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從學校到教育局,整個教育體系都明顯漠視少數族裔學童的受教育權利。 據平機會委託浸會大學進行的《香港少數族裔青年教育和就業路徑的研究報告》發現,少數族裔在港的求學、求職經歷絕不輕鬆。 研究人員邀請了共909名、來自67所學校的學生接受訪問,結果指出對比華裔學生,少數族裔學生雖然比前者「有更高的志向和自我效能感」,但其擁有的家庭資源卻往往較為參差,使至他們在家庭裡學習非母語語言的機會有限。 香港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大都會,少數族裔人士享有與香港居民相同的權利和保障,因此少數族裔人士的宗教、服飾、飲食、節慶等不同生活方式均受到保障,多元文化成功在香港兼容並生。 而且,這些宗教場所的建築各具特色,它們融入社區,構成香港多元的城市面貌。 然而,「政策二十一」及香港大學公佈的研究顯示,有不少受訪者表示並不知道少數族裔人士中心提供的服務,語言障礙、認知度偏低是兩大主要原因,加上很多少數族裔人士沒有使用公共服務的意識,更不會主動了解加深認識。
- 在10年間,南亞及東南亞少數族裔的貧窮率有惡化的趨勢,貧窮率由2001年的17.3%上升至2011年的23.9%,升幅較全港貧窮率的升幅更加明顯。
- 香港少數族裔是指一些居住在香港的非華裔少數族裔,來自世界各地,主要來自歐美、南亞、東南亞,例如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歐美白人、日本人和韓國人等[1],至於居港的菲律賓人和印尼人有不少是女傭。
- 但畢竟少數族裔的中文水平,才是他們生活上的最大障礙,故當局亦應從幼兒教育政策入手,根本地扭轉他們的劣勢。
- 據平機會的電話調查,儘管有多達77%的僱主知悉《種族歧視條例》,但他們亦普遍認為工作場所存在種族歧視,以及求職者會因其種族而不被聘用。
立法會議員鄭泳舜表示,教育局應重新審視有關教育政策,讓少數族裔能自小便學習中文,勿錯過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機。 少數族裔困難 有專門服務少數族裔人士的社工指,少數族裔人士普遍認為家醜不應外傳,加上語言障礙,他們很少主動對外尋求協助,所以機構需要主動把資訊和服務帶到他們面前,不過,現時全港只有三隊針對少數族裔人士的外展隊,他們期望可以增加資源。 少數族裔困難 香港是一個以廣東話為主要語言的城市,許多南亞裔不能夠流利地使用廣東話,使得他們難以與香港人有效溝通,尤其在使用醫療、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務方面。 儘管教育局有意提升師資,從2014/15學年起推出「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專業進修津貼計劃,資助教師針對非華語學生的專業教學能力和技巧,但據政府公佈,過去三年獲批申請的教師人數共30名,提高教師這方面的能力仍道阻且長。
少數族裔困難: 少數族裔在疫情下面對的困難
在10年間,南亞及東南亞少數族裔的貧窮率有惡化的趨勢,貧窮率由2001年的17.3%上升至2011年的23.9%,升幅較全港貧窮率的升幅更加明顯。 其中巴基斯坦人的貧窮率由2001年的27.4%大幅增至2011 年的51.1%。 少數族裔困難2025 計劃更獲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2021年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頒發「卓越社會服務獎」,以表揚我們的計劃達致卓越實踐。 此外,南亞裔常常感到他們的社群在媒體、政府和公共機構中得不到充分的代表,這種缺乏代表性可能會導致他們感到被邊緣化和排斥在香港社會之外。 有關注少數族裔的團體曾做統計,在2021至22年度曾處理的二百多個個案中,八成半是女性,主要的情緒困擾,跟家庭糾紛和男女不平等的觀念有關,當中有八成負面情緒狀況被評估為嚴重或非常嚴重,兩成三人更有自殺或自殘風險。
- 事實上,香港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如香港融樂會、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等正不遺餘力推動相關工作,期望透過文化活動,建立少數族裔與華人溝通的橋樑,加深彼此的認識與交流。
- 不少家長、老師及校長均反映非華語幼兒的中文進步了不少,更有幼兒在升讀小學後,在中文考試中獲得第一名,令人鼓舞。
- 在教育方面,政府為非華語學童設立適應課程、到校支援服務、學位安排和特備課程等,更在2018年起,新增對幼稚園及公營普通學校的資助計劃,鼓勵學校取錄更多非華語學生,並支援中文及中國歷史的教育。
- 對於少數族裔勞工問題,政府並非完全袖手旁觀,自2014年推出「少數族裔就業服務大使計劃」,以提供就業支援;此外,政府還在2020年11月委聘兩所非政府機構推行「多元種族就業計劃」。
- 南亞少數族裔等處在較底層的人士,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種種歧視與不便,由於社會上廣泛存在根深蒂固的觀念,許多問題一直被忽視或掩蓋,相較於在香港頗受尊重的白種人士(白人),他們更像是「看不見的他者」。
她續指雖能順利升讀大學,但擔心中文不好會令往後就業面臨障礙。 香港警隊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停止海外招聘計劃後,現時僅餘不足200名外籍人員,大部分均為華裔的本地香港人。 但由於居港南亞裔人士有一定數量,警隊已招募一些本地出生的南亞裔警員,以便應付涉及南亞裔人士的案件及提供服務。 香港少數族裔是指一些居住在香港的非華裔少數族裔,來自世界各地,主要來自歐美、南亞、東南亞,例如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歐美白人、日本人和韓國人等[1],至於居港的菲律賓人和印尼人有不少是女傭。 平機會希望政府先處理少數族裔的民生問題,並繼續與不同界別的持份者保持聯繫,善用本地非華裔人力資源,讓少數族裔人士能發揮潛能及專長。
少數族裔困難: 樂施會的支援項目
在這座自詡為「多元包容共融」的國際大都市中,以「香港人」乃至「華人」為中心的主流社會,仍有強烈的排外情緒。 培訓方面,提供生活津貼有助少數族裔改善本身的工作技能,如用津貼來接受職業培訓,有利他們解決就業困難。 一些少數族裔有就業困難,大多因學歷較低,生活津貼可用於職業培訓,少數族裔可選擇修讀一些職業導向的課程,增加本身競爭力,僱主也樂於聘用,有利日後就業。 因此,提供生活津貼是解決少數族裔在題(a)面對就業困難的最有效方法。 在平機會的訪問中,很多受訪幼稚園只提供中文簡介及單張,少數族裔家長若無法閱讀中文,根本無以判斷學校是否適合自己的子女就讀。 去年11月,關注少數族裔權益的組織Unison揭示,自2007年以來,教育局上載151份關於幼稚園質素評估的《質素評核報告》,但151份報告中,卻僅有一份是英文版。
他建議政府為非華語學生設立「中文第二語言課程」,並與中學文憑試脫勾,設置相應的公開考試,以提升學生的中文能力及課程的實用性。 鄭泳舜又指,政府應檢視對學校的支援,確保學校有足夠資源為非華語學生提供共融學習計劃,並資助志願機構設立課後中文補習班。 同時對於教援非華語學生的教師,鄭泳舜表示應提供專門培訓以提升其教學策略和技巧。 2021年,社會服務機構「親切」,發表《香港少數族裔職場現況研究》調查報告,共訪問621名18歲或以上的華人,以及138名18歲或以上少數族裔人士。 逾半少數族裔受訪者認為香港社會對少數族裔人士存有歧視、約七成表示自己的社交圈子中只有三成或以下是香港華裔朋友 ;同時,三成半的華人受訪者亦表示因少數族裔人士的種族與膚色,而不願跟他們做朋友。 由此可見,少數族裔雖然與華人共存在同一社會,但實際上兩者的交往不多,只是自成一角,未能建立共融的社交圈子。
少數族裔困難: 中文程度低 少數族裔難入讀本地幼稚園 教育局須改善幼兒教育
根據融樂會於幾年間綜合尼日利亞在香港組織的會員紀錄,於2012年發現香港有1,000名尼日利亞籍的香港居民,當中有300人與香港華人通婚[6]。
研 究 更 從 普 遍 香 港 華 裔 青 年 的 角 度 , 探 討 他 們 對 少 數 族 群 的 取 態 , 期 望 可 就 協 助 少 數 族 群 進 一 步 融 入 香 港 生 活 , 提 出 可 行 建 議 。 陳德茂認為,政府應帶頭在政策上全方位地幫助少數族裔融入本地,建構真正的共融社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公眾開放的心態。 立法會數據顯示,超過五分之四的南亞裔人士未能書寫中文,2017年報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非華語學生中,不到10%的人應考中國語文科,合格率僅27%。
少數族裔困難: 少數族裔遇語言障礙 較難尋求公共服務
2019冠狀病毒病由年初在香港肆虐至今已經大半年,不同種族、身體狀況、家庭崗位、階層和背景的人都受到影響。 少數族裔困難2025 居住在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士也不例外,他們同樣要面對疫情帶來的挑戰。 《看懂、看不懂》──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學習生活攝影展,由樂施會和謝至德在2014年合辦,讓參觀者了解少數族裔朋友學習中文時遇到的困難。 樂施會就如何協助非華語生學習中文,及政府相關政策進行一系列研究。
少數族裔困難: 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現況
在2017/18年度,接受公營及直資中小學教育的非華語學生人數已逾1.7萬人,較2014/15年度增長近2成。 一直有意見指少數族裔學生在學習中文上遇到不少困難,不利往後升學、就業或融入社會。 早前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表示,政府未來將會撥出5億元,進一步改善少數族裔的支援服務。 少數族裔困難 2000年代,香港特區政府就種族歧視立法咨詢公眾意見,名為《種族歧視條例草案》[1]。
少數族裔困難: 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
另一位少數族裔代表、大學生Yasmeen Iqrah 認為,英語本來亦並非她們的母語,但政府卻先入為主要求他們學習英語而非中文。 她用廣東話質疑做法:「點解你哋 (政府)覺得我哋(少數族裔)唔得呢?」同為大學生的代表Narpreet Kaur就更直言,政府應考慮在現時教育制度下讓少數族裔更好地學習中文,否則難令有才能的少數族裔留港發展。 她歸咎是因為部分香港教師的文化敏感度(Cultural sensitivity)不足,在學期間亦曾經見過老師建議少數族裔同學打消升學念頭,引導他們到職訓局參與課程;她建議政府應加強訓練教師的文化敏感度,令少數族裔學生得到確實的學業幫助。 生活方面,少數族裔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差異,或令他們日常生活出現困難,如所穿服飾有時受到奇異目光對待,又如宗教信仰得不到本地人認同。 一些少數族裔因本身宗教文化,如信奉伊斯蘭教的婦女要包頭、穿長袍,部分本地人會視她們為異類。
少數族裔困難: 種族歧視.一|香港主流社會中的少數族裔:看不見的他者
由於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少數族裔人士在接收防疫資訊時會出現困難。 有時候信息變化得太快,而香港主流媒體又以中文和英文為主,少數族裔人士未必能即時獲得最新的資訊,往往出現信息接收滯後的情況。 有少數族裔團體向我們反映,就算官方提供的健康資訊,也因為翻譯問題而令內容出現偏差。 此外,縱使南亞裔婦女想進修,香港也甚少找到能迎合她們需要的課程。 好像以少數族裔婦女為本,以非廣東話教授的技術課程,在香港可說是絕無僅有。
少數族裔困難: 「南亞婦女就業能力建設計劃」:活用多媒體打破隔閡
完成課程後,學員可獲得一對一的職業配對服務,協助他們投身職場。 由2014年學期起,儘管教育局已引入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以照顧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需要,但相關政策亦有不少可改良之處。 如同平機會指出,現時少數族裔的中文課程GCSE,其實不足以應付日常工作需要和就業需求,故教育局除了中文口語和聽力,也要針對地提高少數族裔的中文讀寫能力。 另外,本港教育制度亦應盡早為少數族裔,創造一個全面的中文學習環境,確保所有種族的兒童可獲平等的入學機會,並可向所有取錄非華裔學生的幼稚園提供額外支援,讓少數族裔兒童有更多機會與華裔學童互動和接觸,盡早融入以中文作為母語之地。 鄭泳舜自言自己參與少數族裔工作近10年,但未見問題有改善,認為少數族裔對於融入社區仍有很大障礙。
少數族裔困難: 少數數裔
即便《2016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顯示,大部分南亞裔族群為基層,教育水平有限,政策介入後(恆常現金)貧窮率仍然達17.6%,他們迫切需要政府主流福利服務。 但即便少數族裔學童能夠成功入讀以中文為主的幼稚園,他們能否順利學習中文仍然存疑。 一般人以為只要非華語學生入讀本地幼稚園,與華語學生一起上課,他們自然能夠學習中文,但事實並非如此。 樂施會指出,非華語學童於入讀幼稚園時,已經與其他學童形成兩萬小時聽說中文的經驗差距,而這種差距會對他們後續的學習造成影響。
少數族裔困難: 少數族裔難融入社會 中文水平是障礙所在
樂施會與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大學自2015年起,共同展開「從起步開始-幼稚園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支援計劃」,以創新及有效的方法,讓包括南亞裔等不同族裔的非華語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黃金期打好根基,學好中文。 在2020年,計劃成為全港首個「按效益付費」1項目,並得到伍絜宜慈善基金及利希慎基金的支持,為項目提供啟動資金,兩年間共涵蓋74間有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佔全港類同幼稚園約五分之一。 少數族裔在生活、升學及就業方面都遇到不同的困難,而當中語言障礙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 少數族裔困難 社聯建議政府及僱主提供更多語言支援、職業培訓及就業機會;在教育方面,由學前教育階段起培養兒童的中文能力及營造學習環境、設立「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政策、加強教師培訓、並加強支援少數族裔家庭。 社會服務方面,政府亦應加強公共服務及地區服務對少數族裔的支援。
少數族裔困難: 香港少數族裔
最後,教育局應向幼稚園加強宣傳、支援及監察,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少數族裔學童獲平等機會入讀以中文作為教育語言的幼稚園。 不過,在要求幼稚園更友善接納非華語學童之前,教育局須以身作則,為少數族裔家長提供一份英文版本的《質素評核報告》。 立法會議員鄭泳舜曾在去年5月就少數族裔的就業情況,向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提出書面質詢,惟當局引用的統計數字,亦只有非華裔人士於2016年的工作人口、失業人口及失業率,數據過時之餘,「估計數字準確度較低」。 根據於2005年發表的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香港種族歧視研究,有三分之二的少數族裔人士認為受到種族歧視。
少數族裔困難: 服務機構及地址
當中有學生及青年反映學習中文的困難,以及對就業前景的憂慮。 過去十年,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上升70%,撇除39萬多外籍家庭傭工後,現時約有26萬3,000人,佔全港人口約3.8%,而當中約三成(約8萬人)是南亞裔人士(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裔)。 很多少數族裔人士與香港人一樣,幾代人在港扎根,土生土長,以香港為家。 據《2016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2016 年政策介入後南亞裔有兒童住戶的貧窮率(29.1%)仍顯然高於同期全港有兒童住戶(15.3%),前者為後者的近兩倍半,反映不少少數族裔人士生活於貧窮之中。 一個相關機構舉辦為期三天的「香港佐敦多元文化藝術節」,活動聚集了來自菲律賓、斯里蘭卡、尼泊爾等少數族裔表演者,其中更包括成員來自菲律賓、斯里蘭卡、非洲等多地的樂隊「Proteus」,演奏經典歌曲《海闊天空》為這次文化節掀開序幕。 他們指出,已在香港居住多年,大多已能說流利粵語,感覺十分良好,並沒有遇到很多困難。
政府已向非牟利機構批出資助撥款,為本港的少數族裔人士開設和營辦六間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及兩間分中心。 「種族」的標籤因外顯的膚色及外貌特徵,更容易遭遇明顯、甚至有攻擊性的差別待遇;少數族裔這個標籤本身更往往被視為「原罪」。 南亞少數族裔等處在較底層的人士,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種種歧視與不便,由於社會上廣泛存在根深蒂固的觀念,許多問題一直被忽視或掩蓋,相較於在香港頗受尊重的白種人士(白人),他們更像是「看不見的他者」。 我們得知很多南亞裔家庭因為失業和收入減少而難以維持生計,尤以從事飲食業、住宿業和建造業的南亞裔人士為甚,情況令人憂慮。 有些家庭更無法繳付租金,並且難以負擔子女網上學習的相關開支。 過去數月,我與不同少數族裔群組會面,訪問少數族裔中心,聽取他們的意見。
一些少數族裔在學校因缺乏支援,出現學習困難,導致成績較遜。 因此,提供生活津貼是解決少數族裔在題(a)面對學習困難的最有效方法。 教育方面,部分少數族裔難入讀本港主流學校,因無論課程設計及教學語言也較難適應,最終更被迫留班,甚至退學。 現時,本港實行融合教育,但不少學校配套仍不足,如課程設計及學校文化等,一些少數族裔覺得格格不入,難以融入學校中,最終留班或退學,難以完成學業。
少數族裔困難: 少數族裔貧窮情況
由於原生家庭中文程度不高,少數族裔兒童要學習中文便只能仰賴幼稚園。 少數族裔困難 然而,正如Aear Tafazzul所遭遇到的一樣,許多幼稚園會以各種理由拒收非華語學生。 2017年,平等機會委員會電話訪問了百多間幼稚園,部分受訪幼稚園明確表示不會錄取非華語學童,大部分受訪幼稚園則不接受以雙語或英文進行面試。 幼稚園不接受以雙語或英語進行面試,但少數族裔的家庭熏陶又完全缺乏中文溝通,變相等於是讓少數族裔學童另謀高就。 現時共有八間由民政事務總署管理的支援服務中心,協助少數族裔人士融入社區及使用公共服務,有家庭和情緒需要的個案則轉介到社署。 然而,文化共存只是建立平等、多元社會的第一步,在走向文化共融的過程中,香港仍然存在歧視問題,致使少數族裔與華人之間有所隔閡。
少數族裔困難: 少數族裔批教育支援不足 廣東話轟羅致光:點解你哋覺得我哋唔得
2020年總統大選期間,社群媒體出現大量針對拉丁裔和亞裔選民的虛假訊息;隨著2024年大選臨近,針對有色族群和移民量身打造的假訊息,可能會更加氾濫,也讓社會團體憂心假訊息誤導選民,進而左右選舉結果。 理性、共融、包容、多元、自由、開放是香港社會的質素,港人引以為傲的核心價值,也是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基石。 在貧窮率方面,巴基斯坦裔(51.1%)、印尼裔(29.4%)、泰國裔(27.4%)的貧窮率均較全港的平均(20.4%)為高;而尼泊爾裔(16.4%)、印度裔(11.4%)、菲律賓裔(17.1%)的貧窮率則較全港的平均為低。 「從起步開始」計劃獲社聯頒發「卓越社會服務獎」,表揚計劃達致卓越實踐。 香港的國際化不應單單停留在表面工夫,而是深刻反思,如何在維持相對統一溝通、相對統一標準的前提下,將「他者」變成「我們」,實現包容和諧共融的精神內核。 本世紀初,組織融樂會為方便提出倡議、爭取正當權益,曾一度用「少數族裔」統一形容這些長期貧窮的邊緣化社群,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個帶負面色彩的標籤。
日前,九巴在九龍清真寺舉辦就業講座及招聘活動,讓有意加入車長行列的非華裔可即場面試申請。 許多非英語系移民依賴翻譯獲取訊息,讓有心之人有機可趁,加上少數族裔因其觀點無法成為主流,因此Whats App和微信在主流媒體之外,成為西語、中文或印度印地語等非英語系移民和有色族裔獲取訊息的主要管道。 2017年起,以往涉及罪案多發生在油尖旺及深水埗等地的南亞裔逐漸擴展至全港各區南亞裔偷渡問題激增,深水埗區區議員梁文廣指,2017年4月在楓樹街遊樂場才發生南亞幫械鬥,相隔數日又有第二波混戰,情況愈趨惡化。 街坊恐南亞兵在街頭打鬥時殃及池魚,故會在街坊之間的通訊群組,發放及討論「南亞兵團」消息,互相提醒出入注意安全[12]。
少數族裔困難: 南亞少數族裔
Cultural Journey Limited 致力於推廣文化多樣性和認識,旨在促進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我們透過舉辦文化展覽、工作坊和分享活動,為少數族裔和公眾提供學習機會,促進對文化多樣性和種族包容的尊重。 我們希望創建一個跨文化互動平台,為本地和少數族裔人士提供交流和學習的機會,認識彼此文化。
政府的資助計劃雖然讓140多間幼稚園受惠,但有更多(314間)錄取8名以下非華語學童的幼稚園卻完全無法受惠。 另外,有68間幼稚園錄取50名以上非華語學童,獲得的資助額卻與錄取八名非華語學童的幼稚園無異。 就此,政府應該降低領取資助的門檻,為更多幼稚園提供錄取非華語學生的誘因。 同時,政府應就那些收取大量非華語學童的學校提供更多支援,令非華語學童得到更適切的服務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