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段」指示牌,靠左方設有綠色欄杆的小徑上山。 繞過電力站路段漸開揚,沿空白的指示牌往上走,時而傾斜,時而茂密,最後接回蒲台島郊遊徑。 沿徑直走至涼亭小休(右沿郊遊徑經棺材石往碼頭)。 及後再緩步而下,見支路經「靈龜上山」、「僧人石」等名勝直往燈塔(右沿郊遊徑可往碼頭。續沿徑而走便見「佛手巖」,接回剛才支路,踏海岸小徑,往觀「摩崖石刻」返回碼頭。 油麻地天后廟於1865年由當地的水上居民所建,原為油麻地海邊的一座小廟宇,當時位置約於今日的北海街一帶。 1870年,油麻地居民組成油麻地五約,重修該天后廟,成為當地的宗教中心及最繁盛的地方。
蒲台島天后古廟聳立於蒲台島西南面一個名為廟角的山丘上,是一庭兩進三間的傳統中式廟宇。 天后廟內存有不少古物,如同治甲子年的香爐五供、光緒十七年鑄造的古鐘。 道光十五年的銅鐘已收藏,現在給善信敲打的銅鐘是鑄於光緒十七年(1891)。 廟內其他古老文物有香爐、八寶儀仗、重修碑、木對聯、香案,以及一塊雕刻精美的奠酒石。 2006年再闖蒲台,遇著極少有的蔚藍天,卻酷熱得有如大溶爐。 相同的路線,結果在涼亭休息了半天,最後還要趕著那班渡輪去。
蒲台島天后廟: 歷史
這處亦是你放鬆一下,欣賞島上野生動物如灰面鵟鷹的好地方。 坐落蒲台島南邊的南角咀白色燈塔,襯以一望無際的湛藍海景,成為打卡熱點,遊客都喜愛在燈塔前的台階留影。 繞過燈塔,你會看見刻有古詩悼念亡人的紀念碑,在這裡亦可拍下絕美的沿岸風光。 蒲台島天后廟2025 網站所述的資訊如有更改,應以有關部門或機構公布為準。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布,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后角天后廟是由經營鹽業的陶氏族人於明初(1368年)所創建,1970年代政府發展屯門新市鎮,清拆墟市,興建大型工業區。 廟宇變成位處低窪之地,每到雨季,善信進香不便,因此漸受冷落。
蒲台島天后廟: 天后廟
現時香港的天后廟遍佈香港島、九龍、新界和離島,大部分是清初復界以後才修建的。 蒲台島主要分為兩部份大灣及灣仔(昂裝),大灣的景點有天后廟及響螺石,而昂裝有較多景點,126燈塔、僧人石及佛手崖都在這一邊,中間則夾著巫氏大宅及棺材石。 繼續往蒲台島碼頭行,便到達位於蒲台島西南邊的天后廟。
- 蒲台島上怪石奇多,如僧人石、棺材石、佛手岩及烏龜石。
- 參觀這座香火鼎盛的廟宇之餘,別忘了到廟外欣賞海天一色、無邊無際的南中國海全景,隨手一拍都是佳作。
- 榕樹頭天后廟油麻地的天后廟在 1865 年建成,天后廟原址是在官涌街市附近,在 1876 年 ( 光緒二年 ) 搬至油麻地榕樹頭。
- 筆者前往觀賞具歷史價值的「摩崖石刻」,在保護石刻的玻璃箱前駐足觀看良久都摸不著頭腦;及至在碼頭看見昔日石刻照片,始知石刻己被嚴重風化侵蝕,真是可惜。
來到蒲台島,行山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活動,行山路線亦有數條,如果想環島一整圈的話大概需時3小時。 在新的懷舊「赤柱卜公碼頭」上船,經過40分鐘的乘風破浪,到達杳無人煙的蒲台島。 蒲台島天后廟 2005年與幾名朋友行走蒲台島,初時走了一段枝葉密集的錯路,其中二人於是另覓相對易走的郊遊徑,我們卻照原定計劃登牛湖頂,相約在山上的涼亭會合,最後竟在同一時間到達,喜不自勝。 蒲台島上其實還有好些名勝,如「巫氏廢宅」和「棺材石」等,因初次行走,怕時間不足而沒有造訪。 筆者前往觀賞具歷史價值的「摩崖石刻」,在保護石刻的玻璃箱前駐足觀看良久都摸不著頭腦;及至在碼頭看見昔日石刻照片,始知石刻己被嚴重風化侵蝕,真是可惜。 在蒲台碼頭下船後左走,先略過「第三段」指示牌,直往天后廟。
蒲台島天后廟: 香港競技場
島上有初至中級郊遊徑,從碼頭出發,沿路指示清晰。 而今次介紹的路線會較為完整地遊覽蒲台島南部,先由天后廟出發,之後走郊遊徑上牛湖頂,再下山漫遊昂裝一帶僧人石及佛手崖等景色再返回碼頭。 據說島上曾經盛產形如蒲團的海苔,故稱「蒲苔島」,現今已改稱「蒲台」。 由於岩石抗蝕能力較差,因此造就不少形狀獨特的風化奇石,如響螺石、僧人石和佛手岩等名勝。 蒲台島位於香港最南端,有「香港南極」之稱。 島上有很多著名的奇石,部分更被選為「香港十大最美岩石」。
蒲台島天后廟: 歷史文化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的天后寶誕是島上的年度盛事,吸引不少遊客觀賞。 位於牛湖頂的觀日亭,位於郊遊徑的最高處,景色開揚,同時是蒲台島少有可以遮蔭及休息的地方。 望著海景,在陰涼的地方吹著海風,飽覽整個蒲台島南端的絕美景色、蒲台島燈塔、一望無際的南中國海海景,特別寫意。 蒲台島石刻上有3,000多年前留下的圖騰圖案,石刻被一條石縫分隔,左右石刻上的紋飾各異,左邊的一組狀似動物和魚,而右邊的一組則由螺旋紋連結組成,預估是當時居民用作鎮海護航之用。 蒲台島石刻在1979年已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香港的天后廟規模不大,部分更在傳統的廟宇宗教建築加入現代建築方法及模式,廟與廟之間沒有從屬關係,其中以大廟和元朗天后廟神誕活動的規模最大。
蒲台島天后廟: 打卡勝地:126 燈塔
蒲台島一日遊好去處,主要集中在蒲台島南方,想去行山的大家,可選擇由碼頭逆時針步行;亦有小部份人會為避開人潮,而選擇順時針郊遊。 要注意的是,蒲台郊遊徑沿路幾乎完全沒有陰涼處,大家記得做足防曬及帶夠水。 但附近居民說,武昌街山上拍攝地點巷弄狹小,無法停車,附近是民宅,民眾最好徒步走上山,安靜的欣賞、拍攝美景,避免打擾到當地居民及影響民宅安寧。 陳姓遊艇業者說,到基隆嶼都是要搭遊艇才能到達,因為中間有海洋不可能有路「直達」,照片是拍攝視角的關係,很有趣,相要一探究境可搭遊艇登島。
蒲台島天后廟: 「香港不一樣」山野攝影分享會 2016
現時香港的天后廟遍布香港島、九龍、新界和離島,大部分是清初復界以後才修建的。 在觀賞佛手岩期間,細看遠處對岸,那裡便是南氹灣橋和摩崖石刻,往下就是要走那邊的路,一直通往碼頭終點。 不要被嚇呆誤以為還有很多路要走,只是海闊天空,路實在不遠。 當天由佛手開始走到碼頭,連帶睇石刻,只是花了約30分鐘便到。 到達山腳走到昂裝涼亭,便開始在大石群中尋找怪異岩石,
蒲台島天后廟: 蒲台島- 香港10大最美岩石(附山徑地圖)@秋之風景寫真站
離開蒲台島燈塔後,沿著石階往下走,接上向上行的石階,在避雨亭附近便會見到巨型「靈龜石」,明顯可以見到靈龜正在面向山的高處,因此亦被稱為「靈龜上山」。 蒲台島天后廟 單程票價每次為$25,即日來回票價為$50。 若是一日遊的話,大家在坐船入蒲台島時可直接購買即日來回票。 如果在蒲台島露營過夜,就要注意翌日回程時間,必須趕及上午離開,因為下午離開必須支付來回票價費用。 另外,由於往返蒲台島的班次十分少,詳細的船期表可以參閱運輸署網頁。
蒲台島天后廟: 僧人石 Supine Monk
你亦可以把當地特產名物紫菜和魚肚等乾貨帶回家作伴手禮。 2002年重鋪廟前廣場,2013年進行擴建,設有花炮展覽館。 今天的天后古廟毗鄰西鐵屯門站,不再靠近海邊,雖然建築物曾多次重修,但位置始終未變,見證了舊墟的發展。 蒲台島天后廟2025 船期只有周二、四、六及日,每日只有一班船來回,登島行山時,記得預留時間回程。
蒲台島天后廟: 僧人石
從這裡的東面、南面均可看到一望無際的湛藍大海,而且沒有光害的影響,是香港觀星的最佳地方。 油麻地天后廟是香港九龍規模最大的天后廟,位於油麻地廟街近眾坊街一帶,現由東華三院委託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現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蒲台島上怪石奇多,如僧人石、棺材石、佛手岩及烏龜石。 沿山徑及石階走到南端海邊,更可欣賞有數千年歷史、於1979年列為古蹟的蒲台石刻。 從碼頭從左走,約莫十分鐘便到達天后廟,天后廟位於斜坡上,斜坡皆為花崗岩,沒有植被,岩石上佈滿坑洞,凹凹凸凸。
蒲台島天后廟: 僧人望海椅石
岩石經長年風化後,佛手岩會形成清晰的「五指」指向天空,因此成為了蒲台島的其中一個標誌性的岩石。 蒲台島常住人口不多,只有大約20名居民,大多聚居於島嶼南岸的大灣村。 不妨到訪這條質樸的小村,品嚐一些當地美食。 這裡有幾間小店和酒家,提供以當地盛產的食材入饌的美食,例如鮮味可口的紫菜魚肚湯和消暑解熱的海帶綠豆沙。 一碗熱呼呼的馳名紫菜餐肉蛋麵,也會為旅程增添動力。
蒲台島天后廟: 出發-奇石之旅由搭船開始
試試能找到多少? 碼頭附近有一個廁所,和幾間士多,還有一間海鮮酒家。 由於蒲台島本身是盛產及製作紫菜,以前的島民漁民曾以採紫菜維生,每逢當造的季節,便會親自到採摘紫菜,所以蒲台島的「台」(又稱「苔」)便是以此命名。 到了今天採紫菜的傳統經已消失,但總的而言,蒲台島仍與紫菜有不可割絕的淵源,所以有時間不妨一嚐島上的招牌名物:紫菜餐蛋麵。 在蒲台島西南岸邊石壁上的兩組摩崖石刻,屬香港法定古蹟,在1960年代被發現,相信已有三千多年歷史。
巫氏古宅又稱巫氏鬼屋,是一座已荒廢的大屋,後山有一外形似棺材的大石,因而傳說為鬼屋。 蒲台島天后廟 大屋已空置很久,非常破爛,看似有倒塌危險,建議還是不要進屋內。 沿著水泥小徑輕鬆走,很快便會看到響螺石的頂部。
蒲台島天后廟: 活動資訊
當時香港人煙稀少,只有許多小島村落和漁港。 石刻由一條70厘米闊的石縫分隔成左右兩邊,左邊一組刻文狀似動物和魚,右邊一組則是螺旋迴紋連結組成的圖騰,估計石刻蘊含對大自然之神的畏懼和崇拜之意,亦有鎮海護航之用。 站在嶙峋險峻的崖邊,傾聽海濤泊岸之聲,觀賞滔滔浪花,心胸也會頓然開朗。 榕樹頭天后廟油麻地的天后廟在 1865 年建成,天后廟原址是在官涌街市附近,在 1876 年 ( 光緒二年 ) 搬至油麻地榕樹頭。 廟門頭上的牌匾「天后古廟」,另外刻了「光緒丙子遷建」,以說明天后廟的背景。
位於蒲台島西南邊的天后廟,主奉海神媽祖,保佑漁民和村民。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的天后寶誕是島上的年度盛事,這裡會上演神功戲,吸引不少遊客和善信前往觀賞。 參觀這座香火鼎盛的廟宇之餘,別忘了到廟外欣賞海天一色、無邊無際的南中國海全景,隨手一拍都是佳作。
由於油麻地的天后廟是九龍區最大的天后廟,而且位處在遊客區,因此長年香火鼎盛。 每年,在天后誕(農曆三月廿三)及觀音開庫﹝農曆正月廿五至廿六﹞,會有大批信眾到這裡拜神祈福。 2018年,東華三院亦復辦九龍區最大型的天后誕活動──「油麻地天后誕」,以承傳本土傳統文化,並為市民祈福消災,祝願香港繁榮安定。 更會舉行難得一見的「花炮衝神儀式」,向天后娘娘報喜及鞠躬行禮。
蒲台島是香港南端的島嶼,與赤柱遙遙相對,面積大約四平方公里。 蒲台島沒有定期航班前往,到訪的遊戲客多租賃香港仔、赤柱街渡或參加旅行團。 香港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天后崇拜較早傳入的地區之一,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俗稱「大廟」)始建於南宋時期。 在台灣及福建地區,人們稱天后為「媽祖」,在香港的地方稱之為「亞媽」、「娘媽」、「媽娘」或「天后媽」等。
蒲台島天后廟: 上山下海遊遍海角7岩
蒲台島的岩石主要是花崗岩,花崗岩於化學風化作用下,部分個體核心石會形成突岩。 島上所見的怪石,如「僧人石」、「佛手岩」都是這樣形成的,這些怪石形狀奇特,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賞。 天后在蒲苔島居民心中具有重要地位,天后廟的所在位置正是漁民出海和歸航必經之地,希望獲得神靈庇佑。
這些坑洞,是搭建天后誕時,用來鞏固支柱,避免支柱移位之用。 蒲台島天后廟2025 天后誕與太平清醮的戲棚搭建在不同的位置,天后誕的戲棚正對天后廟外面,天后安坐廟中,便能欣賞神功戲。 而太平清醮的戲棚,則鄰近民居,正反映其服務對象的不同。 香港地區共有八處古代石刻,其中一處位於蒲台島,蒲台石刻於 1979 年被列為法定古蹟,位於接近島上南氹海邊的石崖之上,由蒲台島灣仔碼頭步行至該處約需 15 分鐘。 第一個蒲景點是擁有逾3000年歷史的石刻,更被列為香港古蹟評級中最高級的法定古蹟。
另外曾經歷多次重修,最近一次在2007 年完成,耗費逾二百萬元。 蒲台島石刻︰一直以來,漁民都流傳說蒲台上有數組石刻。 終於在六十年代,在該島的南端發現了一組石刻。 該石刻分左右兩部分,石刻由一條闊七十厘米的石縫分隔。 紋飾各異,左邊的一組狀似動物和魚,而右邊的一組則由螺旋紋連結組成。 除了一日遊路線,蒲台島也是觀賞星空和日出的理想地點,因此不少人會選擇好天氣時入島露營。
行程:約6公里,約4小時 難度:★★ 補給點:碼頭附近有小吃店及海鮮酒家,但郊遊徑途中沒有補給點。 蒲台島天后廟2025 在行山的途中其實就已經能夠經過不少景點,大家經過時不妨停下來欣賞一下風景,拍照打卡,感受這個島嶼獨有的魅力。 岩石經長年風化後,形成五指巨手,指向天空,維肖維妙。 在這座緊貼山崖的奇石旁邊,有一塊猶如向天仰臥著的人頭狀岩石,形態就像在祈禱或冥想。
油麻地天后廟於1969年至1972年重修,並與鄰近的油麻地城隍廟、油麻地社壇及油麻地書院合併運作及管理。 一到達後,大家已經可以看到天后廟廣場的牌坊,很有傳統中國文化的感覺呀~ 天后廟廣場的面積挺大,由於天后廟有超過六百年的歷史,在這數百年間亦進行過多次修茸。 座落於屯門薈墟,後枕青山的后角天后廟,據碑志所載,已經有超過六百年歷史,是香港境內最古老的天后廟之一! 天后廟旁更設有花炮展覽館,花炮展覽館內設有天后誕和大型實物花炮等相關的資訊予各位了解這些非物質寶藏。 蒲台島位於香港的最南方,對外交通只有來往香港仔及赤柱的街渡,礙於班次疏,碼頭遠,雖早有到蒲台島遊覽的念頭,但遲遲未有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