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於香港這動盪不安年頭,種種社會上運動,她們都沒有缺席,霎眼無憂童年踏入疑惑青年。 百年樹人, 十年光景,張編劇珍而重之把日子一一搜集、整理並寄回, 她們是這樣長大的:面臨陰晴不定的每一個明天,始終保持那股純真的勇敢。 電影中的羅曉淳(Madam)是由內地來港的新移民,從小立志成為警察而用功讀書,更是副風紀隊長(Deputy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2025 Head Prefect),但戲中最後因朋輩壓力而一度放棄了當警察的夢想。 有觀眾表示可以理解新移民的Madam有這一個志願,亦同情她在大學的經歷因而放棄自己的夢想。 研究傳媒法律的香港大學中國法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甄美玲向BBC中文指出,「一件事的同意,不能搬到另一個用途上」。
- Madam 立志做警察,她的心路歷程一般香港觀眾可能較難代入。
- 另一名女生阿聆則表示,校方和導演施壓公映時,指她成年後仍有繼續參與拍攝是給了「默許同意」(silent consent),具法律約束力。
- 她指雖然張婉婷曾經以她的家庭為藍本創作微電影《深藍》(2013年),但不覺得私隱受到侵犯,因為那一齣是劇情片。
- 張婉婷往後又執導了大時代背景的歷史劇,如《宋家皇朝》(1997)和《三城記》(2015)。
- 【給十九歲的我/影評】一部紀錄片,既是能夠紀錄一個真實的故事,同時也可以紀錄一段成長的過程,在這段經歷過程中,可以看到捕捉人物的轉變,和他們的成長。
難怪觀眾都對這齣作品投以熱情回報,因為它確實道出了屬於大家的香港故事。 在片中,張婉婷沒有掩飾一些女生拒絕拍攝的鏡頭,甚至用旁白指她們拒拍是因為踏入「反叛期」。 有主角事後透露,製作團隊以同意書具法律效力為由施壓,有同學由中一哭訴至中五才獲准退出計劃,學生都自嘲是簽了「賣身契」。 「每個人都要求刪這段、刪那段的話,紀錄片便剪不成」——這是導演張婉婷拒絕六位主角看定剪(final cut)的理由。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同意」只是法律問題嗎?
張婉婷導演親身擔任電影的旁白,就是讓觀眾從她的視點看眾人的故事,充滿趣味而溫柔,絕不像一段旁白般冷冰冰。 回到電影本身,《給十九歲的我》入圍香港電影金像奬最佳剪接、導演及電影三項提名,校方已宣佈會退選最佳電影,惟與張婉婷一同提名「最佳導演」的郭偉倫已表明會繼續接受提名,張婉婷則表示尊重及配合郭的決定,但不會出席頒獎禮,意味著該片仍會角逐兩項獎項,屆時可能再引發爭議。 研究攝影倫理的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郭力昕說,紀錄片道德一直是棘手的問題,因為是用別人的真實去進行創作,雙方關係並不對等——不只是採訪、受訪的不對等,也是一個懂影像、一個不懂影像的不對等,「被拍者不一定理解影像的意義怎麼被生產出來,可能連自己怎麼受傷都不知道」。 英華女學校校友張婉婷受時任校長李石玉如女士所託,為學校在2012年從半山區舊校舍重建,再臨時遷往深水埗青山道校舍,之後再搬回重建新校的過程拍攝紀錄片。
- 雖然因為人物頗多,張婉婷以不同的章節,頗長的篇幅,紀錄六位女生於中學生活的憧憬與期盼,人物性格鮮明,有些已經開始計劃自己的將來,有些仍然在思考自己未來的道路如何地走,大概她們很早就已經想到自己將來的人生會是甚樣。
- 因著收入增加,如今阿多還能幫家人添購摩托車,他透露,這是家族首次使用全自動化的孵化機,全家人都對此感到開心,也覺得非常幸運。
- 張婉婷以第一身的角度,配以她的旁白,走進英華女校,接觸六位在校內就讀的女生,鏡頭下的她們,看似只是一位我們擦身而過的女生,但是從張婉婷的紀錄影像,捕捉了她們心底裡的說話。
- 前校長李石玉如,是一位非常勤奮又愛學生的教育工作者,她在片中透露,自己隱瞞患癌,在治療期間,仍然奮力辦公。
- 電影中的羅曉淳(Madam)是由內地來港的新移民,從小立志成為警察而用功讀書,更是副風紀隊長(Deputy Head Prefect),但戲中最後因朋輩壓力而一度放棄了當警察的夢想。
- 她中一時夢想考入劍橋,連牛津都不喜歡,因為建築不夠漂亮,到中四中五卻不再想出國,只想唸最賺錢的科目。
直到中五的她發掘到自己的演藝與搞笑才能,活躍於音樂劇舞台,十年後回母校為電影宣傳時接受訪問的阿雀,仍是滿面笑容,依然保持天真樂觀之心。 雖然外貌被指似林敏驄,但不少網民仍給予正面評價「雀應該係咁多個入面最快樂既人」、「好鍾意佢個vibe」、「佢一出場我就大笑」。 他說近年香港多了紀錄片作品,可惜因為政治審查無法在港放映,他擔心這次事件造成一個大大的負面刻板印象,傷害本來就非常弱勢的本地紀錄片工作者,影響日後拍攝、製作和發行。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該片最先在2021年底於校友圈子內部放映,2022年舉行多場包場放映及優先場,票房超過700萬港元,好評如潮,更獲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最佳電影獎。 張婉婷受訪時指看到「不少影評都反應正面」,認為對片中女生不構成傷害,決定將影片公映,2月2日在全港各大院線上畫。 香港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因拍攝倫理風波引發巨大爭議,持續佔據輿論焦點,事件暴露了權力不對等和倫理問題,也意外地成為港人在當前政治氣氛下的情感投射。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爭議
看畢整齣電影,我們甚至不知道那幾個女孩子是否就是典型的英華學生,抑或只是隨機選擇的六個香港女孩子。 這些女生們的故事都非常真實,雖然成長年代與觀眾們不同,但卻能勾起觀眾的青春回憶。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而且拍攝團隊確實追訪了她們十年,讓觀眾深深感受到少女的成長與蛻變,從稚嫩到成熟,不解到了解,也感激她們願意獻出自己真誠的故事。 王卓聆指在校內首映前她和片中其他同學皆沒有看過完整的電影,當她在學校首映首次觀看電影後,便感到恐懼,之後即時向校方提供的心理醫生(原文如此)求助。
六個女孩子中最多觀眾談論和喜歡是阿佘,因為她的反差最大,由經常逃學被人杯葛到最後考上港大護理系。 Madam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2025 立志做警察,她的心路歷程一般香港觀眾可能較難代入。 阿雀不論外型和心態變化最少,她的成長來得順利,心態亦正面樂觀。 馬燕茹既是運動健將,唸書也不差,看似天之驕女,但片末她解釋退出港隊的原因也不難察覺有難言的苦衷,導演選擇低調帶過,沒有繼續追問。 至於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Ling 則是我覺得六個女孩子中最成熟,心思最複雜的一個。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導演介紹
王卓聆曾要求導演將她的片段剪走,但張婉婷以已通過電檢為由拒絕。 之後校方草擬了一份同意書,希望各學生重新授權,即使王卓聆一直拒絕簽署,但導演和監製以她父母在她12歲(2012年)時簽署過同意拍攝的「通告」為「法律基礎」,視為她同意公映,校方、導演及監製更稱已尋求法律意見,並指如果王卓聆「仍要繼續阻止的話,有機會有法律責任」。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王卓聆又指學校聲稱她成年後仍然繼續拍攝,是默示同意(silent consent),但她表示由始至終沒有同意過電影公開放映。 香港法律沒有肖像權,片中主角揭露校方當年稱拍攝目的是製作DVD供籌款用途,在她們就讀中一、年僅12歲時要求家長簽下同意書。 該文件只有半頁,允許導演拍攝學生在校內外情況,攝錄隊有絕對創作及剪接自主權,版權屬英華女學校所有,同意校方用作出版、放映、廣播、公開展示或分發之用途。
她中一時夢想考入劍橋,連牛津都不喜歡,因為建築不夠漂亮,到中四中五卻不再想出國,只想唸最賺錢的科目。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2025 她自視甚高,卻很早就願意負起家庭的重擔,將個人夢想放在一旁。 就是連她選到學生會會長,她也沒有狂喜,只有鬆一口氣的表情。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香港社運人士周庭宣佈「棄保」:「大概一輩子不會回去了」
導演也不是只挑高材生,六個人中有成績平平之輩,香港小姐中二時要留級,阿佘經常逃學,但最後二人也入了大學,而且好像很生性。 Ling 是高材生,她選學生會會長表現不是特別優異,但也大比數勝出。 雖然挫折和失敗也可以很好看,但這些是真人,看到沒有人走歪了路,犯下不能彌補的過失,看到好人有好報,觀眾是會倍覺寬心。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電影插曲
百年樹人, 十年光景,張導演珍而重之把日子逐一收集、整理並寄回, 她們是這樣長大的:面對陰晴不定的每一個明天,始終保持那股純真的勇氣。 《給十九歲的我》(英語:To My Nineteen Year Old Self)是一齣於2022年上映的香港紀錄片,由導演張婉婷執導及旁白、黃慧監製,以六位千禧年代出生的英華女學校學生為追訪對象,紀錄英華女學校重建下,她們的成長故事及經歷的變遷的紀錄片。 [1] 在第46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舉行世界首映[2],並入選台北金馬影展2022「華語影像」系列電影[3]、第18屆布拉格亞洲電影節(Filmasia)「當代電影」系列[4]及第7屆倫敦東亞電影節(London East Asia Film Festival)「紀錄片競賽」項目[5]。 雖然因為人物頗多,張婉婷以不同的章節,頗長的篇幅,紀錄六位女生於中學生活的憧憬與期盼,人物性格鮮明,有些已經開始計劃自己的將來,有些仍然在思考自己未來的道路如何地走,大概她們很早就已經想到自己將來的人生會是甚樣。 張婉婷直接地走進六位女生的平日生活,她們跟家人之間的關係,每天如何地「把握時間」,跟隨時間表生活,父母離異後的獨自成長等等,這些都會顯現出當代或現今年青人,對於成長的一個過程和片段。 按石校長的想法,她們的中學一年級於羅便臣道舊校舍就讀,中二至中五遷至深水埗臨時校舍,中六就可以返回重建後羅便臣道校舍畢業。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公開放映前
電影上映後,Madam最近受訪表示自己經已克服了心理障礙,準備重新投考警隊時,竟然聽到有觀眾的掌聲。 也有網民爆料指Madam現在去了做老師「madam其實適合做老師,差佬環境烏煙瘴氣」、「佢咁正直,非黑即白,一定頂唔順」。 初建1900 年的英華男校舊校址必須修復,整所的學校從半山臨時遷到深水埗,在這個暫借與充滿著疑問的歷史時刻,邀來了校友張婉婷作記錄。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2025 宋巳州(張捷 飾)天生秉賦音樂細胞,剛剛十九歲就被冠以天才的大提琴手和明日之星稱謂。 小鬱(李路加 飾)則是個天生的舞者,她與巳州同庚,現正運作著出國留學的夢想。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給十九歲的我|從少女成長見證香港10年時代變遷 導演一句引反思
從電影的影像裡,看到張婉婷的拍攝過程並不是十分順利,不只是因為女生踏入青春期後,開始厭惡鏡頭,對拍攝的煩擾,影響和阻礙她們的生活,加上學校重建時間的延誤,導致女生們未能就讀中六時期能夠重回舊校址,於是,張婉婷只好在拍攝上作出一點的改動,令影片能夠順利完成。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影片的後段部份,張婉婷提及到香港這數年期間的變化,從影像裡重現了社會運動的片段,還有今天我們戴著口罩的日子,張婉婷所捕捉的,並不只是這女生們,而是整個香港社會,身為觀眾們,感到張婉婷在她的影像裡,帶出了她對於母校和香港的情意。 雖然驟耳聽到「我們看到的,不過是永恆的一瞬」我是有點反白眼,像「在非洲,每六十秒就過了一分鐘」一樣,試問有什麼不是永恆的一瞬? 臨時校舍只是英華百多年歷史的一瞬,但卻是受訪女孩子的整個青春期。 試想像十多二十年後的舊生聚會,大她們幾年或小她們幾年的師姐師妹,校園回憶都是港島半山,只得她們幾年的畢業生像少數民族般會掂念下課後去西九龍中心玩。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香港電影審查:三部台灣片被迫撤映,政治紅線是否「回到五十年代」
本片《給十九歲的我》源於英華女校校長李石玉如對於新校舍重建期間,希望在紀錄英華學校重建的過程的同時,也紀錄一些在2011年入學的中一學生的念想。 然而,李石玉如在2013年卻被診斷出患有淋巴癌,家人建議她辭職養病,但為了不讓學校的士氣受到打擊,她竟把電療安排在下午五時半後,電療後極為累的她每晚爭取時間休息,以處理學校重建的工作,並希望有兩年的生命,好好地完成學校的交棒,而最終她也順利在2015年退休。 阿雀在電影中從小到大的性格都很活潑可愛,她小時候嚴格按照家庭時間表吃飯作息,更曾因拍攝而導致跟不上時間表進度感到委屈而想放棄拍攝,她中一時表示夢想做律師,但其後又轉軚引人發笑,是電影中的開心果。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製作
BBC中文訪問多名紀錄片導演及學者,梳理出五個引人思考的問題。 《給十九歲的我》的主題是校舍、主角是同學,但其實還側寫了很多人與事。 《給十九歲的我》確實極之推薦予教育工作者觀賞,因為戲中都可以印證,校長與老師對同學們無盡的愛與關懷,印證教育的真締,當中有幾個片段,尤其令人深刻。 女主角之一阿佘,年輕時已十分有個性,卻被同學排斥,度過了艱難的校園生活。 原來她很少跟父母見面,渴求愛與關注的她就與其他同學不一樣,喜歡更冒險、更「反叛」的生活。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給十九歲的我 電影資料
相信學生必定是十分敬愛這位校長,才以擁抱去表達對校長的愛。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看到阿多的成功,芝卡朗農業局長哈薩爾(AsepHazar)對台灣表示感謝,並向中央社表示,未來將結合村莊15名鴨農和當地農民組織,並開設至少4間餐廳,從孵化鴨蛋、肉鴨養殖到加工產品一條龍,將當地打造成一座鴨莊,同時還要在社區進行農業教育工作及設立烹飪活動中心。 印尼爪哇一名鴨農今年年初接受台灣捐贈一台自動孵化機,截至年底,鴨蛋孵化率已從原本的30%提升至75%,令該村莊其他鴨農稱羨不已。 當地農業局長對台灣表示感謝,期許未來能結合上下游產業,在當地打造一座鴨莊。
然而,這也是真實的一部份,就是讓大家明白到青春時期的心理轉變。 不過郭力昕認為影片有倫理問題,其中一位失去摯親的女主角想自殺時,導演不耐煩地教訓她,責怪她災後一年還不能振作,「態度很傲慢,是一部想著自己的紀錄片」。 轉折點發生在今年1月底,前記者吳芷寧在社交平台發表觀後感指該片「好看但有點不舒服」,質疑導演太強勢並有剝削學生之嫌,引發大眾關注當事人權益。 2月4日,片中主角阿聆、阿佘陸續在《明周文化》發表「萬言書」及受訪,控訴校方和片方不尊重學生私隱,在拍攝及公映問題上對她們進行誤導和施壓,指責導演為了拍戲「將你的快樂建築在我的痛苦上面」。 張婉婷導演是英華女學校的舊生,因此對這齣紀錄片,傾注了一份獨特的情感。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2025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2025 除了受訪的女學生願意給予她面子,導演對這間學校的理解及感情,也讓《給十九歲的我》更獨特。
事件震驚全香港,此前的一致好評瞬間轉為對製作單位排山倒海的抨擊,英華女學校校長和張婉婷隨即公開道歉,2月6日起暫停公映。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2025 事件更上升至社會公共事件,港府官方機構包括私隱專員公署和教育局均介入。 另一位是副校長周小鳳,她在戲中的訪問表示,知道學生一定會有反叛時期,雖然都會氣餒,但解決方法就是「要用上帝的愛浸死他們」,到他朝學生就會明白,而且會感受得到。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故事簡介
對於社會氣味的關注升高,可說是十九世紀在巴斯德理論問世之前,嗅覺史上的一件大事。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2025 當針對土壤、死水、屍體,還有稍晚接棒的腐肉等臭味的投訴案,數量逐漸減少之際,在衛生文獻檔案、浪漫奇情文學,還有剛起步的社會調查研究報告裡,都可看見有關可怕的人體沼澤的描寫。 阿多使用台灣出產的大型孵化機成功提高孵化率,也為「台灣製造」打響名號,吸引當地政府的關注,駐印尼代表處期待,未來會有其他印尼鴨農因此向台灣採購孵化機。
又像另一位女生 Madam,自小已立志做警察,但卻因此經歷了社會運動,在朋輩壓力下放棄了兒時夢想。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以過去十年的社會轉變為背景,試圖分析年輕一代的成長及蛻變,但直到最後,我還是沒有得到肯定的答案,反而發現更多的問題。 當年張經緯憑紀錄片一舉成名,獲頒新晉導演獎,其作品是香港金像獎史上首部獲提名的紀錄片,也是台灣金馬獎史上獲獎最多的紀錄片。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2025 但被拍攝的黃家正在紀錄片面世後的其中三年,「整個屋企家破人亡,無家可歸」,一度無法繼續學業,過去14年也受盡折磨,他批評導演「不惜一切犧牲了我明確表達的意願,想自己的作品每一個位也剪輯到他心目中的最好」。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紀錄片=真實?
然而,她認為由張婉婷以導演身份擔任旁白主導故事走向,製作團隊又對受訪者認識有限,加上篇幅有限,質疑這齣紀錄片如何能將拍攝對象的故事忠實呈現。 於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2025 2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月 2 日公映的《給十九歲的我》紀錄片中,兩名被拍攝的主角學生,不認同電影作公開放映,更指十年前學校的通告,更多詳情… 張婉婷導演一向喜歡將香港人的小故事放進作品,從《秋天的童話》到《歲月神偷》,都印證了她鏡頭下的香港。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 經歷動盪時代,張婉婷導演鏡頭下的香港故事
另一名女生阿聆則表示,校方和導演施壓公映時,指她成年後仍有繼續參與拍攝是給了「默許同意」(silent consent),具法律約束力。 該片製作歷時十年,追蹤拍攝六人從中學到大學的成長過程,時間上橫跨2012年「反國教」(反對國民教育)示威、2014年「雨傘運動」、2019年「反送中」運動等多場社會運動,側面記錄了香港過去十年的時代巨變。 團隊耗時三年剪接,把30萬小時的影片素材輯成136分鐘的電影版。 《給十九歲的我》由香港72歲的知名導演張婉婷執導,受其母校、老牌名校英華女學校(Ying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2025 Wa 小鴨影音給十九歲的我2025 Girls’ School)委託拍攝,原意是記錄校舍遷址的變化,為重建工作籌款,後來演變成一部以該校六名千禧年代出生、背景各異的女學生為主軸的人物紀錄片。 她指雖然張婉婷曾經以她的家庭為藍本創作微電影《深藍》(2013年),但不覺得私隱受到侵犯,因為那一齣是劇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