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社會福利制度和貧窮問題可以延伸到社會流動性的問題。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到底在香港社會是否仍然奏效? 諷刺的是有調查顯示,大學生畢業生的入息中位數在過去三十年間持續下跌(已按物價水平調整)。
根據綠色力量在2016年底分析過去三年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以及1999年至2013年的空氣污染指數,發現2016年空氣質素大大改善。 達到高健康風險或以上時數(指數達七或以上)只有1480小時,比起2014年的4110小時和2015年3559小時,低了超過2000小時,分別少64%及58%。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指出數據明顯有改善與雨量增加和交通有關。 同學要多留意,不要先入為主,以為2016年的空氣污染一定比2015差。
通識題型: 通識科六大單元必知概念例子大全 (上)
關注題方面,不少考生看到關注一詞,也有留意,惜未深入緊扣。 不少考生答關注題時,只交代現象,並非關注。 如議題資料涉及人口老化,一些考生便說關注人口老化。 通識題型 其實,人口老化是現象,大家要關注人口老化引發的問題,如勞動力是否不足、醫療資源會否出現緊絀等?
此外,課程也要求學生認識國家的政治體制以拉闊學生的知識層面。 概念詞的重要性相性大家都明白的,是用來包裝論點,可以用於主題句,向marker展示你對相關單元有一定認識同準備。 資料回應題主要想評核同學識別、應用和分析資料等方面的能力。 資料有助釐定議題範疇和反映議題的複雜或者爭議的本質。 溫習熱門時事議題、恆常議題嘅時候,只係閱讀議題嘅表面資料係唔足夠嘅,各同學應有一步一步而且以列點方式記下,方便自己理解同埋以後嘅重溫。
通識題型: 影響題變種︰困難/風險/挑戰/障礙
推論考評方面,一些考生指出若要寫詳盡答案是十分困難。 他們的答案大多點到即止,沒有多大解說。 考生解答十分簡單,原因是以為閱卷員應該會知道,不用詳盡地寫。 其實,閱卷員只會依據答案文字評分,而不會根據答案文字或有機會引申出來的東西評分。 例如A引致B,B引致C,C引致D,D引致E。
「生活素質」可謂整個通識教育科的核心概念,除了物質和非物質層面的理解,亦可從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衞生、文化、環境、康體等範疇拆解生活素質的不同面向。 從歷屆試題可見,無論直接抑或間接相關,總會在試題中找到與生活素質的扣題,淺層的應用是直接開展生活素質的不同面向作為論點;深層的應用是分析政策如何促進或降低港人的生活素質,甚至不同面向之間的比較。 故此,倘若考生在決定議題的溫習優次,可以先選擇溫習與生活素質不同面向相關的議題為先,並且刻意選擇特別扣連個別向度的議題。 以下將會以此原則,為考生揭示一些值得優先溫習的議題。 如果期望喺通識教育科「摘星」嘅考生,除咗作答內容外,大家都要喺作答技巧同文章結構當中下工夫。
通識題型: DSE 通識考試技巧
作為決策角色,政府應支持傳統行業,維護其與主流行業之間的公平性……。 通識題型的變化趨勢一直是有着其一貫性方向,但每年都會有一些新字眼。 例如, 近兩年「提出一項支持和一項反對的理據」的這個提問方法漸趨消失,同時「資料如何支持…」的問法又再次出現,面對這些變幻莫測的提問方法,同學應該要先清楚通識科考核的核心,不離其本,平時除基本題型外多思考一些其他字眼的可能性,有助提高考試時的應對能力。 挑戰題方面,與關注題一樣,不少考生也犯相同的毛病,便是只交代現時的情況,沒有交代未來出現或已經出現的挑戰。 挑戰要交代空氣污染引發的健康問題、引發的環境問題等等。
- 但係,本考試嘅重點並不在於事實性資料嘅累積,而試卷上都會避免發問一啲需要背誦詳細事實嘅題目。
- 相反,通識考試著重嘅係理解題目,以及評核考生係學科上掌握相關思維能力嘅程度。
- 處理數據題可以逆向思考,從資料的性質去構思分析角度,意思是︰若題目有年份,多數就是要進行跨年比較;而沒有年份的數據,多數是要進行項目之間的分析。
- 評語詳細說明了答題要求,例如答影響不能單單講帶來了什麼影響,而是要帶出智慧城市的什麼特徵才造成那個影響,更扣題。
- 關於溫習方法,不少考生都只會背誦教科書或精讀,實際上,通識教育科講究融會貫通,所以必須在溫習過程中逼使腦部思考。
- 若然希望能夠準確和深入探討上述政策,考生要先掌握部分社會福利和經濟制度的概念,例如收入再分配原則、退休保障五大支柱、社會保障四大支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福利主義等。
卷二卷二設三條延伸回應題,考生只須選答一題。 延伸回應題透過可引起討論的材料,提供更廣泛的層面,讓考生展示所學的各種高階能力,例如深入剖析自己的經歷,展現創意思維和以有系統的方法來表達等。 「資料」一詞在本考試泛指任何形式的資料。
通識題型: 社會流動性:社經地位轉變
申請人要滿足學士學位收生基本門檻,需 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得「達標」。 而曾於2012年至2023年應考通識教育科並取得2級或以上者,大專院校則視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得「達標」,但大部分不會計算其分數,只有香港大學及香港教育大學接納計算其分數。 通識題型 課程會以「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為中心,讓學生認識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體制、法治精神的意義,以及《基本法》規定香港居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作為知識基礎。
通識題型: 準備好溫習資料更有利作答
通識科主要讓同學了解在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分析管治者如何考慮及有效推行措施以平衡各持份者的利益,和功利論相似。 評估亦與其他題目一樣,亦要從多角度進行分析,如要求評估推行垃圾徵費對香港人的生活素質的影響。 一些同學往往只從環保角度入手進行分析。 可惜,如果整個分析也只有這單一角度,便會出現缺失。
通識題型: 人口結構︰人口老化與策略
以卷二為例,考生要決定選答哪些題目,並分配作答時間。 考生可先作答有把握的題目,以加強信心;更應在本身份配的作答時間內完成。 通識題型 通識題型 答題前,考生可先組織作答要點,以便答案條理分明。 如考生以中文作答,可使用簡體字,但必須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簡化字總表》所列的簡體字。 另外,考生不可在答案內寫上本身的姓名或其他個人資料。 考生宜預留時間覆卷,檢視整卷的內容,進行修飾增刪。
通識題型: 單元概念和熱門議題
考生不宜只交代空氣污染一詞便以為交代了挑戰。 【明報專訊】部分同學誤以為「關注點」題型只需指出為何持份者關注事件便可以,忽略了當中的要求及運用相應答題技巧。 通識題型 下文將拆解此題型,並輔以題目例子說明。 鏗鏘集的題材通常和香港有密切關係,包括政治、房屋、醫療、民生、教育、環保和海外議題。 鏗鏘集很貼地,會採訪有關的持份者,讓你對某題材會有更深入認識,更可以了解到第一身的想法。
通識題型: 【DSE通識卷二】最新最齊延伸回應題Tips (*附答題框架,技巧和資源推薦*)
不少考生以跳躍式思維作答,直接寫A引致E,不會寫中間的B、C、D等。 通識題型 不少同學對議題熟悉,卻對某些題型要求及考問方式不太了解,導致失分不少,實令人惋惜。 現列舉一些考生經常所犯的毛病,讓大家早作準備。 翻閱去年的新聞及參閱一些恆常議題,其中一些較為熱門的議題包括:中醫發展、全球防疫、可持續發展、全球糧食危機、精神健康、電子支付、氣候變化、網購、人造肉、氣候變化、共享經濟、惜食文化、網紅、電競、大型基建和房屋問題等,大家可以多作準備。 議題準備方面,大家可用因容果利弊議分析法:(詳見附表二:因容果利弊議分析法)。
通識題型: 通識4大溫習技巧
總之,考生要充分利用考試時間,不應存早退之心。 近年卷一幾乎每題資料都設有數據題,直接要求考生描述數據的佔分約有八分至十六分,而剩下的題目幾乎都須運用數據作答。 經濟向度議題的基礎是考生對於香港經濟發展模式的掌握,例如了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香港四大經濟支柱是甚麼等等。 考慮到香港屬於知識型和外向型經濟,所以基礎建設一直以來都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命脈之一,歷屆試題涉及機場第三條跑道的爭議,而廣深港高鐵、沙中綫、明日大嶼均未曾設題考問,考生可以了解不同基建的規模,以及最重要是認識當中的爭議點。 第二部曲次要是裝備概念,考生要明白通識議題是配合概念闡釋。 大家可以在課本或其他溫習資料中找到相關的概念詞。
通識題型: 經濟向度:基建發展、第三核心商業區、新興產業
NoteSity 是全港最大DSE資源訂購平台,為你搜羅不同導師及出版社的高質 DSE 筆記、補充練習與參考書,一個平台匯聚你需要的 DSE 資源,幫助你考好 HKDSE。 比較題方面,不少考生看到題目中有「比」字便知曉有機會是比較題。 除此之外,題目中有「最」字也有機會是暗比題。 題目中或有X「較」Y多也有機會是比較題。 最重要是考生看題目時有嚴謹審查意識,如察覺是比較題,便要用相關的答法處理。
通識題型: 評估題型要交代利弊
例如卷二需要大家「扣題」,包括留意題目出現嘅字眼、關鍵持份人物或地點指標,作答嘅時候都要緊扣,千奇千奇唔好離題,每段答案嘅主題句同總結,都要出現題目中嘅關鍵字眼,緊扣題目,甚至提及相關概念詞。 通識題型 另外,各考生作答時,可以嘗試清楚闡述因果關係,由資料內容推斷論點嘅過程亦需清晰,能夠作多角度思考,甚至提出其他角度,如可行性、效率和效能等等,都會大大加分。 通識考試迫在眉睫,如何作出最佳準備,迎接文憑試挑戰?
大家關注擔心是將會出現的問題,並不是擔憂一個現象,而是現象將來或已經出現的嚴重問題。 綜合「全球化」、「公共衞生」、「能源科技與環境」這三個單元在歷屆試題的設計,可以綜合出兩個值得留意的議題。 其一是跨境傳染病的傳播,相信全球人類都不會否認二○二○年的關鍵詞是「疫情」。 在全球化的情景下,無論是疫情的成因、影響和應對均能夠設計相應題目,不過值得留意的是,若然議題出現在卷二,多數不會囿於新冠肺炎,有可能涉及不同傳染疾病,亦有可能是宏觀地涉及公共衞生。 二○二○年文憑試卷二第二題考問「國進民退」這種具體國策議題,有可能不少人會估計二○二一年會出現類似的國策議題,深入地了解一些具體國策。
通識題型: 單元一:家長管教模式、人際關係
考生應該要知悉香港存在不同的貧窮狀況,包括兒童貧窮、跨代貧窮、世襲貧窮、青年貧窮、在職貧窮、長者貧窮、月光族、窮忙族,以上概念既有以年齡描述(兒童、青年、長者),亦有涉及貧窮成因(跨代、世襲、月光族),也有描述一些特定貧窮狀態(在職、窮忙)。 卷一卷一設資料回應題,所有題目須全答。 資料回應題旨在評核考生在識別、應用和分析資料等方面的能力。 考題中的資料有助釐訂議題範疇和反映議題的複雜或爭議的本質。 與此同時,這類考題的設計形式,也反映本科課程的跨單元和多角度的學習本質。 根據考評局嘅時間表,2021年DSE 通識題型 通識教育剛剛喺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考完,今次 Amazing Talker 會為各位提供溫習注意事項、考評局過去嘅評核大綱等大家參考。
根據各級示例評語 (當然要看就看第五級🤪 ),就可以知道考評局想考生以什麼方向答題,有什麼是得分位。 上文的「為何」背後有一些社會的潛在意識或理念影響──道德、道義及功利。 道德可以是一些道理、品德標準或教條等等,人們以此為約定俗成的想法,不可違反。
其次,以道義方向而言,政府實有義務保護及支持傳統行業。 政權來自民眾授予,政府實有義務為民眾謀取福利,市民的聲音應被接納。 國教科事件已顯出政府的包容性,但自回歸後市民或認為相關的事件較少,傳統行業乃是港人成長的果實,市民希望政府能支持及保護。 作為決策者,政府必須支持及保護傳統行業,或以資助方式、培訓繼承者方法及保留原地使其繼續生存……。
在香港,往往都關聯到世襲貧窮和在職貧窮的問題,因為之所以缺乏社會流動性,或多或少就是經濟和教育制度,家庭的社經地位的影響力遠遠高於個人付出的影響力;另外,僱員的工資增幅緩慢和生活成本高昂亦令社會流動性停滯。 在道德角度而言,基於社會的公平原則,香港政府應支持傳統行業的生存。 傳統行業印證了香港的成長,1960至1970年代初香港裁縫業十分盛行,匹頭店林立,店內放滿了不同質料的布匹,裁縫師拿着軟皮尺替顧客度身,乃是香港人成長的集體回憶,實為珍貴。 然而,現時本港經濟不斷轉型,傳統行業經不起時代洗禮,或需搬遷至大型連鎖店,甚或結業,幸存者也需要作時代化裝飾,方能吸引市民注意。 香港政府為了保持競爭力,產業漸為單一,但傳統行業既包含歷史演進、文化底蘊。
其實,不少通識科考題也涉及恆常議題,並非直接與時事相關。 因此,大家要了解通識科考試的趨勢及發展,作好準備。 備試第一部曲便是熟悉過去的考卷內容及提問方法。
所謂社會流動性是指個人或家庭的社經地位轉變,而分析一個社會的社會流動性,即是分析個人能夠憑藉其付出(能力、技能、學歷、努力)改變其社會流動性,若然一個社會欠缺社會流動性,意味着市民難以看到社經地位和生活素質有所提升的空間,亦即是缺乏上流機會。 若然希望能夠準確和深入探討上述政策,考生要先掌握部分社會福利和經濟制度的概念,例如收入再分配原則、退休保障五大支柱、社會保障四大支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福利主義等。 社會向度議題本身的涵蓋面較廣,某程度上政治、經濟、衞生、教育等屬於社會向度之內,不過在此就特別點出一些其他向度未必涉及的議題。 建議應留意橫軸上各年份的分佈,因為每條捧形圖年期相對短而數字上出現大轉變,當局必然預期考生在作答時有適當的解釋。
通識題型: 1 通識Past Paper
考生在溫習貧窮相關議題時,可先了解現時數據,再評估政府的政策成效。 另一方面,除了區議會選舉之外,法治和司法制度的爭議亦鮮有在考卷中出現,除了較複雜的司法覆核和釋法爭議之外,相對簡單的法援申請趨勢和局限都有機會考問。 當然,不少師生揣測社會氛圍下,政治相關議題未必會出現,可是,關鍵不在於考生對議題的深度認識,而是考生透過議題更掌握相關知識和概念的認知,就算不出現所謂的「政治題」,討論到香港房屋、醫療、教育政策,部分政治相關概念都有機會可以應用在答卷。 一些同學回答評估題目時,往往缺乏理據。 如一些同學覺得香港空氣污染愈來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