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五大房中有兩房仍居今日新界,其餘各房已遷返內地。 其中元禎房聚居元朗屏山[3],而元亮房則繼續聚居錦田。 其後,元亮一房更分支到元朗的廈村、輞井、屯門的紫田村、粉嶺的龍躍頭、沙頭角的萊洞及大埔的大埔頭一帶[4],為新界鄧氏主要一支,更為南宋皇姑趙氏之後[5]。 鄧氏宗祠內部 鄧氏自北宋遷入新界後,人口日增,建有宗祠、書室,並於鄰近地域建立墟市。 當中屏山市、錦田市、廈村市、元朗墟和大埔舊墟等墟市,皆鄧氏於清代時建立。
- 鄧族設立書室的目的是培養族中子弟考取科舉,進身仕途,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
- 古物古蹟辦事處將為建築群進行修復研究,並在研究完成後,展開全面的修復工程。
- 友恭學校以青磚築砌,有兩組屋脊,綴有吉祥及幾何圖案的灰塑。
- 鄧氏宗祠是廈村鄧族重要的祭祀和節慶活動場所,每年的春秋二祭和點燈等宗族傳統習俗仍然在宗祠內舉行。
- 更練丁又名「練丁」或「巡丁」,值勤時戴有臂章,一度配備有火槍,後來改為鳥槍,一般是手持單頭大棍和手電筒去巡邏。
- 河 上 鄉 居 石 侯 公 祠 相 傳 為 紀 念 侯 族 十 七 世 祖 侯 居 石 公 ( 1554 年 ~1628 年 ) 而 建 的 居 石 侯 公 祠 , 是 上 水 河 上 鄉 侯 族 最 重 要 的 建 築 。
- 鄧氏宗祠是三進兩院式的恢弘建築,為香港同類古建築的表表者。
據置於宗祠中進的碑記所載,鄧氏宗祠於一七四九年立基上樑,一七五〇年竣工,翌年正式奉主陞座。 宗祠曾分別於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年)和光緒九年(即一八八三年)進行過大規模修葺,祠內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和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 中進懸有多塊功名牌匾,展示鄧族祖先在清朝取得的顯赫功名。 習武人會設有祖師神位,例如道派或周家會設周龍先師神位,白眉派會供奉張禮泉先師,洪佛派門人會懸起白毛照祖師照片紀念等。
鄧氏宗祠內部: 上水廖氏
為使該組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群得以保存,古物古蹟辦事處將會為建築群進行修復研究,並在研究完成後展開全面的修復工程。 憲報今日(十二月七日)公布,位於元朗廈村的鄧氏宗祠及其鄰接土地和建築物將於二〇〇八年二月一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列為歷史建築物。 據置於宗祠中進的「鼎建贄惠二公祠配享碑」所載,現時的鄧氏宗祠於乾隆己巳年(即一七四九年)立基上樑,並於乾隆庚午年(即一七五〇年)竣工,翌年正式進伙。
想 認 識 鄧 氏 族 人 的 故 事 , 不 妨 前 往 屏 山 文 物 徑 參 觀 。 鄧 氏 宗 祠 相 傳 由 五 世 祖 馮 遜 公 所 建 , 距 今 七 百 多 年 歷 史 , 祠 堂 為 三 進 二 院 式 建 築 , 氣 派 宏 偉 。 內 除 有 各 種 傳 統 裝 飾 , 更 擺 放 了 彰 顯 鄧 氏 族 人 科 舉 成 就 的 牌 匾 。
鄧氏宗祠內部: 屏山鄧氏宗祠功用
這一個更練團本部辦事處,相信也是暫時獄禁犯人的地方,聽村民所講,昔日更練團另設有支部在塘坊村鳳廬。 鄧氏宗祠內部 那麼,放置在愈喬二公祠的祝壽賀帳巨型海報,其實可以考慮改放在鄧氏宗祠中,一來可以重現約 120 年前港督卜力與駱克二人到訪鄧氏宗祠的佈置,二來可以讓愈喬二公祠騰出空間,可以陳示昔日屏山先賢創辦達德學校的珍貴歷史。 據鄧氏族譜所記,這一位屏山第五世祖鄧馮遜,乃鄧志遠之長子,葬在凹頭狐狸過水穴, 鄧氏宗祠內部2025 「狐狸過水」 是鄧族稅院郡馬鄧惟汲(字自明、號吉山)之墓地,在旁也葬有屏山開基祖鄧從光(萬里公)與妻鄭氏合墓,還有另外一位屏山先祖鄧善長。 屏山鄧氏宗祠之《子孫科舉功名/官階榜》,首個記錄是「五世祖-福建方伯,正二品布政司布政使,後追加一品,鴻遜字馮遜」,《鄧氏族譜》對鄧馮遜的生平祇有簡單記述:「任福建方伯公諱馮孫(遜)乃志遠公長子娶夫人侯氏合葬於髻山程坃即漢黻祖墓之左上角 …..」。
廈村鄧氏宗祠,又名元朗鄧氏宗祠、友恭堂,是香港一座祠堂建築,位於新界元朗廈村,將於2008年2月1日聯同其鄰接的禮賓樓和友恭學校,成為香港法定古蹟。 鄧氏宗祠、禮賓樓和友恭學校構成了獨特的歷史建築群,見證了廈村鄧氏族人的歷史、宗族活動和傳統教育情況。 它蜿蜒約1公里,將香港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鄧氏家族歷年來修建的中國傳統建築連接起來,包括鄧氏宗祠、上璋圍、覲廷書室、洪聖宮、聚星樓及多座傳統建築。
鄧氏宗祠內部: 歷史
鄧氏宗祠又名友恭堂,是廈村鄧族為了紀念鄧洪贄和鄧洪惠兩位祖先開基勤勞之功而興建,屬三進兩院式的清代民間建築,後院建有兩個廂房,祖先神位供奉在後進明間的木神龕內,莊嚴肅穆。 古物古蹟辦事處將為建築群進行修復研究,並在研究完成後,展開全面的修復工程。 廖 萬 石 堂 屬 傳 統 三 進 二 院 式 建 築 , 是 本 港 現 存 其 中 一 座 最 宏 偉 的 祠 堂 建 築 。
鄧氏宗祠內部: 跑遊元朗屏山鄉 ( - 屏山鄧氏宗祠
侯氏原籍廣東番禺,其先祖侯五郎為北宋進士,而六世孫侯卓峰則為河上鄉侯族始祖[13]。 侯族在上水一帶人數近2000人,聚居地集中在上水古洞。 鄧氏宗祠內部 侯氏爲上水最早發跡的大族,曾於上水建立隔圳墟和天岡墟兩個墟市,但其勢於清代衰落,爲較晚遷居到梧桐河畔的廖氏取代其於上水的領導地位。
鄧氏宗祠內部: 屏山鄧氏宗祠
此外,部份族人亦定居蕉徑彭屋、上水掃管埔村及大埔汀角村等地[15],人數約4600人[16],亦有記載其族人曾於清朝年間於香港島掃桿埔一帶建立箒管莆村。 [17]自英國租借新界後,由於彭氏定居地位處九廣鐵路旁邊,而港英政府更於當地先後修築粉嶺站、沙頭角支線和沙頭角公路,使彭氏迅速崛起。 1940年代末,爲了抗衡由上水廖氏控制的石湖墟定價不公的現象,彭氏聯合沙頭角、打鼓嶺和大埔一帶的村落於粉嶺樓東北面建立現代墟市聯和墟[18]。 至1970年代港英政府發展粉嶺/上水新市鎮,彭氏定居地位處新市鎮的中心點,使彭氏得以出售大量土地而迅速致富。 新界鄧氏祖籍江西吉水,在五族中最早居住新界,人口土地最多,為新界五大家族之首。 先祖鄧漢黻四世孫鄧符協於北宋初年入元朗錦田[2],至今新界鄧氏子孫後代人數多達十萬人。
鄧氏宗祠內部: 屏山鄉更練團簡介
鄧氏宗祠屬三進兩院式的清代民間建築,後院建有兩個廂房,祖先神位供奉在後進明間的木神龕內,莊嚴肅穆。 宗祠的主要建築結構是以青磚牆和石柱支撐著木構瓦片天面,樑架上裝有優美精緻的斗拱。 宗祠的前中後進和廂房均飾有以花卉圖案裝飾的精美檐板,部分橫樑雕刻了精巧的傳統中式吉祥圖案。 鄧氏宗祠是廈村鄧族重要的祭祀和節慶活動場所,每年的春秋二祭和點燈等宗族傳統習俗仍然在宗祠內舉行。 此外,宗祠也是舉行廈村十年一屆打醮儀式的重要場地。 鄰接鄧氏宗祠的禮賓樓和友恭學校相信在一九二四年以前已建成。
鄧氏宗祠內部: 屏山第五世祖鄧馮遜
至 於 祠 堂 旁 邊 建 有 「 愈 喬 二 公 祠 」 , 祠 內 有 一 幅 鄧氏宗祠內部2025 匾 額 , 記 載 族 人 鄧 鏡 蓉 於 同 治 十 年 被 欽 點 為 翰 林 院 庶 吉 士 的 事 。 不 少 本 地 旅 行 團 以 遊 覽 新 界 鄉 村 古 為 賣 點 , 那 些 古 色 古 香 的 祠 堂 , 不 僅 代 表 一 個 家 族 的 歷 史 , 也 是 認 識 新 界 今 昔 變 遷 的 重 要 線 索 。 廈村鄧氏宗祠屬於三進兩院式建築設計:祖先神位供奉在後進明間的木神龕內,中進則懸有多塊功名牌匾,而後院亦建有兩個廂房。 其前中後進和廂房,均飾有以花卉圖案裝飾的精美檐板,部份橫樑更雕刻了精巧的傳統中式吉祥圖案。
鄧氏宗祠內部: 屏山鄧氏宗祠第三進祠廳
此外,該祠也是舉行十年一屆的廈村太平清醮的重要場地。 鄧氏宗祠內部 友恭學校以青磚築砌,有兩組屋脊,綴有吉祥及幾何圖案的灰塑。 校舍最初是一座三開間建築,至1952年成為政府資助學校時,曾加以擴建。 廈村鄧氏宗祠於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立基上樑,並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式落成。
鄧氏宗祠內部: 建築
河 上 鄉 居 石 侯 公 祠 相 傳 為 紀 念 侯 族 十 七 世 祖 侯 居 石 公 ( 1554 年 ~1628 年 ) 而 建 的 居 石 侯 公 祠 , 是 上 水 河 上 鄉 侯 族 最 重 要 的 建 築 。 該 族 人 祖 籍 番 禺 鄧氏宗祠內部2025 , 早 於 北 宋 年 間 已 遷 到 上 水 一 帶 定 居 。 上 水 廖 萬 石 堂 被 列 為 法 定 古 的 廖 萬 石 堂 , 是 上 水 廖 氏 家 族 的 祠 堂 。 該 族 人 於 元 代 已 移 居 上 水 , 及 至 明 萬 曆 年 間 建 立 圍 村 , 後 來 更 建 立 墟 市 — — 石 湖 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