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是香港唯一的內陸區,區內廟宇和高樓並立、禪意與喧鬧共存,令人目不暇接,具有典型的香港特色。 黃大仙徙置區2025 黃大仙徙置區2025 本區的名字來自道教神仙黃大仙,你能在嗇色園黃大仙祠看到他的畫像。 前來求神祈福的信徒們常年絡繹不絕,祠內香火極盛;尤其每年除夕,人流最旺,香客們會在午夜時分進入祠中「搶頭香」,為自己和家人添運。 黃大仙區以區內著名的黃大仙祠命名,除了黃大仙祠外,區內其他特色景點和消閒設施有志蓮淨苑、南蓮園池、荷里活廣場、獅子山公園及摩士公園等。 黄大仙區位於九龍半島的東北部,北面以獅子山及大老山為界,東臨飛鵝山,南接新清水灣道及太子道東,西連聯合道及獅子山隧道,面積有9.3平方公里,人口約 。
改裝第二型徙廈可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徙廈型號,是徙置事務處於1970年代根據原本擁有的第二型徙廈改裝而成,原意跟部份第一型徙廈進行改裝一樣。 不過當中只有極少數第二型徙廈會作這個改裝,因需費甚巨,故此絕大部份以第二型徙廈為主的屋邨也不會進行此改裝。 徙置區源起於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之後香港政府在鄰近山邊興建多層式大廈(「徙置大廈」)安置災民,即香港首個公屋「石硤尾徙置區」(今石硤尾邨)。 啟德遊樂場在1965年開業,位於新蒲崗彩虹道,佔地20萬平方呎,擁有新穎的機動遊戲,更附設中西影院及劇場,媲美荔園遊樂場。 1961年由「瑪利諾醫藥福利會」創辦的聖母醫院是區內首間醫院,其後「東華三院」於1965年創立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主要服務老人,現時已發展成一所康復醫院。 「嗇色園」在建立初期即開設藥局贈醫施藥,1980年擴建的醫藥局落成,增設西醫診所,而在1998年啟用的嗇色園社會服務大樓更設有護理安老院、西醫及牙醫診所、物理治療中心等。
黃大仙徙置區: 命名空間
1998年起,政府經租者置其屋計劃先後出售了鳳德邨(1991年)、竹園北邨(1989年)、黃大仙下(一)邨(1989年)、東頭(二)邨(1982年)予原租住住戶。 2000年代中期起,有一部份信奉基督教的居民認為「黃大仙區」一名有道教及中國民間信仰色彩,並建議改以「竹園區」或「慈黃區」(「慈雲山」、「黃大仙祠」的合稱)取代,但有關建議從未獲政府當局理會,並被民眾指稱不懂尊重傳統文化。 黃大仙區的公屋發展始於1957年,首先出現的是老虎岩徙置區,1963年改稱「老虎岩新區」。 鑑於名字帶有煞氣,不為居民所喜,當局於1971年改名為「樂富新區」。 原裝第二型大廈只有大窩口邨第6座、東頭邨第9座及第11座是單幢式設計,所有單幢式第二型均不設天台學校。 1981年政府推行《地方行政白皮書》,將全港劃分為18個行政區,每區設地區管理委員會及區議會。
至2023年1月16日,隨着以上樓宇正式封閉並準備拆卸,除美荷樓,由徙置事務處興建的大廈成為歷史,而石籬邨歷時39年的重建工程亦將告結束。 至2023年1月16日,隨著以上樓宇正式封閉並準備拆卸,除美荷樓,由徙置事務處興建的大廈成為歷史,而石籬邨歷時39年的重建工程亦將告結束。 按照「整體重建計劃」,第1至12座於1996年6月開始清拆重建,2000年至2001年分兩期落成(而鄰近龍翔道部份建成兩座單方向大廈,以及龍翔廣場(翻新後改名為黃大仙中心北館)連龍翔辦公大樓),而第14、15座及東部5座則於2001年5月31日永久封閉,翌年年初清拆。 黃大仙徙置區2025 第14、15座原址曾經擬重建為兩幢由1998年版本的新十字型大廈組成的居屋屋苑,但計劃因「孫九招」而腰斬。 及後,該地盤在空置一段時間之後,重建為詠善樓,於2009年落成,而東部空地曾經供予香港遊樂場協會開設「創藝坊」,活動結束後改為黃大仙廣場、露天及有蓋停車場,以及港鐵隧道緊急救援通道。
黃大仙徙置區: 黃大仙
及至大約1980年,政府把原屬下邨,但位於龍翔道以北的第8座撥歸上邨管理。 這座大廈屬於第一型徙廈,原用作安置受竹園村清拆影響又擁有地契的村民,因此在興建時已有獨立廚廁。 為免與原有的黃大仙上邨第8座混淆,房委會把以座數辨別的大廈分別冠上名稱,並將原下邨第8座命名為「長欣樓」。 第二型徙廈於1960年在東頭邨出現,主要分佈於新九龍、荃灣和葵涌一帶,與第一型徙廈相同,樓高5至7層,沒有設立升降機,住客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在兩翼之間的相連梯間設有公眾浴室和廚房。 但與第一型最大分別的就是第二型是由三條梯間相連兩翼的,以致徙廈俯瞰外觀呈「日」字形;而第一型的就只有一條。
- 黄大仙區位於九龍半島的東北部,北面以獅子山及大老山為界,東臨飛鵝山,南接新清水灣道及太子道東,西連聯合道及獅子山隧道,面積有9.3平方公里,人口約 。
- 黃大仙區以區內著名的黃大仙祠命名,除了黃大仙祠外,區內其他特色景點和消閒設施有志蓮淨苑、南蓮園池、荷里活廣場、獅子山公園及摩士公園等。
- 在1973年房委會合併期,第六型徙廈的興建一度出現真空期,直至藍田邨四座六型徙廈在1974年落成,成為最後一批此款大廈為止(而當時第七型徙廈已獲廣泛興建)。
- 黃大仙下(一)邨建成時,為問題公屋事件中慈愛邨40座及慈民邨61-65座受影響居民,以及慈樂邨17-23座重建居民的指定安置屋邨。
日佔時期黃大仙區仍未成立,所屬地區約為當時的「元區」(即九龍城)及「啟德區」內。 鑽石山本是一個石礦,名字是「將石塊鑽出」的意思,港英政府把此地名繙譯成英文時,誤解了鑽(動詞)石山為鑽石(名詞)山,把它命名了做「Diamond Hill」。 官校未能應付所需,政府便提供地方或經濟支援,鼓勵宗教和慈善團體興學育才。
黃大仙徙置區: 黃大仙龍趣園何鴻燊公園
初時的「改裝第一型」徙廈是沒有設立獨立廁所和廚房的,1980年代才把每個單位改建成有獨立廁所和廚房的基本公屋屋邨,有部份的徙廈更把兩翼之間的樓層打斷,使兩翼分開兩座不同的徙廈(例:石硤尾邨第15至18座和第25至40座),少數的在改建中更獲分別冠上名字(例:石硤尾邨第41座命名為「美荷樓」,觀塘(翠屏道)邨第17座命名為「翠松樓」,惟與全邨重建後現屬翠屏南邨的樓宇無關)。 大坑東邨的第1座、第2座第一型徙廈在打斷兩翼之間的樓層之後,將形成的四座大廈冠上名字(東榮樓、東富樓、東運樓及東和樓),與同期新建的樓宇看齊。 徙置區(英語:Resettlement 黃大仙徙置區 Area)是香港早期的出租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75年間興建,主要分布於較早開發的衛星城市和新市鎮(包括觀塘、葵涌、荃灣、屯門和元朗等),由徙置事務處管理。
黃大仙徙置區: 興建中
直至2020年6月,此邨僅有73.6%單位出售,屬租置計劃中出售率較低的屋邨之一。 黃大仙下邨(英語:Lower Wong Tai Sin Estate)是香港公共屋邨之一,位於九龍黃大仙區。 在重建完成後,除第7至9期重建分為黃大仙下(一)邨外,其餘樓宇均屬黃大仙下(二)邨,當中黃大仙下(一)邨為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 黃大仙區(英語:Wong Tai Sin 黃大仙徙置區2025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中的一個行政區,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北部,面積為926公頃,以轄內有赤松黃大仙祠得名。 不過從相關學校的設計上,學校雖然與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模稜兩可(統稱為「火柴盒小學」),初期的牛頭角下邨第4、5座第五型大廈與一所「火柴盒」小學連接,但後期已經改為獨立式設計,不再相連着徙廈,及後部份位於非徙置屋邨的同類校舍再加建一層作禮堂之用(而此等學校設計一直沿用至1981年為止)。 由於家庭用電量提升,導致不少後期興建的徙置區,以及屬甲類屋邨的第七型徙置大廈,時常因供電不穩而停電。
黃大仙徙置區: 第一型
及後為了區別龍翔道另一面的黃大仙政府廉租屋,而改稱「黃大仙下邨」。 黃大仙政府廉租屋(1958年)則於1973年更名「黃大仙上邨」。 1957年港府宣布清拆竹園村(位置在今天黃大仙祠側),但遭村民抗議。 其後竹園村聯同鄰近村落組成「九龍十三鄉委員會」,在三山國王廟商議對策,為受影響居民爭取較佳的賠償和安置。 1953年12月25日,深水埗石硤尾六村發生大火,導致53,000名災民無家可歸。 翌年港府成立徙置事務處和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徙置大廈安置災民。
黃大仙徙置區: 黃大仙上邨
十三鄉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新九龍十三個具規模的鄉村,包括沙埔村、衙前團村、竹園村、大磡村、元嶺村、沙地園、坪頂、牛池灣、坪石、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 彩虹邨所在地前身為九龍十三鄉之一的沙地園,是黃大仙區最早的公共屋邨,於1963落成,地點利便。 黃大仙徙置區2025 原屬黃大仙下邨(即重建前)的第8座最初名為BB座,俗稱業主樓。 黃大仙徙置區2025 而黃大仙下邨第二型徙置大廈的座名則以雙英文字母定名,如ZZ座、YY座、XX座等。 按照「舊式徙置大廈重建計劃」及「整體重建計劃」,第1-7、9-33座於1980年至1991年間清拆重建,現在重建工程已經完成。
黃大仙徙置區: 黃大仙區
重建計劃內設有龍翔辦公大樓的政府辦公大樓,以安置受新蒲崗政府合署清拆計劃及房屋署重建計劃下影響的多個政府部門,而龍翔辦公大樓為房屋署物業,樓宇內設有多個房屋署及相關部門,如房屋局獨立審查組(I.C.U.),葵涌區域物業管理辦事處及善用公屋資源分組;並把餘下單位及/或整層出租予其他政府部門,包括社會福利署及民政事務總署(黃大仙民政事務處及黃大仙區議會秘書處)等作辦公室。 另外設有名為龍翔中心(領展接手後,已易名為龍翔廣場,2015年9月再改名為黃大仙中心北館)的中型商場,並設有小廣場連接黃大仙港鐵站及黃大仙廟,為市民及遊客提供服務。 黃大仙徙置區 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普遍上跟之前的第四型差不多,大廈主要呈「I」字長型設計,而且通常是以開放式通道相連着1至5座大廈並取代「T」型一體式樓宇結構,前工務司署在同期興建之新型政府廉租屋整體的結構和外貌亦以此為藍本(惟政府廉租屋目標向非拆遷戶提供居所,因此樓宇設計上較為寬敞及高低錯落有致減低壓迫感),第五型起每座相連大廈及附翼均會冠上另一座號或中文命名。 由於電梯大堂不再設置單位,並設置空中平台取代部分大廈頂層小型單位,使大廈整體公共空間面積擴大。 另外第五型是唯一一款落成時便設有梗房單位以安置住戶人數較高(11人或以上)的家庭。 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普遍上跟之前的第四型差不多,大廈主要呈「I」字長型設計,而且通常是以開放式通道相連著1至5座大廈並取代「T」型一體式樓宇結構,前工務司署在同期興建之新型政府廉租屋整體的結構和外貌亦以此為藍本(惟政府廉租屋目標向非拆遷戶提供居所,因此樓宇設計上較為寬敞及高低錯落有致減低壓迫感),第五型起每座相連大廈及附翼均會冠上另一座號或中文命名。
黃大仙徙置區: 重建計劃
新蒲崗前身是飛機場,日本人曾在這片填海得來的平地興建兩條交叉跑道。 戰後港府為適應大型飛機降落,將其中一條跑道向西北方伸延,橫越清水灣道(1963年改名彩虹道)。 原有兩條交叉跑道停用,部分土地在六十年代興建客運大樓和滑行道,其餘開闢工業區,因位於已拆卸的蒲崗村以南,故稱「新蒲崗」。 竹園村已經清拆,今只剩下十多間石屋(稱「竹園聯合村」),而九龍十三鄉委員會亦於1986年易名「東九龍居民委員會」,抹去鄉村色彩。
黃大仙徙置區: 公共屋邨
在1973年房委會合併期,第六型徙廈的興建一度出現真空期,直至藍田邨四座六型徙廈在1974年落成,成為最後一批此款大廈為止(而當時第七型徙廈已獲廣泛興建)。 及後的26座問題公屋醜聞爆發後,發現有4座第六型徙廈有出現結構問題的情況,第六型徙廈於2002年前清拆,清拆時各大廈的平均樓齡不逾30年(僅秀茂坪邨第43、44座符合結構安全標準,其餘全部屬於低於混凝土強度標準的大廈),和第三型(於香港制水期間興建,因此絕大部分樓宇為鹹水樓)都公認是結構質素最差劣的公屋。 徙置事務處共於香港不同地區先後興建了25個徙置區,樓宇共分七種類型(當中第一型至第六型是由徙置事務處管理,之後的由房委會接管),當中第一二型只有七層高,故俗稱「七層大廈」。
黃大仙徙置區: 公共設施
黃大仙區議會於1981年5月6日成立,首屆區議會議員由政府委任,下設12分區,人口約58萬。 1937年政府劃分新九龍4區,分別為「九龍城區」、「九龍塘區」、「深水埗區」及「荔枝角區」,黃大仙區在「九龍城區」內。 光緒廿四年(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到深圳河的地區包括大嶼山等235個離島租借予英國99年,黃大仙區自此劃歸英國殖民地香港管治。 孔教學院於1963年在大成街開辦大成中學,附設小學和夜校。 孔教學院現正申請在鑽石山綜合發展區東面興建一座規模宏大的孔廟,提供有關儒家的文化活動和課程。
黃大仙徙置區: 區議會
區內的摩士公園於1967年10月全部建成,佔地15.8公頃,為九龍最大的公園。 1996年開幕的斧山道游泳池面積接近兩公頃,室內及室外設有嬉水設施,深受孩子歡迎。 此邨重建後樓宇命名有別於其他屋邨以邨名的其中一個字來命名,此邨採用了邨名「仙」字的諧音「善」字來命名,因為「善」的廣東話拼音(香港政府粵語拼音)與「仙」一樣為「Sin」。
各單位大小約10至20平方米,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因此連接着兩翼中間的樓層會用作為公共廁格和廚房用地,而徙廈亦會在天台搭建天台小學給徙置區的學童提供基本教育,此類天台學校一直沿用至第三型徙廈為止(石硤尾邨首批落成的8座第一型及樂富邨其中4座第一型不設天台學校)。 黃大仙徙置區2025 1970年代中期,少數公共屋邨把原有的第一型徙廈改建成「改裝第一型」。 樂富邨第5座、黃大仙下邨第8座(黃大仙上邨長欣樓)及佐敦谷邨第4、5座在建築時已經為獨立廚廁。
黃大仙徙置區: 重建前
屋邨內則設有健身運動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及兒童遊樂場;社區設施包括一間幼稚園、老人中心、托兒所、青年中心及中途宿舍,供附近居民及此邨住客使用。 現存僅有一座第一型徙置大廈: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為全港首批落成的徙置大廈之一,因有歷史價值而保留,已活化為青年旅舍。 第四型徒廈是根據之前的第三型徙廈建築基礎而建造的新型號,徙廈主要呈「T」字型設計,少數呈「I」字長型(見下列不設升降機的座數)、「E」字型(東頭邨23座)、倒「F」字型(元朗邨3-5座)或「日」字型(慈雲山邨61-65座)。 1941年日本侵佔香港,翌年成立香港佔領地總督部,將全香港分為28個區(香港島12區、九龍8區及新界7區,其後於九龍增加「啟德區」),每區由「區役所」(其後更名「區政所」)管治。
黃大仙徙置區: 第五型
鳳凰新村(又名鳳凰村,英語:Fung Wong New Village)是一個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的地方,在黃大仙、竹園和慈雲山之間,被崇華街、龍鳳街、沙田㘭道、鳳德道和蒲崗村道所包圍。 鳳凰新村是一個1960年代初開始發展的住宅區,建有新式唐樓和洋樓,所屬區議會選區為鳳凰。 鳳凰新村的街道均以「鳳」字命名,街道兩旁有眾多食肆和民生店舖。 但徙置大廈型號自第一型徙廈起,一直出現至第七型,就已經出現工人偷工減料的情況,以致於1980年代爆發「26座問題公屋醜聞」。 當中,第四型徙廈佔有11座之多,也是眾徙置大廈中最多出現問題的型號。 最後在英國國會議員斡旋下,政府作出讓步,以換地方式收回私人土地,對受影響農戶除按農作物種類賠償青苗費,按開荒時間給予每平方呎最高六毫的開荒費外,更編配徙置區舖位以轉業維生,廠戶則編配徙置工廠大廠單位繼續經營等,事件才得以平息。
1980年,政府把位於龍翔道以北,原屬黃大仙下邨的第8座撥歸上邨管理。 這座大廈屬於第一型徙廈,原用作安置受竹園村清拆影響又擁有地契的村民,因此該大廈所有單位均設獨立廚廁,是3座非改建第一型徙置大廈的其中一座(另兩座為佐敦谷邨第4座及第5座)。 為免與原有的上邨第8座混淆,房委會把以座數辨別的大廈分別冠上名稱,分別用對出龍翔道名字中「翔」字的諧音「長」來命名,「翔」與「長」的廣東話拼音(香港政府粵語拼音)均為「Cheung」;原為下邨第8座的徙廈命名為「長欣樓」。 1980年代,政府為了改善公屋住客的居住環境,決定在約2000年前把所有沒有獨立廚廁的舊式公屋大廈(包括第一至第三型徙置大廈,以及舊型的政府廉租屋)全部清拆。
到1940年代後期,大量移民從內地湧入香港,區內開始出現很多寮屋。 為應付人口急增,黄大仙區的首幢第一型徙置大廈於1957年在老虎岩(後稱樂富)建成。 黃大仙徙置區2025 這些年來,隨着寮屋區清拆及舊型屋邨重建,黃大仙區的面貌已煥然一新。 而石籬邨的第10和11座:曾作為中轉房屋用途,除美荷樓外,亦為香港最後兩幢仍然用作居住用途的徙置大廈。 至2020年11月,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正式宣佈,將在2022年12月拆卸重建石籬中轉房屋第10及11座,並於2020年12月8日起給予為期兩年的遷出期,可於2028年完成重建,將提供2,600單位[4]。 此外,鄰近的石籬天主教小學舊校舍,亦將於2022年中租期屆滿時收回並一併重建。
黃大仙徙置區: 公共設施
第一、二型及加插於以第二型為主徙置區的第四型樓宇在落成初期均以英文字母命名,各徙置區皆跳過容易與「1」混淆的字母「I」,只用餘下25個字母;當單字母座號用盡時就會以A-A、B-B等重疊雙字母命名。 黃大仙區有超過85%居民都是住於公營房屋,包括公共屋邨、租者置其屋屋苑、居者有其屋屋邨、私人參建居屋、房協居屋、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屋苑、或由政府興建的自置樓宇。 這種徙廈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香港徙置屋邨中相當極之稀有的型號,大廈的設計大致與改裝第一型相似,惟住戶仍需使用中間的共用廁所(廁格獨立)。 第二個在區內落成的公共房屋是黃大仙徙置區(1957年),位於竹園村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