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癌症若出現「遠處轉移」,即使技術上可以外科手術切除,亦不能將癌症根治,因新的「遠處轉移」其後多會顯現。 但腸癌的「遠處轉移」若可完全切除,外科手術仍有可能將癌症根治。 大腸癌醫生 若果「遠處轉移」不能完全切除,合適的化療或「標靶藥物」可延長生存時間和提高生活質素。 亦有不少個案,原來不適合切除的「遠處轉移」,收縮至可以切除;甚至有少數個案,「遠處轉移」經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後完全消失。
在進行麻醉時,醫生通常會為病人施行靜脈注射抗生素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以防傷口感染腸道細菌。 根據研究顯示,預先注射抗生素可大大減少因大腸切除手術而導致傷口感染的機會。 大腸癌醫生2025 灌洗腸道 ── 病人在進行手術前 1 晚服用瀉腸劑,以清洗腸道內的糞便。 腸內糞便清理妥當,有利醫生在進行手術時移動腸道,及在切除腫瘤後將兩邊腸端安全地接合。
大腸癌醫生: ( 放射治療前
而且術前放射治療更能保留直腸括約肌,病人需要永久造口的機會也得以減低。 再者,與術後放射治療比較,術前放射治療所引起的併發症也較少。 大腸癌醫生 大腸癌的徴狀有時與其他良性疾病如痔瘡、腸炎等相似。 但癌症的徴狀有一個特點,就是徴狀多數是持續及不斷惡化。 如果上述徵狀在短時期出現而且持續的話,就要請教你的家庭醫生,尤其是大便出血,很多有痔瘡的人會對大便出血掉以輕心。
- 大腸鏡醫生在提供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可向參加者收取不多於1,000港元的額外費用。
- 而直腸癌病人除了化學治療外,還可能需要同時接受放射治療。
- 除非已到達晚期,很多患者在臨床檢查時可能仍是「正常」。
- 大腸癌是現時是全球最常見癌症的第三位,死亡率僅次於肺癌,每年約百多人死於大腸癌。
- 另外,孫麒洹醫師分享有許多民眾前來就診時,已經是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因為病友誤把肛門流血當做痔瘡出血,把腹痛、拉肚子當成吃壞東西或腸胃發炎,而輕忽了大腸癌的症狀。
- 由於磁場極強,接受 MRI 前須移除隨身的金屬物品。
故檢查前,宜跟醫生商討諮詢,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方案3。 而「大腸癌篩查計劃」目的就是為沒有病徵的人士進行檢測,從而找出患病的人或有較高風險患病的人,通常是確診疾病的第一步。 大腸癌篩查就是在未出現任何大腸癌病徵前,及早發現患上大腸癌的人,以便及早治療3。 【大腸癌/症狀/檢查/前兆/先兆】年輕也要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減少患癌症機會! 大腸癌是常見致命癌症,如有大便帶血、腹部不適等常見6大症狀,就及早求醫檢查。
大腸癌醫生: 大腸癌有甚麼徵狀?
另外,切除癌腫後,有少數患者須接受結腸造口術或迴腸造口術,患者需要學習檢查、清理和更換造口袋,亦可能因而感到擔心和不安,因此家人、朋友和輔導員的幫助和支持也相當重要。 大腸癌醫生 在手術麻醉藥力消退後,腸道的蠕動通常會減慢,患者需等待術後2至3天才可啜飲少量開水,再逐步增加飲水量;4至5天後,可聽從醫護人員的指示,逐漸進食清淡的食物 。 第二期:癌細胞已經生長到結腸或直腸的最外層,但並未通過表層。
-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近年大腸癌切除手術多採用微創手術或在腹腔鏡下進行,大大減低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 大腸癌醫生 「結腸」由「腹腔」右下方開始,上行至右上方「肝曲」,跟著向左至左上方「脾曲」,再下行至左下方及下腹的「乙狀結腸」,最後進入「盆腔」改稱為「直腸」。
- 政府建議市民需要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作為檢測大腸癌。
- 目前,治療晚期大腸癌的標靶藥物共有兩大類,包括抑制腫瘤血管生長的,與及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
- 當病人從手術康復過來,傷口完全癒合後,便可開始輔助性化學治療。
這些副作用通常輕微,同時可以通過適當藥物治療和休息來紓緩。 使用醫生處方的漱口水、清水或生理鹽水(將一平茶匙幼鹽溶於半公升開水) 清潔口腔可紓緩症狀。 有些化療藥令人噁心、嘔吐,通常可服止嘔藥以紓緩不適。 大腸癌醫生 如果用的藥無法止嘔,便要告訴醫生,看看是否需要換另一種藥物。 大腸癌醫生2025 化療藥物會暫時降低血液裡正常細胞的數目,令病人感到疲倦、易受感染。
大腸癌醫生: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及早篩查 早發現早治療有利康復
經多次安排進行電腦掃描,都是發現在升結腸位置有點腫脹情況,起初懷疑是輕微腸發炎。 幸而,最後患者亦同意安排做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是患上第三期升結腸癌。 醫生隨即安排進行手術和使用化療藥,以減低復發機會。 除了透過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預防大腸癌外,篩查(screening)有助減低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不少歐美國家早已推行大腸癌篩查,香港亦於2016年開始「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 故醫學界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應該開始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或大腸鏡篩查。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大腸癌是全球第二致命的癌症。 而本港大腸癌亦是常見癌症的第一位,每年新症約五千六百宗。 2018 年的死亡數字超過二千三百宗,位列癌症第二號殺手。
大腸癌醫生: ( 直腸指檢 (Per Rectal Examination)
利用 X 光描繪體內立體 (3D) 的影像,內含的資訊遠多於平面的 X 光片,有助於診斷。 若曾患哮喘、風疹、濕疹、過敏性鼻炎、對某些食物/藥物或 X 光顯影劑過敏,事前務必要告訴醫生。 雖然大部分的大腸癌沒有明顯的成因,但一些研究顯示,大腸癌與飲食習慣其實有密切的關係。 大腸癌醫生2025 低纖維或高脂的食物與大腸癌的發病率有關,所以健康飲食實有助減低患上大腸癌的機會。 以往「鋇灌腸X光檢查」(barium enema)是診斷腸癌的標準,但近年已被準確度更高的大腸鏡取代。 大腸鏡檢查可「直接」觀察腸黏膜上的病變,亦可抽取組織作活檢,並移除瘜肉。
大腸癌醫生: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九龍 )
擴散性腸癌是指癌細胞已由原發位置蔓延到身體其他地方。 由於腫瘤已入侵其他器官,局部性治療 (手術或放射治療) 已不能將癌症根治。 要對付擴散性腸癌,醫生必須利用藥物循著血液運行,直達身體各個部位,將癌細胞殲滅。 研究指出,手術前進行同步放射和化學治療較術前單一放射治療,能進一步減低局部和區域復發率。 整個放射治療療程需時 5 至 6 星期,一星期五日,每日一次,每次約 20 分鐘。 歐洲國家則廣泛使用另一種模式:手術前,病人在一星期內完成放射治療,一星期後再接受手術切除腫瘤,但每次的放射劑量會較上述 5~6 星期的療程大。
大腸癌醫生: 常見的大腸癌篩查方法
事實上,如果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治療和康復的效果就愈高。 女病人曾到其他診所求醫,診斷是鼻中膈彎曲還有鼻竇炎,需開刀治療,但她不敢開刀,希望尋求其他辦法改善鼻塞問題。 陳醫生表示其實改善鼻塞也不一定要動手術,檢查發現女病人右邊鼻的確有鼻中隔彎曲,還卡着一些黏稠的鼻涕,「鼻涕的後方塞滿了一坨黑黑的硬塊」,推測正是「元兇」。
大腸癌醫生: 腹腔鏡大腸切除術
病人只要飲食均衡、攝取豐富營養、注意食物衛生, 以及確保食物妥善處理和煮熟, 便已足夠。 但如果病人不能正常進食, 可考慮服用全營養補充配方,營養師和專科護士可幫助病人克服困難。 腸造口患者 (俗稱「造口人」) 慢慢可恢復正常的日常活動,病人開始時可能會不習慣或有抗拒,但可逐漸適應。 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 (抗 EGFR) ,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皮疹 (skin rash) 和肚瀉 (diarrhoea)。
大腸癌醫生: 大腸癌概況
然而隨著科技進步,肳合器輔助手術、醫生技術提升等等,現時約有8、9成患者,毋須在術後用永久造口袋,得以保留肛門。 為病人施行腫瘤切除手術時,間中會陷入掙扎,就是能不能保留肛門。 大腸癌醫生2025 如果腫瘤長在直腸(離肛門口15厘米間的一段腸道),而又極近肛門,有些醫生會選擇將腫瘤連肛門一併切除,但這亦意味著病人要永遠使用俗稱「屎袋」的造口袋。 透過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多吃高纖維食物、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食、恆常進行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以及避免飲酒及吸煙,可預防或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醫生: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必看介紹
在2019年,大腸癌新症共有5 大腸癌醫生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556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5.8%。 當中,男性有3 大腸癌醫生 236宗,而女性則有2 320宗。 之前曾提及的關於大腸癌的基因,例如APC、MLH1都可因「CpG島甲基化」失去功能。 大腸癌醫生2025 「微衛星」 是指一組串聯連續重複的DNA,串聯長度為2至5個「核苷酸」,通常重複5-50次。
大腸癌醫生: (八) 治療引起的副作用及應對方法
為了正確診斷你是否患上大腸癌,醫生可能會進行各種檢驗,包括肛門指檢、驗血、驗大便,X光檢查,及進行手術抽取組織樣本進行化驗。 由於計劃利用大便隱血測試,探測大腸內壁的微量出血,因而在沒有出血的情況下,未必把病變識別出來,可能耽誤病情。 大腸內注入空氣和鋇劑,會引起腹部脹痛和不適;然而檢查完成後,不適感便會消失。 當檢查進行時,病人如感覺腹部疼痛或任何不適,應立即通知醫生。
大腸癌醫生: 大腸癌的分期 (Staging)
不要以為久坐沒有太大問題,不同研究顯示,久坐不動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抗癌之路絕不容易,癌症病人除了要面對病情和治療對身體的影響,絕望、徬徨、恐懼等情緒還會像陰霾般揮之不去,令病人心理上有龐大負擔。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用以診斷腸癌的準確度不足,但可反映腸癌的嚴重性和用作跟進腸癌有否復發。 從新聞了解,Chadwick一開始被確診時,已經是第三期的大腸腫瘤病,其後也經過多次手術。 然而第三期腫瘤病階段,就算用適當的方法去切除腫瘤及淋巴核,五年的復發率仍有20 – 30%,並且要再次進行復發手術治療。 另外在治療期間,也有可能對化療的反應不太理想,因而未能壓抑癌細胞擴散,最終致命。
當腫瘤生長至腸腔嚴重狹窄,可引致「腸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即腸道完全阻塞,會有腹痛、腹脹、嘔吐和便秘等徵狀)。 有些腫瘤穿透腸壁後壞死,可引致「穿孔」(perforation)及腹膜炎。 此外,其實還有不少其他基因變異(例如COX-2、BRAF)在各模式背景出現,可見癌症致病原理的複雜性。 「甲基化」(即將「甲基」-CH3 加入)的效果就像關上開關 ,即使基因本身沒有突變,亦失去功能。 「微衛星」(microsatellite) 是指一組串聯連續重複的DNA,串聯長度為2至5個「核苷酸」(nucleotide),通常重複5-50次。 當要切去整個部位(肛門)時,有些人可能接受不了,但多數人都能接受,其實(用造口袋)不是這麼令人恐懼的事情。
大腸癌醫生: (七) 治療前的準備
為了清理腸道獲得清晰的影像,照 大腸癌醫生2025 X 大腸癌醫生2025 光前幾天須戒高纖食物。 為了潔淨腸道,照 X 光前或須洗腸,患者須側臥讓護士將軟管送入直腸以灌水,然後忍耐幾分鐘再去洗手間,將水排出體外。 正式檢查時,含鋇 大腸癌醫生 (Barium) 的顯影劑會被灌入直腸,令大腸獲得清晰的顯影,再由醫生進行分析。
強度調適放射治療是一種嶄新技術,能更準確和適切地將高劑量輻射涵蓋整個腫瘤和周圍的淋巴結,殲滅腫瘤,大大提升治癒率,亦能避免傷害附近正常的組織。 利用磁力共振和正電子掃描,腫瘤的邊緣和周圍的淋巴結可更仔細地顯現出來。 大腸位於消化道的最後一部分,大腸可分為結腸 (colon) 及直腸 (rectum)。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將未能吸收的食物渣滓轉變成糞便,再排出體外。 大腸連接肛門的最後一段是直腸,直腸亦有暫時儲存糞便的功能。
家族聚集傾向是指若有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其成員患大腸癌的機會較一般同年齡的人士高。 家族聚集傾向與遺傳並不完全相同,遺傳是指疾病透過不正常基因傳播至下一代。 遺傳固然是家族聚集傾向的成因,但由於家族成員多一起生活或生活在相似的環境下,所以家族聚集傾向亦可以是環境因素引起。 但大多數的情形下,家族聚集傾向是由遺傳及環境因素兩者相互結合而成的。
大腸癌醫生: 大腸癌篩查計劃
如併發症出現,病人或需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嚴重者可導致病人死亡。 大腸癌醫生2025 接受外科手術切除大腸腫瘤的病人,手術後若傷口癒合不良,有可能造成腹膜炎及敗血症;手術後也可能因腸道受細菌感染而導致炎症,也有可能出現排尿功能障礙。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大腸癌醫生 近年大腸癌切除手術多採用微創手術或在腹腔鏡下進行,大大減低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不過,陳醫生解釋該塊硬物是「鼻石」而非鼻屎,鼻石由鼻腔分泌物與發炎物質混合而成。 他續指持續的單邊鼻塞並不可怕,最重要是透過檢查找出問題所在。 照片所見,挖出來的灰黑色鼻石直徑有約2厘米,他也慨嘆「真的超大鼻屎」、「實物是很有『味道』的喔」。
大腸癌醫生: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香港島 )
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超過220名,在約600診症地點提供大腸鏡檢查。 今次邀請內科腫瘤科黃曉恩醫生和外科專科吳頌基醫生分享一下。 隨着兩人大便帶血的症狀出現,經求醫就證實雙方已患上中晚期大腸癌。 大腸癌醫生 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可順道抽取細胞樣本作活檢組織化驗。 醫生:其實很少的,通常都是如廁後就會立即為自己清潔﹑沖廁,很少人會留意大便的顏色和形狀,甚至是有什麼殘留物在紙巾上。
大腸癌醫生: 手術:
大腸癌是現時是全球最常見癌症的第三位,死亡率僅次於肺癌,每年約百多人死於大腸癌。 大腸癌患者較多數為男性,發病年齡約五十歲以上,較少見於二十歲以下人士。 隨着人口增長及人口老化,結直腸癌的患者人數持續上升。
收到病理報告後,顯示為大腸原位癌,切除邊際無腫瘤細胞,意思該病患成功藉由大腸內視鏡切除早期大腸癌,並且不須後續的手術或是藥物治療。 若這些基因本身發生突變,修復機制失效,其他控制細胞生長的基因便容易出現突變。 然而,基因突變的成因、模式(路徑)及那一基因受影響,卻是多樣化的。 大腸癌醫生2025 但比較105年至107年大腸癌腸造口手術人數,有增加趨勢,從2325人略升至2633人,但梁金銅和王照元都認為,數據上升與暫時性造口數增加有關。 目前,超過950名基層醫療醫生參與計劃,診症地點約1 600個,當中約百分之九十七的診症地點不需收取額外費用。
大腸癌醫生: 結腸內視鏡(大腸鏡)及息肉切除術
量度腰圍是另一評估風險的方法,女士的腰圍最好不超過 80 厘米或 32 吋,男士的腰圍最好不超過 90 厘米或 36 吋。 提供熱量的食物有澱粉質類食品、肉類、水果、奶及其代替品。 若體重減輕,食慾不振,不防吃多點營養較豐富的甜品如豆腐花、紅豆沙及芝麻糊等,增加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