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假如離婚後暫未再婚又負責照顧子女,想申索「單親免稅額」就需要符合兩大條件。 一是即使在課稅年度分居、辦妥離婚,仍需要到下一個課稅年度先可以享有「單親免稅額」。 大家都可能知道,只有父母或祖父母「通常」在港居住才合資格申請,若同住則可獲更大的免稅額。
截至11月3日,海口海關共監管「即購即提」購物金額20億元。 贈與子女後再出售,出售所得稅舊制變新制,房屋和土地實際獲利皆須申報「房地合一所得稅」,需繳的稅金大幅提高。 時序進入11月即將年底,辦理財產贈與之旺季即將來臨。 懂得財稅規劃的父母,會善用每年贈與免稅額244萬。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個人免稅額
你是已婚人士,即使獨力支付子女的生活費,亦不可享有「單親免税額」。 根據《税務條例》,「單親」的意思是指納税人全年屬單身、喪偶或分居,並且在該年度內曾獨力或主力撫養子女,才可獲得「單親免税額」。 任何一名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免稅額只可由一名納稅人申索,不能由兄弟姊妹攤分,因此建議應讓淨收入最多的納稅人申索。 但是,大家亦要注意未滿25歲成年子女修讀兼讀、單元培訓課程如展翅計劃,是不符合全日制學生的定義,即父母亦不能申領子女免稅額。 所以不要以為子女只要是「讀緊書」,就自動享有子女免稅額。 參考稅務局規定,子女年滿18至25歲並在大學、學校接受全日制教育都符合申領子女免稅額條件。
- 這是稅務制度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旨在幫助納稅人減輕稅務負擔,同時鼓勵消費和投資。
- 申報支付生活費以供養父母的納税人,可陳述給予父母生活費的詳情,如透過自動轉帳或定期提取現金給予父母生活費,可提交銀行月結單作證明文件。
- 由於「自願性供款」是以基本形式運作,換句話說,在新措施下,納稅人既可慳稅,又有機會賺錢,實在吸引。
- 如合符資格,第1名至第9名子女,每名可獲$120,000的子女免稅額;在每名子女出生的課稅年度(例如你的子女是在2019年4月1日或之後出生),子女免稅額便可額外增加$120,000。
- 如果你的兒子修讀的是全日制課程,他亦即是接受全日制教育,你可申領他的子女免税額。
- 但留意二人共同選擇個人入息課税,寬減上限亦合共為 HKD 10,0002。
報稅日子已到,但怎計算供養父母免稅額、已婚人士免稅額及子女免稅額等項目,實教不少人想逃避這份「綠色炸彈」報稅表。 報稅繳稅是不可避免的事,倒不如趁早認識各種免稅額類型及計算方法,看看怎樣申索最多的免稅額。 如你或你配偶在有关课税年度内独力或主力抚养兄弟姊妹,则该兄弟姊妹方被视为由你或你配偶供养。 如除你以外有其他人士在同一课税年度均有资格就同一兄弟姊妹申索该免税额,你们必须互相议定由谁人提出申索。 受養人須是香港法律所承認的「父母」關係:除親生父母外,納稅人可以申請領養父母、繼父母的免稅額,但必須符合香港法律所承認的「父母」定義。 按中國習俗「上契」的父母、未有正式註冊結婚的繼父母、離婚後配偶的父母,一般都不符合申索條件。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免稅額填錯/填漏如何補救?
假若不幸填寫報稅表時,遺漏部分的免稅項目和申索扣除額,大家仍可在指定時間內提出申索。 可以以書面向評稅主任提出,註明利得稅檔案號碼,並提供有關的資料及文件。 據稅務局指,父母在這情況下並不算是與子女同住,所以並不合資格供養父母額外免稅額。 即是說,無論父母在日間逗留在子女的家多久,只要不是長期在那裏過夜休息,便不可算是與子女同住。
- 除了以上條件,稅務局還規定,受養人與納税必須於課稅年度內人同住至少連續 6 個月,或你或你配偶在該課税年度提供不少於 12,000 元以供養該名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 MoneyHero網站顯示的金融產品及服務資訊僅供參考,並非提供建議。
- 一般來說,税務局不會要求市民提交受養父母日常開支的單據。
- 倘多於一名人士有資格就同一位受養人申索免税額,他們須議定由那一位提出申索。
- 在香港,政府為納稅人提供一系列免稅額和扣稅項目,以減輕他們的稅務負擔。
- 如未有作出協議,税務局局長會根據各申索人對該名子女的供養及教育作出的貢獻來決定分攤這子女免税額的基準。
可是,法例上對供養父母免稅額有相當要求,而部分的細則更是帶有相當大的詮釋空間,特別是「通常」在港居住和「同住」這個定義。 至少連續 6 個月與你同住而無須付出十足費用;或你/你配偶每年付出不少於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HKD 12,000 的金錢用以供養該名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 如合符資格,第1名至第9名子女,每名可獲$120,000的子女免稅額;在每名子女出生的課稅年度(例如你的子女是在2019年4月1日或之後出生),子女免稅額便可額外增加$120,000。 法例订明父母不能因曾支付子女生活和教育费用而申索单亲免税额。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施明德被曝住加護病房 子女急返台
若任何人已就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獲得長者住宿照顧開支扣除,則他/她或其他人士便不可以在同一課税年度再就該名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申索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額。 長者住宿照顧開支須在給予免税額之前扣除,你不能同時申索扣除長者住宿照顧開支及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額。 如納稅人符合指定條件,便可享基本免税額或申請其他免税額如已婚人士免税額、子女免税額、供養兄弟姊妹免税額等,減輕稅款負擔。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納稅人無需就基本免稅額提出申請,每個納稅人的基本免稅額為HK$$132,000。
納税人申請供養父母免税額須符合的其中之一項條件,是受養人須通常居住於香港。 由於你的母親已移民外國,長期穩定居住於外地及訪港日數不多,縱使她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她不能被視為通常居住於香港。 此外,申報供養同住父母的納税人,須提供父母和他在有關年度住在同一地址的證明,例如銀行月結單。 税務局會核對納税人提供的資料是否與税務局的電腦紀錄相符。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子女出生的課稅年度免稅額加碼
業主可以選擇物業稅或個人入息課稅評定稅報,但建議選後者,因為個人入息課稅能提供供樓利息支出的扣減。 留意,如有其他人士同一課稅年度都有就同一兄弟姊妹向稅務局申索這項兄弟姊妹免稅額的資格,便應先互相協議由誰提出申索,因若不能達成協議話是,是沒有人可獲得這項免稅額的。 無論是以薪俸稅或個人入息課稅方式報稅,以下是9個打工仔常用到的免稅額,只要滿足指定條件,大家便可在報稅表上申報,讓稅務局在評稅時一同計算。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父母免稅額可以多人攤分嗎?
MoneyHero網站顯示的金融產品及服務資訊僅供參考,並非提供建議。 貸款產品比較頁面顯示的實際年利率及每月還款額是根據閣下所輸入的資料而作出之估算。 考慮申請產品前,我們建議你查閱產品之官方條款及細則。 現時不少人都會將正在做按揭的物業,租出去,讓租客為自己供樓。 根據法例,如果物業並非自住,而是出租樓,按揭利息開支一樣可申請扣稅;計法是:將物業的租金收入,減以供樓利息。 但有一點須留意,這只限於物業在出租期,才可扣稅,空租期,即無租客的日子,按揭利息是不能扣稅的。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免稅額 是什麼?
其他免稅額包括已婚人士免稅額、子女免稅額、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供養兄弟姊妹免稅額、單親免稅額、傷殘受養人免稅額,以及傷殘人士免稅額。 在香港的稅務體系中,免稅額通常分為基本免稅額和個別免稅額。 今個課稅年度,打工仔都會享有132,000元的基本免稅額,即是全年收入不超過132,000元的單身人士無須交稅。 而個別免稅額則是根據納稅人的個人情況而定,例如子女數目、供養親屬等因素。 納稅人在報税時須確認自己符合申請供養父母免税額的資格,然後再按實際情況,如實填妥報税表第 11.4 部。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稅務計算機
假如你是單身人士,沒有子女免稅額及供養父母免稅額,但仍可享基本免稅額(亦可稱為個人或單人免稅額),2022/23年度的薪俸税或個人入息課税的額度為$132,000。 如納稅人在任何課稅年度已就他 / 她或其配偶的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獲得扣除「長者住宿照顧開支」, 則該納稅人不得在同一課稅年度就同一名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獲得「供養父母 / 祖父母 / 外祖父母免稅額」。 稅例又規定受供養的父母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必須通常居住於香港。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因此若果父母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已移居內地,即使他們仍然持有香港身份證,納稅人是不可以申請其免稅額。 不同的證件簽發機構會採納不同的準則來界定傷殘,而這些準則與政府的傷殘津貼計劃所採納的未必相符。 經由社會福利署管理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或公共福利金計劃發放傷殘津貼的必要條件是要經由衛生署署長或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或特殊情況下由私家醫院的註冊醫生)證明申請人的情況符合有關計劃定義的殘疾情況。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報稅好頭痕?7條申報父母免稅額Q&A
如果只是一些短期課程或部分時間制課程,他便不是接受全日制教育,你不能申領他的子女免税額。 如你供養一名年滿 18 歲但未滿 25 歲的子女,該名子女必須在有關課税年度內的任何時間曾接受全日制教育,你才可得到該名子女的免税額。 報稅是每個打工仔都要處理的事情,在填寫報稅表的過程中,「年度入息」與「扣稅額」兩項算是較易處理的事情,就是在申索「免稅額」一項,卻令不少人傷腦筋,也不清楚自己是否合符資格申請相關的免稅額。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由於婚姻未有註冊,你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 或你配偶的繼父不符合税務條例中父母的定義。 每年5月份,稅務局陸續會向納稅人發出報稅表,你理解你有幾多免稅額可以扣嗎?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Q7. 供養父母免稅額可由兄弟姊妹攤分嗎?
在供養父母免税額的規定下,居住單位的業權,並不是釐定是否同住的因素。 你雖與你父母同住,但要享有供養父母免税額及額外免税額,你須符合供養的申請規定。 如你父母與你同住至少連續 6 個月而無須付出十足有值代價,你便可享有供養父母免税額。 如你父母與你全年同住而無須付出十足有值代價,你便可享有額外免税額。 如你的受養父母遷移內地定居後,只是間中回港探親,他們不是通常居住於香港,因此不符合申索條件。 反之,如你的父母只是間中短暫逗留內地,他們仍在香港居住,以香港作為他們日常生活的地方,並以香港社會一般成員身分在這裏生活,他們是通常居住於香港,你可以就他們申索供養父母免税額。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供養契爺契媽可否申請扣稅?
假如你在有關年度已婚並已獲給予已婚人士免税額則不能同時享有基本免税額。 如你符合指定條件,便可享有基本免税額或申請其他免税額。 本文介紹有關各類免税額的資料,以及這些免税額如何減少你的税款。 你亦可參考免税額、扣除及税率表,以及關於免税額的常見問題以了解詳情。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已婚人士免税额
子女正在讀短期課程,或是正在外國進行工作假期,也同樣不符申索條件。 免稅額方面,第 1 名至第 9 名子女,每名可獲 HKD 120,000 免稅額。 而在每名子女出生的課税年度中,父母還可以在這 HKD 120,000 之上,額外再多獲 HKD 120,000 的子女免税額,合共 HKD $240,000。 留意,父母如以曾支付子女生活和教育費用為由申索單親免稅額,是不會受理的,父母亦不會因照顧和監護第二名或其他子女的起居生活而得到更多的單親免稅額。 除多了「額外」兩個字外,不少人不懂分辨「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額外免稅額」與」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的分別。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父母免稅額,可和兄弟姊妹攤分嗎?
因此,我們不能接受其他機構發出的證件作為受養人符合資格申領政府的傷殘津貼的證明,以取代註冊醫生根據政府的傷殘津貼計劃簽發的醫療報告。 如有多過 1 人有資格就同一父母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就同一課税年度申索免税額,如各申索人未能同意由誰人在該年度作出申索,税務局不會考慮該申索。 現行法例亦無將供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免税額或額外免税額攤分予不同納税人的條文。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申索父母免稅額的基本條件是:受養人須通常在香港居住。
你亦可参考免税额、扣除及税率表,以及关于免税额的常见问题以了解详情。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保留佐證文件以備個案抽查,如銀行月結單要精明申索父母/祖父母免稅額,一定要遵守法律,各位讀者要多留意有關規定,避免不必要的官非,做個精明的納稅人。 父母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但長居國外或內地,只是偶爾回港探親,並不符合申索條件一受養人配對一納稅人。
一般來說,與受供養的父母同住於一幢樓的樓上樓下,並未符合供養父母額外免税額的同住規定。 即使她每天都一早來你家幫你帶孩子,直至晚上才回她的家睡覺,亦會因為並非與你同住,所以你未能享有供養父母額外免税額。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如果家庭裡有兄弟姊妹,事前最好先商討由哪一位申報供養父母的免稅額,原則離不開由稅額較高的一人申報。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免稅額2023|報稅如何慳最多? 供養父母、子女及個人免稅額解説
每名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可容許扣除額上限以每年的指明款項為準。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另外,並非子女仍然在學父母就自動享有子女免稅額,若然他們就讀展翅、短期/兼讀課程、學徒訓練計劃等不屬於全日制學生,父母就不能申領子女免稅額。 子女免稅額於稅務制度中,是指納稅人可以因為有子女而享受的稅務優惠,這是稅務制度中的一個基本元素,旨在鼓勵生育和支持家庭。 因此即使有指養大一個小朋友要400萬,但其實供養子女在報稅時能發揮重要扣稅作用,讓父母借助子女免稅額減輕稅項,或可減少要交的稅款。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子女在學就必然享有免稅額?你未必知道的父母子女免稅額細節!
例如,子女在9月畢業,由於4月至6月仍是大學全日制學生,該課程年度就仍可以申領子女免稅額。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年滿 18 歲但未滿 25 歲的子女,需要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父母才有資格申索子女免稅額。 子女已畢業但尚未找到工作,就不可以申索子女免稅額。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薪俸稅計算機
如果受供養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本年度內全年連續與你同住而並無付出十足費用,你亦可享有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額外免税額。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同住的定義不包括同一棟大樓的不同樓層。 一般而言,已婚人士不得各自申請他們子女的免稅額,需由其中一人申報所有子女的免稅額。 然而,如果其中一方以標準稅率計稅,由另一方申報子女的免稅額會更有利。
父母亦不会因照顾和监护第二名或其他子女的起居生活而得到更多的单亲免税额。 如果父母均以他/她在该课税年度曾独力或主力抚养同一子女而申索单亲免税额,则该课税年度的单亲免税额可能要按父母各自独力或主力抚养该名子女的起居生活的期间来分摊。 就《税务条例》而言,「婚姻」一词指香港法例或结婚当地的法例所承认的合法婚姻。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如你符合指定条件,便可享有基本免税额或申请其他免税额。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本文介绍有关各类免税额的资料,以及这些免税额如何减少你的税款。
倘多於一名納稅人有資格就同一位受養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申索免稅額,他們須議定由那一位提出申索。 如該受養人在有關課稅年度內連續全年與納稅人同住,而毋無須付出十足有值代價,納稅人可申索扣減新增的額外供養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 上述兩項新增的免稅額可分別給予納稅人 20,000 元的免稅額。 如該名受養人在有關課稅年度內 連續全年與納稅人同住 ,而毋須付出十足有值代價(即沒有付款或作出補償),則納稅人可申索「供養父母 / 祖父母 / 外祖父母額外免稅額」(每名受養人 40,000元 )。 離婚後父母合力支付照顧子女開支,甚至是繼父、繼母都有份提供子女生活費或教育費,這類情況父母、繼父母都可以分別獲得部分子女免稅額。
這項稅務寛減是無須申索已可自動獲得,所以大家在計算稅項時記得一併計算。 如你就你或你配偶的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获扣除长者住宿照顾开支,则你不得在同一课税年度就同一名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获给予供养父母及供养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额。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就考虑纳税人是否有资格申请供养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额而言,「通常在香港居住」的受养人,是指该受养人必须惯常地在香港生活。
如雙方未能達成協議,稅務局就會按父母支付照顧子女金額比例分配子女免稅額。 免稅額方面,如果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年齡為55歲或以上,但尚未滿 60 歲的話,金額為 HKD 25,000。 若果其年齡為60歲或以上,又或者未滿 60 歲但有資格根據政府傷殘津貼計劃申索津貼的話,金額則為 HKD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50,000。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另外要留意,任何一名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只可由一名人士申索免稅額,如有兄弟姊妹一起供養他們,大家就要「傾掂數」協商好由誰提出申索。 已婚人士不可以各自申領他們子女的免税額,必須由其中一人申索所有子女的免税額。
不少人對如何界定「父母是否同住」或「離婚後申請單親免稅額」等抱有疑問,本文會按稅務局網頁提供的資料,整合8大報稅時常見狀況的解說,方便大家參考。 就算已申索了已婚人士免稅額、子女免稅額、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長者住宿照顧開支扣除或供養兄弟姊妹免稅額等免稅項目,大家仍可另行享受這項傷殘受養人免稅額的。 此項免税額是在你就該傷殘人士可享有的已婚人士免税額、子女免税額、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額、長者住宿照顧開支扣除或供養兄弟姊妹免税額等之外,可另行享有的免税額。 長者住宿照顧開支扣除是就有關長者給予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額的另一選擇。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傷殘人士免税額
如你須繳納薪俸税或已申請個人入息課税,則可享有基本免税額。 同時,你亦可根據《税務條例》所訂明的條文申索以下免税額,以減少應課税的入息總額。 普遍而言,香港受薪打工仔均須繳納薪俸稅,在稅務體系中,免稅額通常分為基本免稅額和個別免稅額兩種。 基本免稅額是所有納稅人都可以享受的免稅額,而個別免稅額則是根據納稅人的個人情況而定,例如子女數目、供養親屬等因素,香港政府亦會提供各種免稅額及稅項扣減,減輕大家的稅款負擔。 今個課税年度,納稅人已自動享有$132,000的基本免税額。 2019/20課稅年度的報稅截止日子臨近,除要計算年度入息及扣稅額外,不少人亦煩惱於申請免稅額的事情,例如是夫妻合併稅、子女免稅額、供養父母免稅額等。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供養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慳稅貼士
一般來說,賺取較高入息的一方申索子女免税額,會較為有利。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不過,如果其中一方是以標準税率評税,則由另一方申請申索子女免税額會較為有利。 供養父母免稅額是不可以攤分的,因此如有多於1位人士就同一父母申索免稅額,稅務局便不會處理相關申索,因此兄弟姊妹應在報稅前達成協議,決定由誰申索免稅額。 如你在任何課税年度內供養一名有資格根據「香港政府傷殘津貼計劃」領取津貼的家屬,你便可申索傷殘受養人免税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