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部癌症的治療,近年來因有誘導性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的進展,治療效果也有明顯進步。 病患若有合併身體其他器官的遠端轉移,治療的策略則是減緩癌細胞增殖並促進生活品質,這一類的病患治療主要以姑息性化學治療為主。 醫師會依病患的日常體能狀態(performance status),選擇治療的方式。 若日常體能狀態尚佳,則可以考慮給予化學治療,一般會先以順鉑類(Cisplatin)的化學治療處方作為第一線治療,若日常體能狀態極差,則考慮給予保守性支持治療,以減輕病患不適為主。 根據美國癌症分期聯合委員會(American 頭頸癌診斷2025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所制定之分類準則,頭頸部癌症可依原發腫瘤的大小、是否有淋巴結侵犯、及是否有遠端轉移分成四期,其中第四期又可分為IVA、IVB、及IVC三期。 另外臨床醫師會依病患嚴重程度及需要,安排其他檢查,如頭頸部的影像學檢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胸部檢查、及腹部檢查,及各項抽血檢驗,以利在治療之初完整了解病患之病情。
這是一項極為複雜且須多團隊配合共同評估的動作,評估的內容包括患者本身是否可承受手術的風險、原發腫瘤是否可完全清除、是否需要做頸部淋巴結廓清術、及評估術後可能造成的併發症是否會影響到咽喉機能。 頭頸部癌症除直接造成個人健康的衝擊外,也對家庭、社會、經濟及生活品質等問題造成嚴重的影響,值得特別的注意與重視。 一名男子原以為是牙痛,牙齒拔了疼痛感持續,再次就醫被診斷為三叉神經痛,經過治療仍未改善;不料,脖子越腫越大,檢查竟發現罹患了扁桃腺癌。 收治個案的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指出,該病患曾因牙痛、三叉神經痛就醫,經過治療未改善,且疼痛感越來越嚴重,等到脖子出現腫塊才到耳鼻喉科檢查,結果發現,腫瘤已侵犯舌咽神經,確診為感染HPV導致扁桃腺癌。 從頭顱底至頸部及上胸腔內所有器官都屬於頭頸範圍,因此頭頸癌涵蓋多個器官,包括口腔、鼻、鼻竇、喉嚨、喉頭、唾液腺及頸部淋巴,但不包括腦部;而當中鼻咽癌是本港最為常見的頭頸癌症1。
頭頸癌診斷: 頭頸癌症狀有哪些?
較常見有口腔癌、鼻咽癌,另外還有口咽癌、下咽癌、喉癌、鼻竇癌、唾液腺癌以及甲狀腺癌等。 頭頸癌診斷 頭頸癌診斷2025 頭頸癌的常見部份包括口腔、鼻、喉嚨、鼻竇、唾液腺、喉頭等[1]。 頭頸癌的症狀包括有無法醫好的瘡或是硬塊、持續出現的喉嚨痛、吞嚥困難或是聲音的變化[1],若是有異常出血、面部腫脹、呼吸困難,也有可能是頭頸癌[1]。
- 鼻腔作為正常呼吸道的起點,除了本身是氣體的通道之外,更有過濾灰塵、調溫、加濕空氣以使空氣進入肺部時不至於過冷、過乾。
- 鼻咽癌更是「無聲的癌症」,罹病後沒有明顯症狀,當出現症狀時,常已是晚期。
- 楊政杰表示,若頭頸癌患者不想接受手術治療,或有嚴重心臟病、高血壓或腦中風等病史,使患者無法接受麻醉進行手術,可以選擇放射線治療,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 腫瘤科團隊由不同專業領域、經驗豐富的專家組成,融滙知識與經驗,團隊之間保持緊密溝通及合作,配以精良的醫療設備,提供預防、檢查、診斷、監察、治理(包括複雜和晚期的癌症),以至癒後護理和復康的一站式服務。
10多年前起,醫生會按病人情况,可安排標靶治療來提升腫瘤控制率和患者存活期。 近年來研究也顯示,人類乳突狀病毒與EB病毒也會造成頭頸部癌症的發生。 而其常見的好發因子,可歸類為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嚼檳榔)、病毒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uman 頭頸癌診斷 paillomavirus、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遺傳因子改變。 頸部:頸部是頭部與軀幹相連接的重要通道,許多神經、血管,甚至呼吸道或消化道,均須經由頸部與全身軀幹相連。 另外頸部也含有許多不同功能的肌肉束,才使頸部能夠靈活的運動。 最後要談的是頸部有著人體分布最密集的淋巴管腺組織;為了臨床上運用方便,頸部的淋巴組織分為六個區域,分別以羅馬數字Ⅰ、Ⅱ、Ⅲ、Ⅳ、Ⅴ、Ⅵ表示。
頭頸癌診斷: 腫瘤位置隱蔽或難早發現
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據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頭頸癌名列台灣男性常見癌症第四,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6歲,明顯低於其他癌症(大腸癌65歲、肺癌65歲、肝癌64歲),而男性發生率約為女性的10倍。 4.喉癌:頸部常出現腫塊,以及早期症狀是持續性的聲音沙啞,其他常見症狀有吞嚥疼痛、吞嚥困難、同側的耳部輻射性疼痛等,晚期則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 頭頸部包含鼻腔、口腔、咽、喉、頸及唾液腺,依據腫瘤原發部位不同,分成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病理表現以鱗狀上皮細胞癌占85%到95%為大宗。 三立電視台董事長林崑海因頭頸癌末期拔管離世,享壽70歲。 頭頸癌聽起來很陌生,其實它是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頭頸部癌症的總稱。 根據統計,台灣每十名新癌症病患中,就有一位是頭頸癌患者,這也讓頭頸癌被視為「中壯年健康隱形殺手」。
- 根據統計,台灣每十名新癌症病患中,就有一位是頭頸癌患者,這也讓頭頸癌被視為「中壯年健康隱形殺手」。
- 口腔最重要的功能是攝食和說話,與攝食相關的又可分為咀嚼、消化(部分食物)、吞嚥。
- 正因為如此,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正在研究HPV陽性癌症患者是否可以採用強度較低的治療方案,如強度較低的放射治療或免疫治療。
- 醫師表示,頭頸癌好發於中壯年男性,常見危險因子有吸菸、嚼檳榔、基因變異等,若出現口腔不明潰瘍、吞嚥困難或頸部腫塊,應就醫檢查;確診後,依病情接受手術、放射線等治療,若僅靠藥物治療,恐撐不過兩年。
- 本網站是由一群對癌症免疫治療有濃厚興趣的專業醫護人員,為大眾提供癌症教育資訊的平台,希望癌症患者及他們的照顧者,與及任何關注癌症的公眾人士,都能藉此獲取資料為參考。
-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教授張凱評說,鼻咽癌對放射線治療效果不錯,即使鼻咽或頸部淋巴結復發也可用手術切除,不論病程是第一至第四期,治癒率均達七至八成,呼籲患者應積極治療、不要放棄。
- 1.口腔癌:口腔出現腫塊、流血、紅斑、白斑,或口腔內破皮與潰瘍超過兩個禮拜、舌頭無法靈活活動,臉、頸部有腫塊或兩側不對稱等。
隨著發病位置不同,會出現不一樣的症狀,像是口腔癌傷口不易癒合且伴隨疼痛,口咽部則會造成吞嚥困難、口臭、喉嚨卡等症狀。 頭頸癌的治療包括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以及合併療法等,不過治療方法的選擇,需視患者罹患何種癌症與嚴重情況而定。 一般而言,若發現時間早且病患體況佳,通常會以手術切除腫瘤或搭配放射線治療清除殘餘腫瘤。 若評斷無法進行手術者,則會以放射線合併化療控制腫瘤發展。 頭頸癌診斷 所有的頭頸部癌症患者,在治療之前,都應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接受手術療。
頭頸癌診斷: 頭頸癌的種類與症狀
頭頸部包含許多器官,例如上呼吸道、上消化道,而且具有呼吸、發聲及吞嚥等重要功能。 倘若罹患頭頸癌,患者可能因腫瘤而影響外觀或造成講話不清晰,影響日常生活。 診斷可以透過活體組織切片確認[1],擴散的程度可以透過醫學影像及血液检查來評估[1]。 若經由醫師評估為可開刀之患者,將會由外科醫師再進一步評估是否進行頸部淋巴結廓清、術後輔助性治療。 外科醫師會視病患原發腫瘤所生長的位置、是否易造成淋巴轉移、臨床分期,來決定是否進行單側或是雙側頸部淋巴結廓清術。
頭頸癌診斷: 健保新制醫院看診變貴 民眾怨沒宣導
1.口腔癌:口腔出現腫塊、流血、紅斑、白斑,或口腔內破皮與潰瘍超過兩個禮拜、舌頭無法靈活活動,臉、頸部有腫塊或兩側不對稱等。 頭頸癌診斷2025 免疫治療是用人體天生的免疫系統去攻擊腫瘤細胞,主要利用一些物質去提升或重啟免疫細胞的功能,為頭頸癌患者帶來新治療選擇。 頭頸癌診斷 近年醫學界發現,免疫治療對頭頸癌有不錯的治療反應,用途亦相當廣泛,現時已可將免疫治療安排為晚期頭頸癌的一線治療方法,毋須待化療無效時才進行,而是可合併進行。 頭頸癌診斷2025 經過放射線的照射,組織的傷口癒合能力會變的比較差,所以放射線治療之後去拔牙,傷口不易癒合,情況差的,甚至會產生放射線性骨壞死。
頭頸癌診斷: 腫瘤科(癌症)
當機器產生放射線的時候,我們在治療室安裝的蜂鳴器會發出嗶嗶聲做為警示。 有些病人很細心會去算蜂鳴器的嗶嗶聲有多少,其實那與治療劑量多少沒關係。 治療後期,整個人會變瘦,到時候,說不定面具又會變得太鬆。 頭頸癌診斷 化學治療的時候,有些病人的臉會腫,所以面具戴起也會比較緊,另外皮膚反應嚴重的時候戴面具會痛。 北中南三大生活圈TPASS公共運輸通勤月票昨上路,另有十縣市社福卡開放搭乘台鐵,由於需走專用通道,發生多名長者走錯通道、…
頭頸癌診斷: 口腔癌 症狀
細胞抽吸則因為必須通過正常組織,宜以21號細針或更細的針進行抽吸,較不會產生所謂針徑污染(tract seeding)。 但如果在困難之病例,為了儘早診斷,只好採取粗針切片則不在此限。 頭頸癌早期病患,可單獨以手術切除或放射線治療來處理,治療後恢復狀況較佳;存活率第一期病患為80-90%,第二期病患為60-80%;而晚期頭頸癌病患,則必需合併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來處理,有些復發危險性高的病患,更須合併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三者來醫治。 在已開發國家,在診斷後的平均五年存活率為42-64%[6][7]。 另外,頸部淋巴結的腫大也可能是頭頸部癌症常見的症狀,如圖所示,人體的頸部淋巴結分為六個區塊,不同位置的原發性頭頸部癌症,也有可能造成不同位置的頸部淋巴結腫大,也應多加留意。
頭頸癌診斷: 檢查4
較常使用擷取病變組織的方法為內視鏡檢查,由耳鼻喉科醫師執行,經由內視鏡檢查,直接檢視口腔、鼻咽、口咽、下咽、喉等解剖位置,確認是否有病變,若有病變之處則直接進行切片。 若耳鼻喉科醫師評估不適合由內視鏡切片,則由臨床醫師判斷是否有其他轉移或病變之處,以選擇適當之位置,進行切片。 根據統計,全球約有10%的頭頸癌是由HPV造成,每年約新增60萬例。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男性感染HPV的風險正在急速攀升,最新研究顯示,男性終其一生的感染機率高達91.3%,超越女性的84.6%。 賴基銘強調,感染HPV不只會引起子宮頸癌,還可能罹患口咽癌、頭頸癌、外陰癌、肛門癌、陰道癌,以及俗稱「菜花」的生殖器疣,不僅女性要注意HPV,男生更要小心。 中期:中期的頭頸癌,一般腫瘤已有一定的體積,兼且有擴散風險,單純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未必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