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直言,即使有些嚴重病人病發時出現半癱、無法說話等殘障,但因為能及早求醫,在治療後身體大部分功能都可以逐漸恢復,可以繼續自理的生活。 若果神經細胞部分受傷,有小部分患者或會出現後遺症,例如重生的神經線有機會出現問題,病人原本控制口部活動的新神經線一旦錯誤連接往淚腺,或會出現進食時流「鱷魚淚」的後遺症。 若果症狀持續超過一年,或後遺症過分影響日常生活,便有可能需要通過手術糾正,又或移植神經線。 當眼睛、嘴巴突然不受控制,面部麻痹,出現俗稱「面癱」的問題,不少人或會聯想到急性中風。 吳炳榮醫生 然而導致「面癱」的原因不止一種,亦有可能是涉及腦部神經線受損的「貝爾氏麻痹症」,醫生如何通過診斷和檢查區分此病和急性中風? 從〈醫護信箱〉提問後,更有機會參與〈醫訪共融計畫〉透過綜合意見問診服務,會員可對病情預先稍作了解後,選擇性地邀請相關合適醫生共同參與該計畫,為健康生活作更週全之護理安排。
- 由於一般普通科或家庭醫生未必有鼻內窺鏡或磁力共振設備,因此相對以上兩種方式,抽血驗帶有鼻咽癌特徵的EB病毒DNA屬於較方便的手段。
- 吳炳榮 當時本會各部聖工由七部擴展至十四部,而浸聯會辦事處則遷往窩打老道新址,使本會有更大地方發展。
- 所以,施救時間對中風治療十分關鍵,愈早接受治療愈好,故一直以來中風治療有「黃金3小時」的指標。
- 1971年增添兩位遴選執事:張碩棻弟兄及金濟民弟兄,同年5月聘得陳彥民牧師為顧問牧師;期間,魏蓮美姑娘退休返美國,其主日學班則轉由宣教士戴玉斐姑娘 負責。
- 但隨著小腦萎縮日漸變壞,病人很多時都會逐漸需輪椅代步,日常生活也要家人幫忙照料。
然而,年輕男性也應有所警惕,據醫管局2018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指出,20至44歲處於事業黃金期的男士,最常見的癌症正正就是鼻咽癌。 吳耀榮醫生曾經遇過最年輕的患者,是一位只有9歲的小朋友,沒有家族病史,當初因為頸部有腫塊而進行檢查,最後確診患上鼻咽癌第3期。 他指這個案並不常見,但市民只要對鼻咽癌病徵有基本認識,及早進行鼻咽有關檢查,就能避免延遲診治。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曾指,貝爾氏麻痹症的病因暫時不明,根據臨牀研究指出可能由病毒感染引起,包括疱疹一型病毒或水痘帶狀疱疹病毒。 他解釋,當患者免疫力變弱時,潛伏的病毒有機會入侵神經線導致發炎,如第七條腦神經線受損,面部肌肉控制的功能便會受阻,而出現貝爾氏麻痹症。
吳炳榮醫生: 貝爾氏麻痹症 神經受損引發面癱
醫生:最新的缺血性中風治療方法,主要是可以幫助治療主幹動脈阻塞而引起的缺血性中風,即時、詳細的檢查及準確找出血管閉塞的位置尤其重要。 吳炳榮 近年缺血性中風的治療有突破進展,除了靜脈注射溶栓劑之外,部分因主幹動脈阻塞而引起的缺血性中風,可透過微創手術移除血栓。 醫生: 每位病人的情況都有所不同,研究顯示,曾經有小中風的病人於3個月內罹患真正中風的機率高達20%,視乎小中風的病徵和病人本身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多寡而決定。 針對急性中風的治療近年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缺血性中風方面更有顯著的進步。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 使用者應向醫師尋求醫療建議,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
- 「談」是指說話及表達能力出現障礙,「笑」則是指面部活動不對稱或咀歪,「用」就是手腳出現感覺異常或無力,若出現這些徵狀便要立即找救「兵」。
- 貝爾氏麻痹症是指腦部第七條腦神經線受損,由於第七條腦神經線負責面部肌肉活動,當它受損時,面部肌肉便會麻痹,影響眼瞼開合、下巴、嘴角和額頭一帶的感覺和控制,更有可能出現歪面或歪嘴,即俗稱「面癱」。
-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經年齡調整的中風病發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但隨着人口老化問題持續,中風仍然是主要的疾病殺手,其中急性中風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
- 當時本會各部聖工由七部擴展至十四部,而浸聯會辦事處則遷往窩打老道新址,使本會有更大地方發展。
- 醫生:治療上是很相似,雖然出血性中風的症狀比缺血性中風的症狀可能較為嚴重,但部分出血性中風病人的康復成效,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傳統治療偏頭痛,是在病發時服止痛藥,但發揮藥效需時,而且治標不治本。 最近有新藥物針對偏頭痛發作機制,患者定期注射,能大大減少偏頭痛病發次數。 吳炳榮醫生 當時本會各部聖工由七部擴展至十四部,而浸聯會辦事處則遷往窩打老道新址,使本會有更大地方發展。
吳炳榮醫生: 性生活|做愛穿襪易有性高潮? 醫生揭1因素最重要
隨著醫學的進步和對脊髓性小腦萎縮症的病理和發病過程的暸解,希望可以找出治療此病的辦法。 「談」是指說話及表達能力出現障礙;「笑」則是指面部活動不對稱或嘴歪;「用」是指手腳出現感覺異常或無力,若出現這些徵狀便要立即找救「兵」。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時間」對於中風治療十分關鍵,愈早接受治療會愈好。 他解釋,中風後短時間內部分細胞仍未完全壞死,若合適的缺血性中風患者能及時注射溶栓藥物或施以取栓手術,則可能救到未壞死的腦細胞和功能。 若延誤治療,腦細胞可能已經完全壞死,對治療帶來的風險亦會增加。 生活 Power Up 網站 收錄香港超過 30,000 名註冊西醫及執業醫生(14,000 名西醫、10,000 名中醫、2,400 名牙醫、3,600 名物理治療師)的基本資料。
上述病症主要影響較年輕人士,多發性硬化症平均發病年齡是大約三十歲,男士患者比例為一比三。 如控制差,對正值壯年人士會有很大影響,而影響年期亦較長,患者在最有生產力的盛年受此症困擾,生活受很大影響。 此外,可以安排病人接受腦部磁力共振掃描,如果掃描影像出現第七條腦神經線不正常訊號,有助推斷是因神經線發炎而導致貝爾氏麻痹症,以及排除其他腦部疾病的可能。 貝爾氏麻痹症是指腦部第七條腦神經線受損,由於第七條腦神經線負責面部肌肉活動,當它受損時,面部肌肉便會麻痹,影響眼瞼開合、下巴、嘴角和額頭一帶的感覺和控制,更有可能出現歪面或歪嘴,即俗稱「面癱」。 近年缺血性中風的治療有突破進展,除了靜脈注射溶栓劑之外,部分因主幹動脈阻塞而引起的缺血性中風,可透過微創手術移除血栓。
吳炳榮醫生: 診所地址
本文特別邀請到耳鼻喉專科吳耀榮醫生,透過真實病例,帶出一般人容易忽視身體因鼻咽癌而發出的有關「警號」,印證鼻咽癌與生活實為息息相關,建議市民需提高警覺,及早進行鼻咽癌檢查。 吳炳榮醫生2025 1972年7月舉行立會7周年紀念崇拜,同時按立葛聖恩先生為牧師。 吳炳榮醫生 兩類中風的治療方向不一,缺血性中風需要將堵塞血管的血塊溶解,出血性個案則着重於控制血壓,但兩者的治療都必須與時間競賽,愈早治療效果便會愈佳,故一直以來中風治療有「黃金3小時」的指標。
吳炳榮醫生: 急性中風治療 黃金3小時?愈早診斷計算可挽救腦細胞和功能 加快病人康復進度
1992年1月邀得吳炳榮醫生出任本會義務傳道,同年8月聘請余惠容姑娘出任女傳道,同年12月因她繼續進修而辭退本會事奉。 「人體神經分為中樞系統及周邊神經,當影響大腦、脊椎,中樞神經管轄的神經線都會受影響,例如視神經直接由大腦出來,屬中樞神經一部分,如受病變影響就會出現脫髓鞘視神經炎;如發生在腦部多個位置,就是多發性硬化症。 其中一種由免疫系統過敏引發的脫髓鞘神經病變,便是一種會纏擾終身的病症,不幸患上,就要學習如何與疾病共存。 此外,因為面部肌肉控制能力變差,部分患者的嘴巴或眼瞼會無法完全閉合,故容易感到口乾或眼乾,眼角膜因長期風乾受損也有可能影響視力。 吳炳榮醫生2025 1985年初又蒙神差派,前泰國浸信會神學院院長莫恩霖博士退休來港加入本會參與事奉。
吳炳榮醫生: 吳炳榮: 診所
針對有病徵的人,鼻內窺鏡檢查除了用來判斷是否患上鼻咽癌外,更可以找出病徵出現的原因。 若沒有或病徵不明顯的人,吳耀榮醫生建議可以先抽血作為早期篩查。 吳炳榮醫生 至於大眾一般需要隔多長時間作定期鼻咽癌檢查,吳耀榮醫生指沒有一定的標準,但建議有家族病史的人,可考慮進行一年一次檢查及因應可疑病徵進行額外檢查。
吳炳榮醫生: 腦神經科醫生
醫生:治療上是很相似,雖然出血性中風的症狀比缺血性中風的症狀可能較為嚴重,但部分出血性中風病人的康復成效,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根據本港數據,出血性中風大概佔全部中風個案中的兩成,其餘的八成是缺血性中風個案,兩種中風於臨床或表徵方面是無法分辨出來,須透過檢查及掃描才能得知,而兩種中風所採取的治療手法是不一樣。 醫生: 吳炳榮 一定可以,中風可以主要分為出血性中風或缺血性中風,而現時於香港較常見的是腦部血管栓塞的缺血性中風。 ,這類中風除了必須改善及控制三高問題外,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都是重要因素。 雖然近年針對中風的預防和治療做得愈來愈好,但患病和死亡人數卻沒有顯著減少,患者更有年輕化趨勢。 醫生:除了溶血及取栓治療外,在康復路上,病人須接受跨專科團隊的中風後復康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及社工的跟進。
吳炳榮醫生: 專科醫生搜尋
1971年增添兩位遴選執事:張碩棻弟兄及金濟民弟兄,同年5月聘得陳彥民牧師為顧問牧師;期間,魏蓮美姑娘退休返美國,其主日學班則轉由宣教士戴玉斐姑娘 負責。 慎防詐騙提示:公眾人士請慎防冒充養和醫療集團或其成員包括養和醫院、養和醫健以及各關聯公司名義的通訊 (虛假網站、電郵或語音來電等)。 2)磁力共振:1成的鼻咽癌在鼻黏膜的底下增生,這種情況內窺鏡檢查不到,只有磁力共振檢測才能發現,但價錢較昂貴。 吳炳榮醫生2025 提供全球醫療保障,每年高達港幣$5,000萬的保障額,更不設終身最高賠償額。 可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或X連鎖遺傳(X-linked)。 若屬顯性遺傳,雙親其中一位患有此症,其子女皆有50%的機率罹患同一疾病;但由於臨床表現上十分多樣化,雖是同一家族,其發病年齡和病徵也不盡相同,而他們可能呈現不同症狀之組合。
吳炳榮醫生: 腦神經科 Neurology
專業的醫療服務能為我們解決健康問題,但昂貴的醫療費用並非人人有能力負擔。 有見及此,信諾誠意為您提供全面的醫療保障計劃,減輕您的醫療支出負擔,讓您專心接受治療,早日回復健康。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吳炳榮醫生說,偏頭痛(Migraine)是常見疾病,無論西方國家抑或華人,患者比例都不低。 醫生: 近年急性中風有年輕化的跡象,估計市民因為工作繁忙、缺少運動、而且生活飲食傾向西方化,導致「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個案增加,我曾遇過最年輕的中風病人是30歲。 部分脊髓小腦萎縮症的遺傳基因DNA經已被分析,因此患者家庭的其他成員,可以透過基因檢查,確定他們發病的危險。 基因診斷前需先經由專業醫生進行遺傳諮詢,並於母親懷孕後,採檢胎兒絨毛(12-16周)或羊水(16周以上),分析SCA基因之CAG重複次數,進行胎兒之基因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