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廟屬於三開間單進設計,大殿供奉天后娘娘,右偏殿則有一座銅鐘及龍床。 香港地質公園藉綠色旅遊推廣鄉郊村落文化歷史,特地設計全新的糧船灣半日遊路線,引領大眾遊覽歷史建築,而自11月11日起更有街渡來往西貢和糧船灣,遊人探索隱世客家村落會更容易。 每年農曆3月23日是天后誕,當天前來參拜的信眾絡繹不絕,達3-4萬人之多。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誕,當天前來參拜的信眾絡繹不絕,達三四萬人之多。
正殿供奉天后,另有2艘長2米多的天后神舟模型,置於正殿兩旁。 現存古廟背山面海,沿用清朝華南時間民間風格建成,相信是在1877年修葺工程時形成現有布局[3]。 天后寶誕將至,新渡輪會繼續於天后誕前夕及正日,即5月11日(星期四)(農曆3月22日)及12日(星期五)(農曆3月23日)安排特別渡輪服務往來北角碼頭及西貢大廟灣。 佛堂門天后古廟被稱為「大廟」,因它是全港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廟,始建於南宋理宗咸淳二年(1266年),期間經過多次修葺,至今仍受善信敬仰。 居住港島的人也前往參拜,天后誕當日新渡輪加開特別班次接載乘客。
大廟灣天后誕: 香港第一間超市|不是惠康百佳 連卡佛有份創辦?
糧船灣漁民代表鄭景文說,以前沒有收音機,漁民又沒有手表,廟祝便定時敲鐘報時,讓在附近停泊漁船的漁民得知時間。 糧船灣原為西貢海域最大島嶼,但自1969年萬宜水庫東西兩壩興建後便與西貢半島連接。 這裏曾經有一座古代超級火山,它爆發時噴出的火山灰冷卻後凝固成六角形岩柱,遍布沿岸,組成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部分。
- 山牆兩端的墀頭有分別寫上「富貴」和「壽考」的花鳥灰塑。
- 在1950至1960年代高峰期,糧船灣客家居民共500人,近200艘漁船停靠,漁民逾千。
- 在佛堂門建天后廟的緣起,自然是跟天后娘娘相關。
- 古廟位於新界西貢區清水灣半島以南的大廟灣地堂咀,鄰近佛堂門及布袋澳。
- 乘客可於上述兩天在北角碼頭(只售來回套票)及西貢大廟灣(只售前往北角之單程票)購買船票。
- 自有記載以來,天后廟曾經在1840、1877、1962及1990年進行大型維修,雖然每次修葺都增添了不少現代建築元素,但屋脊上原有的裝飾如珍寶珠、鰲魚及海龍等仍能清晰可見。
- 廟宇文化工作坊、廟宇導賞團及沙畫體驗工作坊需預約報名,詳情請參閱委員會網頁:。
兩人認為天后有靈,因此集資在該處興建一座天后廟。 該廟其後失修,林氏後人不忘天后恩德,故集資於現址創建本廟。 自有記載以來,天后廟曾經在1840、1877、1962及1990年進行大型維修,雖然每次修葺都增添了不少現代建築元素,但屋脊上原有的裝飾如珍寶珠、鰲魚及海龍等仍能清晰可見。
大廟灣天后誕: 廟宇建築
香港各鄉村海灣,皆有天后古廟,多年來香火不衰。 大廟灣天后誕2025 據說宋朝年間,福建有林氏族人,到九龍落藉開村。 一次出海遇著大風,船被打沉,兩兄弟墮海時頻呼天后娘娘打救,結果兩兄弟被吹到東龍島對面的沙灘上獲救。
- 話說廟前的岸邊是漁船駛進來停泊的位置,正因大海平靜無浪,感覺安全,令人產生如踏進佛堂的平靜安全感,因而得名「佛堂」。
- 香港各鄉村海灣,皆有天后古廟,多年來香火不衰。
- 廟宇現時由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而在1939年之前,廟宇是由香港建廟者林氏後人打理。
- 這裏曾經有一座古代超級火山,它爆發時噴出的火山灰冷卻後凝固成六角形岩柱,遍布沿岸,組成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部分。
廟內存放着逾百年的古鐘、碑銘、牌匾、壁畫、木刻及石灣陶塑等歷史文物。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誕,很多信眾都會前往佛堂門天后古廟參拜。 大廟灣天后誕2025 除了拜天后娘娘外,他們都會不約而同到天后寢室「摸龍床」。
大廟灣天后誕: 天后誕
大廟灣擠滿各式船隻,旗旌飄揚;廟內煙霧瀰漫,寸步難移。 此天后廟地位舉足輕重,就連本地水警新船下海的儀式也在大廟進行。 廟宇現時由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而在1939年之前,廟宇是由香港建廟者林氏後人打理。 大廟灣天后廟(本地漁民俗稱「大廟」)於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由林道義策劃興建,並屹立於大廟灣超過七百五十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廟。 另外,大廟灣天后廟亦稱為「北佛堂門」,與稱為「南佛堂門」的東龍島遙遙相對。
這間位於西貢清水灣大坳門路大廟灣的天后古廟,如果你曾經到訪的話,一定會讚歎廟前一望空闊、波平如鏡的美麗海景。 這個畫面令人頓時心境變得舒坦,也是廟宇稱為佛堂門的原因。 大廟灣天后誕 每逢農曆三月廿三日,居民湧到各廟賀誕,當中以佛堂門天后古廟的香火最盛。
大廟灣天后誕: 建築格局
正殿供奉天后,另有兩艘長二米多的天后神舟模型,置於正殿兩旁。 廟門橫額《天后古廟》四個大字,廟門外部石梁有同治七年的字樣,兩旁有道光廿五年(1845年)雕刻有「興邑刁爵」字樣的石獅,及光緒廿八年(1902年)的銅聚寶爐和香爐。 大廟灣天后誕 大廟灣天后誕 門屋正脊分3層,上層為「二龍爭珠」,中層是以中國戲曲人物陶塑裝飾的石灣花脊,而下層則為彩繪,但大部分已經脫落,兩端飾以上有鰲魚的博古。
大廟灣天后誕: 建築及設施
上周五(10月20日),政府刊憲將西貢的佛堂門天后古廟和上環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列為法定古迹,令香港的法定古迹數目增至134項。 銅鑼灣天后廟約於十八世紀初由戴氏家族所建。 戴氏為來自廣東惠州惠陽淡水的客家人,初時定居九龍灣一條名「蒲崗」的村莊,戴氏常渡海至港島沿岸割草,相傳其族人在岸邊拾得一具神像,遂為其立祠供奉。 大廟灣天后誕 其後善信漸多,香火漸盛,遂籌募經費,興建一座正式的天后廟。 廟宇文化工作坊、廟宇導賞團及沙畫體驗工作坊需預約報名,詳情請參閱委員會網頁:。 原來兩兄弟墮海時,緊抱着天后娘娘的神像,最後他們被海浪送到東龍島對面的沙灘而獲救。
大廟灣天后誕: 香港文匯網
1946年3月21日,該廟因為阿公岩一次彈藥庫爆炸而嚴重損毀,所以於1948年曾作大型重修。 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地質公園主任陳羽嵐表示,糧船灣風景漂亮,也有獨特的客家文化和漁民文化,園方希望藉綠色旅遊推廣鄉郊村落的文化歷史,使之得以傳承,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 村民形容天后宮藏四寶,分別為光緒11年的木雕、天后誕天后娘娘神像出海巡遊所用的龍轎、相傳掛在龍船前可保百戰百勝的龍頭,以及清朝乾隆六年鑄造的生鐵古鐘。 佛堂門天后古廟內的歷史文物眾多,例如清朝嘉慶四年(1804年)鐵造的鐵香爐、道光20年(1840年)鑄造的銅鐘等,都很值得細心欣賞。 不過,最初宋朝政府時因其事迹,將她奉為夫人。 而天后的信仰亦逐漸在漁港的香港流行,直至現在,雖然香港不再以捕魚為主業,但拜天后的傳統習俗仍然流傳下來。
大廟灣天后誕: 歷史文物
筲箕灣天后廟,是香港一所天后廟,位於香港島筲箕灣筲箕灣東大街53號,現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並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 現存古廟背山面海,沿用清朝華南時間民間風格建成,相信是在1877年修葺工程時形成現有佈局[3]。 大廟灣天后誕2025 左邊偏殿分別供奉天后龍床及歡喜佛,而右邊偏殿則是司祝的辦事處。
大廟灣天后誕: 筲箕灣天后廟
善信更喜歡到側殿摸龍床,以求子嗣、健康及財帛。 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現為法定古蹟,建於南宋時期(約1266年),是全港天后廟中最古老、規模最大的一間,所以又稱大廟。 及後「紅香爐港」泛指港島一帶,亦是「香港」的命名。 現存的筲箕灣天后廟建於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原有廟宇約建於19世紀初期至中期,因為前一年遭颱風摧毀而於原址重建。
大廟灣天后誕: 銅鑼灣天后廟
西貢大廟灣有本港現存最古老的天后廟,其建於南宋理宗時期,屬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每逢天后寶誕都有大批善信前往參拜。 新渡輪表示,會於天后誕前夕及正日,即今日(11日)及明日安排特別渡輪服務,往來北角碼頭及西貢大廟灣。 據點新聞報道,西貢大廟灣有本港現存最古老的天后廟,其建於南宋理宗時期,屬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每逢天后寶誕都有大批善信前往參拜。 銅鑼灣天后廟,又稱燈籠洲天后古廟或簡稱天后古廟,位於香港島銅鑼灣天后廟道10號。 銅鑼灣天后廟主祀神明是天上聖母,另祀神靈為觀音、正財神及包公。 2023年6月8日,古廟獲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升格為法定古蹟[3]。
大廟灣天后誕: 廟宇介紹
然而該廟大部份信眾都是清水灣布袋澳一帶的村民,他們自己都會有船隻前往,並可在廟宇對出的碼頭停泊,所以一直以來,該廟對外的陸路交通都一些未有進行完善的開發。 兩傍各有一個側殿,左為「戴福堂」而右為「百家神殿」,側殿前各有天井及獨立出口通往廟外或經上書前「瞻雲」後「龍化」和前「就日」後「虎變」的左右月門進入香亭。 大廟灣天后誕2025 大廟灣天后誕2025 筲箕灣天后廟是一座兩進三間式廟宇,漁民供奉媽祖(天后)以祈求風調雨順,漁獲豐收。 除了供奉天后外,也供奉呂祖及觀音,因此該廟也有「觀音借庫」的傳統習俗[1],在每年農曆正月廿六舉行[2]。 廟內存放著逾百年的古鐘、碑銘、牌匾、壁畫、木刻及石灣陶塑等歷史文物。
雖然刻石上獨缺三字的中文筆畫仍能在該位置依稀可見,但內容卻無從考究。 刻石位於清水灣半島南部的大廟灣地堂咀,鄰近佛堂門一帶,歷史與鄰近的天后廟相若。 古廟位於新界西貢區清水灣半島以南的大廟灣地堂咀,鄰近佛堂門及布袋澳。
大廟灣天后誕: 廟宇文化節「神『祈』人生」:神祇與人生的微妙關係
北宋初年,天后降生於福建蒲田湄洲林姓家庭,時現祥光異香;直至彌月,不聞哭聲,故名默娘。 13歲時得方士授學,16歲觀井得符,可知未來。 林默娘能起病扶衰,更可元神出竅,拯救海上遇險眾生,亦脫父兄於海難,故得孝女之名。 28歲飛昇後,不時救渡海上危難,鄭和的七下西洋亦得天后相助。 隨海上貿易發展及海外僑民之傳播,天后信仰遍及全球。
在佛堂門建天后廟的緣起,自然是跟天后娘娘相關。 相傳在宋朝初年,有一對來自福建的兄弟林松堅和林柏堅,他們以運鹽北上為生。 有一次,他們乘船途經佛堂門附近,遇上颱風,船隻沉沒,但他們卻奇迹生還。 話說廟前的岸邊是漁船駛進來停泊的位置,正因大海平靜無浪,感覺安全,令人產生如踏進佛堂的平靜安全感,因而得名「佛堂」。 至於門的由來,皆因漁船會由左右兩邊駛進來,遠看如打開一道門,讓船隻進入,如此,這地就統稱佛堂門了。 若以「年紀」作比較,佛堂門天后古廟始建於1266年,比銅鑼灣(1747年)和廟街(1865年)的天后廟,年長近五、六百年,更是全港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古廟。
大廟灣天后誕: 法定古迹|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為何叫大廟?天后誕必要「摸龍床」?
事後,兩兄弟認為天后娘娘顯靈,於是在東龍島北邊興建了南佛堂天后廟。 大廟灣天后誕 糧船灣四條村落至今仍保留古樸風貌,東丫、北丫、白腊為客家村,沙橋是後期才興建的漁民村。 在1950至1960年代高峰期,糧船灣客家居民共500人,近200艘漁船停靠,漁民逾千。 岩柱群規模龐大,條紋清晰,雄偉壯麗,去年被列入首百個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質遺產地。 提到糧船灣,大部分人都會想起這片蔚為奇觀的景色,但除了自然之美,這裏也有鄉村之美。 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電子新聞、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另外,西貢糧船灣每逢雙數年(如2016年)的天后誕前夕,會舉行為期四天醮會,最後一天(農曆三月廿二日)用船接載天后像出海巡遊,以祭祀海上孤魂,保佑水陸居民平安。 是日中午,數十隻大小船隻跟隨座駕船航行,浩浩蕩蕩。 天后宮前有神功戲酬謝神恩,並擺設盆菜招待回來賀誕的村民。
大廟灣刻石又名地堂咀刻石,是香港已發現的古蹟中最早記有年份的刻石。 刻石於1955年被發現,現已列為法定古蹟。 石刻長約十呎、高約五呎、厚約五吋,內容為九行,每行十二字,全文本應共刻有一百零八個字,但現在原文第四行的最後三個字則獨缺。
正廳正脊與門樓正脊類似,惟沒有「二龍爭珠」。 大廟灣天后誕 大廟灣天后誕 大廟灣天后誕2025 山牆兩端的墀頭有分別寫上「富貴」和「壽考」的花鳥灰塑。 遊人可選擇由北潭涌乘小巴到萬宜路北丫村路口,沿山徑漫步,也可由北丫碼頭出發到沙橋,全程約兩公里,兩小時便可走畢,難度不高,堪稱老少咸宜。 途中會經過糧船灣最古老、屬三級歷史建築的天后宮,遊人欣賞古色古香的建築特色之餘,可別忘記廟中收藏的珍品。 11月11日起,來往西貢和糧船灣的街渡投入服務後,市民到此間遊覽更為方便,而香港地質公園也設計了全新的半日遊路線供公眾參考。 不管你是否信奉天后,佛堂門天后古廟的歷史和文物都很值得我們一一細味。
大廟灣天后誕: 建築格局
有指是因福建林姓人會尊稱天后做姑媽或姑婆,福建人就稱她娘媽或呀媽,為了表現天后的生活化形象,就想到搭建了天后寢室,在龍床四邊掛上織錦刺繡的帳幔,床邊又擺了一張梳粧枱。 而人們到側殿的寢室「摸龍床」,就有助增強當年的運勢和運氣,並祈求健康、財運甚至求子。 大廟灣天后誕2025 坐鎮天后廟中的天后娘娘,頭戴皇冠,身穿龍袍,如皇后一樣。 不過,傳說她原是生於北宋初年福建蒲田一個林姓家庭,因出生至一個月大時,也不曾喊過,故名為林默娘。 俗名「林默娘」,人稱「媽祖」、「天妃」或口語「亞媽」。
乘客可於上述兩天在北角碼頭(只售來回套票)及西貢大廟灣(只售前往北角之單程票)購買船票。 乘客憑西貢大廟灣往北角的船票票據或八達通紀錄,可於當天北角往紅磡或北角往九龍城的渡輪服務時間內,免費乘搭北角往紅磡或九龍城的渡輪服務一次。 持八達通紀錄的乘客,須使用已繳付大廟灣往北角船費的八達通卡於北角碼頭指定八達通閘機拍卡入閘,方可享用有關優惠。 大廟灣天后誕 乘客可於上述兩日在北角碼頭(只售來回套票)及西貢大廟灣(只售前往北角之單程票)購買船票。 相關乘客須使用已繳付西貢大廟灣往北角船費的八達通卡,於北角碼頭指定八達通閘機拍卡入閘,方可享用有關優惠。
大廟灣天后誕: 廟宇文化節「神『祈』人生」:神祇與人生的微妙關係
大澳天后古廟是香港新界大嶼山大澳的一座供奉天后的廟宇,該廟每年都會慶祝天后誕辰和金花夫人誕辰。 該廟宇建於清朝,廟內最古老的文物是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2年)鑄造的洪鐘。 該廟曾於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972年以及2019年大修[1]。 香港2023年11月16日 /美通社/ — 香港每年到廟宇參拜、祈求神祇保佑的市民及信眾甚多,但大家對一眾神祇的認識又有多少? 大會今年以「神『祈』人生」為主題,希望讓大眾了解各個神祇與人生的微妙關係,探視我們在人生中,如何藉著「神力扶持」,讓你有著不一樣的「神『祈』人生」。 由於廟宇三面環山,而且那些山區都是郊野公園範圍,所以如要循陸路進入,必須在大廟坳一帶的大坳門路經過一條不明顯的行山徑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