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住在大涌口的邵先生指出,雖然歷年來大涌口都有水浸問題,村民亦會做好預防措施,例如安裝水閘,「以往水浸水位只會在小腿附近,但今次的水災卻到大腿。即使有水閘也擋不住積水」。 邵先生表示,聽同居父母憶述,當時水浸滿一樓,他們需暫避到二樓。 一些處於低窪地方的鄰居,則兩層房子全被浸,要消防員把他們救出。
- 請留意有關的數據只顯示現有鄉村 ╱ 墟鎮的分界,並不包括其他數碼資料,例如地形圖 、 數碼土地界線等,該等資料屬地政總署所有。
- 區內鄰近南圍村,也有一個大型遊艇會所住宅匡湖居,以及亞洲電視舊錄影廠。
- 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前,該處是西貢區最主要的已建區,因此區內重要公共設施,如西貢政府合署、西貢街市等亦位於此。
-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 西貢市作為中文地名較少人使用;現代中文「市」多指城市,較少指《康熙字典》所指的市集。
佳境園藝 – 自1980年至今,擁有三十多年園藝經驗;於西貢自設花場,園內設有花卉種植場及植物培植場,專營批發及零售各類時令花卉植物,聖誕樹,聖誕花,賀年桔果,年花及新界桃花。 香港現存以天后為主神的獨立廟宇有102間[1],下表始建年份以廟內留存最古有年份紀錄的物品為依據[2]。 西貢區內的黃地峒曾發現舊石器時代文物古蹟,兩漢時期,區內的滘西洲已有居民(曾出土過兩漢文物);宋時西貢有海關,佛堂門有南宋刻石。
西貢大涌口村: 香港巴士大典
家樂徑的終點位於大網仔路,步行約20分鐘即可返回北潭涌,轉乘交通工具離開。 西貢大涌口村2025 西貢行山路線之一的「北潭涌家樂徑」全程坡度平緩,路寬易走,風光如畫,十分適合一家大小暢遊。 西貢大涌口村 穿越山谷後,可在小山坡上舉目展望,附近的翠綠山嶺和樹林盡入眼簾。 「家樂徑」末段經過三數村屋和果園,再越過一小石橋,便到終點所在的北潭路。 橋咀島是香港人熱愛的郊遊景點,退潮時,會出現連接橋咀島及旁邊小島「橋頭」的連島沙洲。
公眾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親自到位於北潭涌的西貢郊野公園訪客中心辦理手續。 若非當地村民、探訪當地村民的人士、公務需要或學校團體參觀,申請通常不獲批准。 西貢大涌口村 1850年代起,西方傳教士因為西貢地理方便,能取道大鵬灣進入昔日的寶安縣內陸,同時可以協助零散村落對抗大族,而沿山路到區內不同鄉村傳教。
西貢大涌口村: 區議會分區
西貢區坑口(Hang Hau),舊稱坑口鎮(Hang Hau Town)及坑口墟,香港新界西貢區將軍澳新市鎮的一部分。 現在坑口的土地,大部分均是原來的鴨仔灣[1] 填海而來。 現有鄉村 ╱ 墟鎮範圍的數碼資料可於 資料一線通網站下載。
由於北圍以往鮮有發生水浸,故劉先生便質疑事件和正在進行中的西貢公路改善工程有關。 劉先生指,工程位於村口排水大渠附近,他得悉過往因工程使黃泥水湧入匡湖居其後有人在排水大渠加上兩個大網過濾污水,而在發生水浸時,兩個大網並未有移除,使排水大渠未能發揮作用,終令村內發生大水浸。 西貢大涌口村 劉先生對此感到懷疑,「事後他們(路政署)把大網移除,積水也得以疏導。但被問及為何水浸時未有拿走,他們則推搪,指這次情況百年難得一遇,不能預測。」劉先生不滿他們的回覆,認為他們只是推卸責任。 19世紀末,一名居住於上洋村的青年劉樹棠,幼年時離家至香港島的船務公司當學徒。
西貢大涌口村: 居民憂工程加劇大涌口水浸情況
其後同年落成的安寧花園入伙後發生嚴重的土地沉降問題,曾使教育水平低的居民恐慌認為坑口有陸沉的可能。 亦因為將軍澳英文前名為Junk Bay[2],而其後又發生填海地面沉降的事件,致使市民盛傳政府是以垃圾來填海。 香港的天后廟規模不大,部分更在傳統的廟宇宗教建築加入現代建築方法及模式,廟與廟之間沒有從屬關係,其中以大廟和元朗天后廟神誕活動的規模最大。 沙、蠔二村是西貢最古老的村落,〈廣東沿海圖〉中記載二村,說明其歷史至少四百多年,雖然其開村的詳情已不可考,但透過僅有的文獻和鄉紳父老的口耳相傳,我們都可以對二村的歷史和現貌有概略的認識。
近年,西貢市陸陸續續進駐了許多特色小店及精品小食,集中在西貢海濱公園、舊墟、宜春街及市場街一帶,漸漸發展出一個充滿歐陸風情的悠閒文化。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如今,坑口已布滿公營房屋和私人樓宇,較少有休憩地方,因而經常被人批評該區樓宇密度過高,並指部分屋苑是屏風樓,使得其他屋苑的景觀和空氣流通甚差。 公司簡介
西貢大涌口村: 村民:6月已水浸,雨季怎麼辦?
他有感於鄉梓經濟落後和交通不便,於是便於坑口設立同泰機器廠和造船廠。 不久,附近居民亦在坑口開設灰窯、磨石墨廠、釀酒廠、雜貨店、茶居及肉檔等。 1907年,劉樹棠更購入一艘汽船來往筲箕灣,坑口居民大幅與港島居民聯繫,直至1930年代清水灣道建成後,因坑口來往九龍的交通大幅改善,所以與筲箕灣的聯繫才逐漸減少。 香港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天后崇拜較早傳入的地區之一,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俗稱「大廟」)始建於南宋時期。 在台灣及福建地區,人們稱天后為「媽祖」,在香港的地方稱之為「亞媽」、「娘媽」、「媽娘」或「天后媽」等。
西貢大涌口村: 西貢行山路線北潭涌家樂徑簡介
請留意有關的數據只顯示現有鄉村 ╱ 墟鎮的分界,並不包括其他數碼資料,例如地形圖 、 數碼土地界線等,該等資料屬地政總署所有。 地圖所顯示的範圍,只為有關現有鄉村 ╱ 墟鎮在 2019 至 2022 年舉行的居民代表 ╱ 街坊代表選舉或補選而劃定,並不可作任何其他用途。 西貢大涌口村2025 據悉,在水浸過後,村內一片狼藉及滿地泥濘,更有車輛被水沖至移位。 住在北圍40年的劉先生憶述發生水災當晚,情況之嚴重前所未見,「我住這裏這麼久,從來未遇過嚴重水浸,就算之前破壞力大的颱風『山竹』也未有造成水浸,只是樹木倒塌」。 村內的積水後來花上近一星期才完全排走,僅在北圍漁仔涌受災的車輛已多達21輛。
西貢大涌口村: 分區委員會
西貢行山路線蕉坑自然教育徑位於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內,全長約0.8公里,步行約需一小時。 折回教育徑起點後,沿木橋進入尾段,可在蝴蝶谷裏認識不同的蝴蝶寄主,而在春夏之際更可見多種蝴蝶翩翩飛舞。 西貢行山路線「家樂徑」與「北潭涌自然教育徑」相連,起點設於自然教育徑終站的「上窰」。 遊人可在參觀「上窰民俗文物館」後,南行約200米,左轉緩緩上山。 中段的小路較為平坦,設有郊遊地點,最宜在此稍作小休,遠看翠綠山嶺。
西貢大涌口村: 延伸閱讀:曝罟灣|超美半月形海上堤圍 西貢上窰郊遊徑路線+靚景位
將軍澳地區聚集眾多私人屋苑,比較大型的有日出康城、天晉等,詳情請參閱將軍澳新市鎮。 西貢大涌口村2025 1942年日佔香港,實行分區管治,才有西貢區的設立,當時的西貢區包括今日西貢北約鄉事委員會、西貢區鄉事委員會及坑口鄉事委員會所屬的範圍。 西貢白沙灣區議員何偉航表示,對於這次水災,政府部門在事件發生一個月後,並未有向村民和其他持份者交代原因及事件的來龍去脈。 受水災影響的商戶和居民蒙受損失,政府卻至今仍未有主動向他們提及賠償安排。 何偉航認為發生水災是因為該區的規劃差,規劃署、渠務署和路政署在這件事上需負上責任。 他希望政府部門需詳細審視水災原因,提供長期的解決方案,避免更嚴重的意外發生,威脅居民的性命財產。
西貢大涌口村: 西貢 Pak Kong 北港村屋出售-山海美景, 樓齡簇新 出售單位
至於韋斗樞亦曾多次出面調停村民與英國殖民政府之間的衝突,又協助政府收地修築大網仔路,至1960年代,他當選鄉議局特別議員,他對村貢獻猶深,至今其事跡仍廣為傳頌。 再者西貢一帶漁農業式微,據稱西貢一帶的村民部分已於1960年代到如英國、美國、馬來西亞等地出國謀生[20]。 然而基於來往香港市區的交通因道路發展而變得方便,吸引不少外來人口遷入,當中不少為外籍人士[21](非華裔人士)。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西貢市中心選區的9,623人之中,有191人報稱為白人(約2%西貢市中心人口;比全港平均值略高),而菲律賓人、印尼人則各有207及279人,雖然後兩者未知有多少為外籍家庭傭工。 而華人(統計不分籍貫)則佔90%或 8,698人[19],比全港平均值92%略低[22]。 西貢大涌口村 蠔涌村是西貢區內有較大型打醮活動的鄉村,其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乃聯合大埔仔、南邊圍、莫遮輋、相思灣、大藍湖、蠻窩和竹園八村進行。
西貢大涌口村: 西貢 Pak Kong 北港村屋出售及出租-獨立大單邊, 木台花園 出租單位
清朝初期遷界時,西貢這個地域範圍曾短暫歸併入東莞縣,但不久重設新安縣,此地亦重歸新安縣官富司的管轄。 龍蝦灣郊遊徑在西貢行山路線中屬於輕鬆易行,只需2小時即可以完成! 登上大嶺峒觀景台,即可從北至南俯瞰牛尾海、清水灣,還可以遠眺布袋澳、牛尾洲、吊鐘洲、火石洲,以及東南面極目的果洲群島,視野非常壯闊,看盡香港東南面水域的風光。
西貢大涌口村: 西貢行山好去處2. 萬宜水庫東壩 香港最大水塘
劉先生表示,事後政府僅曾協助維修村內的大電掣,已沒有提供其他援助,「其實就算維修了大電掣,也於事無補。村民住所物品全數被淹,當中包括住所內的電掣,所以現在村內還是漆黑一片」。 另外西貢亦有巴士和小巴路線通往北潭涌、黃石碼頭和海下灣等西貢鄉郊地方。 西貢市亦有兩個主要公眾碼頭,有定期和租賃的船隻,前往西貢海的多個島嶼。 在坑口,首個落成的屋苑為1990年落成的私人參建居屋屋苑富寧花園。
過程中興建了不少天主教小堂,部份已有過百年歷史,並且評級為歷史建築[2]。 由於西貢人口並不多,一般都是靠巴士和小巴來往,主要集中來往港鐵彩虹站、鑽石山站、坑口站、烏溪沙站,乃市區進入西貢的中轉站。 地鐵將軍澳綫在2002年8月通車後,坑口的交通更為便利。
至於地圖上最早的「西貢」,則在1866年的〈新安縣全圖〉中可見,而沙、蠔二地均見於〈新〉圖。 西貢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第六屆西貢區議會有29名民選議員及2位當然議員,現任西貢區議會主席是周賢明先生,而副主席為蔡明禧先生。 西貢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西貢區的事務,共有31名議員,現屆西貢區議會由建制派主導,現任8名議員當中3名為民主派議員,建制派有5名議員,包括3名中間偏建制派議員。 邵先生提出大涌口現時並未進行西貢公路改善工程,但鑑於現時北圍的情況,令他非常擔憂。 他認為政府在早年並未有好好規劃大涌口,致每逢下雨都有水浸的情況出現。
在1960年至1963年間,香港政府曾將新界民政署屬內的南約區,分為離島與西貢兩區,但不久又重新合併。 到1969年確定在西貢區興建萬宜水庫後,才再次劃分西貢區,範圍包括由新九龍界起,至東面的清水灣半島及西貢半島南部;再加上牛尾海及糧船灣海內及附近各島嶼,初步確立現有西貢區的範圍。 相反西貢市分區計劃大綱圖內的範圍,與西貢市中心選區剛好接近。 故此以西貢墟與對面海兩社區所組成的西貢市中心選區,可以用來估算西貢市的人口。
惟事發至今已經一個月,有居民表示,政府除了曾協助維修村內的大電掣外,未有主動提供援助,又指北圍村內從未有過嚴重水浸事件發生,質疑事件和進行中的西貢公路改善工程有關。 有見及此,今日(7日),在西貢區議會大會前,數名村民在西貢將軍澳政府綜合大樓前向政府相關部門請願,希望當局能正視問題,徹查事件是否與工程有關,並向受影響的居民提供合理賠償。 坑口村屬於坑口鄉事委員會屬下鄉村之一,原位於現將軍澳醫院一帶之位置,立於17世紀末,根據當地村民的記述,坑口村為將軍澳最早有居民定居的村落。 1989年政府發展坑口新市鎮,該區從新規劃,坑口村逐被遷至寓安里現址重建,入口處建有「坑口村」牌坊。
西貢大涌口村: 香港天后廟列表
您可以隨時聯絡我們的資料保障主任,免費取消訂閱並要求停止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用途(詳情見 「私隱政策聲明」 中的「直接促銷」一節)。 訂閱電子通訊 您只須填妥姓名及電郵,便可取得香港地方志中心有限公司(「香港地方志中心」)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以下所列的是西貢區內將軍澳以外的社區環境,而區內大部分住宅都位於將軍澳新市鎮,詳情請參閱將軍澳新市鎮。
蠔涌村的太平清醮已有三百年歷史,當年村民為酬謝車公顯靈,驅除瘟疫,於是在神前許下承諾,每隔十年舉辦一次。 至於村內的車公古廟亦有四百年歷史,相傳車公為南宋武將,曾平定江南之亂,及後隨宋帝昺南下,駐守香港,車公愛民如子,深受村民尊敬,村民在他死後建廟供奉。 而蠔涌村附近的五座大山頭(落山虎、大藍湖、界咸、百花林及回頭虎),在風水學上形成「五虎下堂」之勢,煞氣極大,不利蠔涌居民,車公座鎮於此,亦有利鎮壓。 及至當代,蠔涌村主要經營外銷生意,有醬油食品製造場、布廠、染廠,並有米舖、食物店、茶樓等,頗為熱鬧。 2011年,曾翠珊執導的《大藍湖》就是以蠔涌為背景的香港電影,大藍湖亦是今天蠔涌村內的鄉村。 無論西貢墟的原居民,或是由西貢一帶被政府重新安置於西貢墟的水上人,均有不少人以捕魚為生。
西貢大涌口村: 歷史
但是香港水上人並未納入新界原居民的法律定義之中,故此難以準確估計西貢墟有多少人口及其祖先,於1898年之前已經居住西貢一帶。 西貢市位處鄰近地區各鄉村的中心,所以附近的地區亦稱為「西貢」。 田下灣村原位於清水灣半島南部田下山西面海濱,本為漁民聚居之地,跟坑口村一樣都是坑口鄉事委員會屬下鄉村之一。 20世紀末,該處海濱進行填海,並與其東面之佛頭洲連接,填海後之土地作工業用途,該村遂被拆卸,並遷置今田洲路坑口天后古廟旁。 民政事務總署備存整套現有鄉村 ╱ 墟鎮的分界地圖,各有關民政事務處亦在其辦事處備存所管轄地區的分界地圖,供公眾人士在通常辦公時間內查閱。 由於香港歷史分區的原因,位於半島上的西貢北地區(包括北潭坳、黃石碼頭、海下灣、以及位於西沙路沿線的十四鄉、泥涌等地),為大埔區管轄的外飛地。
香港開埠初年來往西貢一般只能利用海路,直到1940年代日佔時期日軍興建西貢公路連接至清水灣道,最初只有單車徑般闊度,1955年才擴闊至現有闊度。 而早年立墟時存在的油麻莆村、灰窰下村,早已消失[20],村民改為居住多層大廈。 西貢墟附近設有碼頭,受到避風塘所保護,停泊有不少香港僅餘的蜑家戎克船(即中國帆船)。 在政府地圖中,將坑口稱為坑口鎮(Hang Hau Town)。
西貢大涌口村: 【西貢水浸】黑雨水淹北圍全村停電逾月 村民促政府徹查及賠償
前行不遠處,可見土瓜坪海灣一帶的大片紅樹林,有如低矮樹海,在沿岸展現勃勃生機。 位於西貢的萬宜水庫,是香港最大的水塘,水庫有兩條石壩,當中位於東面的萬宜水庫東壩更被列入了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景點之一! 在萬宜地質步道途中,有多款不同的岩柱,更可以看到破邊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