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醫生更是本港少數同時擁有中西醫執業資格的醫學專家,他藉此機會為參加者闡釋中西醫在治療疾病與剖析人體方面的不同見解,以及兩者如何相輔相承。 活動以鍾博士的演說作結,她在會上詳述有關針灸臨床研究的當前和未來發展。 在香港同時具備註冊中、西醫執業資格的醫生屈指可數,兒科專科醫生兼註冊中醫余秋良是其中一人。
香港中醫在1997年前一直處於邊緣化的位置,但隨着中醫專業化發展,市民對中醫的信心及使用率都大增。 根據統計處資料,中醫求診比率在1997年以後有着顯著增長,從1996年的7.5%升到19.9%。 余秋良醫生2025 不過,其後中醫求診率從2002到2012年經歷了長時間的停滯不前,到了2014年才回升到17.7%,然後卻再次回落。 我們認為這是因為一直以來政府給予市民求診中醫的資助不如西醫多,導致求診率一直無法再提升。 澳門科技大學(澳科大)醫學院院長霍文遜透過線上參與本次研討會,向醫學界同儕分享科學創新對抗新冠的驕人成績。
余秋良醫生: 中醫師盼與西醫有進一步的合作
余醫生197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他也醉心中醫學,「唔係讀完西醫就算,醫學知識仲唔完整,無理由有盲點就當唔存在」,他於是兼修中醫、西醫兒科專科資格,並赴英國深造,在1982年完成課程後,回港教學及執業,至1989年離開大學及政府醫院。 正因如此,兩方發展不同而孕育出各自的長處,所以,我們這一代,尤其是在香港,中西醫文化相得益彰是幸福的。 余秋良醫生2025 在醫學中,既可藉西方科研方法學來研究分析,又可從中醫累積千年的思維及經驗中琢磨觀點。 可望求同存異,發展和擴闊醫學精準療效,讓智慧重新,共識疾病治療和健康調理。 醫療界應把握當下的環境,在這個中西滙聚的地方,打造一個香港獨特的中西醫結合模式,更勝於國內國外,因而創造榜樣,面向世界。
- 但正如醫院管理局前行政總裁黃譚智媛醫生所言,現時只讓中醫參與康復者的復康服務而非治療,其實並未完全發揮香港中醫的能力。
- 關於京杭大運河,我知道 ── Ø 誰是歷史上第一個下令開鑿運河的人 Ø 哪些江河屬於大運河範圍之內 Ø 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是哪一條 Ø 古時揚州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Ø ..
- 歷任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東華學院醫療及健康科學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諮詢委員會委員,醫學博物館會董原主席、基金主席。
- 除本科生外,也有外系同學和「兼讀生」選修,上學期兩班學生人數合加起來近二百人。
- 2017年起獲委任為香港政府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中醫小組委員。
病人普遍對病情只是一知半解,要對病人闡述病情的全部並不容易,人往往受部分事實和認知而有所影響。 若中、西醫學以對立形式去推廣本身的醫學,市民大眾只可憑自己的判斷,選擇其中一個較符合自己意思的方法,亦會從親朋好友的意見中,對有關信息給予好評或負評。 但這如同瞎子一樣,只能相信中、西醫學各自發表的事實推演解釋。 另一個嚮大興同個女西醫開左診所叫王x明的醫生就唔好(希望無記錯名), 都唔識醫小朋友, 小小事就話要打針, 當年我就係唔識野又無醫生睇, 無謂咁要囡囡挨左一針. 他舉例說,有一個早期發育的五歲女孩,骨齡達九歲,而且定時有經期,西醫診斷她患有纖維性骨失養症(McCune Albright syndrome),無藥根治。 余秋良嘗試開一些調理的藥物,當中有中藥也有西藥,數個月後,女孩竟然沒再來月經,骨齡亦沒有退化,即已經痊癒。
余秋良醫生: 專科醫生搜尋
惟本港醫療發展受制於西醫講究學術、方法學的框架,譬如以循證醫學來規管醫療體系,因此西醫認為中醫虛無縹緲,欠缺醫學證據,「但有啲病中醫明明醫好咗又點計」。 余指出中醫、西醫均要「兩步走」發展,既要循證醫學,亦要臨床醫學。 余秋良醫生2025 他說外國雖是西醫為主,但對中醫的容納度很高,海外的癌症研究中心致力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反觀香港擁有優秀的中、西醫,又背靠內地,若做得好便是榜樣,但香港現像龜兔賽跑,有一天或被超越,失去優勢。 新冠肺炎疫症全球大流行,中國最早走出陰霾,中西醫結合治療建功。 本港中醫發展多年來受制於西醫循證醫學的框架,欠缺臨床醫學數據等不足,寸步難行,中西醫結合發展更如龜兔賽跑一樣,失去優勢。 《大公報》深入探討,專訪了三位中西醫兼修的醫生及醫師,拆解現時中、西醫並存而未打通「經脈」的因由。
在學期間獲頒多個獎項,包括龐鼎元中醫獎學金、內科學金牌、病理學金牌、行為科學金牌和John Anderson Gold Medal等。 余醫生以中西醫結合為己任,繼續帶教醫學生及中醫西醫,重視臨床及基礎醫學,是香港少數中西醫結合行醫者。 2006年獲選中國中西醫結合醫學家,2015年開展香港創新科技署資助之中西醫醫學平台(IJOP)及統籌計劃,獲選為香港創新科技獎學金導師。
余秋良醫生: 余秋良醫生
接受治療後,病人初時反應不俗,他自言相信中西醫結合,也服用了中藥作輔助治療。 余秋良醫生是先取得西醫資格再獲取中醫資格;蘇子謙醫生則是先取得中醫資格再獲得西醫資格,所以每當治療病人時,他們都會以中西醫互相啟發的思維,去診治不同的疑難雜症,名副其實「醫徹中西」! 書中分享的不同個案,展示了中西醫協作治療,能為病人提供最佳及最妥善的治療方法。 蘇醫生一直認為醫學無分中西,只要能幫助病人的就是好醫學;並相信中西醫結合,可以更好地治療各種病症,幫助更多病人。 不少人認為中醫依靠「望聞問切」,有別於西醫的科學判斷,事實上現代中醫和西醫同樣重視科學性和嚴謹性。
余秋良醫生: 健康資訊
在這個人工智能越趨成熟的年代,智能技術在醫學發展中的應用亦更為普及,中西醫若能透過科技結合,將對整體醫學界有莫大裨益。 上周六(8月27日)由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牽頭,聯同德善醫療集團、以及中西醫醫學平台合辦首次「大灣區中西醫學發展:現狀和展望」研討會,共同探討新時代下中西醫學結合發展的無限可能,其中提及不少有關中醫科技化以及透過科學創新對抗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的方向。 中醫、西醫,由病理基礎至治療方向,似是南轅北轍,兩者走在不同道路上。 蘇子謙醫生,由註冊中醫師至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擁有雙重身份,在香港確是少數。
余秋良醫生: 中西醫合奏(增訂版)
承蒙創新科技署的支持,學院與香港醫學博物館今日合辦題為「中醫與科技結合——3D針炙銅人」的網上講座。 活動旨在宣傳由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香港醫學博物館展出的真人比例3D銅製針灸人體模型(3D針炙銅人)。 中西醫結合實是醫學發展的一大重要里程,其成熟發展仍需業界的積極參與,促進中、西醫術結合彼此優勢,讓香港市民及早分享到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成果。 在香港,若中醫西醫持續地競爭以求超越對方,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現階段,雖然中西醫學在很多細處存在不相容的地方,但在某些程度上有合作空間,尤其是以病人利益為前提的情况下。
余秋良醫生: 關於明報健康網
為了實踐科研、臨床服務及教育這三項目標,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轄下設有負責研究及教學的「中西醫結合醫學教研中心」,及負責提供診療服務的「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 科研中心將與中大中醫學院、中大中醫中藥研究所,本地及至海外學府積極合作,進行更多有關結合醫學的研究,交流培訓心得,當中包括有廿多年發展結合醫學經驗的美國馬利蘭大學;而醫務中心則設有一站式的中西醫結合醫學門診,為本港市民提供優質的中西醫及中醫診療服務。 其實在「沙士」爆發期間,醫管局曾進行過一系列中西醫合作的臨牀治療和相關的研究工作,發現中西醫合作在預防、治療及康復過程的效果顯著,包括:服用過中藥的醫護裏沒有感染個案,同時服用中西醫藥的病人的情况比只服西藥更有明顯改善。
余秋良醫生: 服務
這兩年接觸醫療界各方人士,希望得出一些結果可以用於臨牀醫療上,作為規劃中西醫協作的藍圖;另一方面,在專訪面談及一系列學術活動間,建立及深化人際網絡,促進中西醫協作交流團結力。 西醫學依據邏輯智慧,在歷史的長河上結構出紮實的根基,贏得社會的認同支持。 相反,中醫學講述的「陰、陽、表、裏、寒、熱、虛、實」,講究各力量間的平衡與協調,雖然給人一種不實在的感覺,但得到民眾的支持;同時亦經歷了長遠發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學術語言,表達出整套醫學理念。 【明報專訊】多日忙在寫報告,為剛完成的中西醫醫學平台及中西醫協作路向調查(IJOP)兩年的工程做綜合結果。 發覺中西醫結合比以往多了很多空間,更多西醫和中醫認同,中西醫協作對市民有利。
余秋良醫生: 余秋良醫生:藍色商家(西醫)
關於上海,我知道—— Ø 外灘名字的由來 Ø 黃埔江底有甚麼 Ø 有哪些知名小吃 Ø 最高的大廈是哪一幢 Ø 舉辦了哪一項著名國國際盛事 《這就是中國》系列是專門.. 第一輯:試遣愚衷 香港文學無愛紀* 最近兩年我在嶺南大學中文系開的課中,有一門是一九一九︱︱一九四九的中國現代文學。 除本科生外,也有外系同學和「兼讀生」選修,上學期兩班學生人數合加起來近二百人。 這是一年級同學的必修科,因此課文選了好些方銘教授認為中國現代文學「必讀的」作品..
余秋良醫生: 註冊專科分類
上文節錄自第16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14日)《中西合璧治病屢見成效 醫者:中醫應納公營醫療》。 從〈醫護信箱〉提問後,更有機會參與〈醫訪共融計畫〉透過綜合意見問診服務,會員可對病情預先稍作了解後,選擇性地邀請相關合適醫生共同參與該計畫,為健康生活作更週全之護理安排。 顧名思義,《藏在文物裏的中國史》系列,是以文物為線索來講述中國歷史,這與一般依據歷史文獻講述歷史的著作不同。
余秋良醫生: 中醫病系分類
關於北京,我知道—— Ø 長城的烽火台有甚麼用處 Ø 哪裏可以觀看升國旗儀式 Ø 故宮的屋頂上有甚麼 Ø 北京的特色小吃有甚麼 Ø 北京的小朋友們有甚麼好玩的東西 .. 關於西安,我知道—— Ø 它是多少個朝代的古都 Ø 它的著名建築 Ø 在哪條街道能吃到當地美食 Ø 位於西安的「世界第八大奇跡」是甚麼 Ø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西行探險是由誰完成 .. 關於黃河,我知道—— 它的形狀 它來自哪裡 它為何被稱為黃河 河的兩岸都有些甚麼 跟它有關的歷史故事 《這就是中.. 關於長江,我知道—— Ø 它有多長 Ø 它來自哪裡 Ø 江邊都有些甚麼 Ø 它曾被稱為甚麼 Ø 跟它有關的歷史故事 《這就是中國》系列是專門為兒童打造的「國情教育.. 關於廣州,我知道—— Ø 它是多少個別稱 Ø 它最高的建築是甚麼 Ø 它特有的飲食文化是甚麼 Ø 關於它的神話傳說有哪些 Ø 它的歷史故事 《這就是中國》系列是專..
余秋良醫生: 中西醫合奏–中西醫角度,全方位治療
他相信3D銅人可應用到針灸課堂,並有助大大提升教學效益。 余醫生坦言,這條中西醫的道路並不易走,自嘲「四不像」的他說,「當年有西醫不信我是好西醫,也有中醫亦不信我是好中醫」,在他決定讀中醫時,西醫界有反對聲音。 余秋良醫生2025 余秋良醫生 2001年他申請註冊中醫又遇到波折,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不信任他十年的中醫行醫資歷,「委員會唔會多信西醫識用中醫睇症,我都係要考執業試才通過註冊」,其師傅范兆津老中醫曾推薦他加入管委會亦被拒諸門外。 余秋良醫生2025 可惜好景不常,輸尿管癌有好轉,一年多後肺部又見癌細胞,病情急轉直下,用遍西藥中藥療法皆發揮不到效果。 「令我印象深刻的,他叫我當他是白老鼠來治療,醫不好他,希望日後相類似的病人能受惠。」至病情藥石無靈,他呼吸困難,戴著氧氣罩與蘇醫生說了最後一番話:「只要你覺得有何研究,而我這副身體可以貢獻,死後我願意把遺體捐出來。」他的大愛,令蘇醫生深深受感動。 他遇上一個87歲病人,滿身腫瘤,連原發位置也無法找到,白血球、血小板極低,人卻是很精神,無痛無異樣,生活上如常自理,患病都是無意中發現。
余秋良醫生: 診所/醫院資料
在本港,中西醫結合治療並非新鮮事,不少患者會為求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而自發性、分別地向中、西醫求診。 然而,就中西醫結合治療模式上,本港尚未有一套被驗證為有效的方式可循,兩方醫護人員也未發展一套成熟、正式的溝通渠道,醫護人員及病人只好摸石過河,未必能充份發揮中、西醫的優勢。 有見市民對中西醫結合治療的需求日增,中大醫學院在兩年多前開始構思籌建一所集科研、臨床服務及教育於一身的研究學院,積極推動中西醫結合常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