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以前是嬰幼兒腦部細胞發展的最快速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給予及時的補救,就可確保他未來的發展;因此0~3歲可以說是早期療育的黃金關鍵期,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早期發現及早期介入。 當孩子不只出現一個面向的遲緩,則稱為「整體發展遲緩」(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 GDD)。 整體發展遲緩的孩子,除了在缺乏動作的技巧,在認知、語言和社交等方面,也大幅落後其他同齡孩童。
- 當中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形容小朋友正在做的動作,例如:「你推玩具車給媽媽,媽媽會覺得很開心。」簡單的言語便可以增加與小朋友的溝通。
- 每個發展遲緩的兒童表現也不同,可能影響一個或多個發展範疇。
- 腦部發育是幼兒成長的關鍵,當中因為先天或後天因素,例如遺傳、疾病、生活習慣或教育方式不當等,均有可能影響孩子發展遲緩。
- 雖然家人偏向縱容及屈就,但不同意家庭環境為導致學童問題的主因。
- 熟悉特殊教育知能,能透過教育診斷,安排適合孩子發展及學習需要的教材,透過彈性、多元的教學策略,協助孩子在各領域上的學習。
- 如果還沒學會基礎的站穩腳步,就想讓孩子跑跑跳跳地跟別人玩耍,揠苗助長,反而什麼也學不好,甚至壞了親子關係。
雖然很難找到主要病因,但初步可先從「先天」與「後天」的角度切入,嘗試歸納出可能造成發展遲緩的種種因素。 三年新冠疫情結束,全球貿易未如預期復甦,反而陷入通膨加劇及成長遲緩的泥淖;對台灣這樣的出口導向國家而言,更是如臨深淵。 整體發展遲緩 整體發展遲緩2025 台灣上半年出口年減十八%,進口年減廿%,在四小龍跌幅最深。
整體發展遲緩: 孩子的「發展里程碑」
因此父母不應過分自責,應正面尋求醫生意見,及早處理。 適切的訓練和教育能夠預防情況惡化,幫助兒童發展出最佳的潛能。 整體發展遲緩 兒童發展受到遺傳、環境、成長與學習四大因素交互影響。 至於多種急性或慢性的腦部病變,都會影響腦壓上升、頭痛、痙攣、四肢運動失調和感官改變等,增加引發包括腦性麻痹、智能障礙、癲癇、聽覺和視覺障礙等多種問題,形成不同程度的發展遲緩。 按著明仔成長發展需求方面,計劃送贈一些適齡玩具,如公仔套裝有助明仔訓練溝通及社交技巧、顏色分類玩具訓練解難能力等,還能作為大小肌肉發展等練習。
在這裡,發展里程碑提供的只是一個普遍的想法,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多或少都該出現這些可預期的變化。 畢竟,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活動,如走路上學、抄筆記、跟同學玩樂等,都建立在這些里程碑的基礎之上。 根據衛生福利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統計,在 2019 年,臺灣接受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的個案通報數為 26,471 人。 其中,男性佔 69.50%,女性則為 30.50%,性別比例懸殊。 另外,以個案年齡分析發現,「2 歲~未滿 3 歲」的人數最多,其次為「4 歲~未滿 5 歲」,最少為「3 歲~未滿4歲」。
整體發展遲緩: 我的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常見遲緩面向又有哪些?5 大重點一次搞懂
兒童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有既定的先後次序,也有個別的差異,早期發展是後期發展的基礎。 可引致發展遲緩的疾病非常多,例如感染性疾病可能導致神經系統受損而影響生長發育。 相關先天性感染包括梅毒、人類免疫不全病毒、腸病毒和德國麻疹等。 在懷孕期間受到感染,嬰兒較易有腦部病變,例如水腦症、小腦症等。 後天的感染如細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等,都可增加出現水腦、腦積水等問題,影響神經系統,以及令發展遲緩而出現學習及認知異常。 整體發展遲緩2025 家長懷疑子女有發展遲緩,往往由一些小事開始發現,例如說話總是口齒不清、理解能力低、身體平衡力差而容易跌倒等,但醫生不建議家長單憑症狀去肯定子女是否有相關問題,應由專業醫療人員進行有系統性的檢測來作定論。
由於照顧者未能有效訓練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控制他的行為表現,學童的行為問題不斷惡化,妨礙他融入羣體生活及投入課堂活動,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學童亦不斷積累挫敗及沮喪的情緒,很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例如身體不適、生活環境轉變或嚴厲語氣的說話會觸發他的情緒,而侵略行為便是他發洩情緒的直接途徑。 在語言方面,他開始能夠以短句表達自己的需要,但說話內容仍欠缺社交溝通的功能。 他在校內及家中仍有情緒不穩及侵略性的表現,隨着肌能的發展,他對其他同輩的「殺傷力」也有所增加。 在觀察他的日常生活,學童的照顧者發現他的情緒表現與環境刺激有密切關係,特別是嘈雜的環境下,他會離羣及情緒不穩。
整體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常見的風險因子
他對學童的情況持積極態度,思考及表達能力強,亦願意與專業人士合作。 雖然他對學童的訓練情況理解不足,對學童的進展卻有正確了解。 面談主要環繞學童在校內的表現及家校合作的問題,在描述與學校職員交往的過程中,學童父母表達頗多不滿的情緒,他們曾懷疑學童遭受同輩欺凌及老師體罰,並曾為此與校方交涉,但最後決定不作追究。 踏入學齡階段,他們可能有機會出現溝通困難、學習問題、甚至情緒和行為問題等。 他們可能會被診斷患上其他發展障礙,例如讀寫障礙、動作協調障礙、發展性語言障礙或智力障礙等。 童母坦白承認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採取逃避及放棄態度,當學童在家中發脾氣時,她會將自己隔離在房間直至孩子冷靜為止。
每一位孩子當他的生命形成之後,就不斷的在改變及成熟,這樣的現象,就叫做「發展」。 孩子的發展,主要分生理及心理兩方面,即身體的生長及心智的發展。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速率在孩子出生前(胎兒時期)是最為快速的。 整體發展遲緩2025 出生之後,自出生到二歲是快速的生長期,二歲之後至青春期前,生長速率會逐漸減緩。
整體發展遲緩: 「自閉症譜系障礙」
例如,孩子的發展會先從簡單的抬頭、上身的控制,以至到學習複雜的走、跑、跳、書寫等等,循著的都是一個規律,並且在不斷的改變與成熟。 既然同齡互動玩耍對孩子社交及語言發展有很大的作用,期望疫情慢慢減退的時候,當主題公園車水馬龍,餐廳門庭如巿,公共交通人來人往,還望孩子的遊樂設施能早日重開,全面復課指日可待。 近年來,被診斷患上自閉症傾向的小朋友數目越來越多。 「自閉症譜系障礙」Aus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對整個羣組的描述更為貼切,當中涵蓋一系列的發展障礙,包含自閉症傾向、自閉症、非典型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及亞氏保加症的患者。 造成孩子發展遲緩的源頭普遍不明,但仍有幾項風險因子可以借鏡。 首先是遺傳因素,如唐氏症(Down Syndrome)和染色體易脆症(Fragile X syndrome)。
整體發展遲緩: 成長里程碑 —— 發展遲緩多面睇
定 義:在這方面,許多家長多半關注孩子在用字、構句上的正確性。 事實上,所謂語言能力,除了把話說對,在對的時機點給予適當的回應(如:我有聽到了)、懂得提出要求(如:想要吃麥O勞),或是在口語表達上有正確的高低起伏,也都是語言能力的一環,也同樣會影響孩子在校園裡與老師和同學的互動情形。 事實上,每個孩子有他自己發展的節奏,很難用一套標準,判斷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學會某種特定的技能。
整體發展遲緩: 家長園地
這些服務,需經由兒科專科醫生或心理學家詳細評估後轉介輪候。 整體發展遲緩 從學童不同照顧者填寫的行為量表分析,學童在溝通、社交、行為表現及感知反應方面均有自閉傾向的表現,較多的症狀表現包括不善表情、重複說話、離羣獨處、玩法不當、未能安頓、抗拒改變、有侵略行為和尋找自我刺激。 身體感知異常反應方面,根據綜合問卷及行為觀察的結果,學童的行為模式表現屬於中等程度的自閉症,與兒童精神科醫生的診斷一致。 由於受到症狀的影響,學童在語言及社交方面都有明顯的障礙。 在溝通能力不足情況下,學童未能有效表達個人的需要,因而有頗大的挫敗感及焦慮情緒,而他對中心的規則的認識也很模糊。
整體發展遲緩: 照顧者支援:訓練課程及參考書籍
在衞生署轄下的家庭健康服務網頁上,有提供有關發展里程碑及發展警號的資訊。 假如在定期評估時,醫生對小朋友某方面的發展進度有所懷疑,便會將個案轉介到發展評估中心作出詳細檢查。 亞洲人十分重視下一代幼兒期的智力發展,古語有云:三歲定八十,今也有「贏在起跑線上」之說。
整體發展遲緩: 認知(cognition)
例如幼兒及兒童時期染病、中毒(環境中的毒素,如鉛或水銀)、腦炎或腦部創傷等。 此外,外界環境例如父母工作忙碌、幼兒缺乏適當的社交或語言刺激,這些因素也有機會影響兒童的發展。 綜合學童在不同環境的表現分析,在設有清晰規範及教學程序的個別訓練環境下,他的表現理想。 相對而言,他在羣體生活的表現頗不穩定,學校環境的刺激及羣體生活的要求過於他所能應付的,使他漸漸對學校環境抗拒,其侵略行為會按個人活躍的特質及自我保護的功能而不斷增強,形成惡性循環。 由於情緒失控及表達能力欠佳,如照顧者人手不足,學童的行為將很難處理。
整體發展遲緩: 透過計劃認識更多同路人 得到情緒支援和實際協助
在校內表現方面,他大致能跟從常規及沒有滋擾的表現,能透過模仿老師及同輩學習唱遊的動作,他在大組活動時能安坐約十分鐘,其後便開始坐立不定,偶爾會模仿其他同學無意識地觸碰在旁的同學,招致其他人的投訴,需要老師用提問引導他重新投入課堂活動。 他在家中也會間中發脾氣和有抗拒的表現,但情況並不嚴重。 整體發展遲緩2025 學童在兩歲四個月時在體能及智力測驗中心被醫生診斷為發展遲緩,評估報告中亦提及學童脾氣暴躁。 整體發展遲緩2025 學童於兩歲九個月時開始接受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個別訓練及語言治療,三歲時入讀幼稚園普通班,在校內經常有侵略表現及滋擾行為,校長及老師懷疑他有過度活躍症傾向,學童後來經校方安排轉介往兒童精神科門診接受治療。 雖然有關幼兒教育的研究及理論不斷發展,但在仍未能就教學模式以致處理突發情況方面達致共識,同工需要按本身的經驗及價值觀作出判斷。
整體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
兒童發展一般分為幾個大範疇;大肌肉(身體的平衡及移動),小肌肉(手部的活動及靈活能力,手眼協調),言語能力(包括理解及表達),社交及溝通能力,自理能力,認知能力,視覺及聽覺發展。 腦部發育是幼兒成長的關鍵,當中因為先天或後天因素,例如遺傳、疾病、生活習慣或教育方式不當等,均有可能影響孩子發展遲緩。 家長如有懷疑,應盡早趕及於三歲前給孩子進行全面相關檢查,以便接受治療,須知道年齡愈大,過了腦部發育黃金期,改善的難度將愈高。 2歲的明仔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在1歲3個月左右被診斷為整體發展遲緩,更一度被懷疑患有自閉症。 童父的談吐與商人的工作角色一致,能清楚表達個人想法,且對討論的話題有適當的回應。
整體發展遲緩: 兒童為本的教育方式 增加與孩子的溝通
假若寶寶9個月仍未懂得翻身、歲半仍未懂得說單字、走路,算不算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泛指未滿6歲的兒童,在認知、生理、語言、溝通發展、心理社交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與同齡兒童比較,出現單項或多方面的明顯落後或異常。 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各個範疇有不同的發展,也稱為發展里程碑。 兒童可於個別範疇出現遲緩 (例如大肌肉/ 小肌肉/ 語言發展遲緩) ,或多於一個範疇出現遲緩 (稱為整體性發展遲緩) 。
整體發展遲緩: 兒童訓練小組
面對日常工作的各項問題時,特別是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或兩難局面時,同工、家長和學校方面需要良好的溝通。 本文嘗試從幼兒中心的學童嚴重行為問題方面,分享面對兩難局面的經驗。 學童在這期間的表現頗不穩定,明顯的進步是社交的主動性及語言表達的能力,整體發展落後約九個月,而語言及社交能力則接近三歲水平,能夠說出完整的句子。
整體發展遲緩: 兒童發展障礙
如果你發現,孩子平時走路的步伐怪怪的、在學校上課總是不專心、常常喊累或作業寫不完,而且嘗試過各種教育與調整方式,都無法起到作用,並且發現他們無法跟上發展里程碑,建議您帶著孩子到全臺 22 縣市的「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行評估。 因此建議成人照顧幼兒時,每日不應抱太長時間,以防導致他們自由活動量太少,亦不應阻止幼兒爬行及探索新事物等。 社工建議媽媽以兒童為本的教育方式,包括每天預留10至15分鐘與兒子的親子互動和遊戲時間。 當中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形容小朋友正在做的動作,例如:「你推玩具車給媽媽,媽媽會覺得很開心。」簡單的言語便可以增加與小朋友的溝通。 熟悉特殊教育知能,能透過教育診斷,安排適合孩子發展及學習需要的教材,透過彈性、多元的教學策略,協助孩子在各領域上的學習。 專精於溝通技巧的發展,可以語意理解、詞彙運用、聽指令做動作、語言接受、表達能力及社交溝通能力的評估,並可依完整評估的結果瞭解孩子語言發展情形,依發展順序給予孩子合宜的教導練習。
不過,亦應注意絕不可以兒童單一段時期表現來定斷,因大部分孩子都可能在某個特定的階段出現發育遲緩,而亦只有出現綜合長時間或整體趨勢的發展遲緩徵狀,並配合各種客觀的專業指標檢定,才可被正式確診。 整體發展遲緩2025 整體發展遲緩2025 他們需要更廣泛的服務和支援,例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臨床心理學家及兒童精神科等。 ASD 的治療中心亦十分重視對家長的支援,包括管教模式、情緒支援以致家庭經濟上的支援。
所有小朋友在出生後,不論是在公營還是私營醫療機構跟進,除了注射疫苗外,都會定期為小朋友作出生長及發展的評估。 而有一群『慢飛天使』即是『發展遲緩兒』,他們雖然存在著功能的受限,但經過早期、即時和正確的復健,使其各方面功能都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最終落實人生價值,作為貢獻於社會的『正常人』而『回歸社會』。 在嬰幼兒時期,父母不容易看出自己的孩子與一般發展正常的嬰幼兒有甚麼明顯的差異,但仍有許多線索可以幫助父母及早察覺。 影 響:這些認知方面的遲緩,多半會影響孩子的課堂學習,嚴重者恐致學習困難,也難以與他人溝通和玩耍。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兒童健康手冊》中,就有提供詳細的「兒童發展連續圖」,根據「粗動作、細動作、語言及認知、身邊處理及社會性」四大面向,揭示0~6歲孩童的發展里程碑。 明仔媽媽在計劃中認識很多同路人,更透過通訊程式群組聯絡溝通,間中還會相約一起到遊戲室或公園玩,或互相幫忙照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