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九龍線於《鐵路發展策略2014》提出,最初為重鐵項目,當時擬於2019年至2025年落成;惟近年政府指受地形等技術限制,改為採用智慧綠色集體體系統。 至於啟德捷運,早於2007年,最初擬於2023年啟用,惟2020年時一度擱置;直至今年施政報告再重啟,並改用綠色集體體系統。 儘管在繁忙市區進行拆卸工程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路政署中九龍幹線的工程團隊亦能迎難而上,順利完成拆卸油麻地停車場大廈,並正全力進行地下隧道工程。 工程團隊會繼續努力不懈、克服困難,致力為公眾提供卓越工程服務,讓幹線能如期在後年通車,便利市民出行。 中九龍幹線工程 北都公路北都公路原建議方案全長約18公里,其走線設計貫通東西,由西面的天水圍開始,串連新界北部地區核心發展地帶。 因應新界北新市鎮(包括羅湖/文錦渡)的發展,政府建議將北都公路向東延伸約5公里,推展北都公路(新界北新市鎮段),新方案將由四個主要路段組成,由西至東分別為天水圍段、新田段、古洞段,及新界北新市鎮段,料於2039年及以後落成。
沙田繞道沙田繞道全長約15公里,北端將接駁大埔的粉嶺公路,南端則連接九龍西的長沙灣附近的現有主要幹道網絡,主要以隧道通過大帽山和金山。 當局形容,沙田繞道是往返新界東北及市區的快速幹道,預計在通車後,可紓緩吐露港公路的交通壓力,以往來粉嶺及荔枝角的車輛為例, 使用沙田繞道的路程,其長度將由約30 公里,縮短至約22公里。 中九龍幹線工程 中鐵線中鐵線全長約17公里,由元朗錦田途經葵涌連接九龍塘,以連接「北部都會區」及「維港都會區」。 該線將荃灣線向西伸延至新的荃景圍站,並料於於梨木樹邨附近,以及於石蔭/石籬一帶的屋邨附近,各設置一個車站,預計兩個新鐵路站將可服務逾13萬居民。 中鐵線能接駁屯馬線、東鐵線、觀塘線、荃灣線及北環線,往返錦上路及九龍灣的行程預計將由現時約43分鐘減少至約32分鐘。 油麻地園景平台中九龍幹線西面隧道出口上將建有一個由東至西長約250米,南至北長約270米的園景平台。
中九龍幹線工程: 工程概要
張欣宇續指,香港運輸基建動輒逾10年,諷刺道:「好似唔做十幾廿年就唔係香港速度咁」。 中九龍幹線工程 他表示,現時的審批機制過於臃腫,雖然理解過往有不同的工程事故出現,但認為有空間修改,例如鐵路項目方面,港鐵及政府同樣有多重監管,當中港鐵的架構其實可以精簡,以縮減審批時間,整個流程都可以改革。 中九龍幹線工程2025 中九龍幹線位於甘肅街地底的隧道走線,與原有的加士居道天橋的地基重疊。 我們需要將重疊的一段行車天橋在隧道的上方重置,並拆卸原本承托一段天橋的油麻地停車場大廈。 至2034至2038年,當局預料11個項目完成,包括改用綠色集體運輸系統的東九龍線及啟德捷運。
- 將軍澳線南延線將軍澳線南延線全長約4公里,以現有將軍澳線的重型鐵路系統為基礎,由位於地面的康城站向南伸延,以隧道形式經過將軍澳創新園外的海床,延伸至將軍澳第137區的地底車站,料於2034至2038年落成。
- 立法會議員張欣宇表示,相關項目開支非常龐大,每項至少數十億元,大部份都相信要過百億元,甚至可能過千億元,認為要加快工程流程,以及精簡項目人員架構以節省成本。
- 中九龍幹線的隧道走線設計會完全避開警署舊翼,而新翼則透過托底加固工程完整保留。
- 建築信息模擬能結合眾多圖則及資訊,展示現實世界中用以建造建築物的構件,為工程團隊提供施工期間的相關資訊,使工程項目的施工過程更為精確,提供低風險設計,將浪費減至最低,並有助工程團隊間的溝通。
油麻地沿甘肅街部分公共設施因中九龍幹線工程須重置,亦可利用騰出的空間待工程完成後進行綠化。 為了預防超高車輛撞擊已豎立的橋門架和保障工人的安全, 我們於連翔道設置了超高車輛偵測系統。 中九龍幹線工程採用建築資訊模擬,透過數碼科技以立體模型模擬及展示整個施工程序,協助工程團隊作出準確判斷。 建築信息模擬能結合眾多圖則及資訊,展示現實世界中用以建造建築物的構件,為工程團隊提供施工期間的相關資訊,使工程項目的施工過程更為精確,提供低風險設計,將浪費減至最低,並有助工程團隊間的溝通。
中九龍幹線工程: 行車時間
黃書記表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未來將新增超過300萬平方米科研及配套空間。 雙方亦就城大物質科學研究院(福田)發展方案、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等議題深入探討。 代表團於會前參觀國家貴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及高時空分辨電子顯微中心。 新界東北線新界東北線全長約8.5公里,爲南北走向的鐵路段,由香園圍途經坪輋及皇后山等地區連接東鐵線粉嶺站,方便市民使用香園圍口岸及轉乘東鐵線,料於2039年及以後落成。 中九龍幹線工程 民主黨亦質疑,在政府現時財政緊絀的情況下,各項基建能否如藍圖的規劃一一落實,會否又會在若干年後,取消一些項目。
- 工程團隊會繼續努力不懈、克服困難,致力為公眾提供卓越工程服務,讓幹線能如期在後年通車,便利市民出行。
- 中九龍幹線作為一條快速替代道路,能夠繞過繁忙的中九龍地區,大大縮短行車時間。
- 因應新界北新市鎮(包括羅湖/文錦渡)的發展,政府建議將北都公路向東延伸約5公里,推展北都公路(新界北新市鎮段),新方案將由四個主要路段組成,由西至東分別為天水圍段、新田段、古洞段,及新界北新市鎮段,料於2039年及以後落成。
- 為確保不影響每日50000多架次車流駛過加士居道天橋,路政署同事絞盡腦汁,既要拆卸停車場大廈,又要重置行車天橋以不影響交通,工程施工難度及安全要求都極高,這亦是中九龍幹線建造工程中其中一項極具挑戰的項目。
- 張欣宇續指,除了工程開支,其實當中的管理人員亦花費了不少金錢,例如政府每次於大工程都開設新的首長級職位。
- 該項目將提供一條快速替代道路,紓緩中九龍主要東西向道路交通擠塞情況。
- 六號幹線建成後, 在繁忙時段往來將藍隧道位於藍田交匯處西面出入口與中九龍幹線位於啟德交匯處的東面出入口的行車時間,估計會由現時約 15 分鐘減至約 3 分鐘。
規劃及設計時亦積極考慮利用可再生能源、自然光照明和雨水灌溉綠化地帶等的可能性,以減少電力和水資源消耗。 中九龍幹線啟德東工程合約於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採用了自流平回填材料於啟福道行人天橋及S21隧道多個位置成功進行6 次試驗,總容量為300m3。 自流平回填材料在效率、材料費用、空間面積/人力/機械需求、安全及環保也較常規土壤回填為佳。 此外,數碼化監督系統能整合中九龍幹線各主要工程項目資料,讓工程團隊能即時知悉及分析各工程項目的進度及表現,實現建築業”創新”、”專業化”和”振興”的理念。 中九龍幹線工程2025 興建一條4.7公里長的雙程三線幹道,當中包括一條約3.9公里長的隧道以連接西九龍填海區與擬建啟德發展計劃。 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長覃偉中先生及福田區委書記黃偉先生分別率代表團於12月5及6日到訪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獲校長梅彥昌教授、協理副校長(內地合作)及內地研究院院長陳福榮教授與大學管理層成員熱烈歡迎。
中九龍幹線工程: 分鐘
其自平和低強度特性能免除壓實測試和土地密度測試的需要,這材料也可於潮濕和大雨下使用。 中九龍幹線工程 中九龍幹線工程 採用”自流平回填材料”比以常規土壤回填於效率、安全、環保、所需空間及人力或機械需求方面的表現較佳。 立法會議員張欣宇表示,相關項目開支非常龐大,每項至少數十億元,大部份都相信要過百億元,甚至可能過千億元,認為要加快工程流程,以及精簡項目人員架構以節省成本。
為確保不影響每日50000多架次車流駛過加士居道天橋,因此拆卸工程需以年計時間完成。 又因拆卸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及重置行車天橋的工程,他指工程施工難度及安全要求都極高,成為中九龍幹線建造工程中其中一項極具挑戰的項目。 中九龍幹線工程2025 項目已於2023年8月獲得由香港綠色建築議會頒授「綠建環評新建建築2.0版」暫定評估的鉑金級認證。 中九龍幹線工程將於油麻地、何文田及啓德發展區興建三座通風大樓,並於大樓內安裝空氣淨化系統,去除隧道排氣內最少八成的二氧化氮及可吸入懸浮粒子。 此外,中九龍幹線主要由隧道組成,加上其作為快速替代道路的功能,可大大減少地面道路的車流量及交通擠塞,從而減少車輛引致的空氣污染和噪音滋擾,達致整體環境的改善。 該幹線可以減輕培正道、佛光街、漆咸道、太子道、龍翔道、呈祥道、界限街、亞皆老街、加士居道、東九龍走廊、啟德隧道、
中九龍幹線工程: 工程進度
中九龍幹線有助減少車輛引致的空氣污染和噪音滋擾,提高中九龍區居民的生活質素。 工程團隊已按相關部門提供的指引,為中九龍幹線工程進行文化遺産影響評估。 中九龍幹線工程 評估結果顯示在採取適當的緩解措施後,中九龍幹線於建造期間及運作階段,均不會對有關建築物造成不可緩解的影響。
中九龍幹線工程: 工程項目
南港島線(西段)政府正推進南港島線(西段)的規劃工作,以連接香港仔、華富及數碼港等地區至南港島線黃竹坑站和港島線香港大學站。 不過鑑於沿線地勢起伏,受重型鐵路的爬升能力所限,南港島線(西段)部分路段須深入地底,其運輸及成本效益皆不理想,因此當局正研究是否有合適的替代運輸系統,滿足該走線的運輸需求,目標於2024年內敲合適技術方案,並於2034至2038年落成。 洪水橋 /厦村政府計劃於洪水橋/厦村建造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全長約16公里, 貫通洪水橋/厦村和元朗南,服務該些地區約30 萬居住人口及約16萬的就業人口。 為確保隧道爆破面限制範圍只讓特定的工程人員在內工作,中段隧道工程團隊已在爆破面附近位置設置了智能監察系統。 當智能監察系統發現有未經授權工人進入爆破面範圍,系統便會發出警報聲響通知地盤主管及炮王,以便作出即時跟進,從而確保爆破工序能安全進行。 在第二階段拆卸工程中,大廈剩餘部分與重置後的天橋之間,最短距離僅得約2.5米。
中九龍幹線工程: 技術參觀團 1:中九龍幹線
中九龍幹線—啟德西段合約包括在九龍灣建造一條約370米長的海底隧道,並展開約3公頃相關臨時填海工程、在馬頭角以明挖回填方式建造一條約160米長的隧道,並在啟德發展區建造一條約125米長低於地面的道路及一條約170米長的地下行車道。 該合約是整條中九龍幹線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幹線為一條長4.7公里的雙程三線策略性幹道,以紓緩中九龍道路網的擠塞情況。 金門團隊將會盡展所長,高度運用模組技術,並採用專利打樁技術為挖掘工程建造臨時牆。 中九龍幹線工程2025 幹線全長4.7公里,採用雙程三線分隔車道的設計,連接西九龍的油麻地交匯處與東九龍的啟德發展區和九龍灣道路網,成為貫通九龍中部的幹道。 中九龍幹線將連接未來的T2主幹路及正在興建中的將軍澳─藍田隧道,組成六號幹線。 工程於2025年完成後,中九龍幹線將成為一條快速替代道路,令車輛繞過現時中九龍區擠塞的路段,大大節省行車時間。
中九龍幹線工程: 創新
可持續建築為全球最關注的議題之一,議題涉及建築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影響。 中九龍幹線工程 建造業議會(CIC)致力成為建造業組織及從業之間的溝通平台,促進可持續建築。 “自流平回填材料”是由路政署跟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聯合開發的可控制流動回填材料。
中九龍幹線工程: 工程動工日期:
張欣宇續指,除了工程開支,其實當中的管理人員亦花費了不少金錢,例如政府每次於大工程都開設新的首長級職位。 中九龍幹線工程 他續指,現時工程審批涉及多個部門,鐵路工程上港鐵亦有相關管理人員,一個千億元的工程,隨時有一成開支,即過百億元用作管理人員,令到工程費用更高昂。 他形容當中有不少「水位」,人手過於臃腫,應該減省部份人手,以節省成本。 Bouygues Construction Group 旗下的布依格土木工程最近成功獲香港政府路政署批予中九龍幹線– 中段隧道工程合約。 中九龍幹線的隧道走線設計會完全避開警署舊翼,而新翼則透過托底加固工程完整保留。 建造業透過實施「建造2.0」,宣導建造業 「創新」、「專業化」和「振興」的理念,從而提高業界效率、可持續性及生產力、加強監管和質量保證、改善工地安全及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中九龍幹線工程: 油麻地東 – 建築信息模擬與實際情況對比模型
為防止拆卸工程有碎石墜落天橋範圍,工程團隊再次以切鋸方法拆卸最接近天橋的大廈牆壁、支柱、橫樑和地台。 而鄰近天橋的部分棚架亦由傳統竹棚改為金屬棚架,更有效抵擋拆卸期間可能產生的碎石,亦更能抵禦惡劣天氣及強風。 團隊隨即展開第二階段工程,拆卸停車場大廈的剩餘部分及貫穿停車場大廈的一段原有加士居道天橋。 港鐵公司亦歡迎公布《藍圖》,以「基建先行」及「創造容量」的方針,規劃及推動運輸基建項目,完善鐵路網絡,推動香港持續發展及策略定位。 城大代表介紹大學的最新發展,包括城大是首家進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香港高校,於2020年在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城大深圳福田研究院,在電子顯微鏡、4D打印、循環腫瘤檢測等尖端領域的研發取得重要成果。
中九龍幹線工程: 建築期
中九龍幹線全長4.7公里,採用雙程三線分隔車道的設計,連接西九龍的油麻地交匯處與東九龍的啟德發展區和九龍灣道路網,成為橫跨九龍中部的幹道。 中九龍幹線是一條快速替代道路,能夠紓緩中九龍主要東西向道路交通擠塞情況。 我們也會藉著興建中九龍幹線,改善附近社區環境,包括綠化及景觀、重置公共設施、保育文物及特色地點,並於工程期間採取各種環保措施。 政府近年研究「雲巴」、「智軌」等智慧綠色集體體系統,過往多個政黨提倡相關技術時都提到,其建造時間更短,成本亦較重鐵低。 運輸及物流局今日(12日)公布《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當中透露到東九龍線以及啟德捷運等兩個採用智慧綠色集體體系統的交通基建,都擬於2034年至2038年才落成,即仍需十年或以上時間。 對於兩個項目需至少十年才落成,立法會議員張欣宇直言:「有無搞錯啊?」他批評時間並不合理,本身有關技術並非重鐵可以更快,又毋須興建隧道,「起條天橋都10年」,認為當局需研究加快工程進度。
六號幹線為本港策略性道路網絡的重要部分,為西九龍至將軍澳新市鎮之間提供一條主要幹道,並在啟德和藍田設有交通交匯處。 六號幹線亦為必要的公路基建, 可以發揮策略性運輸功能,以支援新發展項目,包括西九文化區 、 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西九龍站、郵輪碼頭、啟德發展區和九龍東核心商業區,以及將軍澳的住宅/工業發展項目。 六號幹線建成後, 在繁忙時段往來將藍隧道位於藍田交匯處西面出入口與中九龍幹線位於啟德交匯處的東面出入口的行車時間,估計會由現時約 15 中九龍幹線工程 分鐘減至約 3 分鐘。 將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交通網絡往來九龍東、西部, 以及前往公路沿線的發展項目。
於如此人口稠密的位置建造隧道非常具挑戰性,工程需要慎密的項目管理以確保地面活動及港鐵服務不受阻礙。 尤其是進行鑽挖爆破的時候,工程團隊會針對接近港鐵隧道及建築物樁柱的敏感位置採用先進的雙層炸藥安裝技術以減低對周圍的影響。 中九龍幹線工程2025 因此工程將應用不同的鑽挖方式,包括鑽挖爆破和傳統鑽挖方法,以及於挖掘軟土時運用大量臨時支架以應付堅硬石層或脆弱泥土等不同的地質。 此項目包括建造一條全長2.8公里的雙程三線行車隧道,兩條連接油麻地東及啟德西的明挖回填隧道,在何文田建造通風豎井、坑道及通風大樓地基,以及其他相關工程。
中九龍幹線工程: 創新科技
對於造價飆升,當局解釋100億元只屬初步估算,其後有就設計作出改善及加設新設施[4],惟有意見認為政府「報大數」,以避免工程一旦超支時難以要求立法會追加撥款[5]。 中九龍幹線將提供一條快速替代道路,令車輛繞過現時擠塞的路段,大大節省行車時間。 工程完成後,預計在繁忙時間取道幹線來往西九龍與九龍灣的車程約為5分鐘,與沒有幹線的情況比較,大大節省約25分鐘。 中九龍幹線工程2025 中九龍幹線正全速興建,這條「龍貫東西」的新幹道,將連接西九龍的油麻地交匯處和東九龍的九龍灣道路網。 中九龍幹線工程 駕駛人士或油麻地附近街坊應該留意到,中九龍幹線的其中一個里程碑——油麻地停車場大廈的拆卸工程,已於今年9月初完成。 油麻地停車場這個自1970年代起一直屹立於油麻地鬧市,到80年代初擴建後,讓加士居道天橋貫穿大樓形成的「汽車瓹山窿」獨特地標,亦真正完成它的歷史任務。
園景平台將覆蓋油麻地西工程建造的一段低於地面道路及麗翔道至欣翔道的一段海泓道,提供額外綠化空間。 此園景平台亦會連接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西九龍站的園景平台,形成一條連接油麻地至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西九龍站的分層行人路線,並開放予公眾人士作休憩處。 中九龍幹線工程2025 按最新時間表,東九龍線由提出至最終落成相隔起碼20年;啟德項目隨時長達30年。 對於改為採用「雲巴」、「智軌」等方案後,仍需花費起碼10年時間,張欣宇直言:「有無搞錯啊?」他表示,相關技術本身就是更快,現時時間表並不合理,尤其技術上根本毋須興建隧道,批評:「起條天橋都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