能是原本正常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将细胞引入到癌变状态,但主要还是因为一些与控制細胞分裂有关的蛋白质出现異常,如腫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失常。 导致这种局面,可能是为该蛋白编码的DNA因突变而出现了损伤,轉译而出的蛋白质因此也出现错误。
癌指數標準: 基因檢測
許多民眾看到健檢報告上有一些抽血檢查項目,叫做「癌症指數」,發現自己的癌症指數過高,十分擔心自己是不是得癌症了?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前萬芳醫院研究副院長賴基銘說明,癌症指數高不一定是癌症,也可能是其他良性疾病造成。 現時不少體驗中心的防癌體檢項目也包括檢查癌症指數,可透過檢測血液或尿液中的腫瘤標記含量,得知指數高低。 更多一般市民接觸到癌症指數讀數,但未必每個人都懂得正確閱讀。 不論有沒有得癌症,癌症指數都應交由醫生解讀,市民不應自行解讀。
而醫生就可利用這些蛋白質的水平,評估病人患癌的機會、病情、接受治療後的效果,甚至治療之後的病情跟進。 因此,若適當運用癌症指數,有機會及早確診癌症,避免延誤診治時機。 據醫管局最新數據顯示,本港2019年癌症新增個案達 35,082 宗。 相比 2009 年的 25,977 宗,過去十年的升幅達至 35%。 當中五大常見的癌症分別為為肺癌(佔 15.9%)、大腸癌(15.8%)、乳腺癌(13.7%)、前列腺癌(7.2%)及肝癌(5.3%),合共佔全港癌症新症個案約 58%。
癌指數標準: 肺癌分類與分期: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原理是利用某些惡性腫瘤會分泌特殊細胞殘留在血液中,透過抽血檢驗,追蹤體內是否有這些壞細胞。 小細胞肺癌腫瘤通常出現在較大的支氣管上,其形成原因與抽菸關係極為密切,此類癌症所佔比例較少,但後續展望並不樂觀,有六成患者存活期不到一年,這通常是因為發現時,癌細胞通常已轉移至其他器官。 相反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在所有種類的癌症篩檢中則具有最好的成本效益。 以公共衛生考量來看,子宮頸癌的病程發展通常十分緩慢,長達數年,又具有明顯的危險因子(性接觸),因此有相當高的機會可在癌症仍是早期時篩檢出來,最重要的是,抹片的成本很低,能夠大量推行。
癌指數標準: 癌症指數非診斷癌症惟一標準
因為也有病人身上雖然有癌症,並且已經確診,但癌症指數水平卻沒有升高,所以癌症指數並不是可百分百作為診斷癌症的惟一標準,必須結合其他情況接受檢查。 懷孕女士甲胎蛋白指數會升高,這是正常現象,而大部分肝癌病人的甲胎蛋白也會出現上升的現象,透過AFP能監測肝癌病人的情況。 而癌抗原CA15.3及CA19.9則分別為乳癌及胃腸道、胰腺癌的指標,一般CA15.3的正常值少於26.5 IU/ml;而CA19.9的正常值則少於37 IU/ml。 要注意不同化驗所所用的儀器及試劑可能不同,標準值會有分別。 許多民眾在健檢中心測出癌症指數偏高,但到醫院檢查後普遍沒有問題。
癌指數標準: PSA 指數常見問題
藉由檢測這些癌症指數,希望能夠在癌症的診斷及治療上有所幫助。 癌症指數一般都是驗血就可以得知,很多時市民在坊間做身體檢查,檢測出癌症指數高時。 男士隨年紀漸長,或會出現小便困難疼痛﹑夜尿多或排尿慢等問題,這可能是前列腺增生甚至前列腺癌的先兆。
癌指數標準: 抽血癌症指數偏高,代表罹癌嗎?
如癌症病人開始治療前已發現相關癌症指數上升,則可參考治療後的指數變化,用作初步評估癌症治療成效。 但若癌症病人開始治療前的相關癌症指數沒有上升,治療後的指數變化則須配合相關檢查再解讀。 部份癌症病人的癌症指數在治療前後也沒有上升,這樣癌症指數用於評估治療效果的參考意義就不大,必需由醫生配合其他檢查,來作治療成效追蹤及評估。 其實,腫瘤指數只適用於已有癌症病徵而需確診的病人、治療癌症過程中用作監測治療成效的方法,以及癌症病人康復後的監測以評估復發的風險,絕非篩查的指標,不應為體檢項目之一。
癌指數標準: 正常值:<4ng/ml
在此提醒各位糖尿病患者,維持血糖值的穩定非常重要,短期或看不出甚麼問題,但從長期剖析的話,高血糖可以引發許多糖尿病併發症和後遺症;低血糖卻恐造成生命危險。 癌指數標準 對長期患糖尿病的患者來說,可能會對低血糖不以為然,甚至毫無知覺,但若置之不理,或會釀成突然暈倒、撞到頭部等意外發生。 C(Cholesterol):作膽固醇,為脂肪的一種,人需要膽固醇以保持身體健康,但膽固醇過多卻可能會增加腦血管疾病風險。 放射性治療俗稱「電療」,是利用高能量的射線將癌細胞消滅或縮小,並儘量不損壞正常的細胞。
癌指數標準: 癌症傳媒報導
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血清腫瘤指數不斷上升或大輻度上升,便要積極檢查,排除癌病發生或惡化的可能。 癌指數標準2025 驗血檢測PSA指數是篩檢前列腺癌的檢查方法之一,一般PSA只存在於前列腺內,血液中含量多不會超過4ng/ml。 但當前列腺癌、增生或發炎等情況時,血液中的PSA便有機會升高。 PSA值偏高並不代表已患上前列腺癌,醫生還會參照你的年齡、前列腺體積、PSA值變化速度和曾否食用可能影響PSA值的藥物,再作決定。
癌指數標準: 癌症指數高 醫師呼籲必做1件事
由於台灣是1986年才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1986年以前的中華民國國民都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與肝癌的患者,許金川呼籲,不管是否已經移民到國外,一定要每年做檢查,而已經有B型肝炎與C型肝炎的患者,更是要半年檢查一次。 癌指數標準2025 胎兒蛋白是一種由胎兒腸胃道、卵黃囊及肝臟所分泌的球蛋白,會經過羊水通過胎盤到達母體,因此懷孕中的婦女胎兒蛋白也會上升,胎兒出生後,血中濃度會快速下降,但若有肝癌,肝臟又會分泌這種蛋白質,造成數值上升。 只要每年驗甲型胎兒蛋白(AFP,簡稱胎兒蛋白),加上肝膽腸胃科專科醫師所做肝臟超音波把關,早期肝癌就很難逃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大概只剩下1%的早期肝癌沒被發現。 真相:前列腺癌暫時仍未有預防方法,但越早確診,成功治癒和有效地控制病情的機會就越大。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恆常運動和飲食得宜亦很重要,可減低患上前列腺癌的機會。
癌指數標準: 甲狀腺結節非切不可?這四種情況要及早醫治!
吳教恩醫師指出,目前臨床上仍然找不到敏感度專一性都很理想的癌症指數,因此大多數癌症指數並不適合單獨做為篩檢或診斷的工具。 臨床上,癌症指數最常見是應用於治療後的追蹤與偵測復發。 當病人接受治療之後,包括手術、化療、標靶藥物等,如果腫瘤指數下降,表示腫瘤對此治療有所反應;而在後續的追蹤階段,一旦指數有再升高的跡象,就會合理懷疑是否復發,或是產生抗藥性。 50歲或以上有近親曾患前列腺癌的高風險男士,應與醫生商討是否適合和需要進行相關檢查。
NHS 的統計數字,每 4 名男士當中約 3 名即使 PSA 指數上升也沒有患癌。 每 7 名正常PSA水平的男性便有一位患有前列腺癌,可見 PSA 測試並非針對前列腺癌最好的診斷方法。 賴基銘說明,癌症指數雖然在臨床上具有參考價值,但並不適合做為判斷是否罹癌的標準,原因在於兩大特性──不敏感(sensitive)、沒有特異性(specific)。
癌指數標準: 使用空淨機「門窗開or關」?達人:關窗為佳、早晚短暫開
細胞毒性藥物透過血液循環,經過身體各部位,干預前列腺癌細胞生長及分裂,並將其破壞。 可是細胞毒性藥物並不能分辨出癌細胞及正常的細胞,所以身體內正常的細胞亦會不能倖免地被化療藥物破壞。 密切追蹤觀察即每3至6個月接受一次PSA抽血檢查及肛門指診,直至開始出現徵狀,或癌細胞突然快速增長才考慮是否接受治療。 由癌症檢查、診斷,直至治療期間,醫生需透過進行一系列檢查,包括配合影像檢查,方能為病人「度身訂造」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此時癌細胞流竄於原始病灶附近,必需借助循環全身的化學治療藥物治療。 第四期癌症癌細胞擴散至距離原始腫瘤遙遠的器官及組織。 此時癌細胞流竄於全身,必需借助循環全身的化學治療藥物治療。 舉例:若肺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則肝臟將出現不斷增生的肺部細胞(不具肺功能),且此細胞具有入侵正常肝臟細胞的能力,導致肝功能不斷降低;不具入侵能力但失控繁殖的細胞,稱為良性腫瘤。
癌指數標準: 手術
前列腺健康指數(phi)是一條數學公式,將三種測試(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游離PSA和p2PSA)組合為一個評分,以提供患有前列腺癌(PCa)的機會率。 首先,醫護人員會戴上塗有潤滑劑的手套,然後用手指經肛門探入直腸,隔著直腸前壁檢查前列腺是否異常。 黃疸指數是指每一百毫升的血液中有多少毫克膽紅素 Bilirubin,單位是(mg/dL) ,故黃疸指數亦可簡稱為膽紅素。
因此,癌症指數上升並不代表有癌細胞出現,也有可能是健康細胞受到不同身體狀況影響。 反之亦然,癌症指數沒有上升也不代表身體內沒有癌細胞。 解讀報告時需要注意所使用的單位,例如「µg/L」或「ng/mL」,因此。 若單看癌症指數的讀數,如「癌症指數20」、「癌症指數200」或「癌症指數2000」,都不足以判斷病情。 例如在大腸癌治療中,若病人的癌胚抗原CEA指數超出20µg/L,情況已屬非常嚴重,醫生有理由懷疑腫瘤可能已經轉移。 患者應向醫生了解清楚不同讀數的臨床意義,以免自製恐慌。
一般來說,肝癌會過量地釋放這種蛋白質,所以可以成為一個癌症指數。 例如乙型肝炎帶菌者,患肝癌的風險遠高於非帶菌者,但醫生不會替乙型肝炎帶菌者定期抽肝組織檢查,而定期檢查AFP就簡單得多。 若病人的AFP指數很高,例如超過500,醫生可以判斷病人肝臟裡很可能有一個惡性腫瘤。 癌指數標準2025 因此,如果沒有這些癌症指數的話,醫生就不容易判斷病情。 因為康復的病人不可能每月安排照一次電腦掃描或抽組織檢查,但有了癌症指數,醫生就可以根據癌症指數的水平決定是否需要做其他檢查,以及最適合的檢查時間。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受訪指,當身體出現腫瘤時,會過量地分泌一些蛋白質。
癌指數標準: 健康學
「正常細胞也會分泌這些特殊物質,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如胃炎、腸胃炎、皮膚炎等,或是有些良性病變,甚至懷孕、吸菸等,都有可能使癌症指數升高,」吳教恩解釋。 以 CA199 為例,這個癌症指數與胰臟癌、膽管癌有正向關聯,但是如果體內有結石、胰臟或膽管發炎,也會導致指數升高,甚至破千、破萬。 「但如果病人在治療前,癌症指數就維持在正常值,並未上升,那這個指數就無法作為理想的追蹤指標,」吳教恩表示。 如果不是肝炎患者,這些檢查需要自費,胎兒蛋白自費檢查約300元,肝臟超音波自費約1200元。
進行測試前要2週前要停止服用抗生素、測試前6小時開始禁食,然而曾進行胃部手術人士,並不適合作此檢查。 非小細胞肺癌除了化療放療,靶向治療以及最新的免疫治療都是比較有效的治療手段。 非小細胞肺癌的神經元特異烯醇化酶(NSE)一般不增高。 癌指數標準 可是有時候也會有良性疾病引起癌胚抗原(CEA)增高的,比如消化道的炎症,消化道的息肉,肺部炎症等,所以發現癌胚抗原(CEA)增高也不要太過於緊張。
假設一個患者的T4偏高,但是TSH正常,我會跟他說現在甲狀腺功能有亢進, 但是不必擔心,通常過幾個月再來測會變正常。 透過開放式或微創方法(包括機械臂技術)切除整個前列腺以及周圍部分組織。 這種手術的目的在於治癒癌症,適用於癌細胞仍然局限在前列腺內,以及身體狀況良好的病人。 透過把超聲波探頭放入直腸為前列腺作檢查時,醫生可以檢查前列腺的大小以及是否有腫瘤。 醫生之後會利用針管在超聲波導引下抽取前列腺細胞組織作化驗(活組織檢驗),以確定增生情況是屬於良性還是惡性。
雖然抽菸的確會提高罹患肺癌的機率,但直到目前為止,醫學上仍舊無法精確的定義出抽菸的量,或是幾歲開始抽,一定會引起肺癌。 每個人在基因上的不同,使得每個人對不同物質的反應都不相同。 所以並沒有所謂絕對健康的生活方式,坊間許多生機飲食和眾多號稱防癌的健康食品,所能得到的效果並不大。 不需要杞人憂天的飲食及生活,即使是癌症病患,只要保持正常生活,適當補充養分即可。 但是有些高危險因子是所有人都應該要小心避免的,例如抽菸、喝酒、進食快餐和嚼檳榔等。
而若是測出之癌症指數均正常就以為沒有癌症,不需要做其他檢查 就如案例3.的林女士一般,反而會失去及早就醫而早期診斷癌症以根治的機會。 因此癌症指數應該配合臨床上是否有不適症狀或可能的癌症警訊, 經諮詢專業醫師後針對特殊癌症來做篩檢。 例如男性50歲以後可配合年度肛門指診及檢查PSA做攝護腺癌篩檢。 B型肝炎、C型肝炎、或肝硬化病人可三至六個月配合腹部超音波及檢查AFP來做肝癌篩檢。 平日工作壓力大,常需熬夜加班,但無抽煙喝酒等不良嗜好,過去除了偶而感冒以外,沒有其他重大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