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現時商場空置率高企,加上地方清幽,近年吸引不少電視劇亦在該邨取景,例如無線電視劇集——《阿旺新傳》和《師奶股神》及香港電台電視劇——《小時候》都是於該邨取景。 早期的設計,住宅單位沿兩邊長翼背靠背排列,門口面向走廊。 有五個成人的家庭方可編配到面積僅約120方呎的單位。 室內並無廚房或浴室,居民須使用設於兩翼之間的公共廁所和浴室,並在家門口的走廊煮食和晾曬衣物。 這些屬於「第一型」設計的徙置大廈,住宅單位分成兩翼,連接兩翼的走廊設置公用衛生間和洗滌設施;從上俯瞰,這些大廈外型呈「工」字型,故亦被稱為工字型大廈。
本邨第三座華澤樓曾經掛上了「澤安邨」三字的篆書招牌(現已拆除)。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逃難後回流人士和新移民紛紛來港,香港的人口急劇增加,各處山坡迅速佈滿僭建的寮屋。 1953年的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約5萬8千人痛失家園,大量災民無處棲身。 在石硤尾邨第三期美葵樓地下和平台共設有16個商舖,而在第七期美菖樓地下則設有4個商舖,總零售面積約為1,400平方米,由2019年4月起相繼開業。 1953年的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約58 000人痛失家園,大量災民無處棲身。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公共交通
直至目前,已展開或擬議的七型徙廈重建只有兩個:白田邨(第七型大廈部份)及美東邨。 )是香港首個由政府興建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的石硤尾,在1954年最早期建成入伙的徙置大廈,於1973年開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其後採用的舊長型大廈及新落成之非標準型樓宇分別於1977年至1984年間、2007年至2019年入。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2025 徙置大廈(第41座美荷樓除外)於2007年6月20日拆卸後,第二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開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入伙,並接收部份2012年蘇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舊邨受重建影響的租戶。 第2期重建成兩幢40層十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出租公屋,於2012年中入伙。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2025 分別為美薈樓及美亮樓,另設有停車場及樓高8層的服務設施大樓,亦設有地舖。 大廈外觀髹漆間調跟第5期大廈大致相同,以黃綠色為主色調。
- 這兩座非標準型住宅大廈分別為美禧樓及美柏樓,各樓高33層,合共提供1 056個租住公屋單位,為約3 700人提供居所。
- 本邨第三座華澤樓曾經掛上了「澤安邨」三字的篆書招牌(現已拆除)。
- 由於家庭用電量提升,導致不少後期興建的徙置區,以及屬甲類屋邨的第七型徙置大廈,時常因供電不穩而停電。
- 由於本邨全盛時期同時有44座,居民早年已習慣以數字分別及稱呼,第1期落成後才改變為以中文名為主的做法。
- 在石硤尾邨第三期美葵樓地下和平台共設有16個商舖,而在第七期美菖樓地下則設有4個商舖,總零售面積約為1,400平方米,由2019年4月起相繼開業。
- 而休憩設施位於3樓平台,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
- 其後被報章揭發其中一份「支持」計劃的「深水埗文藝協會有限公司」公眾人士意見書,內容與沈少雄的建議幾乎一模一樣,該公司董事竟然有5人是區議員,分別為郭振華、陳鏡秋等。
由於家庭用電量提升,導致不少後期興建的徙置區,以及屬甲類屋邨的第七型徙置大廈,時常因供電不穩而停電。 因此,政府於1980年代尾起,為此等屋邨加建額外的變電站;然而,由於第四及六型徙置大廈需於短期內拆卸,為該等樓宇作出同類加建不符成本效益,此等工程僅於較遲或不用拆卸的第五及第七型徙置大廈進行。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2025 隨着啟德機場的遷出,香港的土地需求增加,故獲改裝的第一型徙廈因應「土地浪費」為由,加上石硤尾邨打斷廁樓後樓宇出現傾斜的問題需要以石屎架支撐,而於1991年至2008年把這些徙廈清拆重建。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大廈資料:石硤尾邨第二十三座
另外,在香港回歸前,每年十月臨近雙十節,石硤尾徙置大廈一帶都會有宏偉盛大的慶祝雙十節裝飾,如在大廈外牆懸掛巨型蔣介石和孫中山先生畫像、「雙十」標誌和中華民國國旗旗海,壯觀場面更曾吸引台灣媒體赴港採訪拍攝,也在1996年出現過樓高6層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高掛在大樓之間。
現時,第一至六型大廈除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均已拆卸或/及重建,而第七型大廈亦已有部份開始重建。 第3期重建計劃,原擬興建兩座分別8和12層公屋大樓及平台,但最終修訂至1幢12層高的出租公屋大廈,位於平台之上,平台設社區服務中心、商舖、平台花園等。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該樓宇名為美葵樓,共提供240個公屋單位,已於2019年3月4日開始入伙,並首次出現12間可間三睡房,備有兩浴室的構件式非標準設計出租公屋單位,首創出租公屋單位有條件設主人套房的先河。 但徙置大廈型號自第一型徙廈起,一直出現至第七型,就已經出現工人偷工減料的情況,以致於1980年代爆發「26座問題公屋醜聞」。 當中,第四型徙廈佔有11座之多,也是眾徙置大廈中最多出現問題的型號之一。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4幢40至41層高Y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近2,500個單位。 美盛樓與前第25座一樣設有地舖,1樓為幼稚園,2樓為第2期及第5期管理公司辦公室及保安室。 第7期重建項目主要興建1座1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提供247個單位,已於2019年3月20日入伙。 2013年政府撥款一億元在區內興建社區重點項目,西九新動力副主席沈少雄區議員,3月向深水埗區議會提交了興建藝術中心的意見書,計劃在石硤尾美荷樓對出興建集「排練場地、展覽廳及商舖」於一身的藝術中心,聲言要為西九文化區培養觀眾。 其後被報章揭發其中一份「支持」計劃的「深水埗文藝協會有限公司」公眾人士意見書,內容與沈少雄的建議幾乎一模一樣,該公司董事竟然有5人是區議員,分別為郭振華、陳鏡秋等。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石硤尾工廠大廈是山寨廠 (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本土家庭式輕工業)集中地,現已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內裡保留了昔日的工廠大廈建築特色,是一項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境內建築大獎」的改建,並於2008年開幕,以自負盈虧非牟利機構模式運作。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2025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2025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2025 第42-44座樓宇的基座為停車場、酒樓、商舖、社區會堂,平台層設有屋邨辦事處、居民協會、非牟利機構辦公室、酒樓2樓後門入口、貨倉、平台花園、3座天橋連接19座平台及第五期。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香港大廈搜尋
公司更發出9,000份問卷,最終只成功收回約100份,當中只有60人支持建文化藝術中心,但聲稱計劃有6成居民支持的「民意」。 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 對比其它同區的公共屋邨,該邨是整個深水埗區地勢最高的公共屋邨,而該邨部分樓宇更能夠觀看維多利亞港的景致,而居住環境較寧靜,但位置極為隔涉。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香港公共屋邨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這些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2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 只有較後興建的第24、25及29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置大廈。 位置優越,信步即抵九龍塘港鐵站, 的士、小巴與巴士站等近在咫尺,同時設有充裕車位,交通快捷方便。 設有尊貴會所,包括室內泳池及消閒設施等,為三五己知己談天的聚腳地;加上四週名校林立,確為安居置業之選。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該邨位置石硤尾北面大窩坪,原為1970年代初建立的大窩坪工業安置區,後來港英政府於1980年清拆工業區,重建成本邨。 澤安邨規劃時命名為南昌街邨,其後正式定名為澤安邨,有「福澤安定」之意。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第一型
另外第五型是唯一一款落成時便設有梗房單位以安置住戶人數較高(11人或以上)的家庭。 )是香港早期的出租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75年間興建,主要分布於較早開發的衛星城市和新市鎮(包括觀塘、葵涌、荃灣、屯門和元朗等),由徙置事務處管理。 1973年,屋宇建設委員會(屋建會)改制成為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徙置區與其他政府出租房屋統稱「公共屋邨」:徙置區(不包括第七型大廈)稱為「乙類屋邨」、屋建會廉租屋邨及政府廉租屋則稱為「甲類屋邨」。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樓宇
第三期和第七期在美荷樓旁興建,分別包括1幢12層公屋和1幢13層公屋,並分別名爲美葵樓及美菖樓。 這兩幢公屋以白色為底色,再襯上深紅色,共提供487公屋單位,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葵樓更是目前全港唯一擁有三睡房(3B)構件式單位的非標準公屋大廈,於2019年3月入伙。 兩期面向白田街的一邊均設有街舖,而美葵樓一樓亦設有商舖。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 香港公共屋邨 / 维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书
現存僅有一座第一型徙置大廈: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為全港首批落成的徙置大廈之一,因有歷史價值而保留,已活化為青年旅舍。 不過從相關學校的設計上,學校雖然與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模稜兩可(統稱為「火柴盒小學」),初期的牛頭角下邨第4、5座第五型大廈與一所「火柴盒」小學連接,但後期已經改為獨立式設計,不再相連著徙廈,及後部份位於非徙置屋邨的同類校舍再加建一層作禮堂之用(而此等學校設計一直沿用至1981年為止)。 石硤尾邨23座平面圖2025 第四型徒廈是根據之前的第三型徙廈建築基礎而建造的新型號,徙廈主要呈「T」字型設計,少數呈「I」字長型(見下列不設升降機的座數)、「E」字型(東頭邨23座)、倒「F」字型(元朗邨3-5座)或「日」字型(慈雲山邨61-65座)。 第二型徒廈早於1977年開始清拆,橫頭磡邨第23及24座是最後兩座清拆的原裝第二型徙廈,於1990年清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