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多项研究还表明,GLP-1受体激动剂还具有改善TG、血压和体重的作用;对食欲有抑制作用,可帮助降低体重。 2、TZDs类药物:吡格列酮、罗格列酮、曲格列酮、环格列酮等,主要是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 这类药物不作用于胰岛B细胞,而是通过其他的方式降低血糖,因此对于胰岛功能没有太大要求。 代表药物有:双胍类、TZDs(噻唑烷二酮类)、α- 糖苷酶抑制剂以及SGLT2 抑制剂。 另外,该类药物单用不会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同时不会增加体重。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 噻唑烷二酮 合理选用口服降糖药,对于预防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格列酮類),為胰島素增敏劑,通過增加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島素抵抗而降低血糖,並能改善與胰島素低抗有關的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
噻唑烷二酮: 噻唑烷二酮藥物簡介
Α-糖苷酶抑制剂在肠道中抑制α-糖苷酶(参与双糖、寡糖和多糖的降解)的活性,还可延缓碳水化合物来源的葡萄糖的降解和吸收。 臨牀實驗中與TZDs相關的的心功能不全發生率較低,但對其嚴重性必須充分重視。 羅格列酮單用及合用磺酰脲類或二甲雙胍的心功能不全發生率與安慰劑相似,均低於1%。 單用胰島素時心功能不全的發生率為1%,羅格列酮4和8mg合用胰島素時,心功能不全發生率分別為2%和3%。 應當注意的是,羅格列酮和胰島素合用的患者微血管及大血管併發症發生率往往較高,出現CHF的患者一般年紀較大,病程較長,其中部分患者有心功能不全或腎功能不全史,部分則無。
酮替酚由于可能会导致困倦,患者在服药期间不宜从事驾驶、高空作业、机械操作、操作精密仪器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 甲基异噻唑啉酮是一种广谱的杀菌防腐剂,在较低的浓度下就能杀灭多种细菌、真菌等。 噻唑烷二酮 噻唑烷二酮2025 主要应用在化妆品,包括面霜、乳液、爽肤水等等里面,可以起到防腐剂的作用。 一般来说,如果化妆品当中的甲基异噻唑啉酮符合国家的标准含量,不超标,是安全的,可以放心使用,不会对皮肤造成有害的影响。 确实有报道说长期使用甲基异噻唑啉酮,可能具有某些细胞和神经毒性,但是在平时的应用中没有见到这种作用。
噻唑烷二酮: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抗炎作用
此外,当小鼠长期适应于热中性条件时,小鼠肩胛间BAT表现出“白色化”,但这种形态变化并不会改变其发育谱系。 ⑴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決定其僅在胰島素存在的前提下才可發揮作用,故不宜用於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服用曲格列酮的病患中,大約兩萬人中會有一人會發生肝炎的副作用,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其他的噻唑烷二酮類也受到同樣的關注。 因為有了曲格列酮這樣的案例,所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建議第一年服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的病患需兩、三個月固定檢查肝功能,以確保這個罕見但卻是潛在災難性的副作用發生。
- 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则可进行二联治疗,加用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SGLT2 抑制剂、胰岛素或GLP-1 受体激动剂。
- 冷暴露时,交感神经末梢会释放儿茶酚胺并触发细胞内信号,如激活β-AR产生cAMP信号。
- 此外,小鼠和人的皮下WAT中含有多种细胞类型,如表达二肽基肽酶4 的具有高度增殖能力的祖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 的定向脂肪前体细胞,以及表达CD142和CLEC11a的其他特殊祖细胞。
- 1、抗動脈粥樣硬化:抗動脈粥樣硬化是TZDs對心血管最突出的作用。
- 通常情况下,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生成ATP,与此不同的是,棕色脂肪组织的线粒体中,电子传递链被从ATP合成途径中解偶联,用于产生热量。
- 文獻報道水腫的發生率從3%~18%,單用和聯合用藥有明顯差異。
-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棕色和米色脂肪在全身能量稳态中的生物学意义远不止是增强能量消耗,它们在调节糖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以及脂肪组织稳态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当小鼠在环境温度(20–23℃)下饲养,随后暴露于低温(6℃)时,约50%的米色脂肪细胞(界定为UCP1+多房脂肪细胞)通过脂肪从头生成产生的,另一半则来自于已有的脂肪细胞。 然而,当处于热中性环境(30℃)的小鼠被暴露于6℃时,大部分(88%)新招募的米色脂肪细胞来自从头生成,提示活跃的祖细胞增殖 (图2)。 早期研究发现腹股沟WAT中几乎检测不到米色脂肪细胞增殖的迹象;而近期研究表明,皮下WAT中的一小部分PDGFRα+/SCA1+基质细胞(标志物为CD81)在冷暴露后高度增殖,并形成米色脂肪细胞。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米色APC的增殖显著降低,导致米色脂肪从头生成减弱;因此,年龄也是影响产热脂肪生成机制的重要因素。
噻唑烷二酮: 糖尿病患者需谨防短暂性脑缺血 – 好大夫在线
然而,体温调节和能量稳态这样的重要生理过程往往不止一种调控方式,与此类似,现在我们也意识到非颤栗产热并不完全由UCP1介导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哺乳动物物种,如猪,缺乏功能性UCP1基因,但仍可以维持自身体温)。 的确,近期研究已在哺乳动物中发现了数种不依赖于UCP1的非颤栗产热途径。 15、γδT细胞(γδT cells):T细胞的一个亚群,在其表面表达一组独特的(γ和δ链)T细胞受体(TCR),与传统的T细胞(αβT细胞)不同。 14、附睾白色脂肪组织(epididymal WAT):附着在附睾上的内脏脂肪组织。 小鼠的附睾白色脂肪组织相对于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倾向较低。
噻唑烷二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不良反应
•从文迪雅事件可以看出,药物疗效固然是决定其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但临床上对于药物安全性的要求是远远凌驾于治疗效果之上的。 噻唑烷二酮2025 一旦药品可能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将很难再留有立足之地。 適應證 對於2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niddm)患者,鹽酸吡格列酮可與飲食控制和體育鍛鍊聯合以改善和控制血糖。 鹽酸吡格列酮可單獨使用,當飲食控制、體育鍛鍊和單藥治療不能滿意控制血糖時,它也可與磺脲、二甲雙胍或胰島素合用。
噻唑烷二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降血糖作用
简言之,白色脂肪细胞含有大的单房脂滴和少量线粒体,而棕色脂肪细胞则有大量小的多房脂滴和大量含有高密度嵴(cristae)结构的线粒体,表明它们具有巨大的产能潜力(图1a)。 棕色脂肪细胞的产热活性能够被冷刺激高度激活,促进能量底物(如脂肪和糖)吸收,加快细胞代谢,尤其是线粒体代谢。 这些米色脂肪细胞也能够产热,并且在形态和生化特征方面与棕色脂肪细胞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多房脂滴和嵴密集的线粒体(图1a)。
噻唑烷二酮: SGLT2 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主要是通过抑制肾脏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尿葡萄糖排泄,从而降低血糖。
而有证据表明产热脂肪组织间的区别不仅仅是棕色和米色脂肪细胞那么简单,其中存在多种祖细胞和脂肪细胞亚群 (图3b),这使得产热脂肪生成的调控变得更为复杂。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米色脂肪细胞亚型,其以GA结合蛋白-α(GABPα)依赖的方式起源于腹股沟WAT淋巴结附近的肌源性PDGFRα+祖细胞。 噻唑烷二酮 这种米色脂肪细胞亚群的特点是高度活跃的葡萄糖分解代谢(主要以葡萄糖而不是脂肪酸作为代谢燃料),因此被称为g-米色脂肪。 值得注意的是,g-米色脂肪的产生受非肾上腺素能信号所诱导,通过烟碱乙酰胆碱受体亚基CHRNA2下游信号对腹股沟WAT中多种免疫细胞产生的乙酰胆碱做出响应。 噻唑烷二酮2025 这种独特的不依赖肾上腺素能信号通路的产热脂肪细胞亚群可在高脂饮食下、尤其是经典β肾上腺素能信号受损时,对能量代谢起代偿作用。 最近的一项研究也指出,小鼠腹股沟WAT中米色脂肪细胞的围产期发育并不依赖交感神经信号,而受转录因子B细胞淋巴瘤6 (BCL-6)调节。
噻唑烷二酮: 糖尿病这些小知识,你知道吗? – 好大夫在线
UCP1是一个脂肪酸阴离子/质子共转运体,当带负电的长链游离脂肪酸与UCP1直接结合时,会触发质子流向线粒体基质。 顾名思义,产热脂肪细胞的关键功能是参与产热过程,而寒冷能够强烈的诱导产热。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非颤栗产热途径(即独立于肌肉活动)已被完整解析,该途径聚焦于线粒体新陈代谢,具体而言,线粒体呼吸过程中通过呼吸链( respiratory chain)传递的电子被UCP1活性解偶联,不再产生ATP (即解偶联呼吸)。 这一途径的激活依赖于转录共调节蛋白PRDM16,其可以与多种蛋白(如EHMT1)形成复合物。
噻唑烷二酮: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的优缺点
为了减少胃肠道反应,二甲双胍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随 3 餐分次餐前半小时或餐后服用,逐渐增加至最佳有效剂量 2000 mg/d。 为了更好地指导基层医生合理使用降糖药物,2021 年 6 月,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等学术组织编写的《2 噻唑烷二酮2025 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下称指南)正式发布。 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文迪雅)因为其潜在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已在欧洲撤市。
噻唑烷二酮: 噻唑烷二酮的作用有哪些
二甲双胍是美国糖尿病联合会 和欧州糖尿病研究学会 两大权威学会共同推荐作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开始的一线治疗方法。 该药较少引发乳酸性酸中毒,仅降低已升高的血糖,对正常血糖没有影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口服降糖药,特别适用于高血脂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 该类药主要是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促进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抑制或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而降低血糖。
噻唑烷二酮: 第63期:噻唑烷二酮类口服降糖药 – 好大夫在线
水肿也是TZDs的共同不良反应,一般为轻度到中度外周性水肿,多数伴体重增加。 文献报道水肿的发生率从3%~18%,单用和联合用药有明显差异。 单用时发生率较低,合用磺酰脲类或二甲双胍时显著增加,与胰岛素合用或有心脏疾患时发生率最高。
噻唑烷二酮: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
磺酰脲类降糖药与胰岛β细胞上的磺酰脲受体结合,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 胰岛中至少存在30%正常β细胞是其产生作用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隨着世界迴歸天然熱潮的逐步形成,植物提取類藥物也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TZDs的抗糖尿病作用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胰島素增敏和對β細胞的保護作用兩方面。 噻唑烷二酮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的特點是能明顯增強機體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實現對血糖的長期控制,以此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危險。 由於其同時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與安全性,因此具有延緩糖尿病進展的潛力。
这两项研究分别由两位中国临床专家纪立农教授和贾伟平教授牵头,旨在比较西格列他钠两个剂量(32 噻唑烷二酮2025 mg和48 mg)分别与安慰剂或对照药(西格列汀100 mg)在治疗24周后的综合疗效及安全性。 噻唑烷二酮 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血糖的变化,患者一日服用剂量可从1次15mg逐步增加至最大剂量一次45mg。 如三联治疗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 食物中淀粉、糊精和双糖(如蔗糖)的吸收需要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糖苷酶,α-糖苷酶抑制剂抑制这一类酶从而延迟碳水化物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