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個別免稅額則是根據納稅人的個人情況而定,例如子女數目、供養親屬等因素。 基於以上原因,父母與成年子女普遍都樂於住得近而非同住:一方面方便子女望及照顧年老父母,另外如父母願意幫忙子女照顧家中的小孩更可達致長幼共融。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2025 父母與成年子女都希望各自住所要有適度的距離但又不會離開太遠。 為此,套用「一碗熱湯的距離」這個流行於日本的說法最恰當不過:即雙方居所距離以送遞一碗熱湯而沒有變冷的範圍為佳。 父母與子女住得近而非同住在同一個物業這情況在香港十分普遍。
如子女大學畢業後選擇到外國Working Holiday,就不符合上述資格,父母便不能就該名子女申索免子女免稅額。 如符合資格,第1名-第9名子女,每名可獲HK$12萬免稅額;在每名子女出生的課稅年度,子女免稅額便可額外獲HK$12萬。 港府在1970年首次在薪俸稅下引進供養父母免稅額,這免稅額主要目的是為了減輕納稅人供養父母的財政負擔,從而鼓勵子女照顧雙親,令老人家老有所依。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2025 一般來說,如受養人長期居住於外地,而逗留香港日數不多並只作探親性質,即使他們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稅務局亦不會視他們通常居住於香港。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相關新聞
因此若果父母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已移居內地,即使他們仍然持有香港身份證,納稅人是不可以申請其免稅額。 據稅務局指,「在供養父母免稅額的規定下,居住單位的業權,並不是釐定是否同住的因素」,即是說,子女如有意申索相關免稅額,父母除得超過55歲,亦要確保他們要全年與自己同住而無須付出十足有值代價,便合資格申索額外免稅額。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在香港的稅務體系中,免稅額通常分為基本免稅額和個別免稅額。 今個課稅年度,打工仔都會享有132,000元的基本免稅額,即是全年收入不超過132,000元的單身人士無須交稅。
- 近年本港發生數宗納稅人因虛假陳述以申請父母/祖父母免稅額而被判入獄案件。
- 港府在1970年首次在薪俸稅下引進供養父母免稅額,這免稅額主要目的是為了減輕納稅人供養父母的財政負擔,從而鼓勵子女照顧雙親,令老人家老有所依。
- 勞工處展翅計劃是讓參加的年青人為將來投身社會工作做好準備,提供的是短期單元培訓課程和工作實習訓練,不屬於類似大學或學院的全日制教育課程或訓練。
- 因此若果父母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已移居內地,即使他們仍然持有香港身份證,納稅人是不可以申請其免稅額。
- 父母亦不會因照顧和監護第二名或其他子女的起居生活而得到更多的單親免税額。
由於你的配偶未領有香港身分證,你可先提供他 / 她的身分證明文件副本。 如配偶日後獲發香港身分證,你應於1個月內以書面方式通知税務局有關的身分證號碼。 為儲存紀錄,税務局在有需要時會要求你提供結婚證明文件副本。 申索免税額的一方須於其報税表的第 11.2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2025 部填寫子女的詳情,而不申索免税額的一方不用填寫其報税表的第 11.2 部。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已婚人士免税额
按該計劃,申索者必須經由衛生署署長或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或在極為特殊情況下由私家醫院的註冊醫生)證明其病患為嚴重殘疾及其嚴重殘疾情況將持續不少於六個月,才符合申領津貼的資格。 不同的證件簽發機構會採納不同的準則來界定傷殘,而這些準則與政府的傷殘津貼計劃所採納的未必相符。 經由社會福利署管理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或公共福利金計劃發放傷殘津貼的必要條件是要經由衛生署署長或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或特殊情況下由私家醫院的註冊醫生)證明申請人的情況符合有關計劃定義的殘疾情況。 因此,我們不能接受其他機構發出的證件作為受養人符合資格申領政府的傷殘津貼的證明,以取代註冊醫生根據政府的傷殘津貼計劃簽發的醫療報告。 此項免税額是在你就該傷殘人士可享有的已婚人士免税額、子女免税額、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額、長者住宿照顧開支扣除或供養兄弟姊妹免税額等之外,可另行享有的免税額。
HongKongCard為你整理所有免稅扣稅項目、扣除額、免稅額常見問題等資訊。 2019/20課稅年度的報稅截止日子臨近,除要計算年度入息及扣稅額外,不少人亦煩惱於申請免稅額的事情,例如是夫妻合併稅、子女免稅額、供養父母免稅額等。 不少人對如何界定「父母是否同住」或「離婚後申請單親免稅額」等抱有疑問,本文會按稅務局網頁提供的資料,整合8大報稅時常見狀況的解說,方便大家參考。 納稅人在報税時須確認自己符合申請供養父母免税額的資格,然後再按實際情況,如實填妥報税表第 11.4 部。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4. 供養兄弟姊妹免稅額
反之,如你的父母只是間中短暫逗留內地,他們仍在香港居住,以香港作為他們日常生活的地方,並以香港社會一般成員身分在這裏生活,他們是通常居住於香港,你可以就他們申索供養父母免税額。 已婚人士不可以各自申領他們子女的免税額,必須由其中一人申索所有子女的免税額。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一般來說,賺取較高入息的一方申索子女免税額,會較為有利。 不過,如果其中一方是以標準税率評税,則由另一方申請申索子女免税額會較為有利。
- (三) 若容許超過一位合資格申請人就同一位受供養的父母或祖父母申請免稅額,會使核實有關申請更加繁複和困難。
- (四) 在覆核個案時,稅務局會要求申報與受供養人同住的納稅人,提供可證明受養人住址的文件,例如銀行月結單。
- 保留佐證文件以備個案抽查,如銀行月結單要精明申索父母/祖父母免稅額,一定要遵守法律,各位讀者要多留意有關規定,避免不必要的官非,做個精明的納稅人。
- 聲明﹕MoneyHero致力確保網站提供的資訊是最新及最準確。
- 今個課稅年度,打工仔都會享有132,000元的基本免稅額,即是全年收入不超過132,000元的單身人士無須交稅。
- 若兩人納稅差不多,則不妨選擇輪流在不同年份申請,例如2020年由兄長申報供養父母免稅額,明年2021年由弟弟申報。
因此,你應首先向你父母查詢,憑他們所持有的資料及記憶,確定他們的出生月份。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2025 如你的父母在2022/23課税年度年滿55歲,你便可在有關報税表的11.4部,填上有關資料,包括他們的正確出生年份及月份。 就《税务条例》而言,「婚姻」一词指香港法例或结婚当地的法例所承认的合法婚姻。 若兩人納稅差不多,則不妨選擇輪流在不同年份申請,例如2020年由兄長申報供養父母免稅額,明年2021年由弟弟申報。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免稅額2023|免稅項目
1月至10月,海南全省限額以上單位金銀珠寶類零售額同比增55.6%,鐘表箱包及其他日用品類零售額同比增長28.9%。 與其搞盡腦汁鑽空子扣減免稅額,不如從一些雙贏的方法入手吧!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2025 若計盡免稅額後,仍需要交稅,那不如在其他可扣稅項目上動動腦筋。 原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394期(收費閲讀),標題經TOPick修改,原題為「錯報父母免稅額墮法網」。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Q8. 已離婚人士正獨力撫養子女並支付子女的生活費,可否申索「單親免稅額」?
再者,獨力、主力照顧子女,並非視乎所付出幾多「家用」的金額,而是視乎誰享有子女的監護管養權。 過去就曾有案例有父親以獨力支付前妻及子女家用為由申領「單親免稅額」提出稅務上訴,但監護管養權屬於前妻而敗訴。 大家都可能知道,只有父母或祖父母「通常」在港居住才合資格申請,若同住則可獲更大的免稅額。 假如父母已移居外國,每年只回港數周就不符合「通常居住」的要求,但近年兩地走的家庭越來越多,令大家對「通常居住」這條界線產生不少疑問。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子女定義
如這個女兒符合其他申領子女免税額所須的規定,無論她的父或母有否正式結婚,他們都可申索這個女兒的子女免税額。 如果父母均以他/她在该课税年度曾独力或主力抚养同一子女而申索单亲免税额,则该课税年度的单亲免税额可能要按父母各自独力或主力抚养该名子女的起居生活的期间来分摊。 子女免税额是父母因出钱支付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而给予的免税额,而单亲免税额则是因父母照顾和监护子女的起居生活而给予的免税额。 如果受供养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本年度内全年连续与你同住而并无付出十足费用,你亦可享有供养父母及供养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额外免税额。 如果家庭裡有兄弟姊妹,事前最好先商討由哪一位申報供養父母的免稅額,原則離不開由稅額較高的一人申報。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免稅額 是什麼?
不可以,因在申索子女免稅額時,只可由配偶其中一方申索所有子女的免稅額(即夫妻不可將子女名額分配作報稅用)。 承租的大多是清寒的學生或是尋求庇護的人士以及弱勢階層,他們擠在這狹窄的公寓,僅能睡在上下床舖或是地板上,冬天沒有暖氣,也無法使用洗衣機,22個人只能共用一間廁所,除此之外,室內到處發霉、甚至有臭蟲孳生。 提交此表格即表示本人同意AXA安盛使用我以上的個人資料以進行有關AXA安盛香港的保險產品的直接促銷,否則AXA安盛不可使用上述資料作任何推廣及促銷用途。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2025 本人亦已細閱及同意有關私隱政策聲明及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如你在任何课税年度内供养一名有资格根据「香港政府伤残津贴计划」领取津贴的家属,你便可申索伤残受养人免税额。 倘多于一名人士有资格就同一位受养人申索免税额,他们须议定由那一位提出申索。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Q4. 父母與自己住在同一幢大廈不同層樓的單位,在報稅時可申報為同住嗎?
但這情況並不符合申索額外供養父母免稅額,甚至父母每天都到納稅人的家幫忙帶孩子,直至晚上才回家休息,由於並非同住在同一個物業,所以納稅人未能享有供養父母額外免稅額。 就算已申索了已婚人士免稅額、子女免稅額、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長者住宿照顧開支扣除或供養兄弟姊妹免稅額等免稅項目,大家仍可另行享受這項傷殘受養人免稅額的。 留意,如有其他人士同一課稅年度都有就同一兄弟姊妹向稅務局申索這項兄弟姊妹免稅額的資格,便應先互相協議由誰提出申索,因若不能達成協議話是,是沒有人可獲得這項免稅額的。 如你的受養父親有資格根據香港政府傷殘津貼計劃領取津貼,則你便可就他申索傷殘受養人免税額。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免税額款額
如果受養人有向社會福利署申領 傷殘津貼的話,納税人可提供申領津貼的檔案編號以資證明。 而税務局也會接受該份醫療評核報告作為符合免税額的證明。 如納税人、其分居或已離婚的配偶及其他人士就同一未婚子女均有資格申領子女免税額,税務局局長會請所有申索人自行協議他們之間應由誰享有該免税額或協議如何分攤該免税額。 如未有作出協議,税務局局長會根據各申索人對該名子女的供養及教育作出的貢獻來決定分攤這子女免税額的基準。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子女免稅額申領資格
即是說,無論父母在日間逗留在子女的家多久,只要不是長期在那裏過夜休息,便不可算是與子女同住。 報稅是每個打工仔都要處理的事情,在填寫報稅表的過程中,「年度入息」與「扣稅額」兩項算是較易處理的事情,就是在申索「免稅額」一項,卻令不少人傷腦筋,也不清楚自己是否合符資格申請相關的免稅額。 法例訂明父母不能因曾支付子女生活和教育費用而申索單親免税額。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父母亦不會因照顧和監護第二名或其他子女的起居生活而得到更多的單親免税額。 如你就你或你配偶的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獲扣除長者住宿照顧開支,則你不得在同一課税年度就同一名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獲給予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額。 假如你在有關年度已婚並已獲給予已婚人士免税額則不能同時享有基本免税額。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免稅額是什麼?香港又有什麼免稅額項目?
如你的父母在1968年1月至3月份出生,他們在2022/23課税年度便年滿55歲,你便可申索及享有供養父母免税額。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2025 但如他們在1968年4月至12月份出生,他們在2022/23課税年度便未年滿55歲。 一般來說,如受養人長期居住於外地,縱有回港,亦只會作短暫停留,即使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税務局不會視他們為通常居住於香港。 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的持有人是否通常在香港居住,須按他/她在有關期間於何處居住的事實來考慮。 在學徒訓練計劃下所簽訂的學徒合約,是學徒與僱主之間的僱傭合約。 由於他已年滿 18 歲,你不能申領他的子女免税額。
另一方面,新一代長者普遍因接受過教育,較能明白居住空間不足容易與子女產生相處問題,在經濟條件許可下亦不一定願意遷往與子女同住。 稅務局已於6月初發出了277萬份2019/20課稅年度的個別人士報稅表,各位讀者收到的個人報稅表,需在7月2日或之前填妥遞交,使用網上報稅可自動延期1個月。 個人報稅表項目繁多,不少納稅人草草填妥了事,其實只要花點時間、花點心機,填報各項免稅額及扣稅項目,便可為年底的稅季慳一筆。 參考稅務局規定,子女年滿18至25歲並在大學、學校接受全日制教育都符合申領子女免稅額條件。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傷殘受養人免稅額
免稅額應由A申領供養子女免稅額,還是由大仔B申領供養兄弟姊妹免稅額? 保留佐證文件以備個案抽查,如銀行月結單要精明申索父母/祖父母免稅額,一定要遵守法律,各位讀者要多留意有關規定,避免不必要的官非,做個精明的納稅人。 一年一度的報稅季節又到,盡管報稅已成為每年的例行公事,但在申請供養父母/祖父母免稅額時,不少人仍有種種疑惑,甚至出現錯誤申索。 你必須和你的父母協議,決定由誰申索你祖父母的免税額,然後把你們的決定,以書面交與税務局職員辦理。 法例容許納税人申索他們的領養父母、領養祖父母或領養外袓父母的免税額。 《税務條例》內“領養”指以香港法律所承認的任何方式而領養。
稅務局建議,夫妻中入息較高的一方申索子女免稅額的話會較有利,因所得的免稅額會相對較多,不過若其中一方是按標準稅的稅率評稅的話,則由入息不是由標準稅率評稅一方申索子女免稅額會較為有利。 納稅人的香港自住居所可透過「居所貸款利息扣稅」扣稅項目,將按揭利息作扣稅之用,每課稅年度扣稅額上限為HK$10萬,最長只可扣除20個課稅年度。 扣稅三寶是指「自願醫保計劃」、「合資格延期年金」及「強積金可扣稅自願性供款」,香港市民自 2019 年起可透過購買相關產品或參與供款以申請扣稅。 如合符資格,第1名至第9名子女,每名可獲$120,000的子女免稅額;在每名子女出生的課稅年度(例如你的子女是在2019年4月1日或之後出生),子女免稅額便可額外增加$120,000。
如你就你或你配偶的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获扣除长者住宿照顾开支,则你不得在同一课税年度就同一名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获给予供养父母及供养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额。 假如你在有关年度已婚并已获给予已婚人士免税额则不能同时享有基本免税额。 由於只可以由一個人享有,兄弟之間最好要達成協議決定,由誰享有該(供養父親)免稅額。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傷殘人士免税額
如果受供養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本年度內全年連續與你同住而並無付出十足費用,你亦可享有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額外免税額。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同住的定義不包括同一棟大樓的不同樓層。 一般而言,已婚人士不得各自申請他們子女的免稅額,需由其中一人申報所有子女的免稅額。 然而,如果其中一方以標準稅率計稅,由另一方申報子女的免稅額會更有利。 香港住屋環境細小,房屋一般以小型單位為主,一般家庭或許難以一家數口與長者同住。 時下年輕人縱然願意照顧長輩,同時亦渴望有自主私人空間。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免稅額2023|供養兄弟姊妹免税額申請資格
在報税時,請細閱「個別人士報税表指南」,確認你符合申索供養父母免税額的資格,然後按你供養父母的情況,如實填妥報税表第 11.4 部。 你亦無須在提交報税表時附上證明文件,但須保留有關文件 6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年(由有關課税年度完結起計),以便税務局日後抽查時可提交查驗。 就考虑纳税人是否有资格申请供养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额而言,「通常在香港居住」的受养人,是指该受养人必须惯常地在香港生活。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單親免税額
一般來說,税務局不會要求市民提交受養父母日常開支的單據。 申報支付生活費以供養父母的納税人,可陳述給予父母生活費的詳情,如透過自動轉帳或定期提取現金給予父母生活費,可提交銀行月結單作證明文件。 假若納税人有保留一些開支的單據,例如受養父母居所的租金收據、水電費單及醫療費用單據,亦可在個案被抽查時提交税務局作查驗。 若納税人提供的資料與税務局所有的不符,税務局會作更深入查詢,並因應個別個案的情況,要求納税人提供其他資料及證明文件。 勞工處展翅計劃是讓參加的年青人為將來投身社會工作做好準備,提供的是短期單元培訓課程和工作實習訓練,不屬於類似大學或學院的全日制教育課程或訓練。 由於你的兒子已年滿 18 歲,而並非接受全日制教育,你不能申領他的子女免税額。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相關內容
就考慮納税人是否有資格申請供養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額而言,「通常在香港居住」的受養人,是指該受養人必須慣常地在香港生活。 如你或你配偶在有關課税年度內獨力或主力撫養兄弟姊妹,則該兄弟姊妹方被視為由你或你配偶供養。 如除你以外有其他人士在同一課税年度均有資格就同一兄弟姊妹申索該免税額,你們必須互相議定由誰人提出申索。 其他免稅額包括已婚人士免稅額、子女免稅額、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供養兄弟姊妹免稅額、單親免稅額、傷殘受養人免稅額,以及傷殘人士免稅額。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如納稅人符合指定條件,便可享基本免税額或申請其他免税額如已婚人士免税額、子女免税額、供養兄弟姊妹免税額等,減輕稅款負擔。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父母免稅額可以多人攤分嗎?
現時稅制下,合資格子女每年可就供養每名父母獲得基本免稅額,實在不足以紓緩中產家庭的負擔。 然而,礙於額外供養父母免稅額下「同住」這項掣肘,使這德政於市民中有「得物無所用」之感。 基於上述對稅例要求與實際情況的落差,建議政府劃一供養父母免稅額,並增加基本免稅額至額外金額水平。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額外免稅額
倘多於一名人士有資格就同一位受養人申索免税額,他們須議定由那一位提出申索。 如你符合指定條件,便可享有基本免税額或申請其他免税額。 本文介紹有關各類免税額的資料,以及這些免税額如何減少你的税款。 你亦可參考免税額、扣除及税率表,以及關於免税額的常見問題以了解詳情。 聲明﹕MoneyHero致力確保網站提供的資訊是最新及最準確。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免稅額項目一覽
留意,父母如以曾支付子女生活和教育費用為由申索單親免稅額,是不會受理的,父母亦不會因照顧和監護第二名或其他子女的起居生活而得到更多的單親免稅額。 其實,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額外免稅額是提供予有供養全年連續同住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但無付出十足費用的人,雖然兩者的定義有少許差別,但其免稅額也是相同的。 至於子女剛大學畢業而尚未找到工作的「空窗期」,能否享有子女免稅額就視乎於該年子女有沒有接受全日制教育。 例如,子女在9月畢業,由於4月至6月仍是大學全日制學生,該課程年度就仍可以申領子女免稅額。
父母免稅額同住定義: 免稅額 報稅表漏報免稅、扣稅額
例如某納稅人訛稱其祖母與她連續全年同住而申請供養祖父母額外免稅額。 經調查後,發現被告的祖母多年來居於美國,結果被判入獄兩個月,緩刑兩年。 甚至有納稅人申請已去世的父親的免稅額,結果被判入獄4星期,緩刑18個月及罰款。 由於他的婚姻未有註冊,你配偶的繼父不符合税務條例中父母的定義。 除非他們是在 1971 年 10 月 7 日婚姻法修改前依中國傳統習俗成婚,這樣才符合申索供養父母免税額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