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中文氏交待了70年代香港新水墨畫運動興起的背景和成因,然後分析作為導師的呂壽琨其畫論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諸如「根」(關乎精神陶冶之中國畫道)和「適」(意指個人選擇、考慮)等。 本書收編了作者與六位本地藝術家的訪談記錄,受訪者都在70年代投身視覺藝術創作和教育,包括靳埭強(1942−)、梁巨廷(1945−)、畢子融(1949−2019)、蔡仞姿(1949−)、呂振光(1956−)和江啟明(1932−)。 呂壽琨2025 前四位曾跟呂壽琨修習水墨畫,其親述經歷觸及呂氏教學的實質內容和細節,彌足珍貴;其餘兩位雖然和新水墨運動沒有直接關係,但他們的訪談對考察70至80年代的香港視覺藝術發展甚具價值。 本書名為《水墨畫講》,查「水墨畫」一詞的通用始於60、70年代,即呂壽琨活躍於香港藝壇期間;此前一般對以傳統媒材繪寫於紙或絹上的作品統稱為「中國畫」或「國畫」,前者在20世紀初開始為人使用,後者則於20年代出現。
為香港的海山勝景和都市風光寫生,成為了呂壽琨的習慣,也奠下其畫作基礎。 他在香港油蔴地小輪公司任職稽查員,得以日夕親炙山水,提供下筆素材。 《獅子山 己亥初冬》(1959)自景致最迷人的角度描畫這座九龍地標,《督轅六十一年十一月》(1961)則從山上俯瞰殖民政府的權力中心。
呂壽琨: 中國書法入門指南
畫紙上揮動數筆就被稱上「作品」,中間是「禪」的修煉,是對物體解構重組,意會流動,摸熟自然韻律而表達的。 很多畫抽象的大師,其實都有很深厚的傳統根基,呂壽琨亦不例外。 這位「新水墨先驅」出生於書香世家,家族於廣州經營古董書畫店,自幼受同樣是畫家的父親薰陶,亦曾跟隨國畫大師 – 黃賓虹短暫學畫,練就了深厚而扎實的國畫根基。 「他要向先賢學習筆墨,了解當時為何寫山水,在臨摹的過程有所得着,才能架構上去。」俞俏說。 因此,呂壽琨曾親自臨摹黃公望、黃賓虹、高克恭等名家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則在展覽第二部分「古今參悟之形」中欣賞到。
此手稿的出版見證了呂氏為教學付出的半生心志,全書可視為其開拓現代美術教育系統的雛型。 協會於1964年第三屆沙龍展後逐步解散,其成員於同年跟其他藝術家另組中元畫會。 中元畫會自此一直活躍至1971年,每年均舉辦聯展,展出的作品呈現西方藝術流派的影響,包括抽象表現主義、硬邊、普普、光學及攝影寫實主義等。 呂壽琨和中元畫會會員的關係亦師亦友,呂氏亦為他們的展覽發表推介文章。 王無邪憶述,呂氏於60年代漸趨成熟的抽象畫風或多或少影響過該會一些成員的創作。 王無邪於1958年12月和藝文界友人創立現代文學美術協會,並任首屆會長。
呂壽琨: 呂壽琨
元道畫會和一畫會相繼崛起後,呂氏仍繼續在中大和港大講學,為的是培養更多研究中國傳統畫道的人材。 1975年,他因突發心臟病不幸離世,遺下數十萬言文稿,當中有其撰於1973年的教學手稿,塵封三十多年後以《呂壽琨手稿》之名出版成書。 本書分為洋洋十七部,穿越中西、縱橫古今,主題大多與中國繪畫思想和流派有關,包括水墨畫的思想和技法訓練;甚至對中西哲學、政治、自然科學、電影等課題亦或詳或略地有所涉獵。
- 呂壽琨認為,在習畫時,不要緊跟老師的腳步,而是要展現自己的性情,探索及創造屬於自己的「形」。
- 其後譚氏在教授的初中美術課中,引入呂氏以點、線、面、體分析國畫元素的新教學法。
- 呂氏的終極目標是要將「水墨畫」的界限釐定為「使用水墨表現自我的一種繪畫」,換言之,即一種具有獨創表現的現代中國畫,以別於一般欠缺個人面目的傳統中國畫。
- 藝術館更取得呂壽琨60年代水墨畫課堂的珍貴錄音,在展廳播放精選聲帶,並以擴增實境(AR)互動裝置,讓觀眾探索呂壽琨筆下的「形」。
- 初來香港定居之時,呂壽琨在小輪公司擔任稽查員,每天觀察人來人往的繁忙渡輪、天人合一的海港,都令他深有感悟,把體會到的哲學、佛學都傾注在畫作之中。
- 本書以問答方式探究有關中國繪畫的議題,涵蓋面甚廣,包括古代學術和繪畫理念、山水畫技法、學習國畫的方法,乃至執筆、運墨、用紙等實際技巧;書末附有學員的習作供讀者概覽。
藏印:又文藏品 呂先生此畫寫的宋王臺是原址九龍灣西岸的聖山,是1956年所作。 工人正忙於切割巨岩和準備搬運工作;宋王臺後方的名勝珓杯石形態奇特,是日治時期爆破後的滿目瘡痍;珓杯石下列小屋以簡筆處理,浸入立體派幾何的造型;全幅賦色極為大膽,橘子的色調帶出夕陽黃昏之情境;題跋又提及「滄桑百變、盛衰興亡」。
呂壽琨: 風格及影響
呂氏在本書清楚指出,水墨畫原是中國畫的一個類別,並先後就「畫」、「水墨」和「水墨畫」等名詞有序地作扼要簡介,使讀者明瞭其意義和產生的時代背景。 重要的是,他刻意將「水墨畫」提升為一個跟「中國畫」和「國畫」地位相若的統稱,予之甚為廣闊的定義框架,更將其思想和精神劃分為傾向東方的和傾向西方的,並以開放的態度將非傳統物料及觀念,例如發光顏料、影印圖像和設計元素等,納入「水墨畫」旗下。 呂氏予「水墨畫」的定義可謂是從最基本的構成物質而言,畫家可按個人喜好,將中國本土或外洋顏料結合並應用於其水墨創作。 呂氏的終極目標是要將「水墨畫」的界限釐定為「使用水墨表現自我的一種繪畫」,換言之,即一種具有獨創表現的現代中國畫,以別於一般欠缺個人面目的傳統中國畫。 呂壽琨為香港新水墨運動先驅,60年代在本地藝壇大放異彩,對現代水墨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五十年代他開始「半抽象」的創作,以簡略的水墨造型和抽象化符記象徵香港獨有的「木屋」及「帆船」。 香港藝術館藏的一幀「普照」(一九五八)以雄渾率放的筆觸呈示抽象化畫面,畫幅中央以硃砂染畫放射式的意象,有如在頓悟中靈光閃爍,反映其日後糅合道釋哲理,獨創「禪畫」的端倪。 雖然臨摹作品並非呂壽琨創作的主線,但他在畫面上展現了很多對創作的所思所想,這些感悟經歷歲月沉澱,最終淬煉出呂氏最為著名的禪畫系列。
呂壽琨: 香港藝術館回顧水墨大師呂壽琨的尋禪之道
展覽以「萬物有形」開始,大師筆下的九龍避風塘、調景嶺及其他風景畫,都有大結構。 除了黃賓虹,他從小臨摹歷代大師傑作,包括明代八大山人、清代石濤等,不少評論認為,呂壽琨頗得八大山人神韻。 馬唯中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當代藝術部Ming Chu Hsu與Daniel Xu亞洲藝術副策展人,亦是前M+水墨策展人。 初來香港定居之時,呂壽琨在小輪公司擔任稽查員,每天觀察人來人往的繁忙渡輪、天人合一的海港,都令他深有感悟,把體會到的哲學、佛學都傾注在畫作之中。
呂壽琨: 臨摹——題跋言志
後來,他建立起自己的抽象風格,作品呈現出他在現代理念和禪宗思想兩者間找到的共通美學觀。 呂壽琨發展禪畫,可謂與其他戰後藝術家想尋找藝術的意義,從而追溯昔日的哲學傳統,以回應舉世的社會、政治和科技轉變不謀而合。 具體美術協會創辦人吉原治良以油畫革新古典日本禪畫,以一筆繪就的圓相來象徵開悟的畫。 雖然這些日本藝術家與呂壽琨可能並不知彼此的作品,卻不約而同地為抗衡西方文化宰制而探本溯源自己的文化。 呂壽琨 這些水墨風景表現的本土意識,遠比外銷英國市場的行貨畫濃烈;它們亦打破了以大陸名山為題材的傳統窠臼。
呂壽琨: 現代精神
香港藝術館明日起展出41幀本地已故水墨大師呂壽琨的館藏作品,以及11幀由中文大學文物館借出的藏品,讓觀眾認識這位現代水墨先行者的藝術創作歷程。 無獨有偶,曾被呂壽琨評論「將來必成大器」的學生靳埭強,經歷及想法與老師相似;同樣生於廣州,同樣來自藝術世家,自少熱愛繪畫,跟隨伯父靳微天學習素描與水彩畫,認為做畫家必須有個人風格。 一次參觀畫展時認識當時於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任教藝術設計課程的王無邪,因而喜歡上設計,及後成為成功的設計師。 沒有放棄成為畫家的靳埭強得知王無邪曾受學於呂壽琨,1967年便隨呂氏學畫。 俞俏介紹呂壽琨的寫生有具象細膩的如《天后誕》,俯畫漁船如鯽的盛况;也有不少如他口中所言「重組自然之形」,融入簡潔線條,呈現港灣的「S」形曲線,或是避風塘的幾何形狀。 觀眾可從同類題材的畫作,了解畫家怎樣經過思考和筆墨實驗過程,提煉出這樣的線條,「他令人一眼就望到所謂的氣韻,簡單的形已連繫到具體物象」。
呂壽琨: ways of seeing:新舊並存 臨摹與寫生 看懂呂壽琨
此時正逢香港的國際貿易和製造業崛起,香港政府陶養出有效率的社會,五湖四海的人士輻輳,並享有其時中國大陸和台灣民眾無法企及的社會自由。 [3]在這環境下,呂壽琨於水墨一門破格創新,採借歐美現代抽象概念,強調中國的審美和哲學。 呂壽琨 他對中國畫的革新掀起了1960年代的新水墨運動,為眾多香港畫家開闢了空間,對全球現代主義的發展貢獻涓滴。
呂壽琨: 美術 張欲琪
呂氏的創作和教學相輔相成,若說前者為他贏得香港現代水墨畫先驅之名,後者則讓他在本地的美術教育領域留下鮮明的時代烙印。 倘據此背景審視「新水墨畫運動」之興起,可見其在香港文化史上的特殊意義。 「絕對」、「個人」、「自由」和「獨立」實為呂壽琨形容一己價值觀和抱負之語。 呂壽琨 文中他力陳藝術不應受政治、社會和歷史教條束縛,而抽象藝術是個人持續表達自我的有力工具。 這些觀點部分來自他對藝術家社會角色的看法,也源於他對香港在亞洲地區獨特地位的理解。
呂壽琨: 走進「個體 · 源流 · 表現」
同場展出呂壽琨同儕和弟子、香港藝術家王無邪、吳耀忠、周綠雲、徐子雄、梁巨廷、畢子融和靳埭強的作品,呈現了呂壽琨在藝術教育及推動現代水墨藝術發展的貢獻。 當我們對其畢生創作歷程和作品細加研究,便會發覺他雖然力倡新水墨畫,但對傳統探索從未間斷,也在來港後受到香港山水風景的感染,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創作了大量寫生山水,以至後來轉向半抽象、抽象而創立獨樹一幟的「禪畫」繪畫新風。 他畢生的藝術道路可說是「傳統」、「寫生」、「抽象.禪畫」三軌並行,締造了「香港新水墨」新貌,比對大陸和台灣水墨畫的發展,更居風氣之先。
呂壽琨: 現代山水
該會提出「中國文化再造」口號,並定期出版刊物和舉辦展覽來拓展此信念。 次年呂壽琨獲王無邪邀請為名譽顧問,並協助該會分別於1960、1962和1964年策劃三屆《香港國際繪畫沙龍》,歷屆都有作品特約參展。 三屆沙龍展的入選作品大多為本地藝術家創作,也有來自台灣、韓國、星加坡、英國及法國的作品。 從《首屆香港國際繪畫沙龍》的圖錄中,讀者可一睹當年參展者的現代繪畫風格。 呂壽琨精研中國歷代繪畫和西方現代藝術理論,透過臨摹中西經典作品、山水寫生,以及筆墨和構圖新形式的實驗,創作出獨特的水墨新風。 「形」本源於天地萬物所呈現的物象,而藝術家的創造才能成就藝術上的「形」。
呂壽琨: 呂壽琨的破格水墨
「說到禪就很艱澀,呂壽琨自己都說,一說到禪便不可訴諸言語。」應如何理解禪畫? 呂壽琨臨摹學習西方畫作,在創作中注入東方哲學思想,同時亦以中國畫作概念來思考西方國家作品。 呂壽琨 呂壽琨 將留白為光的表達,大膽以文字段落表達「三段式」構圖,用水墨擦染的技巧,都呈現呂壽琨的筆墨功力和創新追求。 呂壽琨在「尋禪之旅」中更積極教學,推廣水墨畫、中西哲學和美學理論。
呂壽琨: 中國當代水墨
1975年,香港博物美術館改組為香港藝術館,同年主辦首屆《香港藝術雙年展》,並設立市政局藝術獎。 由第一屆雙年展到80年代多屆雙年展中,呂氏的追隨者屢獲大獎,從中印證了呂氏教學的豐碩成果,亦可見新水墨運動的薪火在其去世後仍傳承下去。 呂壽琨自視為復興中國繪畫藝術託命之人,對教學有極大熱忱和使命感,其素志之一是建立一套現代美術教育體系。
透過在海外展出作品和與國際友人交往,呂壽琨建立起一個國際抽象藝術的網絡。 這位巴黎畫派代表人物堅持在創作中展現自我個性,呂壽琨對此深有同感;對於趙氏技法精湛、情感深邃的抽象作品,他也讚歎不已,認為其表現出對中國水墨美學的深切領悟。 趙無極的油畫後來在首屆香港國際繪畫沙龍中代表了海外華人的抽象藝術探索。 高氏融會西方繪畫技巧,呂氏借鑒抽象表現主義,二人作品代表了由二十世紀初至中葉,兩個世代中國水墨畫家致力的兩種道路。
呂壽琨: 水墨大師呂壽琨的尋禪之道
香港藝術館揀選了七位呂壽琨學生朋友的作品,其中包括王無邪、梁巨廷、周綠雲等出色的水墨畫。 現代水墨畫在香港的長期發展,有賴另一位重要的領軍人物劉國松(1932−)。 劉氏於1971年從台灣來港任教中大藝術系,兩年後在系內創設首個現代水墨畫課程,並於同年在中大校外進修部開辦兩年制的「現代水墨畫」文憑課程。 此文憑課程先後舉辦了三屆,培養出許多現代水墨畫家,部分至今仍活躍藝壇。 本書編著者李君毅(1965−)為劉國松其中一位高足,畢業於中大藝術系。
「推介館藏」為一系列主題性精選書單,選材來自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 下列的書籍和材料來自由黎美蓮撰寫的 推介館藏書單《呂壽琨與新水墨美術教育》。 呂壽琨的藝術生命遊走於創作和教學兩個領域,二者為他帶來的成就可謂不分軒輊。 有鑑近年關於呂氏的論述多聚焦他的創作,涉及其教學之討論相對較少,故筆者嘗試從亞洲藝術文獻庫挑選以下一些重要的參考資料,並略作提示,冀能加深讀者了解呂氏在美術教育方面之理想及貢獻。
呂壽琨: 寫生——自在遊歷
對因共產主義席捲大陸而南渡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來說,此地為遠離政治風暴的避風港。 在官方藝術機構付之闕如的情況下[4],畫會和畫社如雨後春筍湧現,例如於1956年由嶺南派畫家創辦的丙申社,而呂壽琨正是該社最年輕的成員之一。 1966年,他辭去香港油蔴地小輪公司的職務,全身踏上了藝術生涯。 於香港大學建築系和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任教,主持水墨畫課程,從事培育新一代的藝術家。 其後他編寫的著作《國畫的研究》正式出版之後,影響了香港的藝壇,奠定他在美術理論界的地位。
呂壽琨: 藝術館辦水墨大師呂壽琨展
事實上,呂壽琨培育出無數風格別具特色的水墨畫家,其教學風格獨特,摒棄傳統的示範模式,而以生動、富感染力的講學,教授中西畫史、畫道、中國哲學等,以啟迪水墨創新精神。 尤其在西方文化當道、衝擊中國文化時,他鼓勵學生臨摹古典大師作品,希望他們從中思考及反省,再運用在創作中,建立自己創新的穩固根基。 呂壽琨那一輩的畫家接觸到很多西方藝術思潮,故不少人希望摒棄傳統,學習西方技法,由此謀求革新。 「但呂生是相反的,他一直強調學習中國傳統大師的繪畫,令到自身技法精進,堅持用水墨這個中國的創作媒介。」俞俏說。
其中表表者如王無邪、譚志成、韓志勳⋯⋯及其後的徐子雄、周綠雲、梁巨廷、靳埭強等[2],以及李氏畫苑的李維安、李靜雯都是呂壽琨的學生和追隨者。 1971年更榮獲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頒贈大英帝國勳章 MBE,是第一位獲此榮譽的香港畫家。 1971年更榮獲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頒贈大英帝國勳章 MBE,是第一位獲此榮譽的香港畫家。 自1950年代起,呂壽琨於主流中文報紙撰寫文章,闡述其藝術和理論創見;這些報紙亦發行海外,令其聲譽日隆。 他講授繪畫和藝術史,不分對象,新進藝術家與家庭主婦皆有,他也策劃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的國畫校外課程。 學生王無邪、周綠雲和夏碧泉等視其為忠於一己藝術信念又勇於創新的楷模,也是引領他們進入古典中國藝術堂奧的良師。
1955年後,呂壽琨的個人畫展和聯展遍及英國、美國、日本、澳洲、加拿大等地區。 呂壽琨2025 1962新開幕的香港大會堂博物美術館(即現在的香港藝術館)委任呂壽琨為名譽顧問。 呂壽琨2025 展覽分為「萬物有形」、「古今參悟之形」和「悟禪之形」三個展區,同場展出呂壽琨同儕和弟子、香港藝術家王無邪、吳耀忠、周綠雲、徐子雄、梁巨廷、畢子融和靳埭強的作品,呈現呂壽琨在藝術教育和推動現代水墨藝術發展的貢獻。
呂壽琨: 推介館藏 呂壽琨與新水墨美術教育
1948年呂家移居香港,滿腔熱忱的呂壽琨開始接觸西方藝術,並臨摹西方著名作品,融會貫通在自己的作品中,突破「山水」形體,希望藉此找到屬於自己的時代的精神。 1962年,大會堂博物美術館(1969年易名為香港博物美術館)成立,並主辦名為《今日的香港藝術》展覽,共有48位本地及居港的外藉藝術家參展;另有17位特約參展人,包括呂壽琨和王無邪。 1971年,香港博物美術館主辦了一個名稱相近的聯展,名為《今日香港藝術展》,並出版了三本分別以「水墨」、「繪畫」和「版畫及雕塑」為標題的場刊。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官方首次以「水墨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繪畫類別命名,反映此名稱當時已廣泛流行於本地畫壇。 參加是次展覽的水墨畫家共有六人,包括黃般若(1901−1968)、呂壽琨及其四位門生。
呂壽琨的獨特水墨美學和全景的運用,於本港藝術家所繪的香港風景畫中別樹一幟,有別於陳福善妙想天開的拼貼和水墨,和韓志勳印象派風格的油畫等。 呂壽琨 而禪畫也是水墨一種,在紙上灑水或潑淡墨,然後以濃墨重彩作畫,集其創作之大成,這種特殊圖式表現了他對中國筆墨與哲學的沉澱。 「這是呂生獨有的,他自己都說誰學都不行,因為那變成是copy。」她指至今日本、韓國、中國當代畫家均在探索禪,人們其實可以有一己的參悟及禪畫,「但必不能追隨呂生的腳步,要尋找自己的形」。 呂壽琨 而且,「禪」是一種感悟形式的統稱,「呂生都說自己不是在說禪,而是對生命的感悟」,因此欣賞之法並非拿着禪宗之說生搬硬套,而是感受呂壽琨所說的,「畫道在於表現人生修養存於筆墨間,以氣韻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