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些本地建築設計師繼續創造各式不同的抽象遊樂場景。 例如,這是巴馬丹拿建築師行設計的坪石邨及其遊樂場地。 該項目於1970年代初完成,巴馬丹拿在這塊地的東南隅創作了一系列以混凝土和金屬製成的抽象雕塑。 另外又挖地建沙坑,這就是位於頂部的沙坑,四周散佈着一些滑梯。 這些東西現已全部被拆卸,只剩下小屋、長櫈和藍色的斜坡,所以……今天你仍然可以在那裏看到這些歷史遺蹟。
- 在二十世紀初,關於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日益增加,遊戲被認為是有益身心的活動。
- 「4S」包括滑梯(slide)、蹺蹺板(seesaw)、鞦韆(swing)和沙池(sandbox),都是我們今天非常熟悉的。
- 政府遂在1929年開始在市區興建首批遊樂場,讓兒童消磨時間和精力。
- 我們也參觀了許多不同地方的遊樂場,從香港、台北、新加坡、三藩市、西雅圖,以至紐約。
- 在這情況下,遊樂場經常被當作滿足特定實用功能的設施,而非一個有一定程度的靈活性和開放性的有趣遊戲地景。
- 大概是1967年間,他成功游說市政總署在石籬邨附近,撥出一塊面積達34000平方呎的空地興建遊樂場。
樊樂怡為香港的策劃人及藝術家,透過研究、協作和藝術過程,探尋城市空間、歷史及環境之間的關係。 現為「創不同協作」策劃人,曾策劃項目包括2008年的「玩之大學」(2018)、2016至2017年的「青涌生活節@西九」等等。 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其後獲倫敦藝術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2018年獲M+ / Design Trust 研究資助,與黃宇軒合作研究國際潮流和本地因素如何影響二十世紀香港遊戲地景的設計。 史靈卓(Paul Selinger)曾說抽象畫家Clyfford Still,Mark Tobey和Stanley Hayter對他有重大的影響。
石籬探奇遊樂場: 建築
石排街嘉翠園(Greenknoll Court, 石籬探奇遊樂場2025 Shek Pai Street)巴士站,位於新界葵青區北葵涌石排街近青山公路-葵涌段交界處,石籬探奇遊樂場下方,是一個單向北行中途站。 展覽場地先從遊戲類型出發,透過八組異想天開的遊戲互動裝置,讓玩家以感覺/運動、想像及認知等等方式去親身體驗八種遊戲類型。 玩家將深入了解近百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好玩設計項目,體驗遊樂及設計在形塑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參展的好玩設計項目當中有七組較大型的「不尋常」 遊樂性作品(「推測設計」),讓人理解並學習欣賞遊樂設計在身分認同、資訊科技、環保等議題上的價值,引發大眾深思。 最後,參觀者更可以在設於「玩具製作工房 Toymaking Playbench」的扭蛋機扭出由Beets3d.com 贊助的3D打印物料,即席體驗製作專屬玩具的樂趣。 策展人Rémi Leclerc(圖右)以及利志榮先生(圖左)邀請了本地社會設計及研究團隊「樂在製造」參與展覽。
黃宇軒:(英文)我們相信抽象遊戲地景不只在於其具有特色的外貌,它們亦是設計在不同社會環境下的產物,以及展示出遊樂空間能為何樣這概念。 若問我們在現代城市、背景之下,人們從抽象遊戲地景中可有何得着? 而現今也有很多關於設計的討論,我們不會鹵莽地總結說這類型的遊樂場應被重新興建,這不是我們想帶出的觀點。 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遊樂場屬休憩用地,屬於園境建築的範疇。 此行業在1970年代才引入香港,當年的園境師多是歐美外籍人士或從海外學成歸來的香港人。
石籬探奇遊樂場: 【展覽】遊走於 60 至 80 年代遊樂場的虛實之間
她的好奇心一發不可收拾,更自發展開了長近五年的研究。 僅有的資料顯示,2015年底才離世的Paul Selinger,1961年起在香港大學任教藝術,1969年落實了這個前衛遊樂場的構想不久,就返回美國。 今天重尋這個遊樂場的資料,除了追尋香港有過的「奇跡」,慨歎這個城市將近50年前有過的前衛空間今天不復再,和倡議建設更有創意的公共遊樂場外,也是重現全球現代遊樂場史裡的一小塊拼圖。 從葵青到華達片場,再到香港年報,從事藝術的樊樂怡遇上了這個鮮有聽聞過的藝術遊樂場。
- 啟用儀式由著名銀行家及政治人物 馮秉芬(Kenneth Fung)主持,他同時也是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的董事。
- 這些東西現已全部被拆卸,只剩下小屋、長櫈和藍色的斜坡,所以……今天你仍然可以在那裏看到這些歷史遺蹟。
- 如大家所見,史靈卓(Paul Selinger)實際上有為其中一些雕塑命名,但這些名字卻不為人知,而事實上他也沒有在雕塑上加上名牌。
- 他嘗試……他希望在美國興建更多這類型的遊樂場,但他只獲得幾個很小型的委 們映出了該時期藝術家和設計師相信他們所想像的都可轉化成完整的遊戲地景。
他們今天也有出席,他們自1960年代以來一直是其家族摯友。 我們也參觀了許多不同地方的遊樂場,從香港、台北、新加坡、三藩市、西雅圖,以至紐約。 在三藩市的實地考察期間,樂怡拜訪了史靈卓(Paul Selinger)的幼子,並……所以……我將會談談自有遊樂場設計以來,抽象遊戲地景的演進。 石籬探奇遊樂場 從而解答這個問題:為何會有石籬遊樂場及其後的遊戲地景的產生? 這位瑞士城市規劃師兼策展人,一個瑞士規劃師,將遊樂場形容為二十世紀工業化城市的副產品。 遊樂場雖然有各種不同形式,但它們的主要目的都是試圖解決城市生活帶來的問題。
石籬探奇遊樂場: 公共交通
熟知葵涌地理和建築的她,稍為搜尋後,發現網上幾無關於這遊樂場的資料,知道這可能是個大發現。 原本政府決定把所有徙置大廈全部清拆,石籬邨第四型徙廈第10座和第11座也包括在內,計劃名為石籬邨5、6期。 石籬探奇遊樂場 石籬探奇遊樂場 及後,該等大廈亦在地下加裝大門鐵閘,亦是在東頭邨第22座清拆後,成為全港僅存居住徙置大廈的公共屋邨。 石籬邨於1966年落成第1期,是葵青區內第3個公共屋邨;本為香港政府徙置事務署的徙置區,原名石籬徙置區,俗稱「石籬新區」,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改名為石籬邨。 全邨分成石籬(一)邨及石籬(二)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另有待重建之第5、6期由關黃建築師有限公司負責細部設計,共有21座住宅大廈及2座購物商場,約35,000人口,是葵青區第二大的公共屋邨。 現時,(一)邨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二)邨則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管理,當中尚未重建的第10、11座現時劃爲中轉房屋,同屬(二)邨管理處管理。
石籬探奇遊樂場: 葵青區
以及是甚麼造就了史靈卓(Paul 石籬探奇遊樂場2025 Selinger)提到的藝術自由? 我們如何將石籬遊樂場和類似的遊樂場置於全球和本地的遊樂場發展史中? 是甚麼使抽象遊戲地景顯得與現今其他的創意遊樂場與別不同? 根據Joe L. Frost所說,遊樂場是為了激發遊戲行為而特別設計的景觀。 石籬探奇遊樂場2025 他用「遊戲地景」一詞來概括形容各種不同類型的遊樂場,包括傳統遊樂場、探奇遊樂場、創意遊樂場及共融遊樂場。
石籬探奇遊樂場: 石籬探奇遊樂場
幾張照片,帶來了一條線索:在人人都抱怨遊樂場設施愈來愈倒退的今天,舊日遊樂場除了懷舊討論區時時見到的款式外,香港遊樂空間,原來有過非常另類的一頁,而那看來也是香港藝術史和藝術空間史上重要的一頁。 照片上看到這個遊樂場其中四種大型玩樂設施,都很難歸類為滑梯、 鞦韆等,它們更像大型的現代雕塑,有抽象的、有簡約的、有像超現實主義作品、有的甚至像後現代設計。 除了罕見的雕塑狀設計,遊樂場背後的山坡還被當成畫布,漆上簡約抽象的圖樣。 他們的設計概念是建造一系列相連的雕塑,以鼓勵兒童參與群體活動、促進相互合作和激發想像力。 這些雕塑中還會加入一些如金屬片的元素,讓兒童可以敲打拍擊,製造不同的聲音。 在當時的香港來說,這些絕對是遊樂場設計領域前所未有的嶄新意念。
石籬探奇遊樂場: 重建
原來它的設計者,正是一位熱心藝術教育、曾經在香港工作的美國藝術家。 啟用儀式由著名銀行家及政治人物 馮秉芬(Kenneth Fung)主持,他同時也是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的董事。 當時有盛大的慶祝活動,包括舞獅表演、滾軸溜冰表演……滾軸溜冰隊實際上是來自摩士公園。 石籬探奇遊樂場 這張照片可能是在綵排期間拍攝的,若是真正的表演,在雕塑四周必定有很多圍觀的觀眾。
石籬探奇遊樂場: 香港遊樂場作為全球戰後建築風潮的一頁
他通過將不同用途連結起來,形成一個變化萬千的景觀,不僅提供多元化的感官刺激,更締造了一個富有吸引力的多功能社區空間。 故此,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常盛街公園的設計以「連結的遊戲」為參照。 石籬探奇遊樂場 如果我們比較石籬遊樂場、坪石邨遊樂場和常盛街公園,便會發現雖然三者皆採用抽象的設計語言,以鼓勵自由遊戲或自由的詮釋方式,但它們的興建因由卻截然不同。 石籬探奇遊樂場2025 石籬遊樂場是由一位藝術家發起的,而其餘二者則是委約之作;後兩個案例的性質較為接近建築項目,而不是供大眾欣賞的藝術品。
石籬探奇遊樂場: 香港遊樂場簡史
本版向香港設計中心查詢,並獲版權持有者授權獨家轉載珍貴片段,在觀賞「好玩日日」之前,可先預習舊時香港的記憶(短片在文末)。 石籬探奇遊樂場 為了讓大眾能更快觀看M+的講座,我們希望能盡早發佈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