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黃與水上及貨車等運輸業界代表會面時更直斥柴油稅比例小對成本影響不大,刺激各界示威者發動更激烈行動[82]。 事件及後因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爆發使燃料價格大跌落幕[75]。 黃在港府及積金局身兼多職的情況令公眾關注,雖然他的薪酬開支將由積金局補償予港府,但他以較廉價的政務官薪俸條件出任副行政總監及署任行政總監亦為積金局節省每月至少約70萬港元的開支[31]。 他一直在積金局署任行政總監直至首任總監許仕仁於2000年6月1日上任,並一同策劃強積金在2000年12月1日正式實行的工作[32][33][34]。 黃在積金局時為推廣強積金計劃,曾舉行廣泛而盛大的宣傳運動,包括巡遊、探訪、年宵宣傳、舉辦講座及研討會等,甚至組織行政立法兩會及18區區議會動員支持,邀請商界贊助活動及包括周星馳、彭羚及許志安等演藝名人出任宣傳大使[35][36]。
及後,港府因針對強積金而在1999年4月1日成立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取代積金辦,並同亦安排黃出任積金局的行政總監,直至積金局正式委任行政總監為止[28]。 隨著強積金開始推行,黃的職業退休計劃註冊處處長的職能亦由在2000年1月9日轉移至積金局[29]。 與此同時,最終港府及積金局達成協議,由2000年1月10日將黃以實任形式借調至積金局出任副行政總監,並繼續在行政總監委出前署任該職位[30]。 黃志光離開商界,如願於1979年考獲港英政府政務主任職位,並在11月初入職政務總署[5]。 元朗舊墟 不過他在總署不足一年就得到期待的海外進修機會,於1980年9月至1981年7月被港府保送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修讀發展研究深造文憑课程[1][5]。
元朗舊墟: 美不邀特首出席APEC峰會? 港府:東道主須履行責任
與此同時,他當時亦以經濟學者的身份為《信報財經新聞》撰文[4]。 然而,由於他的性格欠缺活力,而且又不喜歡酬酢活動,因此決定離開商界,改為投考更多海外進修機會的公務員職位[3][4]。 沿長盛街望前走,走到盡頭,就會見到玄関二帝廟,裏面供奉的是玄天上帝和關帝。 元朗舊墟2025 這個廟來頭不少,它的“二帝廟”三字牌匾是豎直的,據説,只有皇帝禦賜才可這樣。
- 黃在2005年6月18日上任時,霍文特意向傳媒表示祝黃好運[45][46]。
- 在旁的欄柵內可看到原本懸掛在晉源押的葫蘆形招牌,刻有蝙蝠和金錢的圖案,寓意「福在眼前」。
- 這裡也是遊客,遊覽元朗舊墟時的主要拍攝景點,紅金龍廣告和水面塘壆,經常出現在旅遊觀光紀念照片中,曾經想過去收藏它,不過在拍賣網裡標價竟然高至 3,800 元,可能已經遠高於1934年修路的費用。
- 廣東七世祖的長房鄧元禎,其兒子從光(字萬里)由錦田遷居屏山,開枝散葉,鄧元禎被稱為屏山一世祖。
- 雖然黃調侃霍文指工作不可只靠運氣,但黃亦有公開感謝霍文在時長兩週的交接期內提供多項寶貴意見[46][47]。
他們來自不同村落,在屏山達德公所開會,3月29日在公所張貼「抗英揭貼」,號召鄉勇練兵抗英,又成立「太平公局」作為指揮機關。 當然知道元朗舊墟是歷史老街,但最近誤打誤撞地發現,它同時也是一座鮮為人知的戶外美術館,展覽著老房子設計美學,一個門牌一件藝術作品,把短短半小時步程拉長至大半天,停不下來地懾住眼睛跟腳步,過門不入卻收穫甚豐,甚至有點window shopping的樂子。 元朗舊墟路(Yuen Long Kau Hui Road),顧名思義,位於新界元朗舊墟,南始朗日路元朗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對面,經過南邊圍、東頭村、鐘聲學校、康業街路口、采葉庭、山貝洪田村,北至山貝路近同心村。 利益街 32 號,屋前的一個鐵鑄標誌,道出它是昔日「晉源押」的舊址,在鄰是美嘉制衣廠,跟這家 32 號有門口連接的,可能是當舖搬遷後,後來經營制衣生意。
元朗舊墟: YUEN LONG KAU HUI YUEN LONG KAU HUI 元朗舊墟 元朗舊墟
後來幾年同胞慶祝大會都在冠元酒家舉行聯歡,六十年代元朗區內有更多組織團體分別舉辦國慶活動,同胞慶祝大會則主要在龍城酒家設宴慶祝。 除了監測及信息系統,黃在上任時親自處理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的特別交通安排,而他亦就新渡輪加價申請前往中環碼頭考察以檢視其合理性[43][54][55]。 另外,他推出自訂車輛登記號碼計劃[54],雖然香港總商會反對計劃可出售商标車牌,但性藥物適趣液(英语:Zestra)的代理商則司法覆核黃以不雅為由拒絕其以商品名字登記自訂號碼的決定[56][57][58]。 黃最終在適趣液的案件上敗訴,並在徵詢律政司意見及遵循法庭判決下,決定運輸署對包括商標等自訂車牌申請採取寬鬆尺度[56][59]。 縱使曾蔭權曾經公開斥責黃,但曾對黃在世貿部長級會議的應變及日常公共交通管理的表現仍是讚譽有加[60],故此黃亦能順利於2007年5月晉升為首長級甲級政務官[61][62]。
1946 年,這裡由元朗知名商紳陳錦坤所有,自 1970 年代陳氏移民加拿大後一直空置。 清初朝廷頒布《遷海令》,沿海居民要 往內陸遷徙,墟市廢棄。 此時錦田官紳 鄧文蔚發起在元朗西邊圍與南邊圍之間建立墟 市,以農曆三、六、九為墟期,方便村民到來 買賣。
元朗舊墟: 元朗墟
1970年代,元朗被納入新市鎮發展計劃,新墟成為元朗市中心的一部分。 往昔的墟市景象已不復見,現在只憑谷亭街、水車館街、東堤街和西堤街的位置,大約得知舊日墟市範圍。 玄關二帝廟/長盛街,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廟內供奉玄天上帝(北帝)及關帝。 二帝廟內有很多有價值文物,包括康熙甲午年/康熙 53 年(1714) 年鑄造的銅鐘,康熙 54 年鑄成的三腳鼎,還有 1748年的聚寶爐。 廟內亦有不少有價值的文物,如刻有「」(1714年)的銅鐘及製造於康熙二十四年的香鼎。
- 黃志光,SBS(英語:Alan Wong Chi-kong,1955年7月25日—),香港公務員,曾出任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運輸署署長、政府資訊科技總監、保險業監理專員及元朗政務專員。
- 記者上月走訪這座建於清初的舊墟市,但尋找「滿清一條街」的清式舊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並非舊墟路難行,而是墟內3條街巷中尚存的清式舊屋屈指可數。
- 五十年代,塘壆開始有貨車行駛出入,不過因道路失修,曾經發生貨車跌落塘邊的事件。
- 而且舊墟土地不敷應用,舊墟店鋪街衢狹窄,鄉民又不滿地權為錦田人所壟斷,錦田鄧氏墟主與部份墟內商人因租納產生怨言,市集開始發展到大馬路新街市去。
- 他經常出席區內學校的運動會及畢業典禮等活動,亦曾藉此向公眾透露新市鎮校舍撥地及其他規劃資訊[14][15]。
李炎記無煮酒席的時候,便在李炎記舖前賣提子汁,也有出租碗筷供人辦設宴使用。 元朗舊墟 在沈思修編的《新界風土大觀》一書,作者黃佩佳曾經在30年代遊覽元朗舊墟,正好在此塘壆上與遊人合照。 五十年代,塘壆開始有貨車行駛出入,不過因道路失修,曾經發生貨車跌落塘邊的事件。
元朗舊墟: 元朗各界僑胞
龍柱因為經過日曬雨淋後,色彩會脫落,需要定期刮走油漆然後重新繪畫掃上色彩。 這一款龍柱的部份圖案,在去年初(2016)被註冊成為李炎記花店商標,相信是李炎記早期短身龍柱的圖案。 跑遊元朗舊墟李炎記花店,當時蘭姐獨自坐在舖前,為花牌龍柱補色上油,她解釋花牌經過日曬雨淋,鮮艷的顏料會剝落,需要定時補油重添色彩。 注意到她的工作檯,是由一塊大木板放在兩張舊木檯腳之上,原來這個檯腳是古董木摺架,整副木架只有兩粒金屬螺絲,全靠榫位連接以及榫頭凹槽滑動,不過這些木摺架,隨著歲月損耗會變得鬆散,往往被人掉棄,所以越來越少見到。 元朗舊墟2025 元朗舊墟2025 元朗舊墟2025 這些年來,元朗舊墟從沒進行大規模保育,可惜的是部分古蹟建築遭年月洗禮,難免失修破落;然而靜有靜的好,時空好不容易得到凍結,一切因平凡而安樂。
元朗舊墟: 元朗舊墟滿清一條街古風消逝
1898年英國接管新界之前,區內名為太平公局的抗英組織成員亦曾居於此。 黃志光經歷在運輸署表現欠佳的四年任期後,被港府安排平調出任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並於2009年8月17日接替張少卿上任[46][95][96]。 香港國家地質公園在他上任甫於2009年11月3日開幕,他遂負責向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申請香港地質公園為世界地質公園,並規劃遊覽路線及改善基礎配套,以吸引旅客訪港[97][98]。
元朗舊墟: Hong Kong – Yuen Long, Long Ping 元朗, 朗屏 2013.05.04
雖然有關工程在環境局局長邱騰華介入下停工,但黃就坦言港府無權要求回復已破壞的私人土地[105][106]。 事件引起審計署調查漁護署對郊野公園及鄰近土地的管理,而審計署在2013年發表報告,指出黃管理下的漁護署對郊野公園及鄰近土地的巡查工作不足,以及將潛在土地納入郊野公園及取回被佔用的郊野公園土地上沒有妥善監管進度[107]。 及後,在與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商討後,黃在2014年初決定提出將大浪灣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範圍,並在不可大型動工下建議村民可將發展計劃改為民宿,結果引起村民封村抗議[106][108]。 林鄭月娥及黃及後在壓力下將部分私人土地剔出郊野公園範圍,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環保組織司法覆核此決定,最終香港高等法院確定港府處理不當,應先向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徵詢意見[109][110][111]。 相反,黃在調查後判斷民政事務局在大埔興建龍尾泳灘的計劃符合環保要求被司法覆核一案,他獲高院判為勝訴[112]。
元朗舊墟: 大橋墩市
夫妻二人婚後居於何文田,雖有私人汽車但慣以巴士出入[124]。 兩人育有一子一女,當中女兒黃可兒於中大畢業後擔任私人日语教師,更曾出版日本文化、旅遊及港日關係近代史書籍[1][122][125]。 元朗舊墟2025 黃志光在1955年7月25日於英屬香港新界粉嶺出生,他從基層家庭出身及自稱粉嶺人[1][2]。
元朗舊墟: 元朗舊墟老屋顏|未被保育的户外藝術館
另外,廟内的銅鐘上刻“康熙甲午年”(1714年)及聚寳爐上刻“乾隆十三年”的字樣,可知此廟歷史悠久。 雖云老店,它們的歷史其實也不過是四十多年左右,但四十幾年歷史的店,也幾乎挨不住了。 元朗舊墟 譬如鄧煒堂、鄧英生等於1919年發起在坳頭籌建博愛醫院,翌年開幕,為附近村民提供醫療和施棺等服務。 1937年有十多家商號包括趙聿修、鄧伯裘、鄧煒堂等,籌組元朗商會,為成員謀求福利,促進元朗經濟。
元朗舊墟: 晉源押
每月的三、六、九日墟期,來自錦田、屏山一帶的鄉民會帶同農產品於早上「趁墟」進行買賣,期間伶仃島、外國及內地商人亦在此互相進行交易,繁盛一時,所以元朗墟中有客棧招呼商客。 到了道光十七年,墟市發展日益蓬勃,已有各式店舖一百零二間,除一般出售貨品的商店外,還有押店、酒家、客棧等。 由於清中葉時期,鄭和餘黨輾轉成為海盜,經常侵擾廣東沿岸,於是元朗墟加建了圍牆,只留東面和南面兩個出口,收市後大門關上,以加強保安。 康熙八年(1669),清朝取消遷界令復界,由於元朗民豐物埠,招來不少原元朗居民和大量客籍人蜂擁回來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