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區又會增設市集廣場以連接政府綜合大樓,並會興建地下停車場,以提供360個公眾泊車位。 市建局亦預告,會為區內未能滿足現今需要的公園、休憩空間以至行人路等設施,進行街道美化、公園翻新等活化工程,打破樓宇復修只限於翻新和改造私人樓宇的規限,全面改善整個地區的面貌。 市建局初步建議在地盤內提供約40,100 九龍城重建範圍 平方米的住宅樓面面積、約8,000平方米的商業/零售樓面面積,當中並預留約800平方米的樓面面積作社區用途。
門戶廣場將整合活化後的打鼓嶺道公園、KC-015項目的地下廣場及毗鄰的一列巴士站,擴大該門戶對接啟德發展區的空間感,並為該處的巴士站提供更多乘客上落車空間,改善候車環境。 市建局今日(27日)公布啟動的九龍城重建項目KC-017,地盤面積約37,061平方米,涉及三個地盤,主地盤界線大概毗連賈炳達道、龍崗道、衙前圍道及侯王道。 即九龍城街市所在的九龍城市政大樓一帶,距離港鐵屯馬線宋皇臺站B3出口,亦只有一街之隔。 九龍城重建範圍 市建局總監區俊豪形容,該區為「龍城」區核心,涉及九龍城市政大樓、九龍城長者健康中心等,有關社區設施將會易地重置到九龍城廣場旁邊賈炳達道公園範圍,即今次項目的北面地盤,將興建一幢新政府綜合大樓。
九龍城重建範圍: 九龍城重建|市建局研搬市政大樓 轉移舊樓地積比 拓地下空間
市建局團隊上月曾經到九龍城區議會,與議員分享市區更新研究的初步結果,當時多位區議員提出,可重整毗鄰九龍城市政大廈的賈炳達道公園的休憩及康樂設施,一方面提升設施的標準,亦可騰出土地,以一地多用的模式興建新的政府設施綜合大樓,用作搬遷區內的老舊社區設施。 此外,韋志成認為可在九龍城區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為衙前圍道一帶不同樓齡、不同樓宇狀況的舊樓,提出針對性的維修方案。 九龍城重建範圍 對於區內這些已經老化、有復修需要的樓宇,市建局除了向有關樓宇業主提供財政資助和技術支援,協助進行樓宇復修外,亦可研究協助業主為大廈外牆進行美化工程,鼓勵業主在進行大維修的同時,一併美化樓宇的外觀,為小區注入活力及地區特色,同時提升樓宇整體價值、宜居性和壽命。
張認為,九龍城區重建潛力高,重建後住宅樓面高達200萬平方呎,數字上市建局可謂「無得蝕」,唯一要處理現金流問題。 通過適量減少商業樓面面積及體積,避免蛋糕式商業基座設計,營造「臨街小舖」布局。 項目位於啓德道24號至82號(雙數)、沙浦道31號 至49號及55號至73號(單數),涉及約50個街號,地盤總面積約6,100平方米。 樓宇復修團隊已在上月底舉辦簡介會,向區內業主簡介先導計劃內容,共有50多名業主出席,參與業主初步反應正面,市建局會繼續與有關業主就復修和美化工程的執行細節作進一步解說,協助業主就籌組相關工程取得共識。
九龍城重建範圍: 項目發展資料
瓏碧戶型涵蓋開放式至兩房間隔,單位實用面積介乎213至414平方呎,一律採開放式廚房設計。 故今次巿建局利用「住宅和非住宅地積比互換」新規劃工具,將住宅及非住宅准許地積比上限由7.5:1.5,調整為8:1。 市建局收購及遷置總經理譚建強在簡報會上指出,若上述項目最終獲得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市建局會根據屆時的政策,展開物業收購工作和補償/安置符合資格的租客。 韋志成又提到,該局亦主動聯絡區內不同的組織,了解他們近年舉辦節慶活動的執行情況,並探討日後如何促進活動的持續發展,傳承歷史文化。
項目是市建局其中一個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重建試點,早前收到32份合作發展意向書。 張翹楚說,以往發展商不太傾向收購這類項目,因為要補價兩次,分別是公務員合作社解除限售條款的補價,以及重建涉及的補價。 DURF報告建議將「龍城」衙前圍道旁位置,興建「小街飲食文化區」,以保留地區的街道活動及歷史文化特色。 為了達到此更新願景,市建局計劃將現時的衙前塱道和南角道,擴闊成不少於18米闊的行人專區,保留街舖營造出街舖林立氛圍,形成「小街飲食文化區」,配合旁邊規劃設計的市集廣場,提供地方舉辦傳統節慶及富地區文化特色的活動,以強化九龍城區特色,促進傳承該區的獨有潮、泰文化。
九龍城重建範圍: 住宅法三讀 林右昌:公益出租人租約不得做查稅依據
市建區雖在九龍城啟動數個重建項目,但重建項目希望讓特色店舖和食肆能夠繼續在原區經營,保留其原有特色。 而且項目內的綠化行人步道和廣場,可為傳統節慶及富地區文化特色的活動提供場地,促進傳承該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九龍城重建範圍2025 九龍城重建範圍 2022年5月,市建局公佈了九龍城「衙前圍道 /賈炳達道」發展計劃,計劃面積約3.7公頃,共涵蓋約120個街號的樓宇。 世邦魏理仕香港資本市場副董事黃鴻洸表示,強拍條例修訂草案早於2021年前特首林鄭月娥在位時開始推動,市場一直引頸以待有關草案在本年底提交立法會審議,適逢特首於最新的施政報告中再一次對降低強拍申請門檻上有所着墨,銳意加快市區重建的步伐。 最新政府消息指,發展局今年將提出修訂法例草案,建議進一步降低強拍門檻,並適用於有迫切重建需要的舊區,包括︰灣仔、長沙灣、馬頭角、荃灣、油麻地、旺角、西營盤及上環,共涉及分區計劃大綱圖內7區。 另外,據市建局統計,小區復修先導計劃範圍內,約有80多間經營餐飲、濕貨、日用品等不同業務的商戶,該局過去數個月已與約半數營運者訪談,他們普遍認同以統一的設計主題美化街區內不同硬件,他們可考慮作相應配合。
- 從整理的資料,研究員更發現已落釘的地方,業權亦頗為集中,範圍內起碼4個發展商已收購兩幢或以上的舊樓,當中以盧華勢力最大,在南角道,侯王道共有8幢舊樓。
- 這些鄰近的發展商土儲,不單止可以避免被收樓收地,更可以受惠市建局大型重建後的租值提升,相信亦會帶動鄰近剩餘未被收購的舊樓兼併、迫遷的現象。
- 林右昌指出,為落實本法案相關工作,後續將邀集財政部、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儘速訂定重建方式適用條件、辦理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等,以利加速推動公私有土地夾雜類型的重建案件。
- 回看《九龍城市區更新計劃》所提出的願景正在逐步實踐,時任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主席黃澤恩接受訪問時說,市建局以「規劃主導」的模式推展九龍城區的市區更新工作,正好針對該區困擾多年的樓宇和地區設施雙老化問題,提出了可行的應對方案。
- 另一解決方案是整合區內街道,將多個分散街區,整合成較大和較完整的發展地盤,減少道路空間。
- 市建局團隊上月曾經到九龍城區議會,與議員分享市區更新研究的初步結果,當時多位區議員提出,可重整毗鄰九龍城市政大廈的賈炳達道公園的休憩及康樂設施,一方面提升設施的標準,亦可騰出土地,以一地多用的模式興建新的政府設施綜合大樓,用作搬遷區內的老舊社區設施。
我們還會多行一步,為區內未能滿足現今需要的公園、休憩空間以至行人路等設施,進行街道美化、公園翻新等活化工程,打破樓宇復修只限於翻新和改造私人樓宇的規限,全面改善整個地區的面貌。 我十分感謝各位議員的意見,團隊正應用以地理資訊系統技術為基礎的「市區更新資訊系統」,進一步研究及深化有關的建議。 我們不單會審視賈炳達道公園的使用情況,研究以規劃重整,重置現有康樂設施及易地重置九龍城市政大廈等多項設施的可行性,初步估計重建後可提供的社區設施樓面是現時的3倍多;我們更會善用地下空間,為街市販商提供上落貨、貨物存放以及泊車位等後勤設施,解決現時販商在路邊停車上落貨而引致交通擠塞等問題。 當這項規劃方案的研究工作較為成熟時,我們將再到區議會徵詢議員及相關持份者的意見。 九龍城舊區更新 面對多樣且複雜難題 九龍城重建範圍 至於在九龍城舊區(龍城區)進行的地區規劃,將會配合已完成規劃的沙浦道項目,全面探討該區的市區更新機遇,務求與該項目發揮協同效應。
九龍城重建範圍: 【市區重建】九龍城小區3年大變身 特色路牌、欄桿、街燈和地磚承傳文化特色
至於部分未有寫入報告的居民提議,平台成員亦有向居民清楚解釋政策上的不可行性或規劃困難。 九龍城區是九龍最早發展的地區,區內有超過2,600幢樓齡逾50年的樓宇,不少已經老舊失修。 儘管私人發展商在過去20、30年,在區內推行不少重建項目,改善了原來居住在舊樓居民的居住環境,但這類單幢式的重建一般欠缺整全完善的土地規劃,對提升社區設施、優化道路網絡幫助不大,有關項目落成後,亦會增加日後重新規劃舊區土地的難度。 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 九龍城重建範圍2025 實踐新舊樓宇共融
九龍城重建範圍: 九龍城區試推融合策略
市建局與顧問組成的團隊計劃在明年上半年制定具體設計方案,進一步與不同持份者商討,並爭取三年內分階段完成小區更新及活化的工程。 要達到DURF報告建議作為「門戶」需要的寬闊開揚效果,市建局結合規劃重建和活化工作,將衙前圍道位置重建成低樓層商業建築,配合將旁邊的打鼓嶺道休憩花園活化,與啟德道/沙浦道項目擬重建的地下廣場融合成一體化的地面休憩空間,塑造成景觀開揚的「門戶廣場」,以加強「門戶」對接啟德發展區的空間感。 韋志成又透露,團隊正研究重置現有區內的康樂設施,易地重置九龍城市政大廈,初步估計重建後,可提供的社區設施樓面是現時的三倍以上,並考慮善用地下空間,為街市販商提供上落貨、貨物存放以及泊車位等。 他提到,去年5月啟動項目後,與其他團體組織一隊由泰籍居民組成的「泰人服務隊」,至今已經招募30名泰籍人士擔任義工,接觸區內超過300名泰籍居民和商戶,了解和收集意見,未來一年將擴大工作規模和範圍。 九龍城重建範圍2025 九龍城重建範圍 韋志成表示,市建局推動「龍城」區市區更新工作時,已研究在重建後預留位置讓商戶回遷,繼續在原區經營,盡力保留「小街小舖」和「成行成市」的獨特氛圍和地區特色。 未來數月市建局團隊將整合顧問所收集到的意見,落實商戶過渡期經營的安排和重建後回遷不同方案的具體細節。
九龍城重建範圍: 危老重建 公有地取得有解
鄰近太子道東一列巴士站的東面地盤,則重整現有道路,並配合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擬建的地下廣場而設置「門戶廣場」。 九龍城重建範圍2025 至於衙前塱道和南角道兩條街道,將改劃為最少闊18米的綠化步行街,並且打算興建地下停車場,提供約360個公眾停車位。 住宅樓面面積約217.88萬平方呎,平均實用面積約400平方呎,共4,350伙單位。 主地盤位處九龍城街市所在的九龍城市政大樓一帶,距離港鐵屯馬線宋皇臺站B3出口,亦只有一街之隔。
九龍城重建範圍: 市建局啟動九龍城區新重建項目 規劃主導 連接新舊社區
市建局九龍城盛德街/馬頭涌道發展項目中午截標,市場估值介乎23.8億至31.1億元,每呎樓面地價約5740至7500元。 市傳項目賣樓收益若達到82.5億元,中標財團向市建局分紅比例40%,換言之平均呎價約19880元就會觸發分紅機制。 項目鄰近馬頭圍邨及馬頭角道政府合署,地盤面積約4.6萬平方呎,最高可建樓面面積約41.5萬平方呎,重建後可提供約640個單位。 九龍城重建範圍 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認為,東涌接連兩幅住宅用地流標,未必影響發展商對今次項目出價,但東九龍將來有不少項目落成,加上高息環境,都會影響出價,不排除項目有流標風險。
九龍城重建範圍: 規劃主導結合轉移地積比新規劃工具 創造開揚景觀
鑑於社交距離措施仍在實施當中,市建局在項目進行凍結人口調查時,除配備口罩、面罩及其他一貫防疫及消毒物資、職員事前必須接受深喉唾液測試外,亦加強同事管理感染風險的能力,安排調查員在進行凍結人口調查前,在手機安裝市建局感染風險提示程式—「健康碼」2.0版本,並佩戴連接程式的電子手環。 程式透過定位功能,結合衛生署的確診或疑似2019 冠狀病毒個案的大廈名單資料庫,提示職員避免進入有社區傳播風險的建築物;程式亦加入掃描政府「安心出行」場地二維碼的功能,進一步加強防疫功能,保障調查員和居民的健康。 KC-017計劃已按照《市區重建局條例》,在今天出版的政府憲報內的市建局公告中宣布啟動。 視乎建築設計,在完成重建後,整個計劃可興建約4,350個新住宅單位,是項目內現存樓宇群單位總數的5.2倍。 區俊豪稱,現時九龍城與啟德僅以狹窄的打鼓嶺道行人隧道連接,地面空間狹窄,卻已有約70條巴士線,故門户廣場將整合活化打鼓嶺道公園、地下廣場和附近一列巴士站,以擴大地面空間。 不難看到,今次九龍城「衙前圍道/賈炳達道」重建項目的範圍內,只包括盧華家族於南角道的土儲,福佬村道、獅子石道、聯合道等屬於私人發展商的重點收購範圍卻「避過一劫」。
九龍城重建範圍: 九龍城舊區擬大規模重建 涉逾500幢樓
市建局在完成擬備第二階段的社會評估影響報告時,將整理所收集的資料,再與商戶安排約見,深入了解他們的意願及需要,並參照所收集的資料,釐定合適的過渡經營安排及回遷方案,盡力照顧經營者的需要,並協助他們在重建後回歸社區繼續經營。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今天(2022年5月27日)啟動九龍城「龍城」區衙前圍道 /賈炳達道發展計劃(KC-017)的法定規劃程序。 市建局貫徹「先規劃、後項目」的市區更新模式,開展KC-017計劃,並將毗鄰市建局的市區更新工作,以融合重建、復修、保育和活化的市區更新策略(「融合策略」),達致多項小區規劃的願景。
九龍城重建範圍: 地區為本規劃重建及促進復修 突破九龍城舊區更新規限
倘若以上提及的政府消息屬實,一旦立法會於年底通過降低強拍門檻條例草案,新買家購入本物業之75%不可分割業權份數後,已滿足新強拍門檻65%,買家可隨即申請強拍統一業權作重建之用,預計是次項目將受市場投資者青睞。 世邦魏理仕表示,九龍嘉林邊道10號、聯合道9號及衙前圍道 49-49A 號之75%不可分割業權份數,以公開要約形式出售。 此重建地盤位處單邊,地盤面積逾10,000平方呎,屬三面單邊市區豪宅重建地盤,物業現狀為一幢於1955年分落成的樓宇。 有產業測量師指出,本港樓齡50年或以上的屋宇不斷增加,市區重建需求有增無減,要加快發展步伐,市建局無可避免需要為重建舊樓增加誘因。
九龍城重建範圍: 黃澤恩:「規劃主導」模式切實處理市區老化問題
項目處於九龍傳統豪宅地段,加上啟德商業發展及九龍城大型市區重建項目,包括市建局「衙前圍道 九龍城重建範圍 / 賈炳達道發展計劃」及「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區內將有逾千伙私人住宅單位,以及提供逾220萬平方呎非住宅樓面空間。 市建局估計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需時16年才完成重建,其中興建社區和交通設施需斥資約50億元。 市建局總監(規劃及設計)區俊豪指,這筆開支對市建局本已緊絀的財政,將帶來負擔;但目前仍在可負擔範圍。 他又指土瓜灣部分重建項目快完成清場,將適時推出招標,屆時將可獲前期收入補充現金流。 他直言,過去受限於龍城區網格式街道及舊樓限制性契約等問題,私人發展商傾向選擇地契限制小、規劃較簡單的地盤作重建,令單幢式樓宇零散發展、「見縫插針」式出現,加劇區內規劃碎片化的情況,亦無助增加泊車空間。 市建局透過規劃主導策略更新九龍城區的舊建築物及社區設施,不過,一個地區是否可持續發展,取決於地區文化特色如何延續保存。
九龍城重建範圍: 舊區大變身 九龍城的重建機遇
由此可見,過去個別獨立開展的項目未能為社區帶來更大的禆益,反而增加更新此舊區的難度。 同時,小區核心範圍缺乏空間作綠化休憩,或易地重置老化的社區設施之用,亦為更新此區帶來挑戰。 區俊豪在簡述KC-015項目的發展計劃時表示,項目將配合政府擬議興建的啟德地下購物街及其相連的行人隧道,重新規劃項目範圍內的沙浦道走線,以騰出毗鄰太子道東行人路的土地,興建一個分層地下廣場,作為新、舊區的連接點。
九龍城重建範圍: 嘉林邊道1萬呎住宅地盤75%業權放售 重建後總樓面近5.2萬呎
有關地區研究範圍從東面沙浦道一帶,涵蓋至西面聯合道的土地,面積約18公頃、涉及500多幢的樓宇和政府設施,當中超過一半的樓宇的樓齡超過50年。 然而,研究初步發現,龍城區的市區更新工作,在舊樓重建、政府設施重置和地區活化三個範疇所面對的挑戰,相較兼善里的情況,難度恐怕有過之無不及。 九龍城重建範圍2025 市建局亦擬重新規劃該區的行人道和車路,並建議適當放寬地盤的高度限制,以增加建築設計上的彈性和建築物間距,以設置兩條至少18米闊的行人專用區。
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及後發表網誌補充,透露已預留逾150億元,在未來十年推行九龍城重建項目;推算收購項目內1,000個住宅及100間地盤,開支涉及100億元。 韋志成表示,由於上述休憩花園和街道設施隸屬不同政府部門,已獲多個部門成立工作小組,跟進及探討相關設施設計的可行性,及街道活化工程的審批和施工。 韋志成在文中提到,要完成一個規模龐大的重建計劃,必需經過一個過程,要因應地區內不同因素,透過融合市區更新的不同手法,促進新舊環境的融合,並認為這才是「市區重建局」英文名稱內「Renewal」的意義,亦是《市區重建局條例》和《市區重建策略》對市區更新的原意。 九龍城區議員吳寶強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歡迎有關重建計劃,但市建局在重建過渡期間應有替代方案,將影響減至最低,若將九龍城市政大廈搬遷至賈炳達道公園附近,必須有同等面積的綠化地帶以作交換。
九龍城重建範圍: 危老條例修正 公有房地三情況外一律參與危老重建
九龍城物業一向有價有市,皆因位於41名校網,而且鄰近港鐵宋皇臺站,連同於有多條巴士及小巴路線,來往港九新界多處地方完全不成問題,令新盤以至二手市場都不時出現承接。
九龍城重建範圍: 九龍城重建大變天、百億收購計劃曝光
成功實踐「規劃主導」新機制 九龍城重建範圍2025 回想我們在2019年,提出以「先規劃、後項目」的「規劃主導」發展模式,取代以往沿用的「項目主導」發展模式,作為未來市區更新的新機制。 我們在同年2月啟動九龍城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充當「規劃主導」模式的「先行者」,將區內土地作重新規劃和整合,大幅提升土地使用效益,亦針對區內泊車位不足問題提供改善方案;同時,項目將九龍城舊區與啟德新發展區連接,成為新舊社區的交匯點,創造更大的社會裨益。 至於鄰近太子道東的東面地盤,將配合毗鄰市建局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KC-015項目)擬建的地下廣場,把其周邊的道路重整及重新規劃,增加更多地面行人空間作門戶廣場,並同時一併活化附近的打鼓嶺道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