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福建省永定,父親楊貴榮為窮所迫,過嗣何家,出生於廣東省南海縣。 何世柱家族 1925年,何耀光兄長何耀全(1897—1927)回廣州投身「省港大罷工」愛國運動,他亦隨行併入讀國立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 其後隻身回到香港謀生,經中學同學梁錦祥介紹進入建利建築公司當業務員,後成為經理,十餘年間,為建利公司業務成就立下不少功勞。
- 晚明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時代,亦是一個文學和書畫藝術最有卓越造詣的時代—在淡雅的水墨間,難以想像這些作品是創作在一個動亂又痛苦的年代。
- 我們會把這份厚禮珍而重之,待明年年底香港藝術館重開,這批書畫就會在四樓專設的展覽廳長期展出,讓本地和海外的觀眾都有機會欣賞這些意義非凡的文化瑰寶,分享何老先生的眼光、品味與情懷。
- 现任福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建安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耀光慈善基金有限公司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当然永远荣誉会长、广州市荣誉市民香港广州地区联会会长、劳工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第三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 何耀光(1907年-2006年),原籍福建人,出身於廣東南海,在1938年於香港創立福利建築公司。
- 何老先生把他的私人收藏以「至樂樓」為名,除了表達鑑賞古人名蹟所帶來的無窮樂趣外,更有「為善至樂」之意。
- 自小立志学医的何世柱先生,认为医生是一项神圣的济世职业,然而,因为当时父亲何耀光先生的身体不太好,公司人手奇缺。
- 何耀光在歷年搜求書畫的過程中,廣泛結交書畫家、收藏家,至樂樓藏品中有些是來自他的友儕,包括張大千、陳仁濤,廣東人士如香翰屏、李研山、黃般若等。
何耀光育有五子五女,有的從商,有的成為專業人士,長子何世柱現任至樂樓藝術發揚(非牟利)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何世柱家族 他們十兄妹自小在古書畫堆中長大,跟隨父親賞畫、打理書畫,家中不時有文人雅士造訪,耳濡目染之下,大都愛好中國書畫。 何世柱家族 大哥何世柱十幾歲便隨父親四處收購書畫,多年來閱古畫無數,練就一眼便能辨識書畫真偽的工夫,他笑說:「一看就知真偽」,全憑「看得多」。 這段期間特區政府恪守傳承歷史文化的使命,致力推動文化藝術發展,期望不負何氏家族所托。
何世柱家族: 教育背景
2019年,香港藝術館設立永久的「至樂樓藏中國書畫館」,長期展出至樂樓書畫藏品,並舉辦各種學術及教育活動,讓市民大衆能欣賞並分享這批精品。 何耀光以「至樂樓」為書齋名稱收藏中國書畫,是香港三大中國書畫私人收藏之一(其餘兩大收藏是「虛白齋」及「北山堂」)。 何世柱家族2025 何耀光為自己的書齋起名「至樂樓」,除了表達其在鑑賞古人書畫中所得到的無窮樂趣外,更寄予了「為善至樂」之意。 在收藏取向方面,何耀光以「先人品而後藝事」作為選擇藏品的準則。
何先生肆業於香港工業專門學院(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前身),現任福利建築有限公司、福利置業有限公司及建安保險有限公司董事。 何先生為香港建築界巨擘何耀光先生的長子,年輕時已加入父親的建築公司工作。 何世柱家族 由他牽頭的其中一項最具代表性的項目是伊利沙伯醫院,為戰後時期香港最先進的醫療機構。
何世柱家族: 《毒舌大狀》創紀錄 香港影壇榜首易主
(1907年-2006年),原籍福建人,出身於廣東南海,在1938年於香港創立福利建築公司。 谈及今次捐赠原由,何世柱道:“父亲希望将这批藏品作统一保存,香港艺术馆作为本地文博场地,可以让更多观众欣赏到这批极具价值的中国书画,故家族决定捐予香港艺术馆,以免日後流入不同的收藏家手中。 1964年何世柱先生被选任为东华三院主席,1969年,被委任为太平绅士,获MBE勋衔;1985年被选为立法局非官守议员,1988年再次获选;1989年又获OBE勋衔;1999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银紫荆星章,后获金紫荆星章等等。 何世柱家族2025 所有这一切的荣耀,不仅是对何世柱先生在个人事业、社会事务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肯定与褒扬,对他来讲,更重要的是未曾辜负父辈的殷殷期望,发扬了何氏家族风范,继承了父辈的心愿与志向。 何世柱家族 在广州暨南大学迎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为改善教学环境,他更以其父何耀光慈善基金的名义,捐赠人民币64万元,以支持兴建土木工程实验楼。 何耀光先生生前是广州市荣誉市民、广州市慈善会名誉会长,作为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人,他先后为广州市的教育慈善事业捐赠2750万元人民币。
我非常感謝何耀光先生的後人將這355件精品捐贈予香港藝術館永久收藏,為廣大的市民送上無價的瑰寶,更為書畫的傳承寫下動人的篇章。 這次捐贈不但秉持了何老先生弘揚國粹的初心,延續了老先生高尚的情操,亦有助提升香港藝術館的國際地位。 何先生的家族基金,亦大力捐助中國內地的公益慈善活動,尤其對廣州的教育、文化、醫療、兒童福利和賑災項目的支持,令他因此而獲得「廣州市榮譽市民」的稱號。 其中,我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到,科技將會為藝術和創意產業帶來新機遇。 【大公报讯】记者刘毅报道:香港已故收藏家、慈善家何耀光生前以书斋“至乐楼”收藏中国书画,避免国宝在动荡岁月中流向海外。
何世柱家族: 榮譽
原訴福利置業背後投資者包括何耀光產業、何世堯、何世傑、黃燿佳夫婦、及Andy Ho Chi Wai(Andy Ho的投資在開審前由何世堯收購);答辯人為長暉國際(何世堯所控)及科俊控股(何小崎所控)(下合稱辯方)。 現年73歲的馬海倫在新劇《七公主》中飾演患有腦退化症的母親,昨晚(2日)一集被大公主顧靈珊(黃翠如飾)揭發曾與程霄(杜燕歌飾)有曖昧關係,並與她反目,二人對質的埸面相當精彩。 馬海倫從影56年演活每一個綠葉的角色,多年來劇接劇的她,擁有無數經典作品。 至於上周截標的壽臣山道地皮,業界估計每呎地價達3.764萬元,地皮估值約33億元,有望打入本港五大最高呎價地皮,甚至挑戰「地王」寶座。
何世柱家族: 何世柱家族
物業位於中環商業核心,價值極高,鄰近更有多間時尚品牌之旗艦店,蘇豪區、蘭桂坊等,可謂娛樂、飲食及消閒匯聚。 由於皇后大道中極少有全幢物業放售,加上舖位價值高,該行投資部副資深董事溫武忠估計,日後物業若重建,預料可發展銀座式商廈,地舖估計可出租予名牌店,月租可高達約400萬元水平。 何耀全是何耀光的胞兄,何耀全是工人运动领袖之一,省港大罢工领导人,历任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首届执委,及第二届常务委员。
何世柱家族: 福利置業追3500萬勝訴
秉承家族对艺术和文化的热忱,何先生在二零一八年将其父珍藏的三百五十五幅中国书画捐赠予香港特区政府,作为香港艺术馆的永久藏品,并于二零二一年再次捐赠八件书画,弘扬国粹。 我非常榮幸能再次以行政長官的身分,見證何氏家族再次捐贈至樂樓書畫藏品予特區政府。 有別於2018年的捐贈在禮賓府進行,我們今日身處經擴建的香港藝術館,更突顯至樂樓藏品對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要性,也令出席的人士可以更近距離欣賞藝術館內展示的至樂樓藏品。 有別於二○一八年的捐贈在禮賓府進行,我們今日身處經擴建的香港藝術館,更突顯至樂樓藏品對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要性,也令出席的人士可以更近距離欣賞藝術館內展示的至樂樓藏品。 何耀光的私人書齋「至樂樓」是香港三大中國書畫私人收藏之一,以「至樂樓」命名,除了表達鑒賞古蹟所帶來的無窮樂趣,亦寄予「為善至樂」之意。
何世柱家族: 中外文藝交流 香港肩負重任
至樂樓的書畫藏品在文物界和藝術界備受推崇,當中的「明遺民」書畫尤其珍貴,歷史價值極高,可說是獨一無二。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都曾為至樂樓書畫舉辦專題展覽及學術硏討會,香港藝術館亦曾於二○一○年與至樂樓合辦名為「明月清風——至樂樓藏明末清初書畫選」的展覽,深受好評。 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歷程中,作出卓越的貢獻,在經濟和金融領域,我們的作用尤為顯著。
何世柱家族: 新聞專題
汪明荃范徐丽泰林贝聿嘉林伟强周子京周梁淑怡胡应湘胡鸿烈查懋声施子清施祥鹏莫应帆庄世平唐治安唐翔千高苕华韦基舜陆达兼陆达权倪少杰徐四民徐是雄徐展堂徐国炯陈乃强陈日新陈永棋陈有庆陈炳焕陈祖泽陈?? 张人龙张永珍张云枫张闾蘅张学明叶国谦云大棉冯秉芬冯检基曾星如曾德成曾宪梓杨启彦贾施雅蔡渭衡蔡根培蔡德河廖正亮廖本怀廖自强廖烈科廖瑶珠郑家纯郑耀棠邓兆棠邓广殷潘江伟潘国濂刘宇新刘?? 强刘皇发刘浩清薛凤旋霍英东戴权钟士元钟逸杰简福饴谭惠珠谭耀宗(新华社北京1 1月2日电)本报讯记者艾笑报道:我国首次“食品卫生法宣传周”日前拉开序幕。 至樂樓藏明清畫家之才藝都是多方面的,而且幾乎無一不是詩人,如「明四家」的文徵明和唐寅、被稱為「浙派殿軍」的山水畫家藍瑛、清初「四王」的王時敏和王翬,以及清中期極具個性的「揚州八怪」如華嵒及金農等文人。 何世柱家族2025 晚明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時代,亦是一個文學和書畫藝術最有卓越造詣的時代—在淡雅的水墨間,難以想像這些作品是創作在一個動亂又痛苦的年代。 明代「遺民」最大的特點是「士」的氣節,他們反對異族統治,亡國之痛使他們完全捨棄政事、不侔於人,而是把精神寄託於繪畫、於筆墨、於山水,來發泄他們胸中抑塞磊落的氣節。
何世柱家族: 土耳其強震 | 國際壓力終令美暫撤對敘制裁
但由于当时动荡的政治局势以及香港的沦陷等等外界因素,福利公司亦几经浮沉。 回首这七十年的时光,在香港建筑业中,福利公司以其最为悠久的历史、精益求精的声誉,巍然屹立。 当那些当年繁盛一时的同业公司大多已经倒闭时,只有福利公司仍然洋溢着活力与勃勃生机。 J卢文端卢重兴钱果丰谢中民谢仕荣苏泽光罗友礼罗康瑞龚如心二、专业界(1 00人,按繁体字姓氏笔划为序排列)文楼方和方黄吉雯孔祥勉石景宜朱正朱树豪阮北耀伍秉坚李明??
何世柱家族: 何世柱家族標售三物業
為延續先父的公益事務,並與大眾分享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我們深感光榮能夠展示這些珍貴藏品,希望所有人皆可從中國的遠古智慧中受益。 我在一九六零年代加入先父何耀光先生的建築公司,那時正值建築業飛騰,是香港歷史上其中一段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我有幸身處其中,參與建設香港。 除了接手先父的建築業務外,我還繼承了他對中國文化和藝術的熱忱。
何世柱家族: 香港四大家族之首--何氏家族
先父一直教導我們要認同和珍視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身份,我亦將這種愛國主義思想傳給子孫。 他們自幼便學習背誦唐詩和宋詞,因為文化和藝術乃建立我們道德觀念的基本要素。 最後,我謹代表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的市民,衷心感謝何氏家族成員的厚贈。 我們一定會全力守護,珍而重之,讓觀眾都能有機會欣賞這些燦爛的文化瑰寶。 馬海倫丈夫是香港商界人士、前香港立法會議員何世柱的胞弟、1975年至1976年度東華三院董事局總理何世堯,二人婚後育有一子一女,其中兒子何存廣為眼科醫生,02年與匯豐高層Dicky Yip的女兒Judy結婚。
何世柱家族: 何世柱家族傳4.7億沽南區洋房
前不久,为纪念何耀光先生对广州市慈善公益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海珠区北山公园的“耀光园”成功创建。 何耀光在歷年搜求書畫的過程中,廣泛結交書畫家、收藏家,至樂樓藏品中有些是來自他的友儕,包括張大千、陳仁濤,廣東人士如香翰屏、李研山、黃般若等。 何世柱家族 1966年,何耀光慶祝其六十大壽,一眾書畫好友紛紛為其賀壽,張大千專程為何氏創作《賀壽山水》,風格採取其晚年之潑彩法而成,此作亦反映何氏與張大千之間的交誼。
何世柱家族: 香港四大家族之首--何氏家族
她的老公何世堯是一名商界人士,曾擔任1975年至1976年度東華三院董事局總理,其胞弟是前香港立法會議員何世柱。 何世柱家族 二人育有一子一女,兒子成為了一名眼科醫生,女兒更與02年與匯豐高層Dicky Yip結婚。 作为长子,何世柱先生在父亲去世后接管了大部分的公司事务并担任何耀光慈善基金有限公司主席,他不仅带领福利集团发展得有声有色,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亦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何耀光(1907年-2006年),原籍福建人,出身于广东南海,在1938年于香港创立福利建筑公司。 及后成立香港建造商会及学校、医疗所,福利置业有限公司、福利地产有限公司等,成为香港建筑实业家。 秉承相同理念,我的家族于二零一八年将先父于至乐楼的部份中国书画藏品,捐赠香港艺术馆,及后于二零二一年捐出更多私人珍藏。 先父的书斋以「至乐楼」命名,除有鉴赏古人名作乐趣无穷之意,更有「为善最乐」的含意。 为延续先父的公益事务,并与大众分享他对中国文化的热情,我们深感光荣能够展示这些珍贵藏品,希望所有人皆可从中国的远古智慧中受益。
何世柱家族: 榮譽
從1999年開始,每年向學校捐款10萬元港幣設立的”何耀光助學金”,11年來共資助了885名品學兼優、家庭貧困學生。 以何世柱為首的何氏家族,秉承何耀光”慈善為懷,關心教育”的遺志,延續”何耀光助學金”扶貧助學的優良傳統。 2009年何氏家族又捐贈了12萬港元,作為2009年的”何耀光助學金”,有85名學生獲得了資助。 J盧文端盧重興錢果豐謝中民謝仕榮蘇澤光羅友禮羅康瑞龔如心二、專業界(1 00人,按繁體字姓氏筆劃為序排列)文樓方和方黃吉雯孔祥勉石景宜朱正朱樹豪阮北耀伍秉堅李明??
他深信「忠義仁孝之士,其作品中自有一種剛正之氣存乎筆墨之間」,透過觀賞其手跡,可「追慕其為人,因而生仰止之心」;反之,「若人品虧缺,作品雖佳」,縱使其技藝高超,亦絕不入收藏之列。 以中國書畫來說,除了筆墨技法的賞析,作品背後的藝術家人格,所秉持的信念及價值觀,同樣是精髓之所在,故其藏品,大多為明末清初之「遺民」書畫。 目前,何世柱先生的女儿在帮忙做保险方面的工作,儿子在香港的一家英国大公司当工程师,家族的精髓正在第三代中传承。 而对何世柱先生而言,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完成父亲的遗愿:将遗产里一半的资金用于慈善事业。 福利建筑公司成立于1938年,由何耀光先生及四位友人共同创立,但担任总经理的何耀光先生,肩负的责任最大,而且公司的业务多赖他的信誉,因此他成为了公司里最大的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