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的職員已立即作應變,轉用手動模式控制閘門開關,協助乘客上落,巴士服務不受影響。 汲取交匯處啟用數天的經驗,市建局團隊將在提升車站指示、深化宣傳工作及加強設施配套三方面,再作優化,進一步提升新交匯處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 團隊正研究在交匯處內,加設長者友善的指示標誌及資訊板,用字體較大和顏色對比鮮明的設計,展示各條巴士和小巴車站位置和路線詳情;我們亦將邀請區內服務長者的地區組織,協助我們審視交匯處的細部設計,再作優化。 在啟用日的早上,市建局周松崗主席特意來到新交匯處視察運作,聽取市民對這個新公共運輸設施的意見和使用體驗。 周主席說,大部分乘客都對新交匯處的反應正面,尤其欣賞室內冷氣候車室,不需像以往在露天車站受日曬雨淋之苦;而「人車分隔」的設計,亦可減少乘客吸入車輛廢氣,候車時就更為舒適。
第一代的裕民坊總站,設在裕民坊往同仁街方向路旁,即今日的的士站,當時裕民坊為雙向行車。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1982年7月24日,為解決觀塘(裕民坊)巴士總站的線路擁擠而啟用觀塘(月華街)巴士總站,五條巴士線遷到新巴士總站,及後有3條新線,19A取消、38延長,當時月華街總站為觀塘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此現象可引用一俗語「妹仔大過主人婆」。 至於設在地面層的小巴總站,佔地約9,000平方米,相等於原來區內各個臨時小巴站總面積的5倍。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公共小巴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將作兩層式設計,新巴士總站位於一樓,而地面層為小巴總站。 交匯處設有10個出入口,與協和街、物華街、康寧道和裕民坊四條地區主要街道連接;而這些出入口亦與商場內的24小時行人通道匯合,以方便來自秀茂坪、牛頭角等周邊地區的居民,進出運輸交匯處。 第2及第3發展區後來發展為住宅項目凱滙與裕民坊商場[7][3],而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則設於後者的基座[3],並於2021年4月2日上午5時半啓用,當日8條公車路線、12條專線小巴路線與9條紅色小巴路線均遷入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12]。
市建局、閘門和智能系統的供應商,會繼續監察閘門系統的運作,適時應變,維持候車區暢順運作。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觀塘(月華街)巴士總站於1982年7月24日啟用,終點站便由觀塘(裕民坊)遷往該處。 及至2009年,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正式上馬,因觀塘(月華街)巴士總站被納入首階段的重建範圍,本線便於同年8月9日起,遷回觀塘(裕民坊)巴士總站為終點站。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路線資料
(已於2018年4月28日完工並啟用)三重區公所也斥資1600萬元重新整頓。 裕民坊(英語:Yue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Man Square;YM²)是香港九龍觀塘的一座購物商場,名稱以商場所在地——觀塘地標裕民坊為名,是市區重建局歷來最大規模的重建項目——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的第二和第三期工程一部分。 由於這套人工智能閘門控制系統屬全港首創,系統在使用初期,其人工智能需要時間加強熟習巴士到站和離站的實際操作環境和學習掌握突發情況,持續偵測不同型號巴士的大小和外型、停泊時間和位置、並利用閘門附近市民的移動狀況判斷是否有乘客排隊,再綜合大數據以智能深度學習,自動調整各感應器的靈敏度和執行細節,優化閘門系統的可靠度和穩定性。
- 新巴士總站同時設置全港首個 「人工智能感應登車閘門控制系統」,感應器會確定巴士已停定於指定位置、引擎正在運作、車長在駕駛座位上、及巴士車門已開啟,候車區的閘門才會打開讓乘客上車,確保安全。
- 項目團隊不只提升巴士總站的規劃設計,亦致力加入更多智慧元素,推動智慧出行的發展。
- 三重區(臺灣話:Sam-tiông-khu[2]),舊稱「三重埔」,位於臺灣新北市西北部,淡水河西岸,屬於臺北都會區的衛星城市之一。
- 這套系統在使用初期,其人工智能不斷從巴士到站和離站的實際操作環境,以及突發情況,搜集數據,用作深度學習及分析,以調整各感應器的靈敏度和執行細節,優化閘門系統的可靠度和穩定性,在這段期間,現場職員會適時應變,有需要時以手動模式控制閘門,確保乘客能安全地上、下車。
- 局方亦已向運輸署提出於小巴總站內安裝充電設施及由運輸署負責管理及保養之方案。
- 接下來,我們將盡力推展第四、五發展區的清場計劃,協助仍未肯接受市建局特別現金津貼及額外搬遷方案的違例構築物佔用人,盡快遷出,加快觀塘更新的進程。
市建局同事也到市集向小販了解回遷復業情況,得悉他們在市集開幕首兩天,生意額與過去比較有1.5倍的升幅,平均每天有過千元的生意。 到「裕民市集」購物的,除熟客外,亦有區外顧客;而「裕民里」店舖的商戶,亦將於本月陸續開業經營,屆時,街坊亦會在「裕民里」內見到以往在裕民坊經營的民生小商戶,包括藥房、傢俬店、小食和果汁店等。 市建局將繼續以不同方式,協助這些回遷的小商戶和市集的小販,能在「裕民里」和「裕民市集」持續運營,希望他們的生意會愈做愈好。 在人工智能系統下,每道閘門已安裝具備四重偵測功能的巴士靠站感應器。 當司機將巴士駛至閘外的指定位置抵站,感應器會先偵測巴士是否已經停定;第二,偵測巴士引擎運轉的聲音,確認引擎保持運作;第三,感應器會確認車長留在巴士的駕駛座位上;第四,巴士車門已經開啟。 感應器只會在確認這四個情況後,才會打開登車閘門,並廣播訊息提示乘客登車。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三重崇德里&瑞德里簡易活動中心興建計畫
市集外設有一個下沉式廣場,設置了一個馬賽克藝術品和提供座位讓遊人休憩。 此外,商場獲5G網絡全面覆蓋,公眾也可透過高速Wi-Fi無綫上網服務,接收巴士訊息及瀏覽不同資訊。 商場並設有無障礙洗手間、升降機及視障人士引路徑等設施,並歡迎導盲犬進入。 新巴士總站將其候車月台改成環形設計,中間是巴士停泊處,而閘門後是乘客等候處,真正做到人車分隔,減低發生意外的機會,乘客也可在冷氣區候車,不用日曬雨淋。 為配合都市發展需要,及洪水平原管制區管制之解除,於解除禁限建後考量都市發展,配合變更都市計畫並附帶條件以市地重劃方式辦理開發,劃設充足的公共設施用地,加上三捷二快(捷運新莊線、捷運環狀線、桃園國際機場捷運線及環河快速道路、東西向快速道路)之優勢,結合二重疏洪道「疏洪生態廊道」、「疏洪生態保育區」之美麗景觀,打造水岸休憩新環境。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公共設施
觀塘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於4月2日已正式啟用,這個全港最大的有蓋公共運輸交匯處,匯聚了區內八條巴士線與21條小巴線,讓一眾乘搭巴士、小巴的市民可以無懼風雨,安心候車,亦大大紓緩了困擾裕民坊多年的交通擠塞情況。 這次大規模搬遷巴士和小巴線的安排,是區內公共運輸的一次重大優化和更新。 因此,市建局與政府部門商議後,選定4月2日復活節連同清明節長假期的第一天,作為搬遷的日子,希望在這連續數個非上班日,讓居民試用這個新運輸設施,為稍後使用新車站上班、上學作好準備。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三重區各級學校的未來發展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位於裕民坊商場基座,連接協和街、物華街、康寧道與裕民坊四條地區主要街道[3]。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分為兩層,其中上層為公車起訖站[4],車輛出入口設在物華街[5],而下層則為公共小巴與專線小巴站[4],車輛出入口設在協和街[6]。 兩部分均設通往物華街與協和街的行人出入口,而前者與後者亦分別設通往康寧道與裕民坊商場的行人出入口[5][6]。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佔地約1.67萬平方公尺[7],是全香港最大的有蓋轉運站[3],其公車起訖站部分呈矩形狀,中央部分設4條車坑[1][2],上下客區設於矩形四邊[3][4][8],而其小巴總站部分則呈五邊形狀,共設19條車坑[1][2]。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巴士總站採用「人車分隔」概念 小巴總站裝設智能通風裝置
新交匯處總面積達到1.5萬平方米,將是全港最大的有蓋公共運輸交匯處。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除了規模最大,這裏的乘車設施還結合多項創新和智慧元素,包括在巴士總站設置首個應用「人車分隔」概念的冷氣候車區,以及在小巴總站裝設智能通風裝置以加強鮮風等,為每日數以萬計乘搭巴士和小巴的乘客,提供更安全、舒適和優質的乘車及出行體驗。 公共運輸交匯處喺2021年4月2號啟用,同日有8條巴士線同埋21條專線小巴(即係綠van)同公共小巴(即係紅van)路線進駐[1] 。 新北市景觀處規劃設計課長張仕勳表示,將會推動改善碧華公園整體的環境,包括重整步道、新建意象、遷移修剪樹木等等、並增設兒童遊具、以及無障礙設施等等,讓碧華公園更為明亮整潔。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三重埔名稱由來
未來,市建局會繼續透過不同方式,包括傳統會面或電話傾談,以至在互聯網社交平台,與所有持份者緊密溝通,跟進不同意見,持續改善交匯處的服務水平。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2025 其中除前五座橋跨淡水河外,新北大橋與最後兩座跨二重疏洪道,重翠大橋為三重唯一跨大漢溪的橋梁。 蘆洲區境內因為沒有橋梁直接通往臺北市,所以前往臺北市必須經由三重區前往。 三重區在以往是著名的戲院與唱片音樂發展繁榮處之一,在1960至1980年代,唱片業的蕈集以及流行音樂的開發,連帶使得鄰近的學校學童獲得耳濡目染的機會。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運作暢順 啟用四天服務90萬人次
此總站於2021年4月2日清晨五時三十分起啟用,取代同日關閉的裕民坊臨時巴士總站、同仁街臨時小巴總站、裕民坊小巴總站、協和街小巴總站及觀塘道小巴總站。 在推廣工作方面,我們在遷站的首階段宣傳工作,以區內居民為主要對象。 隨著復活節和清明節長假期在今日結束,明日起預計有大量來自黃大仙、九龍城甚至更遠地區的居民,乘搭巴士到觀塘上班,並以新交匯處作為上落的車站。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商場
前仁愛圍公共運輸交匯處無法應付愈益繁重的公共運輸需要,附近道路不勝負荷,不時出現巴士及小巴爭路進入裕民坊的景象。 24小時服務的公共小巴路線於通宵時段暫停使用此總站,遷至牛頭角道近通明街交界開出。 三重地區從前因淡水河河口出口最窄處的獅子頭隘口天然屏障鳥踏石,一旦大雨或颱風一來,常會造成三重地區的嚴重水災,但淹水問題在二重疏洪道等水利設施完成後逐漸被改善,居民已經脫離淹水之苦。 三重區(臺灣話:Sam-tiông-khu[2]),舊稱「三重埔」,位於臺灣新北市西北部,淡水河西岸,屬於臺北都會區的衛星城市之一。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總站路線資料(專線小巴)
此外,項目團隊除了為小巴總站安裝標準的通風設備外,還與合作發展商的工程團隊一同發揮創新精神,因應交匯處依著觀塘市中心由物華街至裕民坊、從高至低而興建的地勢,研發能提升通風效果的系統,進一步加強車站內的空氣流動,讓站內的乘客及司機能有更舒適的環境。 我在上一篇網誌提到,位於觀塘重建項目第二、三發展區的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將於4月2 日啟用。 屆時,原本設於裕民坊和觀塘道的8條巴士線和21條小巴線,將遷至這個新的公共運輸設施接載乘客。 巴士總站的人工智能閘門控制系統累計配合約2,000班抵站和開出的巴士,控制閘門讓數以萬計的乘客順利上落車,系統的運作大致順暢。 在此期間,共有9宗涉及閘門操作未如理想的報告,包括巴士未在指定位置停定,閘門便打開;閘門在乘客登車或落車後未能適時關上等情況。
交匯處服務期間,市建局與區議員、地區組織和各公共交通營運商保持密切溝通,聽取持份者對這個新公共運輸設施的意見和使用體驗。 市民及公共交通營運商反應正面,對新巴士及小巴總站大大提升了的候車環境感到滿意,而交匯處的運作亦大致暢順,秩序良好。 位於裕民坊新商場內的公共運輸交匯處4月2日正式運作,商場內一樓的24小時全天候行人通道,已提前在3月30日啟用,以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原本設於裕民坊和觀塘道的8條巴士線和21條小巴線,正式遷入這個新的公共運輸設施接載乘客。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Yue Man Square Public Transport Interchange,城巴新巴地點代號為YMS)[1],位於九龍觀塘區觀塘市中心協和街33號凱滙(Grand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Central)基座,近裕民坊休憩公園、「裕民坊YM²」商場及裕民市集,為一室內公共運輸交匯處,上層為巴士總站,下層為小巴總站。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位於裕民坊商場內的地面及一樓,於2021年4月2日啟用。
待巴士和小巴線的尾班車於凌晨在舊站開出後,工作人員會臨時封閉舊站,並張貼搬遷告示和更新一些與交匯處相關的道路標誌;另一邊廂,工作人員將開通新交匯處的出入口,並在周邊道路安裝相關道路標記和實施改道措施等,務求交接工作可通宵完成,使新交匯處在4月2日清晨開始運作,以便新站的頭班車於5時30分準時開出。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英文:Yue Man Square Public Transport Interchange )係香港首個雙層嘅大型室內公共運輸交匯處,位於九龍東觀塘區觀塘協和街裕民坊商場地下同一樓,凱滙第1至5座基座,鄰近裕民坊休憩公園同裕民市集。 巴士公司、專線小巴及公共小巴營辦商將會在車廂內及車站張貼通告,通知乘客有關的服務安排。 市民可致電1823電話中心、瀏覽運輸署網頁或利用運輸署「香港出行易」流動應用程式,以獲取公共運輸服務資訊。 現公布位於觀塘市中心的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將於2021年4月2日(星期五)上午5時30分起啟用,以代替現時位於觀塘裕民坊、同仁街及附近一帶的巴士及小巴總站。 又正好位於大臺北地區的偏中心位置,加上三重區四周有九座橋梁,其中六座聯外,又被稱作如九爪章魚般的交通要地。
它將21條分散在觀塘道、裕民坊、同仁街和協和街的專線小巴和紅色公共小巴線集合在一處,方便乘客在同一地方選擇合適的小巴線前往目的地。 在地面層的小巴總站,佔地約9,000平方米,相等於原本區內各個臨時小巴站總面積的5倍。 並將21條分散在觀塘道、裕民坊、同仁街和協和街的專線小巴和紅色公共小巴線集合在同一處,以方便乘客在同一地方選擇合適的小巴線前往目的地。
前清時期,整個臺北盆地對外連繫,都是倚賴淡水河及其支流所形成的水運系統,當時從中國來的大帆船可直達新莊。 由新莊登陸的閩粵移民,逐步往北拓墾,並以傳統對河岸沙洲平原的慣稱「埔」命名。 第一個平原稱為「頭重埔」(屬新莊區),今稱「頭前」;第二個平原稱為「二重埔」(屬三重區),今略稱「二重」;第三個平原即為「三重埔」,略稱三重。 「地積比轉移先導計劃」將以城規會的規劃申請為框架,發展商收購區內的兩組舊樓地盤後,將透過向城規會申請,將地積比由地盤A轉移至地盤B。 其中負責接受額外樓面的地盤B,將被稱為「接收地盤」,最多可較原有地積比增加約30%,以興建住宅或商業大廈。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三重「長泰派出所」新建動土計畫
該總站的巴士和小巴路線原以鄰近的裕民坊臨時巴士總站、同仁街臨時小巴總站、裕民坊小巴總站、協和街小巴總站以及觀塘道小巴總站為總站,在路線搬遷至新的總站後前述總站亦已即時停用,其中前兩者更以水馬圍封。 市建局、政府部門、項目合作發展商、物業管理公司及公共交通營運商安排超過 100 名工人員通宵參與遷移車站工程。 為此,團隊特意製作了三條短片,向居民介紹交匯處的位置、連接各條街道的出入口分佈、涉及遷站的巴士和小巴線等,並就如何從觀塘港鐵站、秀茂坪、牛頭角等地方前往交匯處乘車,建議最適合的步行路線。 人工智能系統不只全自動操作,減省依靠車長和車站人員手動操作閘門的程序,提升工作效率;其四重偵測模式更可確保閘門不會在非上落客的時候打開,避免長者或小童因錯誤踏出閘門而走進行車道,減低被行駛中巴士撞倒的風險,提升巴士總站的安全水平。
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公園綠地
座落物華街、協和街及現裕民坊之間的第二、三發展區「凱滙」,基座設有兩層公共運輸交匯處,面積1.5萬平方米。 一樓為巴士總站,車輛出入口均位於物華街,站內提供8個鋸齒形巴士上落客區,並與商場室內空間整合,成為全港首個設有空調候車區的巴士總站[7]。 市建局擬引入創新「智能巴士站」概念,各候車區裝有屏幕顯示巴士資訊,更設有巴士靠站感應器,並連結候車區閘門開關系統(類似新加坡「巴士轉換站」(Bus Interchange)的運作模式)。 當巴士靠站時,感應器可根據該巴士準備上客或落客,開啟相應閘門,讓乘客在舒適環境下候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