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葉狀腫瘤多數體積較大,表面凹凸不平,且可能表面有靜脈曲張,乳頭分泌物少見;而乳癌體積較小,質地較硬,皮膚可能出現橘皮變化,甚至內陷。 葉狀腫瘤可能在患者身上存在數年,但不被患者重視,多數呈現無痛性腫塊,而在某段增生期後迅速長大,甚至可達到20多公分,由於體積太大,乳房表面靜脈容易擴大曲張,看起來跟乳癌的惡性腫瘤長得非常像。 在乳房攝影(mammography)下,葉狀瘤看起來有明顯的邊緣。 不管是乳房攝影或是乳房超音波(breast ultrasound)都無法清楚地區別纖維腺瘤或葉狀瘤,也無法判斷究竟是否為良性或惡性。 這種型態的乳房腫瘤通常沒有微小鈣化(microcalcification),粗針穿刺(core needle biopsy)也很少能提供正確診斷,因為這些細胞有時形似癌細胞或纖維腺瘤。 直接手術切除得到組織才能提供正確的葉狀瘤診斷。
- 形成原因不明,無誘病因素,好發於40~50 歲年齡層。
- (1)乳腺纖維瘤初起時生長較快,以後生長逐漸緩慢。
- 3)切片手術:因為取出檢體足夠,能最有效確診為葉狀肉瘤,也是最有效區分出良性或是惡性葉狀肉瘤的方法。
- 惡性葉狀瘤可能在手術後兩年復發,亦可能擴散至肺部、骨頭、肝臟,或是胸壁,在極少數的病人身上也有可能發現淋巴結轉移,超過六成的病人存活超過五年。
- 儘可能施行腫瘤局部廣泛切除,局部切除不徹底者可輔助加放療,有文獻報導放療有效。
(5)葉狀囊肉瘤乳頭正常,但可有推壓移位,乳頭溢液少見,而乳腺癌位於乳暈下,多數與乳頭粘連,乳頭抬高或內陷。 本病發病原因不明,可能和體內雌激素水平失調有關,有報道認為,月經初潮前後內分泌功能為不穩定階段,性成熟早期及老年不同階段的婦女,內分泌均發生重大變化,容易產生不協調,其中,雌激素分泌增多為葉狀囊肉瘤發生的基礎,故內分泌因素在病因學中有很大關係。 黃太謙叮嚀女性,乳房摸到腫塊時,不論軟硬大小,應即時就醫,千萬不要「以拖待變」,以期早期治療。 在治療上也可與醫師討論,以獲得較好的結果。 在手術時,除了腫瘤本身,也得多拿一點圍繞於腫瘤旁的正常組織,以減少後來再度復發的機會。
葉狀肉瘤: 乳腺葉狀腫瘤
在術中可行快速冰凍切片,根據結果來選擇正確術式,往往手術後可徹底治癒。 對良性腫瘤可行局部完整切除,對巨大腫瘤則宜行單純乳房切除術。 對惡性腫瘤應根據瘤體大小,與周圍組織有無粘連及有無腋淋巴結轉移等情況,來決定是否行單純乳房切除或標準乳癌根治術。 葉狀肉瘤2025 術後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和臨床分期給予放療或化療。 對術後復發者可再行手術,酌情擴大手術範圍,仍可獲得較理想的療效。
惡性葉狀瘤可能在手術後兩年復發,亦可能擴散至肺部、骨頭、肝臟,或是胸壁,在極少數的病人身上也有可能發現淋巴結轉移,超過六成的病人存活超過五年。 但是這些腫瘤雖然小, 然而其伴隨乳癌發生的機會, 或者以後發展為乳癌的機會在一些具非典型增生的個案, 甚至可以高達將進2-3成, 因此, 這種小腫瘤一般的治療建議還是要開刀取出治療, 甚至在術後, 也要長期追踪, 因為許多患者會有多發的乳管內乳突瘤存在。 雖然邊界清楚,但如果手術切除不徹底,極易復發。 惡性瘤術後極易復發,但很少發生轉移,即使轉移,大多數經血行轉移到肺、腦、骨、肝等處,很少發生淋巴結轉移,故有學者認為手術時不必要進行淋巴結清掃。 不過,郭綜合醫院外科部醫師黃太謙指出,可以從2個點來分辨是葉狀腫瘤還是乳癌:葉狀腫瘤病程可能很長,而乳腺癌病程較短。
葉狀肉瘤: 乳腺葉狀囊肉瘤的鑒別診斷
乳管擴張有時候也會以一個腫塊來表現, 其好發的年齡大都在停經前, 乳管擴張常合併乳頭凹陷, 疼痛而且有時會合併乳頭出血。 有些人天生就乳頭凹陷, 這種凹陷一般是雙側的, 但是如果單側, 最近才發生的乳頭凹陷, 要注意是否有發生乳癌的可能。 乳管擴張的患者常會發生乳腺炎, 乳暈處偶而會摸得到硬塊, 超音波掃瞄之下, 並無異常的腫塊, 只有擴張的乳管。 乳頭異常分泌在乳管擴張的患者常見, 但較少血樣的分泌物發生, 有此症狀, 要先排除乳管內乳突瘤或癌症的情況, 不可掉以輕心。 一般乳管擴張無需特別處理, 然而若發生發炎, 膿瘍則考慮給予抗生素或切開引流。 一般單純囊腫都發生在30-40歲居多, 在停經之後部份的囊腫會消失, 有時囊腫只是纖維囊腫變化的過程, 偶而會伴隨乳房痛, 不需要特別給予治療。
◎ 什麼是纖維上皮病變 (Fibroepithelial lesions) ? 對於診斷乳房實心腫瘤,粗針穿刺切片是臨床上常採用的檢查方法【圖1】。 纖維腺瘤一定是良性,但是葉狀肉瘤卻有區分成三種可能性:(1) 良性、(2) 邊緣型惡性、(3) 惡性,對於臨床行性、預後及治療方式也截然不同。 葉狀肉瘤 乳管擴張(duct ectasia)
葉狀肉瘤: 症狀
2、乳房皮膚改變:乳腺腫瘤表面皮膚改變與腫塊部位深淺和侵犯程度有關。 腫塊小,部位深,皮膚多無改變,腫塊大,部位淺,較早於皮膚粘連,使皮膚呈現凹陷,稱「酒窩症」,如果腫瘤細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皮膚水腫,形成橘皮樣變,已屬乳腺腫瘤晚期。 葉狀肉瘤 2.超聲波檢查 腫瘤較大,呈分葉低回聲,邊界清楚。 因病變邊緣光滑,超聲常有側緣聲束衰減徵象。 囊變區充滿液體,表現為無回聲的裂隙狀腔隙。 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瘤體大小和手術方式對預後有一定影響。
葉狀肉瘤: 治療
◎乳房纖維腺瘤 最讓媽媽為心愛女兒擔心不捨的乳房問題,常常是女兒或媽媽在女兒身上無意間發現的問題。 ◆ 臨床表徵 乳房纖維瘤是好發於35 歲以下年輕女性,( 不過仍可生長於各種年齡層) 為女性最常見的良性乳房疾病,發生率為18 ~20%。 它是從乳房小葉組織中生長出來,混合上皮與間質組織增生的腫瘤。 通常形成數公分( 常見1~3 公分)大小的圓形,或橢圓形腫瘤,界限清楚【圖5】、摸起來平滑、柔軟、有時會有輕微壓痛。
葉狀肉瘤: 乳腺纖維肉瘤診斷
良性者如手術切除不徹底,局部亦可複發,而再次行廣泛切除後仍可獲得較好的效果。 部分惡性型手術雖可局部治癒,但如發生血運轉移,常導致嚴重後果。 本病的特點為:局部複發常在手術後2年內,一般認為年齡因素及腫瘤大小對複發影響不大,主要的影響因素是組織類型和其生物學特性及與手術切除範圍有關。 複發的病例要注意,有時病變變得更易侵犯性生長的類型,但多數良性型者經過進一步局部擴大手術取得較好的效果,也有發展成與原來腫瘤不同的組織類型。 纖維囊腫變化的成因至今仍未完全明白, 然而一般認為跟女性荷爾蒙的刺激有很大的關連, 因為其常隨月經週期性變化, 而且在停經之後大多數的病人都能獲得改善。 這些體內的荷爾蒙像動情激素、黃體素、泌乳激素及其它一些生長因子等, 隨著時間的刺激愈久, 難免會造成後續的變化, 而導致乳房內的細胞增生而形成纖維化, 囊腫化, 甚至一些患者乳房內可以看到數以十計大小不一的乳房囊腫, 而這些變心愈明顯, 其乳房痛的程度也往往愈厲害。
葉狀肉瘤: 乳腺葉狀囊肉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對早期未侵犯胸大肌筋膜者多主張作包括胸大肌筋膜在內的全乳腺切除。 對已侵犯胸大肌筋膜者,則主張將胸大肌一併切除。 對腋淋巴結不腫大者一般不主張根治術,有腫大者可考慮行根治術。 (2)分化不良的纖維肉瘤:鏡下見瘤細胞豐富,呈束狀交錯排列,有中等度到高度異形性,細胞不規則,呈圓形或卵圓形,梭形等,核分裂象多見,胞漿豐富,核大而深染,瘤細胞分化差,不產生膠原纖維,是一種惡性的未分化纖維肉瘤,極易轉移與復發。
葉狀肉瘤: 乳腺葉狀囊肉瘤病因
通常取出乳房內腫塊組織的作法,可以是粗針切片,或直接移除整顆腫瘤,再把取到腫瘤組織放到顯微鏡下做區分,確定腫瘤組織特性。 葉狀肉瘤2025 患者就診時,可能會這麼說:「我每個月都有自我檢查,都沒發現什麼問題,但突然這個月發現左乳下方摸起來好像有個兩公分附近的硬塊。」也就是說,這個腫瘤可能會在幾個星期內就長了兩、三公分大。 (4)乳腺纖維瘤多發生在青年婦女,50歲以上較為少見,而葉狀囊肉瘤不僅在中青年婦女可見,而在老年婦女亦可見到。 (5)葉狀囊肉瘤乳頭正常,但可有推壓移位,乳頭溢液少見。 而乳腺癌位於乳暈下,多數與乳頭粘連,乳頭抬高或內陷。
葉狀肉瘤: 良性葉狀瘤
腫瘤質軟如肉,其中也有較硬的部分,有時可有骨和軟骨化生。 更常見的是多個息肉狀腫物充塞瞭囊腔,造成腫瘤切面的裂隙狀態。 雖然有些舊的名詞把這種情形描述為慢性乳炎, 但其實其病理變化跟一般因感染而引起的乳線發炎完全不同, 現今的觀念裡, 由於此一變化太常出現了, 有些學者認為它不能被視為一個”疾病”, 僅是一種生理的變化。
葉狀肉瘤: 組織病理
葉狀瘤也可能類似纖維腺瘤(fibroadenoma),這兩種情形常常會彼此混淆。 大部分有葉狀瘤的婦女通常尚未停經,少數情況下青春期的女孩子也可能有。 (4)葉狀囊肉瘤系膨脹性生長與皮膚不粘連,由於瘤體大影響靜脈回流,大多數表面有靜脈曲張,隨著腫瘤增大,皮膚張力大而菲薄,光滑呈水狀,有時可引起壓迫性壞死。 而乳腺癌為浸潤性生長可與皮膚粘連,出現“橘皮樣”變,表面靜脈曲張不多見。 縱使良性纖維腺瘤,假如門診追蹤顯示腫瘤持續增大,或形成巨大纖維腺瘤,或影響美觀時可以考慮切除腫瘤【圖7】。 此外如果細胞穿吸檢查或粗針切片化驗,懷疑是癌症則需進一步接受手術加以確認。
葉狀肉瘤: 乳腺纖維腺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2)乳腺纖維瘤體積較小,不超過5cm,表面光滑,邊界清楚,質地均勻一致,無分葉。 而葉狀囊肉瘤體積大多為10~20cm,表面凹凸不平,有分葉,質地不均勻。 1、無痛性腫塊:多發生在乳房上半部,多為單個腫塊,極少數可見同一乳房內多個病灶,腫塊形態差異較大,形態不規則,邊緣不清,質地偏硬。 乳腺葉狀囊肉瘤包含良性和惡性,根據疾病型別可採取不同治療方式,常用的有手術、藥物、放療等,其中手術治療是首選治療方法。 乳腺葉狀囊肉瘤(Cystosarcoma Phylloides)是纖維上皮性混合性腫瘤,由良性腺上皮和間葉細胞成分組成。
鉬靶X線檢查見邊緣清楚的球形或橢圓形緻密影,大的腫瘤亦可呈波浪形或多囊形;B超檢查有球形或囊實性混合聲影;動脈和乳房皮下靜脈造影,腫塊有明顯的血液供應和皮下靜脈擴張等。 查體時可見瘤灶多很大,許多病人甚至占據全乳,腫塊呈圓形或分葉狀,表面不平,質地堅韌,有時可有彈性感或囊性感,界限清楚,活動性好,少數腫塊有壓痛,患側腋淋巴結因增生反應可觸及,但罕見轉移。 鉬靶X線檢查見邊緣清楚的球形或橢圓形致密影,大的腫瘤亦可呈波浪形或多囊形;B超檢查有球形或囊實性混合聲影;動脈和乳房皮下靜脈造影,腫塊有明顯的血液供應和皮下靜脈擴張等。 ◆治療 以手術治療為主,化學藥物及荷爾蒙治療並沒有明確治療角色存在。 常見手術方法: (1) 廣泛局部切除(Wide local excision):不管良性或惡性,首次手術常以此法為標準治療方式;手術除了切除腫瘤外,腫瘤外緣周邊組織也須至少有1公分切緣距離;術後局部復發也是常見,尤其邊緣性惡性或惡性者復發率更高,故手術後仍須定期追蹤。
最常見臨床表現為局部無痛性腫塊,患者幾乎都因為發現腫塊而就醫。 文獻報導腫塊最大者可達40~50cm,質地可硬可軟,多數為單側發生,雙側者極少。 病程1個月至l0餘年不等,最長可達成40餘年,平均4.5年。 腫瘤生長一直是緩慢的,但大多數是一向緩慢而近期迅速增大,而腫瘤生長的快慢和良惡性關係不大。
有報導認為,月經初潮前後內分泌功能為不穩定階段,性成熟早期及老年不同階段的婦女,內分泌均發生重大變化,容易產生不協調。 其中,雌激素分泌增多為葉狀囊肉瘤發生的基礎,故內分泌因素在病因學中有很大關係。 本病首選手術治療,早期施行根治切除術,手術前後行放療預後尚佳。 對手術時機和術式的選擇一般根據病人具體情況決定。
◆ 正確認知 如果理學上、臨床影像學上惡性跡象不高,經細針細胞穿吸化驗【圖6】或粗針切片術化驗屬於良性,則定期門診追蹤即可,不需要手術切除。 至於多發性纖維腺瘤檢查,可應用細針細胞穿吸檢驗腫瘤,此法不必麻醉,在門診即可施行,若無異樣,則免手術;也可針對臨床上明顯、最堅硬或超音波下最懷疑的那顆腫瘤加以粗針切片驗證即可,其餘腫瘤保持觀察,才不致使美麗乳房傷痕累累。 對於腫瘤進行手術切除,除了傳統手術外,使用真空微創手術( 能避免手術疤痕) 也是標準建議。 雖然邊界清楚,但如果手術切除不徹底,極易複發。 葉狀肉瘤 惡性瘤術後極易複發,但很少發生轉移,即使轉移,大多數經血行轉移到肺、腦、骨、肝等處,很少發生淋巴結轉移,故有學者認為手術時不必要進行淋巴結清掃。 5)乳房超音波:常呈現界線清楚的低回音腫瘤或者實心腫瘤中有液體影像【圖10】, 臨床上無法利用乳房超音波區分出良性或惡性葉狀 肉瘤。
葉狀肉瘤: 乳腺小葉癌: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既然惡性葉狀瘤與乳癌的行為模式不同,治療方法上也有所差異。 提到乳癌治療,我們通常會分成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兩個方面來討論。 普通大家講到的乳癌,是指從乳管或乳小葉長出來的惡性腫瘤,而惡性葉狀瘤則是從乳管、乳小葉旁的「結締組織」長出來的「惡性肉瘤」,在本質上並不相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葉狀瘤屬於比較容易復發的腫瘤,還可能在術後一兩年內就復發,因此患者於手術後務必還是要定期回診,用影像檢查方式追蹤,才能知道是否有復發。 一義大利的研究顯示,核磁共振(MRI)較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更能提供這類腫瘤準確的影像判讀,幫助外科醫師手術前的計畫。
葉狀肉瘤: 腫塊迅速增大
在術中可行快速冰凍切片,根據結果來選擇正確術式,往往手術後可徹底治愈。 對術後復發者可再行手術,酌情擴大手術范圍,仍可獲得較理想的療效。 本病由Muller於 1938年首次報道,並認為是良性腫瘤。 對術後複發者可再行手術,酌情擴大手術範圍,仍可獲得較理想的療效。 2.組織形態 瘤組織由上皮細胞和纖維組織兩種成分構成,只是纖維組織成分增生更加活躍,構成腫瘤的主要成分。 細胞排列密集,核肥大深染,似纖維肉瘤或低度惡性纖維肉瘤。
紅、腫、熱、痛是典型的症狀, 當然此時的乳房硬塊也需要以超音波來區分是否單純發炎, 還是已經變成膿瘍, 甚至一些案例也會發現乳癌。 一般而言, 抗生素治療或切開引流會有良好治療效果, 若腫塊超過數星期一直無法消失, 則需考慮癌症的可能。 一旦發生乳腺炎, 再發的機會很高, 因此在下一胎餵乳時要特別注意乳汁的排空, 避免穿太緊的內衣, 以免再發。 其典型的症狀為單一不會痛的腫瘤, 觸診時其邊界明顯, 橢圓, 而且發生在20-30歲的女性。 通常這種腫瘤不超過3公分, 通常會在超音波下會有包膜, 顯微鏡下可以發現其由間質的纖維組織及含乳管內的上皮組織組成, 前者的比例愈多則腫瘤愈硬, 後者可見腺體的成份較多較為鬆軟。 1.大體形態 腫瘤體積差別較大,小的直徑2~3cm呈結節狀,大者可為40~50cm的巨塊,惡性腫瘤又較良性瘤體積略大。
葉狀肉瘤: 乳房葉狀腫瘤罕見 婦女要注意自我保健
形成原因不明,可能與生殖年齡體內荷爾蒙有關,沒有特別有效預防方法,經常在停經後消退。 葉狀肉瘤2025 葉狀肉瘤 也有文獻顯示大量攝取蔬菜水果、高生育數量、少使用口服避孕藥以及適當運動者腫瘤發生率較低。 大多數纖維腺瘤是單一腫瘤,少部分( 約10% 至15%) 為多發性,臨床追蹤顯示,大部分腫瘤會持續存在或增加其大小,少部分有機會消失。 使用女性荷爾蒙或懷孕有機會增加腫瘤成長,通常沒有其他徵候,與乳癌症狀不同處為乳房纖維腺瘤通常有界線明確、容易移動的特色而且與遺傳無關。
本病化療效果不甚理想,可考慮單獨或聯合應用對間葉組織腫瘤有一定療效的環磷酰胺(CTX)、ACD、氟尿嘧啶(5-FU)、甲氨蝶呤(MTX)、ADM、DTIC等藥物。 葉狀肉瘤 紫茄豬瘦肉湯:紫茄2個(切片),豬瘦肉60克,雞蛋1個,鹽、味精、植物油適量。 然後將雞蛋打破入湯調勻散開,熟時加入鹽、味精、植物油即可食用。
葉狀肉瘤: 乳腺葉狀囊肉瘤的診斷
分化不良,腫瘤生長快,易發生潰瘍或早期發生血行轉移,預後較差。 也有報道,術後復發經多次切除仍可存活很長時間。 (1)分化良好的纖維肉瘤:鏡下見瘤細胞豐富,細胞形態類似纖維母細胞,呈梭形,形態整齊,均勻一致,異形性不明顯,核分裂不很多見,細胞核呈長梭形,深染,分佈均勻,胞漿不多呈粉紅色,瘤細胞與膠原纖維一起排列呈編織狀,此型纖維肉瘤有浸潤性生長,局部切除後可復發,但無轉移傾向。 腫塊小,部位深,皮膚多無改變,腫塊大,部位淺,較早於皮膚粘連,使皮膚呈現凹陷,稱“酒窩症”,如果腫瘤細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皮膚水腫,形成橘皮樣變,已屬乳腺腫瘤晚期。
(2)乳腺纖維瘤體積較小,不超過5cm,表面光滑,邊界清楚,質地均勻一致,無分葉,而葉狀囊肉瘤體積大多為10~20cm,表面凹凸不平,有分葉,質地不均勻。 倘若患者是於移除整顆腫瘤後,才確診為惡性葉狀瘤,那麼患者會需要再度手術,再拿掉腫瘤周邊附近的組織。 假使剛開始評估時就發現腫瘤過大,就要考慮直接開刀移除單側乳房。 但總之,醫師無法僅從病史、觸診、或影像直接判斷這個乳房腫瘤是葉狀瘤或乳房纖維腺瘤。 多數葉狀瘤是良性的,不僅在觸診時腫塊與乳房纖維腺瘤觸診起來很相像,在超音波或乳房攝影等影像檢查時,亦很難直接區分這個乳房腫塊是葉狀瘤還是乳房纖維腺瘤。
瘤體雖然可以很大但與周圍組織及皮膚無粘連,個別病例可因瘤體巨大使局部皮膚變薄、發亮、充血,甚至因壓迫而形成潰瘍。 少數病人可有腋窩淋巴結腫大,但也通常沒有轉移。 文獻報道腫塊最大者可達40~50cm,質地可硬可軟,多數為單側發生,雙側者極少。 腫瘤生長一直是緩慢的,但大多數是一向緩慢而近期迅速增大,而腫瘤生長的快慢和良惡性關系不大。 在臨床上凡遇到乳內巨大腫瘤者應首先考慮本病之可能。 查體時可見瘤灶多很大,許多病人甚至佔據全乳,腫塊呈圓形或分葉狀,表面不平,質地堅韌,有時可有彈性感或囊性感,界限清楚,活動性好,少數腫塊有壓痛,患側腋淋巴結因增生反應可觸及,但罕見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