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上午7時至上午9時,第65A號線提供特別班次,往來黃泥頭及沙田站,每15分鐘一班車。 其中,沙田小瀝源工業區涉及7幢工廈,佔地共約7.48公傾,相關位置鄰近港鐵第一城站,該區設有7幢工廈物業,該批工廈圍繞的中央位置現為巴士廠。 上述小瀝源工業區內,已有兩幢工廈獲准重建商廈,另有一幢亦正申請重建商廈。
- 瀝源邨是沙田新市鎮首個公共屋邨,於1975年正式入伙,原址為沙田舊墟[5]。
- 計劃經多度修訂後於1967年通過發展沙田新市鎮,並於1973年正式展開計劃[9],成為第一代新市鎮。
- 沙田區的小瀝源@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3,103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57,349人。
- 約1910年代,小瀝源及沙田圍一帶鄉民為保護村落及船隻,集資於小瀝源見咀村與圓洲間築「咸田大壆」,寬40至50呎,高約28呎,可供貨車駛過,並設水鹹間,控制村前水塘水量[3]。
而當中的都會廣場是區內著名的宗教場所亦是日本廠商麒麟啤酒大中華分部,以基督教為主的宗教機構佔用多達三分一的樓面面積(因而有「教會大廈」之稱)[1]。 小瀝源(英語:Siu 小瀝源大輋 Lek Yuen)位於香港新界東沙田區,西面向圓洲角,其餘三面被馬鞍山郊野公園包圍。 沙田區的小瀝源@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3,103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57,349人。
小瀝源大輋: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九約源流
小瀝源 由於該徑位於露天地方,路徑指示牌及植物指示牌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天然磨蝕。 故此,於2001年,沙田循道衛理小學為環保教育徑再進行指示牌更新及將一些因颱風而被移除的植物剔出名單,用一些新的植物取而代之。 〈顯田至小瀝源下月一日起 九龍巴士闢新路線 油蔴地小輪試行馬料水至烏溪沙〉(1974年6月29日)。 約1910年代,小瀝源及沙田圍一帶鄉民為保護村落及船隻,集資於小瀝源見咀村與圓洲間築「咸田大壆」,寬40至50呎,高約28呎,可供貨車駛過,並設水鹹間,控制村前水塘水量。 〈發展新市鎮探土工程已展開 建公共屋邨 預計五年始完成〉(1983年3月15日)。 〈九巴七一開辦八十八號沙田新線 來往顯田小瀝源〉(1974年6月29日)。
計劃經多度修訂後於1967年通過發展沙田新市鎮,並於1973年正式展開計劃,成為第一代新市鎮。 為改善沙田區的交通及應付小瀝源區增長迅速的人口,政府與建大老山隧道連接九龍及沙田,九龍入口位於黃大仙區鑽石山,而沙田入口則位於小瀝源南部鄰近恆生商學書院。 此兩條環保教育徑是由沙田循道衞理小學的師生於一九九五年建成的,並曾經取得獎項;唯日久失修,現在山上及山下段均已荒廢。 小瀝源本為沙田海旁的淺灘,但隨着政府發展新市鎮,小瀝源對開的沙田海已被填海造地並發展成為石門商業區;而剩下的的只有城門河支流(小瀝源渠)以供排污泄洪之用。 此兩條環保教育徑是由沙田循道衛理小學的師生於1995年建成的,並曾經取得獎項;惟日久失修,現在山上及山下段均已荒廢。
小瀝源大輋: 相關新聞
計劃經多度修訂後於1967年通過發展沙田新市鎮,並於1973年正式展開計劃[9],成為第一代新市鎮。 小瀝源村是小瀝源區內現存歷史最悠久之村落、亦是沙田現存第二條村落,乃村內蔡氏十二世祖蔡景松於大明萬曆年間(1573至1620年),由新安縣蔡坑鄉遷到瀝源元豐鄉闢地建村,成沙田蔡氏鼻祖,並有後代於清初遷至同屬瀝源的田心圍。 沙田蔡氏乃係濟陽堂分支,自稱遠祖為周文王五子蔡叔度,始祖蔡安宋紹興年間(1131至1162年)任國子監官吏,原籍南雄府保昌縣,居柯樹下[4][5]。 萬曆年間,村內吳氏十五世祖亦自新安縣南頭鎮水瀝圍遷到九龍城衙前圍村,三子繼而遷往小瀝源,成為開村始祖之一。 上述兩姓均屬廣府人,以蔡姓人口最多,設有家祠;其後亦有楊、黃、鄒三姓客家人遷至,構成五姓雜居的村落[3]。 在1899年英國接管新界前,沙田原稱「瀝源」,得名於城門河清澈的河水,小瀝源是位於城門河流域「瀝源」附近的一個較小的河谷地,同樣流著清澈的河水,故稱「小瀝源」。
另外,恆生商學書院亦為於小瀝源,坐落於行善裏,毗鄰廣源邨,由廣源邨步行至恆生商學書院只需五分鐘。 小瀝源大輋 經源禾路、担杆甫街、橫壆街、源禾路、沙田鄉事會路、大涌橋路、小瀝源路、插桅杆街、牛皮沙街、廣善街及小瀝源路。 「非參加派位直資中學」通常於每年九月到十二月接受下學年中一入學申請。 政府發言人表示,使用快速測試套裝時,應留意和跟從製造商的指示,正確進行測試和讀取結果,並宜在讀取結果後立即拍照以作紀錄。 小瀝源大輋2025 小瀝源大輋 若家居環境在採集樣本的過程中受污染,應以1比49稀釋家用漂白水或70%酒精進行消毒。
小瀝源大輋: 相關文章:
資料顯示,該發展意向意味區內主要透過重建或改建計畫,逐步淘汰現有的工業用途,使改作住宅用途。 當局雖然會容忍現有工業用途的存在,但不會批准進行新的工業發展,以避免工業區與住宅區為鄰所產生的問題永遠無法解決。 文件顯示,上述小瀝源工業區內,已有兩幢工廈獲准重建商廈,並有一幢亦正申請重建商廈;該批工廈圍繞的中央位置現為巴士廠。 小瀝源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說,近年上述兩區漸轉型發展商業或住宅用途,上水位於北部都會區發展計畫內,未來新田及古洞等將發展高科技產業,而是改劃作商業用地,長遠可鼓勵高增值商業活動遷入,催生經濟活動和能夠提供大量工作機會。 沙田地區本名「瀝源」,形容城門河口清澈的河水,範圍涵蓋除馬鞍山以外的沙田區大片地區,明朝時曾有「瀝源堡」之地名,清朝時區內村落亦組成瀝源九約。
其中康林苑的海泓閣及怡景閣是政府委託香港房屋委員會代為興建的政府宿舍,而廣林苑在發展時是定位為公共屋邨,其後改為居者有其屋出售,私人屋苑帝堡城則由新鴻基地產發展建成。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香港神託會培基書院的資訊。 這裡並不是該校的官方網站,如發現這網頁有任何不準確的地方或有改善之處,請讓我們知道。 學校報導及相關影片,部分由搜索器自動提供,因此內容可能跟學校不太相關。 小瀝源大輋2025 小瀝源 如果想移除某些連結,請把詳情電郵到: 或使用這表格:回報問題。
小瀝源大輋: 相關文章
隨着本港工業發展逐漸式微,規劃署逐佔將本港的工廈區改劃為其他不同用途。 據最新規劃署文件顯示,署方擬就沙田小瀝源及上水兩個工業地帶,向城規會建議改劃為住宅及商貿地帶,相關工業地帶涉及多達十六幢工廈,佔地共約十一點七一公頃,並於今日在城規會審議。 小瀝源大輋2025 如欲前往廣源邨段的環保教育徑,可以乘坐以下巴士或小巴路線,於廣源邨廣柏樓﹑帝堡城或廣源巴士總站下車。 環保教育徑花心坑段位於沙田小瀝源花心坑,起自黃泥頭花園,沿山道上山途中會經過康沛豪園﹑大輋﹑花心坑集水區﹑花心坑村,終點位於花心坑亭,全長260米,走畢全徑需時大概45分鐘。 政府亦在沙田海填海約半英畝,以興建該路長約8000呎的堤道(即山廈圍至牛皮沙,後稱為小瀝源道)[12]。
小瀝源大輋: 發展尾聲
該村與「黃泥頭」同源,後因田地不足,故往現址分支,可能由於該村位於一大片無水或缺水之田地上,故名「大輋」。 以往村中一切喜慶盛事,村民均在祠堂前擺酒慶祝,至多可擺六十圍酒席(每席均用「八仙檯」,即每席供八人應用),現存之大爐灶及大鑊仍可在該村發現。 該村中植有一棵已有幾百歲的大榕樹,據知是村民之祖先種下,樹下供奉「大王伯公」,由於位置好,剛好照顧倒全村以及鄰近的「牛皮沙」和「插桅桿」等村。 小瀝源大輋2025 小瀝源大輋 其實,昔日其中一條山溪之溪水可以流入村中,對村民極為有利和方便,但是該條灌通村中的溪水現已成乾塘。
小瀝源大輋: 主要交通總站
狹義而言,小瀝源僅指小瀝源村、廣源邨及花心坑一帶的河谷「小瀝源谷」,沙田九約之中,小瀝源約更覆蓋南至九龍群山的眾村落。 沙田新市鎮發展後,現已擴展至西面填海地上之「小瀝源工業區」以至沙田第一城。 小瀝源大輋2025 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上午7時30分至上午8時30分,第65A號線提供特別班次,由廣林苑至沙田市中心,每15分鐘一班車。
小瀝源大輋: 主要分區
如此便利的公園,不但草地滾球場常年有人使用,周末時更有一家大小前往歷奇單車場踩單車,十分熱鬧。 水塘後填平為農地,俾讓村民耕作,然因1962年大壆遭颱風摧毀,當局於1963年重修後旋復被毀,最終擱置修築工程,使田地為海水淹沒。 1969年,當局在沙田鄉公所首長多番促請下計劃以該壆為路基,建路由獅子山隧道公路近山廈圍經圓洲南面及牛皮沙通往馬麗口坑,促進小瀝源等區交通之餘,便利建造萬宜淡水湖相關輸水隧道。 小瀝源大輋 本文介紹的是位於沙田圓洲角以東的區域:關於位於小瀝源路、名為「小瀝源」的巴士中途站,詳見「小瀝源 小瀝源大輋2025 (小瀝源路)」。
小瀝源大輋: 香港巴士大典
1974年7月1日,九巴88線(第一代)投入服務,接通小瀝源與顯田兩鄉村地方與沙田墟,是兩區首條巴士路線。 小瀝源大輋 小瀝源大輋2025 石門一帶土地原是填海開拓而來,該地段由最初的工業區轉型至近年的商貿用途,其南面亦興建了公共屋邨碩門邨。 小瀝源大輋 如欲前往花心坑段的環保教育徑,可以乘搭以下的巴士及小巴路線,於黃泥頭總站下車。 路遊樂場位置四通八達,公園外有巴士站,離港鐵石門站亦不遠,園內也有室外公眾停車場,不論如何前往均十分方便。
小瀝源大輋: 交通
工程終在1991年6月完竣,大老山隧道於該月26日偕同相關的大老山公路、沙瀝公路及觀塘繞道第三期(九龍灣段)通車,令小瀝源成為南北交通要道。 小瀝源谷內有地名大輋及香輋(黃泥頭),因此估計明前已有輋民居於此地。 小瀝源大輋 本線隨沙田小瀝源公共房屋於1989年中落成,並陸續入伙而開辦,是首條為該社區而設的公共交通路線。 三星期後,服務小瀝源、牛皮沙和圓洲角臨時房屋區的80K線縮短至圓洲角巴士總站,來往沙田市中心及城門河兩岸的乘客須改用本線;而86線則由小瀝源延長至黃泥頭,兩線原位於廣善街和牛皮沙街交界的巴士總站被永久取消。 1980年代後期,小瀝源工業區大廈陸續建成,九巴沙田車廠亦於1989年遷入;同時,小瀝源谷亦開始發展為高密度住宅區及交通樞紐。
小瀝源大輋: 沙田及大圍區二手半月錄27宗 按月增約2成 欣廷軒2房以628萬元獲承接
1986年一項調查顯示,獅隧車輛日流量將由七萬架次增至約12.6萬架次,遠超過隧道最高容量九萬架次。 小瀝源大輋 小瀝源大輋2025 港府1980年代中研究並落實修築大老山隧道[26],由小瀝源通往鑽石山,北接大老山公路,南連觀塘繞道及東區海底隧道,貫通新界東北及香港島,紓緩獅隧交通。 1983年3月,港府計劃選址小瀝源谷興建一個人口三萬四千的大型公共屋邨,預計1988年完成整項工程,成為沙田新市鎮最後一個屋邨[17]。 同年8月,新界拓展署招標整理該處12公頃土地,並興築道路及一條橫跨小瀝源河(小瀝源渠)的行車天橋,擬建屋邨可容納人口則調低至三萬[18]。 合約於同年11月2日由美敦建築有限公司以4820萬元投得,需時約22個月完成[19]。 而政府決定復建新居屋後,香港房屋協會於2016年推出在帝堡城以西的綠怡雅苑,並於2020年入伙。
瀝源商場(現為瀝源廣場)於1976年落成,共分三層,可出租面積3,400平方米,早年商場最大租戶為「瑞榮百貨公司」、「興華酒樓」、「敦豪海鮮酒家」,後者更是連鎖飲食公司敦豪集團發跡地,其餘商舖大多以小型雜貨店為主,另有街市。 到了1994年,瀝源商場進行擴建工程,當年在街市的天台新增了大型快餐店及大眾書局。 在2005年開始,房委會將商場及停車場售予領匯房地產信託基金,領匯及後分階段為商場進行改建工程。 工程包括將1988年起營業多年的「敦豪海鮮酒家」改建為U-Right佑威時裝店及快餐店,工程已在2007年7月完工。 其中補習社底層改為Snap Fitness 24小時健身中心,而上層則為敦豪集團旗下的「青越亭」及「亞雞茶室」,意味着敦豪系食肆重返該處。
小瀝源大輋: 巴士分站
及至1983年到1984年,插桅杆街、牛皮沙街及小瀝源工業區內等街道通車,填海地上之道路網大致完成。 小瀝源大輋2025 1975年,位於圓洲角東北、小瀝源新填海地的沙田市地段第1號由四間華資地產商組成的百得置業有限公司以二千萬港元投得。 當中最矚目為沙田小瀝源工業區的全新改劃大計,目前涉及七座工廈,佔地約七點八四公頃,面積相當於一點五個柏傲莊,政府考慮該地段持續的變化及成熟的住宅發展後,建議可就該用地改劃為住宅(戊類),勢必將區內「變天」,成為全新一個潛在住宅供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