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43年,外科醫生Peter 鄧肇堅醫院點去2025 Young 獲渣甸洋行資助和港府撥地在此建立海員醫院(Seamen’s Hospital,為駐港英軍的海軍和海員治病。
- 據了解,鄧爵士生前最愛喝蜜瓜燉螺頭湯,所以又被稱為「爵士湯」或「二叔湯」,然而,有一較不普遍的說法指「爵士湯」是以邵逸夫爵士命名[43][44]。
- 如果本身領取綜援,只需於每次登記求診時通知職員可以豁免醫療費用,並出示身份證明文件,經職員確認後,即可獲豁免公營醫療服務收費。
- 鄧肇堅只要收到來信要求援助,都會一一詳細考慮,加以調查,如果情理俱順,更會向事主寄出支票,以儘可能接濟有需要的人[4]。
- 據估計,他畢生捐款至少逾億港元,以昔日的水平來衡量,款額算相當高[11][16]。
在1927年,鄧肇堅當選保良局總理,並在1932年出任保良局主席,任內將保良局總部遷到禮頓道現址[6]。 為答謝鄧肇堅對公共事務的貢獻,港督金文泰爵士早在1929年8月9日委任他為非官守太平紳士[7],及後英廷亦於1934年向他頒授MBE勳銜[2]。 鄧肇堅爵士以生活儉樸、熱心公益及慷慨捐款著稱,先後任東華醫院及保良局主席,曾經多次獲勳,現時不少建築物都以其命名。 如果沒有領取綜援,亦可以在確認符合特定資格同通過經濟審查後,申請公立醫院及診所費用減免、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 由於律敦治醫院前身的海員醫院曾屬舊地段「I.L.86」,周邊仍存有多塊用作標示其早期土地權之海軍界石[5](其他發現位置包括前域多利軍火庫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及山頂等)[6]。 根據醫管局數據,如想在港島東聯網醫院進行白內障手術及全關節置換術,輪候時間分別為15個月及29個月,當局亦有分佈其他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
鄧肇堅醫院點去: 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
鄧肇堅早在出任東華醫院及保良局總理時已樂於慷慨解囊,在1929年,其父親鄧志昂為香港大學捐建鄧志昂樓作為中國語文及文學科目的教學樓時,鄧肇堅亦參與其中,帶頭向華人社群籌款,並任港大中文學院名譽副院長[20][21]。 不僅如此,鄧肇堅本人歷年來亦在不同場合大量向港大捐款,支持港大各項學術計劃及研究。 鄧肇堅對港大的貢獻良多,這使他自1933年起成為香港大學校董,1961年獲港大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後來更成為港大終身校董[2][20]。
鄧肇堅與鄧永鏘同為爵士,不過前者是下級勳位爵士,後者是大英帝國勳章爵級司令,所以其孫兒爵位反而要比他高級[40]。 據了解,鄧肇堅腹痛前的身體狀況仍顯得非常正常,他除了在去世三星期前出席公開場合,捐贈25萬港元予消防處福利基金外[11],亦曾與朋友到澳門旅遊,並在6月17日上午才返抵香港[34]。 不過,鄧肇堅在出事前數天曾在會所門外絆倒,可能是病發前的先兆[3]。 繼在1934年獲授MBE勳銜後,他在1949年獲OBE勳銜,1957年獲CBE勳銜[20],在1964年更獲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冊封為爵士[3]。 鄧肇堅一向以熱心捐款著稱,受惠機構不計其數,有大慈善家之名[19]。 據估計,他畢生捐款至少逾億港元,以昔日的水平來衡量,款額算相當高[11][16]。
鄧肇堅醫院點去: 探病時間
鄧肇堅戰前原居於跑馬地藍塘道大宅,1941年12月發生「藍塘道大屠殺」事件[41],戰後遷居於跑馬地蟠龍道5號大宅,大宅以花園亭台樓閣設計優美,以及植物悉心栽種而著稱[3][20]。 鄧爵士生前是多所會所的會員,當中包括中華會所、美國會所、鄉邨俱樂部、中華娛樂會,另外也是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的投票會員[3]。 鄧肇堅的興趣包括賽馬及游泳,平時愛與朋友打牌九或麻將至午夜[5]。 鄧肇堅靈柩離開靈堂後,由警方電單車隊及儀仗隊護送下抵達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安葬,落葬時特別由皇家香港警察樂隊號角手奏出哀號,以為悼念[37]。
- 鄧肇堅從不喝酒,並在1980年戒煙,他對餅乾及糖果卻是喜愛有加[4][5]。
- 九巴易手新鴻基地產後,鄧肇堅漸漸淡出了九巴日常業務,並在晚年改任九巴的名譽執行董事[1]。
- 早在1843年,外科醫生Peter Young 獲渣甸洋行資助和港府撥地在此建立海員醫院(Seamen’s Hospital,為駐港英軍的海軍和海員治病。
- 每名訪客每天可獲安排一次探病,每次探病時間為1小時,因應病房情況,同一時間最多准許兩位已登記的訪客進入病房探病。
- 九巴在1960年獲政府延續專利權後,即於1961年將業務分拆,其中巴士業務仍歸九龍巴士公司管理,但原來的地產建設業務則由新成立的九龍建業掌控,並由九巴股東伍氏及雷氏家族持有[10]。
- 鄧肇堅與澳洲歸國華僑雷瑞德醫生合作下,結果成功投得九龍及新界地區巴士的專利權[10]。
至於他剃頭髮,以及堅持穿長衫馬褂、用信封而不用銀包裝錢等等的形象,也因為在現代香港社會中罕見,所以深入民心[5][16]。 鄧肇堅晚年曾患膀胱癌,但身體仍然十分健康,並經常出席公開場合[3]。 但在1986年6月17日,鄧肇堅晚上於銅鑼灣出席宴會後,腹部突然感到不適,在6月18日凌晨二時決定入住養和醫院,並於當晚接受割腸手術,惟手術後一直陷入昏迷狀態,最後在6月19日上午九時因為動脈出血流入腹腔逝世,終年85歲[3][33]。 香港在1945年重光後,由於九巴巴士在戰時多已損毀,剩餘的巴士亦被政府徵用[14],以致復業存在困難,而主要股東林氏及譚氏家族亦有退股的打算,九巴股東雷瑞德遂招攬兩名台山同鄉伍時暢及余道生入股九巴,九巴才不至面臨結束[10]。
鄧肇堅醫院點去: 入院病人須知
在1932年9月,港府有意將區內競爭激烈的巴士服務重整,並公開招標承辦巴士專利權。 鄧肇堅與澳洲歸國華僑雷瑞德醫生合作下,結果成功投得九龍及新界地區巴士的專利權[10]。 1991年,由周古梁建築工程師有限公司負責的重建項目完畢並重新投入服務[2],為市民提供專科門診診療及住院服務包括:內科、胸肺內科、外科、骨科及創傷外科、老人科等服務。
鄧肇堅醫院點去: 海軍界石
港督尤德爵士亦曾形容鄧肇堅在慈善事業上有尤其「重大」、「長久而光榮」的貢獻[35][47]。 鄧肇堅醫院點去 鄧肇堅步入晚年以後,每年捐款的款額更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在1981年慶祝80歲大壽時,就一次過捐出港幣1,000萬元興建北葵涌鄧肇堅體育館[27]。 鄧肇堅曾自言因為取諸香港,所以也要用諸香港,故此透過大力捐輸的方法來達成自己的理念[4][27]。
鄧肇堅醫院點去: 香港眼科醫院
每名訪客每天可獲安排一次探病,每次探病時間為1小時,因應病房情況,同一時間最多准許兩位已登記的訪客進入病房探病。 不過,鄧肇堅長孫鄧永鏘爵士卻有不同看法,他曾指鄧肇堅對外人很好,但對家人嚴厲吝惜,而且為人好色[48]。 他批評鄧肇堅連年當仁不讓,大力捐款是因為希望獲得勳銜,而在他捐建的建築物寫上鄧肇堅的名字,更顯露出他自大的性格。 鄧永鏘又表示,父親鄧伯勤因為不想受鄧肇堅束縛,難以相處,所以才於1965年舉家遷到英國[48]。 鄧肇堅篤信佛教,每年歲末會與妻子到黃大仙廟上頭炷香,也經常前往文武廟、天后廟、太平山觀音廟、澳門媽祖廟拜祭[38]。 鄧肇堅日常生活亦以簡樸聞名,據稱,他每日花費儘量不過港幣100元[11],日常出入選擇配上「9」號車牌的廉價日本轎車代步[4][42],不坐歐洲高級轎車。
鄧肇堅醫院點去: 香港佛教醫院
為方便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進出,醫院於2020年3月17日開通灣仔道55號(鄰近街市)入口新建的無障礙設施,包括升降機及自動扶手電梯。 鄧肇堅醫院點去2025 律敦治醫院成立於1949年,前身為1843年成立的英國海員醫院,1873年,因虧損而由英國皇家海軍購入,改為皇家海軍醫院。 皇家海軍醫院所在的山丘在皇后大道東與灣仔道交界,與鬧市僅一箭之遙。 鄧肇堅深信「取諸香港,用諸香港」的道理,全心專注在香港熱心公益,踴躍捐輸,這使他取得社會的極高評價[4]。 不少人都認為他是一位大慈善家、慈善王,而且為人謙恭有禮,待人以誠,樂善好施,和譪可親[4][45][46]。
鄧肇堅醫院點去: 香港佛教醫院
在1937年,市政局華人首席議員李樹芬宣佈辭職,華人首席議員一職遂由另一議員周錫年醫生接任,而鄧肇堅則有機會填補周錫年的空缺,並在6月15日到任[8]。 鄧肇堅的任期本在1940年屆滿,但被港督羅富國爵士再續任三年[9],其任期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中斷,並被日方強迫出任華民各界協議會委員。 鄧肇堅醫院點去2025 鄧肇堅祖籍廣東南海九江[1],1901年3月21日生於香港[2]。 鄧肇堅母親章順婉是鄧志昂第四任妻子,他在家中四名兄弟中排名第二,所以又稱「二少」[3]。 鄧肇堅醫院點去2025 鄧肇堅早年先後入讀皇仁書院及聖士提反書院,1919年為幫忙父親打理鄧天福銀號的業務離校,同年成為香港中華總商會會董[4][5]。 如果本身領取綜援,只需於每次登記求診時通知職員可以豁免醫療費用,並出示身份證明文件,經職員確認後,即可獲豁免公營醫療服務收費。
鄧肇堅醫院點去: 香港眼科醫院
律敦治醫院(英語:Ruttonjee Hospital),是香港香港島灣仔區灣仔灣仔嶺一所地區醫院,由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和印度人律敦治共同成立的醫院,前身是百年歷史的皇家海軍醫院、肺結核病專科醫院及療養院,傳染病醫院。 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有鑑於局勢不穩,鄧肇堅結束鄧天福銀號,並專心打理九龍巴士的生意[12],到1941年日本揮軍入侵香港前夕,九巴已開辦最少12條路線,業務十分蓬勃[13][14]。 可是不久以後,香港保衛戰爆發,鄧肇堅亦險在戰事期間被槍殺[15]。 雖然鄧肇堅最後大難不死,但九龍巴士旗下的所有巴士卻悉數在日治時期遭日方佔用,巴士公司的業務陷於停頓[13]。 鄧肇堅爵士,CBE,KStJ,JP( 鄧肇堅醫院點去2025 Sir Shiu-kin Tang,1901年3月21日—1986年6月19日),香港企業家及慈善家,曾於1933年參與創立九龍汽車(1933)有限公司,並長年擔任董事局主席及總監督之職。 作為健康資源中心的病人支援服務,醫院於1993年成立復康店,在院內售賣過100款復康用品,方便病友購買。
鄧肇堅醫院點去: 入院病人須知
但另一方面,九巴的業務亦處處受到制肘,到1975年更遭港府實施利潤管制,規限每年回報率不得多於16%,使到九巴股價在此後陷入疲弱狀態[10]。 儘管鄧肇堅身兼九巴董事局主席兼車務總監督多年,但事實上持股量並不多。 在1981年11月11日,以郭得勝為首的新鴻基地產更宣佈敵意收購九巴,並大手吸納市場上的九巴股票,引起雙方的收購戰。 最後,新鴻基地產在11月7日購得九巴共39.5%的股份,成為大股東[10]。
鄧肇堅醫院點去: 海軍界石
九巴在1960年獲政府延續專利權後,即於1961年將業務分拆,其中巴士業務仍歸九龍巴士公司管理,但原來的地產建設業務則由新成立的九龍建業掌控,並由九巴股東伍氏及雷氏家族持有[10]。 值得一提,為促進香港婦女界權益,鄧肇堅曾在1930年代協助護督修頓爵士夫人創立香港國際婦女會,對香港婦女界的發展有一定影響[20][31]。 紀律部隊及制服團體也是鄧肇堅的主要捐款對象,這是因為他認為兩者對維持社會穩定十分重要[28]。 鄧肇堅曾經為皇家香港警務處職工捐助興建銅鑼灣警察會所、各類康樂訓練用地、警員宿舍、以至於警隊博物館[28]。
鄧肇堅醫院點去: 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
鄧肇堅在戰後十分熱心於九巴業務,並堅持每日上班工作,使九巴得到很大的發展[10]。 隨著1949年九巴引入載客量大的雙層巴士[13],以及戰後人口急升,使得九巴的收益可觀,業務大幅擴展,再加上鄧肇堅在戰後亦入股油麻地小輪[10],這兩項業務遂成為鄧肇堅主要的財富來源[16]。 鄧肇堅精通營商,把父親的銀號打理得井井有條,這使他成功在1924年,僅以23歲之齡成為東華醫院總理,至1928年更成為歷來最年輕的東華醫院主席,任內主持修建東華東院[6]。
九巴易手新鴻基地產後,鄧肇堅漸漸淡出了九巴日常業務,並在晚年改任九巴的名譽執行董事[1]。 鄧肇堅醫院點去2025 不同於九巴其他創辦人,鄧肇堅之子鄧日燊在1992年離開九巴後,鄧肇堅再沒有後人投身參與九巴的核心業務[10]。 鄧肇堅對吃也有特別的講究,他每吃叉燒、乳豬等食物時,必先過水一次才進食,以確保衛生和避免肥膩,而每次進食後都一定要漱口[5]。 鄧肇堅從不喝酒,並在1980年戒煙,他對餅乾及糖果卻是喜愛有加[4][5]。 據了解,鄧爵士生前最愛喝蜜瓜燉螺頭湯,所以又被稱為「爵士湯」或「二叔湯」,然而,有一較不普遍的說法指「爵士湯」是以邵逸夫爵士命名[43][44]。 鄧伯勤長子、鄧日燊侄兒兼鄧肇堅長孫鄧永鏘爵士,是香港著名收藏家及商人,也是中國會及上海灘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