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社長山本悌二郎的「二峰」,來命名成二峰圳。 我跟桂英,怡吉又開始玩起自拍了,這次我特地換上有排灣族風格的背心,戴上華麗的琉璃珠還有頭巾,頭巾的功用其實是排灣族人跳舞或是農作時防止汗水流到臉上的,快門要按下時來義鄉部落發展協會總幹事曾秀玉(左一)加入的戰局,因此留下這張自拍照,很難想像總幹事的兒子已經讀高中了,而且長的像大樹一樣高壯。 其實參觀喜樂發發吾社區相當的方便,就是沿著道路直行,重要的景點就在沿途,途中會經過一座耶穌聖心教堂,簡約的造型,門楣用一個倒V字型來表現,上頭是十字架,底下掛著一座鐘,這裡是社區居民的信仰中心,做禮拜時會用廣播通知,採用廣播的方式,讓我想起了張君雅小妹妹的廣告,也給我感覺這樣的社區相當有凝聚力。 因著清澈的溪水,水質優良,歸功上游的原住民部落族人,對於土地環境的保護,二峰圳才能擁有豐沛的水源及清澈水質,灌溉滋潤下游整片土地。 悠悠忽忽,這個工程竟然過了一百年,都還深刻的影響當地人民的日常,並且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 這樣的創舉,除為後世興利外,宏觀整個部落發展,就是一個用古謠傳唱的「山村水國」,一個「水上人家」的生活簡史縮影。
- 只見二峰圳的潺潺溪水,清澈見底,每到 6~8 月就能見到飛舞的台灣黃蝶,水裡的魚兒更是多種,但不太懂到底是什麼品種的魚,一旁的紅蜻蜓停留在葉面上的尖端停歇著。
- 「喜樂發發吾」為排灣族語,原意是泰來谷道在此陡坡向上,提醒族人備好體力之處。
- 根據屏東縣潮州戶政事務所統計,2022年底來義鄉戶數約2.3千戶,人口約7.4千人,鄉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村分別是南和村與義林村,2022年底兩村人口分別為1,424人與674人。
- 流經村落的明渠,提岸兩旁種植山芋等作物,清澈見底的溪水,循著喜樂發發吾森林公園的古道,俯瞰南大武山下的二峰圳,彷彿聽見族人工作時輕唱的古謠聲,遙想這些努力親手建造嘉惠後代的地下水庫的族人們工作模樣,更能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
- 不可能的任務,但歷經了許久之工作天,也完美的結束了呢!
- 事實上停車場邊緣就有大地圖,只是我們剛停好車沒注意。
- 他驚訝的是為何我敢一人獨自爬山;我則是想他在此深山林中所為何來。
現場也有DIY等體驗活動,透過有趣的互動遊戲加深民眾生態保育觀念,也進一步的瞭解林務工作及防治入侵外來種的重要性,一同建構自然美麗的綠色家園環境;屏東林理處籲請民眾,持續共同防除外來入侵植物,打造無蔓森活淨土。 二峰圳既擁有環保生態的原則,也體現人類與自然共生的意義。 喜樂發發吾2025 為此,屏東縣文化處在2008年初公告,二峰圳從一號井到台糖萬隆機場分水工,這段總長3252公尺的圳路,為水利設施的文化景觀。 喜樂發發吾2025 屏東縣來義鄉古樓社區的入口處,以五年祭的刺球儀式作為社區意象,周圍黑色大理石石牆以石雕方式雕出五年祭儀式過程。
喜樂發發吾: 喜樂發發吾社區
來義鄉公所是來義鄉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鄉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 鄉長由全體鄉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來義鄉公所並置鄉政會議,為鄉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鄉長之下,設有5課2室等7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 喜樂發發吾 2009年4月21日,在來義鄉喜樂發發吾森林公園揭幕,由縣長曹啟鴻主持,奇美文化基金會顧問紀慶玟代表許文龍出席。
- 部落的民宅門牌或招牌多以百步蛇圖騰與原住民裝飾入畫。
- 在日治台灣時期,曾於台灣規劃二峰圳、力里溪水圳等多處灌溉及防水工程。
- 這次趁著「二峰伏流・屏東FLOW百年特展」來到屏東來義喜樂發發吾部落,認識二峰圳的前世今生,還可以在清澈水圳泡泡腳、漫步部落巷弄、屏東散策半日遊。
- 中國從事環保工作的夥伴與來義國小小朋友共同協力將腎蕨種下,過程莊嚴歡樂。
- 公園內排灣族傳統的石板屋、豐富色彩繽紛的石板畫及仿傳統穀倉,還有烤芋頭窯及涼亭等遊憩設施,在解說員的導覽下更能瞭解排灣族過去的傳統生活,以及部落族人如何協助日本人鳥居信平建造二峰圳的故事,公園入口處即由奇美集團董事長許文龍雕塑創作鳥居信平塑像,並座立於此,以玆紀念。
這間耶穌聖心堂正面以A字形鐘樓架著十字架,牆邊與頂面以石塊砌成。 瑪利亞像則置於石板屋內,以排灣傳統房舍的精神擺設。 喜樂發發吾2025 部落不大,就一個日字形的街道,不到百戶人家,有一所來義國小,除了本部落的孩子,再進去的中丹林、義林、來義的孩子,也都來這裡就讀。 因此,原住民災區的重建工作,應該恢復過去原住民管理山林的法則,包括生態的與文化的,延續祖先順服山林的智慧,才能讓重建完整,不至失根。
喜樂發發吾: 「你是我的眼」公益藝術創作聯展 藝術家X視障者跨界創作感動收藏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丹林村的喜樂發發森林公園,原是一片荒棄的林班地,後經全體社區居民的努力整頓下,將雜草叢生的荒地蛻變為賦有排灣族文化特色、而且呈現綠意盎然景象的公園地,並以排灣族語「喜樂發發」為名,帶有「團結合作、奮發向上」的期待。 公園內的登山步道,過去是部落居民往返部落、潮州及北大武山的主要通道,該古道以石板砌成,沿著步道的方向行走,途中可以欣賞到桃花心木、月桃樹、光臘樹、厚殼樹等珍貴樹群,順帶吸滿健康的芬多精;豐富的植物生態不免吸引各種鳥類、蝴蝶、昆蟲前來憩居,一路上又能同時享受接近野外生態的樂趣。 喜樂發發是一處融合人文與自然生態的森林公園,有時間,不妨安排一趟閒情之旅,來這裡欣賞排灣族石板雕刻、臺灣原生植樹、鳥類蝴蝶、遠古巨石等難得景致。 喜樂發發吾2025 社區名稱:屏東縣來義鄉喜樂發發吾社區發展協會 社區網址: 所在位置:屏東縣 來義鄉社區戶數:90戶戶社區人口數:400人經常參與社區工作人數:60人主要族群:排灣族發展重點:產業發展、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其他工作重點與發展困境:延續部落建設與各項設施予於整建修繕使之活化再利用。 發揚部落互助合作傳統精神,凝聚共識,發展部落特色,養成自治能力。
每一次伊拿還會從她的珍藏舊甕裡拿出來,一包一包的,不知道是什麼? 結果一問之下,伊拿說:[這就是樹豆,排灣族發音布ㄡ! 「好乾淨的水!」清澈見底的流水是這群大陸友人對二鋒圳的第一印象,忍不住誘惑,脫下鞋襪跳入水中,享受工作完後的清涼。 而這樣潔淨的親水空間,是部落工班自力營造的成果。
喜樂發發吾: 屏東旅遊網
這以前我有來過(屏東來義瀑布之鄉、萬金聖母堂),印象中有五層瀑布,最下面一層已經在路旁,簡直像是瀑布遊樂區。 但這次所見完全不一樣,從步道進入,不到一分鐘即來到無水的第三層瀑布,稱之為神鷹瀑布。 續走回喜樂發發吾森林公園前,看到有在賣飲料的原民朋友跟我問候,於是我又折回跟她買了一瓶青草茶。 貌似男主人跟我說,一個人去走後山步道,他也不太敢。
喜樂發發吾: 部落守護家園水 還二鋒圳以清澈
1912年,台灣總督府為防止林邊溪下游一帶耕地和村落遭洪水氾濫,在林邊溪最上游處建造防洪堤。 又為控制水源、改良土質,因此計畫了地下集水廊道工程。 鳥居信平(1883年1月6日-1946年2月11日),出生於日本靜岡縣周智郡上山梨村,水利工程師。
喜樂發發吾: 伏流水
水來五天停兩天的日子,民眾勒緊褲帶省水,大小水盆儲滿水,進入抗旱狀態。 水庫的便利,讓人忘了,其實從傳統的埤塘、地下水,到新興的雨污水回收再利用,還有許多供水方式。 我平素不吃雞屁股的,可是今日跟她買了兩串,順便問她第一進水塔何在。 她說過了來義大橋之後,是在工藝街的右邊,但還不到派出所,是在人家的農田內,附近有鐵工廠,應該會被擋到看不見。 於是我走過來義大橋,左轉路過二峰圳工藝村,我一直往左側河邊方向看,但屋舍擋住視野,家犬沿路狂吠,所以沒有發現,直到走到丹林瀑布群入口。
喜樂發發吾: 森林瀑布玩翻來義!一日漫遊小鎮超有趣
二峰圳百多年來不曾中斷過,持續以豐沛水量,灌溉屏東平原,讓屏東成為南台灣重要糧倉,曾以甘蔗種植聞名台灣,豐水期、枯水期都有水可用,枯水期的時候,河床看似水量稀少,但是伏流水其實很充沛,就像是一個「地下水庫」,隨時可以提取,讓屏東平原的人們安居樂業,生生不息。 由於屏東來義當地屬於砂礫地質,水下滲速度快,形成河床下的伏流水,透過自然重力的環保過濾,汲取乾淨的水源,二峰圳運用地質特性,興建成為「地下水庫」,構造相對簡單,也不需人工常態維護,而且集水過程中經過砂礫過濾,使得二峰圳的水質非常清澈。 今日是二峰圳百年紀念活動有現場表演的最後一天,雖然我們沒有特意要選有表演活動的日子來,但因為上回來只到分水工沒看到多少二峰圳的流水,總覺得這樣探索意猶未竟,於是本週繼續往二峰圳的源頭探去,這次目標是二峰圳溢流堰與喜樂發發吾森林公園。 考量再三,我還是走入古道了,登山口旁的「古拉拉烏古道」解說文字很有參考價值,主要是釐清了崑崙坳古道「古樓(新)-義林(雙溪口)」這一段的起訖點。
喜樂發發吾: 地下堰堤模型
1923 年啟用的二峰圳,撇開先天天氣因素,不管是枯水期或豐水期,都能保持完整的穩定供水。 喜樂發發吾2025 在 2008 年之時,二峰圳也被文建會登陸成為文化景觀資產。 於此,我又得知一個小祕密,原來在我們造訪喜樂發發吾社區之前,他們社區已經全員動員將社區打掃過一遍,街道還有溝渠全都煥然一新,總幹事說一定要呈現最乾淨的一面,髒亂會對不起客人,你說!
喜樂發發吾: 喜樂發發屋森林公園
她說,她的家族也是因為二峰圳的關係,才會從舊來義搬到喜樂發發吾。 二峰圳的灌溉水路,有三分之一的長度位於古樓村內,而最接近二峰圳出水口的村子,是丹林村的喜樂發發吾社區,這裡屬於丹林村第五鄰和第六鄰。 不過鏡頭一轉,在來義大橋上游不遠處,河床上有個大水坑,水坑斜坡的礫石間,流出源源不絕的清澈溪水,這就是所謂的伏流水。 五溝水圳路的清澈中遍佈水草,主要的水源來自大武山的伏流匯流形成,溪內魚類多樣性高,水生生態系統完整,是台灣僅存,而且溪流溝渠穿梭迂迴於保持良好的傳統客家庄間,是一處親水、觀察溪流生態理想的地點。 在石頭圍砌的集水廊道中遇見清澈的二峰圳,及豐富的溪流生態,順水而下看見經歷90年的水圳與人的互動,沿途風景則是不可錯過的原住民生活文化。 順水讓人暫時忘卻煩惱、憂愁,洗滌心靈,享受大自然的恩惠。
喜樂發發吾: 文化部
我猜這一段二峰圳可能正好在車道正下方被柏油路面覆蓋。 一出了古樓部落,可以看見右側林邊溪後,二峰圳明渠就現出在左側山壁邊緣。 文化處長吳明榮指出,二峰圳對農業灌溉與民生用水有極大貢獻,更是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典範,縣府於2008年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文化景觀,表彰這座集水廊道的歷史意義及重要性。
喜樂發發吾: 台南行腳626-二峰圳再探-側向溢流堰、喜樂發發吾森林公園(
在拜訪新來義部落之前,我們先到附近的喜樂發發吾社區,二者之間開車約十分鐘,喜樂發發吾是最近的一個舊部落,現在還是有很多排灣族族人住在這裡。 蔡英文說,相信大家都還記得去年台灣遭遇嚴竣的水情考驗,除紀念二峰圳百年,政府也會持續努力,加強各地水利建設的軔性,積極推動水資源的保育及永續發展,治水是百年大計,讓我們帶著前人的期許,繼續勤奮努力為下個百年的發展榮景來打拼。 每個周末,會由族人帶路,走入部落,以文化景觀導覽形式,認識二峰圳的前世今生;並設置環境劇場部分,連續𝟰個週末,共計8天,共𝟭𝟲個原民表演團隊,以古謠傳唱,阿卡貝拉,歌舞形式,在二峰圳戲水區,以及喜樂發發吾森林公園作演出。 學者和民間團體認為,像高屏大湖這種集中式的水資源開發方式,應該逐步被取代。
喜樂發發吾: 部落格統計
二峰伏流 喜樂發發吾 屏東FLOW 百年特展是不需要門票、免費參觀的活動,建議將車子停在來義國小停車場,走過來非常近。 活動的環境劇場也在喜樂發發吾森林公園演出,透過展演方式,觀賞古謠與原住民樂舞饗宴,感受與土地的連結。 喜樂發發吾社區所在位於大丹林族人來此山坡耕地時的上坡處,因此地名有「一直向上」之意;而「巴扎資夫岸」濕地,在排灣語裡為「湧泉之地」,都是原住民語言中有意義的名字。 「這就是迫切需要文化重建的原因,文化斷層實在太嚴重了。」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總幹事吳儷嬅說。
喜樂發發吾: 喜樂發發吾社區部落元素/蝶舞喜樂
也有可能高繞或沿山腳邊都不是(答案或許在1916年日治蕃地地形圖)。 屏東林管處表示,小花蔓澤蘭有「綠癌」之稱,其快速生長擴散的特性,嚴重危害本島生態多樣性,來義鄉喜樂發發森林公園、大梅溪生態示範區分別位處二峰圳上游及大梅溪流域;中寮山與藤枝林道則位處中低海拔山區,林相生態豐富完整。 這四個社區剛好 位於林邊溪的上游至下游間,也因為居住著不同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