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兩位青牧的神學生分別分享了參與神學訓練的見證。 原有安穩工作的陳婉雯自從參與澳門短宣後,開始受到神的呼召要服侍年青人。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曾經是誘使他不斷吃喝玩樂的信念,信主後「尋歡」變成了愛主的心。 也許有人會覺得他是臨急抱佛腳,甚至是想到死後用基督教儀式會容易處理些,這是很世俗的看法,但這不重要,最重要是知道自己安息那一刻會去那裏,相信何紫最後找到了,所以他很安然的離開。 很多人認為信仰是殊途同歸,信仰教義都很接近,但其實信仰最不同的是「歸不同」。 香港跑馬地墳場門外,有一句對聯寫「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相同者只是大家都葬在黃土之下,但黃土不是終站,其實不同者是終極去哪裏、歸何處。
那時我寫「采風錄」專欄已有一年多,我從累積的剪報中選些內容適合年輕人、文字較好的文章,然後影印給何紫。 出書的過程很快,何紫還編選了些新聞相片放進書內,附錄「光影藝術欣賞」,這樣做不錯,跟我記者身分配合,不過我不知道他從哪裏找來相片,那時普遍對版權的意識不高。 李錦洪,筆名欣靈、紅錦鯉,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1]。 早年在星島報業曾任職記者、採訪主任、編輯主任、主筆及總編輯[2]。 李先生曾主持多個電台、電視節目,多年來均在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服務,曾主持《頭條新聞》、《時事沙龍》、《政治騷小小》等節目,包括社會焦點電視論壇如《施政論壇》及《財政預算案論壇》等。
李錦洪: 「上帝在何紫生命過程中留下許多的指紋,這些指紋包括上帝讓他認識李錦洪、胡燕青、小麥子,這些指紋一起出現時,更清晰可見是上帝來找他,當他肯去回應,便會有追求的心。」李錦洪指出。
最初我寫的是《星島日報》副刊「港譚」版,該版的文章各有風格,佔半數作者是我的同事,我的專欄名為「采風錄」,大約1982年開始寫,後來副刊主編何錦玲認為我寫得不錯,還讓我兼寫另一版副刊「星辰」版的專欄。 那時我當報紙記者,工資很低,幹了3、4年,月薪仍只有1000多元,僅足糊口,不足娶妻,我要找兼職幫補生計,當時很多行家都兼兩份職。 這是行內普遍的現象,上司亦很理解,後來管理層商議在報紙開一版副刊,給同事們寫專欄賺些外快。
從這脈絡出發,一個信仰認真的人不可能是任何勢力的「跑龍套」,一個信仰認真的人,永遠有出路,包括辭職不幹,有尊嚴地離去。 李錦洪的「責不在林」的結論,把他「物化」,「奴化」,對林瑞麟也不公道。 李錦洪 「為何有這麼多不公不義的事發生?神在哪兒?神為何沉默?」他指出富社會正義感的信徒往往如此詰問神,質疑教會的軟弱和沉默。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同柬埔寨人民党的友好合作,我愿同洪森主席一道,加强对双边关系的政治引领,深化党际和其他各领域交流合作,携手构建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习近平指出,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以洪森主席为首的柬埔寨王国政府正确领导下,柬埔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国际和地区地位不断提升。 中方将一如既往支持柬埔寨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相信在洪森主席坚强领导下,柬埔寨人民党将为国家繁荣与人民幸福、为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錦洪: 政治工作
許多關於時政、社會的信仰提問,回到一個基本的信仰原則,就是做人處世的態度。 有些人提問只為挑戰、拆台,但只有誠摯求真及謙卑求教的心,方能找到答案。 在討論時,需先分辨是否真理問題,若不涉真理,就不能有簡單的答案。 其次,需了解提問背後的背景和動機;如只為挑戰而問,可將問題轉化,保持彼此的對話空間作正面探討。 李錦洪認為,教會需同時兼備「植樹式」的講道模式:既有「築牆式」堅實的聖經教導基礎,也需讓每位信徒有自我成長的能力;亦即將道種深植信徒心中,讓他們吸收不同養分。 「植樹式」培育出來的信徒,在教會沒能提供某方面的養分時,會曉得往外尋求,如機構提供的各類講座或神學院的延伸課程等。
- [5] 欣靈〈他對生命無悔〉,《時代論壇》第226期(1991年12月29日),頁5。
- 原有安穩工作的陳婉雯自從參與澳門短宣後,開始受到神的呼召要服侍年青人。
- 李錦洪表示,在信仰探索過程中,教會的教導能幫助信徒透過聖經回應問題。
- 記得以前聚會陳耀南說話最多,聽他對港大的牢騷,他當時在香港大學任教中文,上司是西人,教中文自然被看輕。
- 何紫幫新人初次出書大都以贈書代替稿酬,記憶中我收到大概20、30本,已經很高興滿足,還記得當時這書售價是港幣8元,自己也買回不少。
- 後來我從文友得悉,劉以鬯先生為此有點耿耿於懷,他對「大會堂」版有情意結,覺得《星島晚報》很絕情,自己主編多年的副刊被年輕總編刪除了,他不知道我背後極力保留了幾年,我其實是很尊重文人的。
可惜,傳統華人教會不太懂得演繹、處理,缺乏堅實、具說服力的論述讓信徒在這三方面建立深厚底子。 如:「為何信耶穌後,並非一帆風順,感受不到『主恩常在』?」他說,這正是不少中國人尋求信仰時的基本慾望:天從人願。 李錦洪 但這種信仰演繹正使福音簡單化;也就是說有些人「入門」時已經錯了,當他們發現福音故事裡的成功方程式並沒出現在其人生中,便會產生許多疑問。
李錦洪: 評論
著作包括《我對青春無悔》、《泥路上》、《天天天藍》、《不幽默的城市》、《工作夢飛翔》、《有話好說──青少年溝通學堂》、《溝通演說26式》、《往事亦堪回首》、《出發,為了歸來》、《兩岸三地信仰情》等。 李:九七回歸的問題對當時香港社會衝擊很大,移民潮湧現,人心惶惶,大家對前途很恐懼。 那時的基督教會比較保守,不敢談論時政問題,當時許多牧師、教會領袖也移民去,留在香港的教會領袖覺得要做點事,認為有需要設立平台去探討一些在教會內不敢講的事。 那時我任職《星島晚報》總編輯,有教會領袖找我去談,包括劉少康牧師、余達心牧師、薛孔奇先生、盧家駇牧師等,我很同意他們的想法,於是在1987年創辦了《時代論壇》。 後來,我創辦了一份基督教周報《時代論壇》,離開《星島晚報》後,我開展了一個新的寫作模式,將基督教信仰、靈修生活和社會時事融合,那些在《時代論壇》上的寫作,亦曾經結集出版。 我從來沒有專門為出書而寫作,全都是將發表過在報刊的文章收輯出書。
- 1954年香港出生,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後,任職星島報業15年,曾任報紙記者、採訪主任、編輯主任、主筆及總編輯,業餘於報紙副刊撰寫專欄。
- 然而,在李錦洪的分析中,香港市民因林局長林司長的失職而受到的傷害,卻完全沒有出現。
- [4]〈新聞從業員專訪──青春無悔說欣靈〉,《陽光之家》第5期(1986年6月15日),版1及版3。
重點是訪問前做許多資料搜集,先掌握那人的輪廓,訪問時以閒談式對話,盡量捕捉那人的神采,訪問完馬上記錄下來。 李社長自一九八七年本報創刊伊始即出任義務總編輯,後於一九九三年出任社長兼總編輯,及至二零零九年卸任總編輯,服務本報凡二十九年,貢獻良多,以其對時代的觸覺、屬靈的睿智,透過歷練的筆觸,剖析世情,為教會進言。 在他的領導下,本報堅持以開放的平台,容讓教內不同見解能互相交流,見證世代的轉變。 我們明白也接受這種生命存在所帶來的艱難及局限。 信仰不是一個理性問題,而是要用信心領受、用愛心包容、用盼望等待。
李錦洪: 文章分頁導航
黃呂錦茹曾是任務型國大代表,之後擔任臺北市政府環保義工大隊大隊長,從事社團與環保工作。 在郝龍斌擔任臺北市市長期間(2006年-2014年),受邀擔任民政局局長。 黃呂錦茹(1949年11月4日—),台灣政治界人物,曾任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局長,現任中國國民黨臺北市黨部主任委員。 也許李錦洪忘記了林瑞麟不是小兵小卒,他甚至不是公務員,不是資深AO,他是問責官員,他就任時莊嚴地宣誓全心全意服務香港市民,以香港的福祉為最高依歸。 李:重讀自己寫的這篇悼文,勾起我一些回憶,記得我在何紫追悼會上,唱了一首當時的流行曲《坭路上》,這是一首何紫生前很喜愛的歌[7],有幾句歌詞用來形容他很貼切,他的工作就似青苔,不經意地慢慢滲透,潤物無聲。
李錦洪: Tag: 李錦洪
該院與《時代論壇》及青心特於五月四日合辦名為「青牧神學日」的公開講座,講題為「牧養Y世代的挑戰」,由《時代論壇》社長李錦洪主講,該院院長陳偉民牧師及青心總監劉穎回應,約二百多人出席。 李錦洪 [1] 劉以鬯〈這是最後一期〉,《星島晚報》副刊「大會堂」,1991年4月4日。 [4]〈新聞從業員專訪──青春無悔說欣靈〉,《陽光之家》第5期(1986年6月15日),版1及版3。 [5] 欣靈〈他對生命無悔〉,《時代論壇》第226期(1991年12月29日),頁5。
李錦洪: 社會服務機構人力資源研討會2018/19 – 人才發展 機構承傳 多面睇
李錦洪表示,在信仰探索過程中,教會的教導能幫助信徒透過聖經回應問題。 李錦洪 「華人教會相對保守,試圖以聖經的教導築起一堵『真理或道德的圍牆』,讓信徒『分別為聖』,不被世間罪惡引誘,並從中抽離。」但他指出,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沒可能與現實世界抽離。 李:當一個人去到無能為力的境況時,定會上下求索,尋求一種自己以外的力量,看誰能幫自己、救自己,在沒有信仰下,這人必定會到處去找。 可能有人會覺得何紫是隨便去找一個信仰,但從基督信仰來看,不是何紫找上帝,是上帝找何紫。 上帝在他生命過程中留下許多的指紋,這些指紋包括上帝讓他認識李錦洪、胡燕青、小麥子,這些指紋一起出現時,更清晰可見是上帝來找他,當他肯去回應,便會有追求的心。
李錦洪: 出版刊物
這篇文章引起報業公會關注,他們經討論後決定修改規則,參賽者即使沒有署名報道,只要報館的總編輯或管理層證明是該記者寫的,亦可接受。 這個比賽的委員會成員之一唐碧川是當時《星島日報》的總編輯,他親自打電話給我,說有看我寫的專欄,他們已因我的意見而修改比賽規則,我應該參加比賽,以示支持。 李錦洪2025 於是我徵詢上司的意見,他也認為應該支持,我便自選幾篇認為寫得好的去參賽。 任博士為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專攻基督教神學與媒體文化的跨學科研究,多年來從事媒體工作與神學研究及教學,現為本社董事,並擔任《時代論壇》週報專欄作者、課程導師及廣播節目主持。 李:回想獲獎這事,是頗傳奇的,其實我從來不會主動參加任何比賽。 當時香港報業公會舉辦「香港最佳記者」比賽,設定的條件很特別,參賽記者必須有報紙刊登的署名報道。
李錦洪: 李錦洪
1954年香港出生,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後,任職星島報業15年,曾任報紙記者、採訪主任、編輯主任、主筆及總編輯,業餘於報紙副刊撰寫專欄。 1987年創辦基督教周報《時代論壇》,擔任社長兼總編輯。 曾主持多個電台及電視時事節目,包括香港電台、商業電台、加拿大華僑之聲電台等。 曾兼職任教香港中文大學、城市大學、樹仁大學等課程,並擔任多個公營部門、社福機構、商業機構等的培訓導師,專長教授新聞工作及溝通演說技巧。
李錦洪: 回應李錦洪〈沒有舞台的林瑞麟〉
李:我擔任《星島晚報》總編輯時,經常代表公司出席活動。 當年星島舉辦這個推動青少年閱讀的比賽,我代表公司出任活動籌委,而何紫和我都是當時的評判之一。 頒獎典禮上,除了有何紫和我外,還有其他嘉賓,包括陳耀南、也斯、鍾偉明、杜漸、岑逸飛和台灣作家吳念真。 何紫的活動能力很高,幾乎逢請必到,到處都有他的身影,他人緣好,有心有力,願意參與整個香港的文化工程。
李錦洪: 社會服務機構人力資源研討會2018/19 – 人才發展 機構承傳 多面睇
李:副刊的特色往往從該報風格反映出來,看頭版新聞的取材和標題可窺見該報副刊面貌。 大眾化的報紙會找大眾化的作者寫專欄,對文字沒那麼講究,除了不寫粗口外,幾乎什麼都寫──聲色犬馬、生活妙趣,例如《成報》、《東方日報》。 那時《星島日報》有兩個類型的副刊,一個是「港譚」版,比較生活化,重趣味性,多數寫大城小事、城中怪談;另一個「星辰」版,偏向文藝性,文章較為高水準。
李錦洪: 文章分頁導航
他當時可能只想到令業務能夠生存,可以養妻活兒,做些好事,造福兒童,已經很好,哪會想到30年後有今天的成果。 李錦洪2025 我相信何紫也不會想到,當年幫一個年輕記者出書,對他影響那麼大,使他得到激勵和肯定,策勵自己前進。 李先生更被邀為香港城市大學EMBA「溝通與演說」課程特約講師、加拿大華僑之聲電台香港特約評論員、自由傳道人、傳媒顧問及培訓導師。 李錦洪 「上帝在何紫生命過程中留下許多的指紋,這些指紋包括上帝讓他認識李錦洪、胡燕青、小麥子,這些指紋一起出現時,更清晰可見是上帝來找他,當他肯去回應,便會有追求的心。」李錦洪指出。 人人都不免在扮演角色,但多數人在扮演角色的時候,總有點真實地流露自我。 其中部份,無論是官員或是議員,有建制有泛民,還能夠不被其角色支配,反給角色添上新的活力,有時還射出人性該有的光芒。
李錦洪: 政治工作
其實他要擴大商業規模很簡單,引入新股東便成,但這樣沒有了自己。 他能完全自主,這是他守得好的地方,縱使這樣限制了發展規模。 不過,出版的成敗、成果不是看即時,乃是延續一段很長的時間,何紫這檔小小的出版事業,在當時那麼多巨人底下,它是一枝奇葩,影響力能夠去到今時今日,仍然有人去研究、去紀念。 結果我當選該屆最佳記者,聽說評審委員看完我寫的報道後,即一致通過這結果。
而我當時除了擔任《星島日報》記者,亦在該報寫專欄,我在專欄談及這個比賽,表示香港報紙的報道大都沒有記者署名,因報館內沒有規定要刊登記者姓名,應受表揚的記者變成滄海遺珠。 我去意已決,想全心全意辦好《時代論壇》,展開我另一個傳播生涯。 我在星島累積的辦報經驗,預備我迎接人生的第二個里程,星島的15年給我很好的磨練,並且建立了人際網絡,最重要是磨銳我手中的筆,那時每天要寫大量文字,不同類型的內容,持續操練了15年。 講座先由主恩會的敬拜隊帶領敬拜,穿著莊重亦無礙年青敬拜隊員的活力,台下的牧者、青年人亦搖擺著身驅來敬拜和應。
小麥子、胡燕青和我都曾經是山邊社的作者,那時她們兩位經常為《時代論壇》寫稿。 在悼念何紫安息的事上,我們又再同台聚首,上主的安排真奇妙。 何紫逝世後,很多人寫悼念文章,大多寫與他的交往事蹟、成就貢獻,很少能進入他的生命深層,當觸及他的信仰便是進入他深層生命了,這個「何紫專輯」很特別,記錄了他生命的深層。
李錦洪: 「上帝在何紫生命過程中留下許多的指紋,這些指紋包括上帝讓他認識李錦洪、胡燕青、小麥子,這些指紋一起出現時,更清晰可見是上帝來找他,當他肯去回應,便會有追求的心。」李錦洪指出。
在我眼中,也是在七成多八成香港人眼中,林瑞麟才是強盜。 作為政制局長及政務司長,林的一連串的所為及所不為,為香港人帶來極大的傷害,不單在民主進程方面,在重要民生及社會穩定方面,禍害尤深。 雙非產婦對香港醫療、教育、福利的衝擊,傷害漫長深遠,今日香港每一個待產媽媽每日的憂慮焦急,醫護人員的過勞及每日受到的衝撞,在香港這個富裕社會,是完全的不須要。 該文章的基調,是林瑞麟是「優秀的政務人才」,他「落得超低的民望,眾口嘲弄的惡名」,是基於兩個原因。 一是他所擔任的政制及內地事務這位置,「無決策權,無道德靠地,無轉彎空間」,「他其實只是個跑龍套的角色」,二是日益「澎湃的民粹主義和傳媒的連天炮火中」,「非理性的噪音」。 如:「為何人生那麼多苦難?」信仰人生中,正義、死亡、快樂這三個具豐富內涵的問題,極待解說。
一次無心參賽,卻成為我人生唯一的一次參賽和領獎。 黃呂錦茹畢業於實踐大學會計系,政治大學教師專業訓練班結業,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李錦洪的分析,也強調林瑞麟的基督教信仰,「他對信仰是認真的」,「他有屬靈SQ」。
李錦洪: 回應李錦洪〈沒有舞台的林瑞麟〉
這次與香港電台合辦活動後,我認識了港台的人,後來我投身《時代論壇》,港台找我做節目,包括在時事節目做評論,開展我在電台電視的另一個傳播生涯。 那時我在傳播界很活躍,港台和商台的廣播節目也有參與。 李:引用人們形容余光中左手寫散文,右手寫詩;我則左手寫政論,右手寫散文。 我中學和大學時期都有創作散文,後來從事新聞工作,天天寫稿,這是很好的鍛煉。 我寫的採訪稿不是每篇都適合用文學筆法去寫,若是寫人物專訪則可以。 我以前專長寫人物專訪,進行訪問時有三「不」──不做筆記、不錄音、不拍照,若錄音可能令受訪者不敢暢所欲言,若拍照會令受訪者精神不集中,若做筆記可能打斷受訪者的說話。
我想這與他的角色與真我的落差有關,作為高官,他擁有無限的話語權,無論他的說話有理沒理,無論傳媒對他的觀感如何負面,林瑞麟的每次發言,每次亮相,都傳達到市民大眾面前。 這是統治者最大的利器,流言謊話說多幾次,便有機會成為真理。 林瑞麟全面忠心耿耿地投入他的精忠報國的角色。 然而,在李錦洪的分析中,香港市民因林局長林司長的失職而受到的傷害,卻完全沒有出現。 相反,李認為林瑞麟不應負責,他「無決策權」,「無轉彎空間」,「他只是個跑龍套的角色」,言下之意,他只是阿爺的木偶公仔,木偶公仔當然不用負責。
李錦洪: 社會服務機構人力資源研討會2018/19 – 人才發展 機構承傳 多面睇
後來陳耀南移民澳洲,每次回港也談起我們以前的「般咸道文會」。 雖然我們的文人雅集沒有成形,但我們在各自的文化崗位上努力。 難得大家曾經住得那麼近,志同道合,「道」是街道之「道」,志同「道」合者,難矣。 後來我從文友得悉,劉以鬯先生為此有點耿耿於懷,他對「大會堂」版有情意結,覺得《星島晚報》很絕情,自己主編多年的副刊被年輕總編刪除了,他不知道我背後極力保留了幾年,我其實是很尊重文人的。 想起來我是做少了一步,應該親自向他講一聲,可惜我在報館從來見不到劉先生,欠缺了一個最後的告別,真的遺憾。
李錦洪: Tag: 李錦洪
90年代開始,專欄文章趨向知識性,作者寫自己的專業專才,副刊內容的知識層面提升了,文化層面降低了,知識取代文化,香港蛻變成知識型社會。 那時亦是香港報業的黃金時代,百花齊放,各有特色,左中右政治立場的報紙也有,實際上政治色彩不是很強,風格其實是由市場決定。 踏進資訊爆炸的二十一世紀,這一代的發展與上一代的差距比任何兩代都要大,「變」是這個Y世代的特徵,青年人隨時隨地都在轉變。 李錦洪 若然教會不按照實際情況作出對策,依然持守一套固有的青年牧養模式,似乎難以在現今的青年人中打開基督的門。 有見及此,基督教主恩會於○六年開始開辦青年牧者訓練學院,作為新形式的短期神學訓練場所,培育青年人成為事奉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