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如一張貨單、一封家書、一份報章裏的廣告,大如加州昌後堂的運柩錄和香港繼善堂的徵信錄(它門反映了這兩個番禺人的組織怎樣合作將客死異鄉的先友骨骸,遠隔重洋,排除萬難,運回唐山,原籍安葬的可歌可泣的善舉)。 每一件大的、小的資料,都是一條可以打開窗戶的鑰匙,讓我看到新大陸。 1999 年,我獲得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撥款研究「香港與華人出洋」的計劃。 唯有每到一個地方時,便拼命地翻看資料,拼命地抄寫,分秒必爭,我往往感到透不過氣來。 小如一張貨單、一封家書、一份報章裏的廣告,大如加州昌後堂的運柩錄和香港繼善堂的徵信錄(它門反映了這兩個番禺人的組織怎樣合作將客死異鄉的先友骨骸,遠隔重洋,排除萬難,運回唐山,原籍安葬的可歌可泣的善舉 )。
香港新聞網7月9日電 萬眾期待的香港書展將於7月20至7月26日在灣仔會展舉行,年度主題為“歷史文化. 寫香港故事”點題,透過多元角度,介紹與主題有關的傑出作家及作品。 香港由舊日的小漁港,發展成今天的大都會,這座城市經歷了不少變遷 冼玉儀2025 。 今年書展有幸邀請到五位年度主題推薦作家,細說當中的故事。 冼玉儀教授作為其中之一位優秀作家,她將親身出席書展講座,與書迷分享四十年來研究香港史的心路歷程。
冼玉儀: 同鄉組織 協助梓里守望相助
20多年來,他一直鼓勵我的學術工作;我每一篇文章的初稿,他都很細心的審閱,除了指出錯處外,還提出積極的建議和尖銳的批評。 我的功夫也的確因為這樣的挑戰和磨煉,變得更扎實。 冼玉儀 冼玉儀 雖然他自己不是研究香港或移民歷史,但憑着精闢的歷史觀和深厚的研究經驗,令我的學術造詣得以提升。 冼玉清(1895年—1965年),別署碧琅玕館主,女,原籍廣東省南海縣西樵鎮,生於澳門,詩人、畫家、學者、廣東文獻專家,有「嶺南第一才女」、「千百年來嶺南巾幗無人能出其右」之美譽。 隨著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日漸普及,民間獨立創作的漫畫在網路上出現。
- 小如一張貨單、一封家書、一份報章裏的廣告,大如加州昌後堂的運柩錄和香港繼善堂的徵信錄(它門反映了這兩個番禺人的組織怎樣合作將客死異鄉的先友骨骸,遠隔重洋,排除萬難,運回唐山,原籍安葬的可歌可泣的善舉)。
- 為東亞撰寫百年行史的港大歷史學者冼玉儀史海鈎沉,揭開東亞銀行上市日期「失蹤」之謎,披露東亞早年參股航空餐飲公司的「異常」行徑,折射出銀行始終貫徹「為祖國策富強」的成立初衷,對東亞日後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
- 由於華人對處理喪葬事務非常重視,香港早期的同鄉組織多與清明重陽掃墓、祭祀、拜神等有關,眾多商會亦由1909年起應運而生。
- 香港是東方和西方飲食文化交匯的地方,因此飲食文化亦揉合了中菜(主要為粵菜及客家菜)和西餐,加上多國菜式均可在香港找到,因此被譽為「美食天堂」。
-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国共内战之后,各地难民涌入香港,但根据当年的人口普查,仍然是粤语人口占大多数。
- 而播映場地方面,早於20世紀初香港已有電影院,早期集中在中环一带,后来慢慢扩展到市区各地。
港鐵是香港主要的運輸工具之一,因此其文化與香港社會息息相關。 由於兩鐵合併前的地鐵和九鐵都已經有一定的歷史,因此香港市民會以兩鐵合併前鐵路系統、路綫及車站的舊稱來稱呼它們,例如以「九廣鐵路」稱呼從前由九鐵營運的港鐵路線、以「(電氣化)火車」或「東鐵」稱呼現在的東鐵綫,和以「旺角火車站」稱呼現在的旺角東站。 此外港鐵提供優惠吸引乘客乘坐由港鐵營運的路線,及繼承了由前地鐵公司成立的「地鐵友禮會 MTR Club」(兩鐵合併成港鐵後中文名稱改為「港鐵友禮會」,英文名稱維持不變)。
冼玉儀: 研港歷史為後人鋪路 冼玉儀享受鑑古閱今
華人出洋漸漸成為新的研究領域,內容愈來愈豐富。 冼玉儀 我慶幸可以將以前分別探索過而似乎毫無聯繫的概念和內容連結起來:例如父權制和保護婦女的問題、香港中文報紙的演變、殖民地的統治模式、慈善活動、同鄉組織等研究,放在一塊看,融會貫通,再加以發揮,可以拼出嶄新的圖象。 冼玉儀 最重要的是,我領會到,香港不單是一個世界性的貨物轉口港,更是一個「人」的轉口港;又領會到香港作為移民樞紐的歷史地位,更領會到人的穿梭往來對香港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深遠影響。
不過她指出,當時的「交易所」規模可能很細小,更早過「四會」成立之前。 此外,最初創設東亞的十名股東亦甚少轉讓股份,故此掛牌日期應在1923年之前,是香港最早掛牌買賣的銀行之一。 [12] 谷淑美:〈文化、身份與政治〉,載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2002年,頁362。 最重要的,當然最要感謝執行翻譯工作的林立偉先生。 他下了很大的功夫,把這10多萬字的原著,在短時間內,準確地翻譯成中文本,還不時指出原文裏寫得不清楚的地方,讓我有機會澄清及改正。 特別要提的是摯友柯文(Paul Cohen)教授。
冼玉儀: 教育服務
據丁新豹所述,當時在港華人「流動性強,而且一般在積累了若干財富後,便買棹回鄉,對香港並不留戀,故此他們對於政治漠不關心,除了賺錢,甚麼也不理會,對香港更談不上有歸屬感」[3]。 由是觀之,當時在港生活的人,不論華人抑或洋人,的確未有形成「香港人」身份這一意識。 直至1960、1970年代,殖民地政府在港的施政取態開始改變,大力推動社會福利、教育等方面的政策。 而在1960年代中期,香港孕育出一批如冼玉儀所說,「生於斯、長於斯的,沒有濃厚“故鄉”觀念的一代」[4],漸漸開始形成「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是故本文將從歷史角度分析香港殖民地體制的社會發展,從而探討在香港生活的人何以由戰前的「過客」心態,逐漸演變至形成「香港人」的本土身份認同。
連粵劇戲班的演員都是由香港出發,橫渡太平洋來娛樂他們。 從三藩市返唐山的船則載着麪粉、花旗蔘、水銀、金磚、金沙、金元和最受中國人歡迎的墨西哥銀元。 當然這種出入口貿易不是單由華人經營,在很多層面,都有不同國籍的人參與其中;但華人的消費模式和營商模式大大影響了香港和加州之間的船務和貿易,還促進了各式各樣網絡的出現。 但我們更需要意會到,他們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恐懼、有慾望、有虛榮、有惻隱之心、要面對生老病死的芸芸眾生。 陳國基表示,香港和江蘇省一直往來頻繁,淵源深遠,人緣相親,在多個領域開展緊密合作,惠及兩地人民。 他感謝香港地方志中心連同江蘇省和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合辦這次活動,推動蘇港文化交流更上一層樓,期待兩地不斷深化合作,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冼玉儀: 香港和境內境外各地之間,建立了數不盡的聯繫和網絡,千絲萬縷。不能不承認,香港和華人出洋的歷史是中國近代史和世界史的重要一環。
總括而言,戰前在香港生活的人之所有普遍抱著「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的過客心態,是因為當時香港是一個「移民社會」,大部分人口從國內、外地而來,並非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以至1950年代,香港演變為一個「難民社會」,不少人由國內逃難而來。 而當時殖民地政府對香港施政較為消極,又不願干預在港華人的生活模式,是故香港由戰前直至1960、1970年代前,大部分人都比較是抱著「過客」的心態去生活。 中歐混血兒作家韓素音在《生活》(1959)曾經撰寫一篇題為〈香港的十年奇蹟〉文章,當中首次以「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1]描述香港的狀況。 曉治受其啟發而命名的著作《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香港及其多種面貌》(1976),當中曾作過如此描述:「我們幾乎不可能說服到香港政府或建制分子去討論這個地方的未來。因為香港是着眼於當下的城市—五年歸本的投資城市」[2]。 可以想像,當年在香港生活的人,普遍並未將香港視為永久居住地,而是抱着過客的心態在這片土地上過活。
冼玉儀: 穿梭太平洋︰金山夢、華人出洋與香港的形成 冼玉儀
除此之外,香港其他少數族裔都會使用其故鄉的語言與同一個族群的人交流或者以英語作為交際語。 1980年代初,香港出現了移民潮,在坊間,「移民」突然成為了熱門話題,學術界也如是。 香港大學地理系的Ron Skeldon教授和社會學系黃紹倫教授等進行了一系列的移民研究計劃,其中的項目是出版一本名為Emigration from Hong Kong的書。 我負責的部分是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移民情況,分兩章報道。 我參考了很多政府的檔案記錄,整理了大量來往乘客的數據。
冼玉儀: 建築及保育
丁新豹:〈歷史的轉折:殖民體系的建立和演進〉,載王賡武編:《香港史新編》(上冊),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頁59至130。 当舞台上《保卫黄河》创作完成的那一瞬间,台上、台下同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跨越了时空界限,将舞台上下置于同一片天地,把观众带回到革命年代,深切领悟冼星海为人民谱曲的伟大情怀。 舞剧尾声响起《保卫黄河》的旋律,又把观众拉回今天,提示大家无论何时何地,都应牢记为国而战、为民而歌的中华民族精神,坚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理想信念。 将《黄河大合唱》作为第二幕的主要内容,既符合观众对冼星海题材创作的期待,也成就了作品中角色的红色形象。 作品用舞蹈艺术重现冼星海的人生轨迹,剧中选取了其代表音乐作品中的主题元素,来表现冼星海生平中在巴黎、上海、延安、莫斯科等地经历的转折性事件。 还借助我国民间号子的特征,表现出强烈的力量感,如第一幕多处将极具顿挫感的节奏与劳动号子的音调结合,刻画冼星海期待借巴黎之行实现音乐梦的急切心情。
冼玉儀: 澳門事
故當時的香港是一個「華洋雜處」之地:香港既非一個單一民族,也無紮根此地之人,因此有謂香港是一個「移民社會」[6]。 而從歷史的實況審視,《南京條約》(1842)、《北京條約》(1860)及《展拓香港界址專條》(1898)這三條影響香港「疆界」的條約,其實簽訂日期相距甚遠。 對早期在港生活的人來說,香港(島)、九龍半島、新九龍及新界或許是頗為割裂的範圍。 冼玉儀2025 因此可以想像當時實在難以形成今天我們所理解的「香港」這一整體意識,更遑論發展出「香港人」這身份認同。
冼玉儀: 資料庫
老實說,我對數字是充滿恐懼的,不過為了完成這個項目,唯有硬着頭皮,拚命的堆砌,沒想到竟然成功建構出重要的數據庫。 1980 年代初,香港出現了移民潮,在坊間,「移民」突然成為了熱門話題,學術界也如是。 香港大學地理系的 Ron Skeldon 教授和社會學系黃紹倫教授等進行了一系列的移民研究計劃,其中的項目是出版一本名為Emigration from Hong Kong 的書。
冼玉儀: 【專訪】研港歷史為後人鋪路 冼玉儀享受鑑古閱今
此外,本院管理多所極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包括多座被列為法定古蹟的東華三院文物館、大口環東華義莊、油麻地天后古廟、政府大球場旁的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及荷里活道的文武廟,更適時為建築物安排修復與保養工程,承傳香港歷史文化。 社會服務東華三院共有232個社會服務單位,包括67個安老服務單位、82個青少年及家庭服務單位、53個復康服務單位、30個社會企業及社會創新服務單位,為家庭、兒童及青少年、長者及殘疾人士提供多元化的福利服務,以求達至「優質照顧,全人發展」的服務目標。 東華三院共有42個醫療衞生服務單位,提供中西醫藥服務、健康普查服務及長者健康服務,當中包括本院董事局透過醫院管治委員會積極參與管理的5家醫院,即東華醫院、廣華醫院、東華東院、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及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 【大公報訊】記者黃裕慶報道:東亞銀行(00023)在本地持續經營無間斷,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在本地主流銀行之中,堪稱唯一一家仍能維持獨立運作的本地銀行。 為東亞撰寫百年行史的港大歷史學者冼玉儀史海鈎沉,揭開東亞銀行上市日期「失蹤」之謎,披露東亞早年參股航空餐飲公司的「異常」行徑,折射出銀行始終貫徹「為祖國策富強」的成立初衷,對東亞日後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 谷淑美:〈文化、身份與政治〉,載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344至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