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九巴優化大型總站的乘客資訊設施〉[新聞稿],2010年11月18日。 本條目只列出使用沙田市中心總站的巴士路線,關於以「沙田站」為總站或途經「沙田大會堂」分站的巴士路線,請參閱相關條目。 本文介紹的是沙田市中心巴士總站:關於位於担杆莆街,九巴288及288A線之「沙田市中心」循環線折返點,詳見「沙田大會堂」。
所有合資格學生使用「學生身分」個人八達通,可於港鐵本地服務(包括輕鐵及港鐵巴士(新界西北))全綫享有特惠車費,但不包括機場快綫、港鐵接駁巴士、往返羅湖站或落馬洲站的車程及東鐵綫頭等額外費。 合資格學生如使用單程票或二維碼乘搭港鐵,需支付成人車費。 中環站設有兩個大堂——畢打街大堂及遮打道大堂,均各有兩層,是地鐵首個設有雙層大堂的車站。 畢打街大堂主體位於上蓋物業環球大廈地底,與港島綫同期落成,而畢打街大堂上層同時亦連接遮打道大堂的上層,惟兩者之間有一下沉空間作分野,行人往返兩大堂須上落數級樓梯。 因興建香港站之故,地鐵在擴建中環站的同時一併翻新畢打街大堂。 由於翻新後大堂套色與香港站同為白色,故有乘客誤以為該大堂為香港站的一部分,迷失方向。
中環站平面圖: 上環/中環/金鐘 平面圖
1996年7月28日:早上七時許,一輛公共小巴香港仔至中環線的豐田Coaster(EA9835)離開總站時,在港景街與城巴丹尼士巨龍(704/GD705)迎頭相撞,65歲小巴司機死亡。 近年站內車長休息室洗手間出現嚴重滲漏,需重大維修,但洗手間維修權責不清,再者車長主要使用設於地面層的公共洗手間。 中環站平面圖2025 新巴2018年11月與各工會磋商後,決定將洗手間改為休息室。
歷經多年建造的大型總站中環碼頭巴士總站1995年落成,原有以交易廣場為總站的港島半山路線全數遷走,交易廣場總站的飽和狀態終於得到紓緩。 六十至七十年代,交易廣場原址是新填海區,設有第二代卜公碼頭、公園、停車場及郵政署等設施。 鑑於社會對商業用地需求甚殷,政府在1981年推出一幅面積達13,400平方米的中區巴士總站、停車場和部分公園用地招標,用作興建商業樓宇,最終置地旗下Mulberry Land Ltd以47.55億元投得地皮。 遮打道大堂位於遮打道地底,在前地鐵修正早期系統啟用時已興建;而畢打街大堂則位於畢打街地底,並與港島綫同時興建。 其後畢打街大堂部分範圍亦為配合興建與機場鐵路香港站的連接通道而曾進行翻新及擴建工程,由於翻新後的大堂與香港站的設計相若,均以白色的搪瓷板作為牆身,而非像月台以紅色的馬賽磚作為主要牆壁,故亦容易讓乘客將兩站混淆。
中環站平面圖: 中環行人隧道及C出口大堂
此外,該翻新工程亦將中環站畢打街及遮打道上下層的非收費區大堂連接,乘客再無需穿越地面繁忙的街道或途徑收費區往來兩大堂,整項工程於2002年4月完工。 中環站平面圖 中環站平面圖 同時又於中環站月台引入6部公眾電腦作為「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方便乘客在車站內瀏覽互聯網的內容,及在J3出口的商店改為作「藝術管道」為藝術家提供一個展覽場地。 而車站啟用初期只開放1/2號月台、位於遮打道大堂以及畢打街走廊層,而底層設有停車側綫,由遮打道月台延伸至德輔道中,當時車站深25米,長380米,並預留了部分結構以便港島綫(第二期)於1983年3月由青木-朝郎-飛島聯營負責興建。
- 香港站東涌綫大堂和中環站畢打街大堂以一條市區綫收費區的內轉車通道連接,稱為「中環行人隧道」(Central Subway)。
- 另外,每當特殊的情況之下,如下午繁忙時間部分荃灣綫列車會在中環站清客後暫停服務,然後會直接前往金鐘站接載該站的乘客,屆時車站月台將會發出廣播。
- 如欲查閱此站附近前往各港鐵車站的公共交通工具資料,可參考「乘車應變錦囊」,或瀏覽運輸署網頁。
- 荔景站是荃灣綫及東涌綫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站乘搭荃灣綫列車,往返荃灣、葵涌、九龍西部、九龍中部及港島北岸等地,或乘搭東涌綫列車,往返大嶼山、青衣、九龍西部及港島北岸等地。
- 巴士公司於2010年6月在此站裝設一套乘客資訊系統,城巴站長室外加設大型電視作班次顯示屏,顯示所有以此站為總站之路線的開車時間,成為繼華富(南)總站後,第二個設置有關系統的城巴/新巴總站。
荔景站是荃灣綫及東涌綫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站乘搭荃灣綫列車,往返荃灣、葵涌、九龍西部、九龍中部及港島北岸等地,或乘搭東涌綫列車,往返大嶼山、青衣、九龍西部及港島北岸等地。 上層月台與下層大堂之間以6條扶手電梯及2條樓梯連接,下層月台與上層大堂之間透過5條扶手電梯及1條樓梯連接,另外下層月台亦有2條樓梯連接下層大堂。 若使用升降機亦須在下層大堂轉乘另一部升降機,較為不便。 茘景站(Lai King 中環站平面圖2025 中環站平面圖2025 Station)是港鐵其中一個車站,為荃灣綫及東涌綫的轉綫站,位於新界葵青區荔景山荔景邨。 金龍中心採用巧妙的空間結構和能動性,單位面積由962至5,385平方呎。 中心被宏偉的玻璃幕牆環繞,使光線能穿透辦公室,帶來開揚景觀。
中環站平面圖: 車站結構
2010年7月,城規會把「黃竹坑站上蓋」改劃為「綜合發展區」,容許作住宅及商業項目,「總綱發展藍圖」在2013年終獲城規會核准。 由於發展規模龐大,無論城規會會員及區議員均關注日後「黃竹坑站」上蓋項目發展後,對區內交通帶來的負荷,事關香港仔隧道擠塞情況從未改善。 當時運房局表示,由於項目毗鄰鐵路站,故運輸署建議採取低於「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定立車位的下限,以解決車輛過多的問題。 中環站平面圖 「黃竹坑站」佔地面積甚廣,總佔地7.17公頃,其中地盤四邊分別被「香港道」、「南朗山道」及「警校道」所包圍。 其中北面隔著明渠是正在轉型的「黃竹坑商貿區」、東則為「香港警察訓練學院」、而南面為國際學校及住宅「金寶花園」、「南濤閣」、而西面則為熟食市場及游泳中心。
中環站平面圖: 巴士意外
至於大家關注的車位問題,項目會提供1,106個車位,當中住宅及訪客車位816個、商業及零售車位則235個。 「黃竹坑站」上蓋的發展,跟全長七公里的港島南站有莫大關係,事緣政府在2010年拍扳興建港島南線,建議路線由「金鐘站」一直延伸至「海怡半島」,當中途經「海洋公園站」、「黃竹坑站」及「利東站」三個站,工程在2011年5月展開。 其中前身為公屋「黃竹坑邨」清拆發展為「黃竹坑站」後,政府決定把「黃竹坑站」上蓋物業發展批予港鐵,作為補貼興建鐵路的建築成本。 「黃竹坑站上蓋」首五期已分階段推出招標,當中由路勁及平保投得的第一期名為「晉環」,屬於「港島南岸」的其中一部分,打算放眼「黃竹坑站」的買家,又應該怎樣部署?
中環站平面圖: 車站位置
建造香港站及鐵路隧道的501號工程合約,於1995年6月12日批予日本株式會社青木建設;而建造中環行人隧道的501號合約則在1994年12月2日批出,由Kier/新福港聯營公司奪得。 另外,邁進機電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與威寧謝香港有限公司分別負責機電工程與工料測量。 須使用同一張八達通進出停車場及泊車期間乘搭港鐵或機場快綫 (輕鐵、港鐵巴士及港鐵接駁巴士除外)。 車站藝術計劃於1998年機場快綫通車時正式展開,以香港與國際連接為意念的藝術品「夢幻之旅」及「快而安」分別擺放於預辦登機手續大堂與中環行人隧道內。 香港站共設7個出口,其中3個圍繞機場快綫市區預辦登機大堂而設,以短促的階梯連接幾乎處於同層路面,2個(可另外細分為4個出口)由該層經電梯和國際金融中心商場通道連接附近的行人天橋。 須注意的是,東涌綫大堂兩端的非付費區並無閘外通道同層相連,如乘客誤於近A出口一邊的閘機出閘而需前往E出口一端的大堂非付費區,將需要先乘電梯上行,穿越地面層的機場快綫市區預辦登機大堂後乘電梯下行返回L3層,反之亦然。
中環站平面圖: 出口
時至今日,沙田市中心總站已成為沙田區內最繁忙的巴士總站,設有21組巴士站,單是以此為總站的巴士路線已多達13條,途經的巴士路線更多不勝數。 重建計劃亦提供3,000多平方米政府╱團體及社區設施用地。 2017年,地下約2.8萬呎的「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用地」空間完成翻新,命名為「H6 CONET」,於同年10月27日開放予公眾使用。
中環站平面圖: 出口數目
不論乘搭港鐵、巴士、的士、自駕或步行,您都可以輕鬆到達此香港商業及消閒之地標。 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九巴沙田多媒體智能巴士總站揭幕典禮〉[新聞稿],2001年1月12日。 為配合四輛超級電容巴士獲安排到284線行走,九巴於2014年7月向沙田區議會建議在沙田市中心總站設置變電站、充電支架、充電櫃及鋪設電纜。 中環站平面圖2025 由於申請需時,九巴在2015年底才獲施工許可,並於2016年第二季完工。 九巴於2000年12月完成沙田市中心總站翻新工程,總站兩端的瓷磚牆身改鑲焗油鋁板,配以雙層光管,再配合整個巴士總站頂部加裝的白色泛光燈,以加強整體照明度。
中環站平面圖: 皇后大道中9號-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9號
而當港島綫在1986年5月23日延伸到中環站時,全站英文名稱統一為Central。 另外,港鐵於畢打街大堂L1層非付費區及L2層往返香港站的付費區行人通道內各設有1部「會員服務站」,供乘客享用港鐵友禮會的會員優惠。 另外,在L1層的遮打道大堂與J出口之間設有閣樓層,港鐵公司在該層開放了「藝術管道」以展出藝術作品。 中環站的港島綫新建候車月台早在港島綫第一期通車的翌日,即1985年6月1日已由承建商青木飛島共同體移交地鐵公司,而上環至中環行車隧道之貫通儀式亦在同日進行。 當日典禮先由地鐵工程及策劃總監紀偉政引爆炸藥,使上述隧道正式貫通;隨後地鐵主席李敦和青木建設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青木宏悅合力擊破一個日本清酒酒桶,象徵月台正式移交。 地鐵公司當時預料,港島綫通車後中環站每日客流量會增加一倍至五十萬,故有需要興建新出口,並改建現有出口以疏導人流,可是港島綫二期工程涉及數個中區的大地主,因此部分出口要遷就建築物而作出若干變更。
中環站平面圖: 巴士起火
隨後有示威者開始以雜物如欄杆、花盆、垃圾桶、手推車等堵塞各中環站出入口,近皇后像廣場及遮打道的多個出入口牆身被塗上抗議字句,玻璃被示威者用硬物擊碎;近歷山大廈的F出口則被示威者以大量雜物堵塞,其後更遭示威者縱火。 受事故影響,中環站荃灣綫月台全日暫停使用兩天,荃灣綫列車於兩天內只能維持荃灣站至金鐘站之服務,而不前往中環站,並維持約3.5分鐘一班列車,較正常情況下減少約一半班次。 2008年1月,港鐵公司再度翻新中環站,包括將大堂及港島綫3號月台沿用多年的地台更換為灰色地台,並且在部分位置更換假天花。 根據1967年發表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中環站初期與上環街市站(即現上環站)計劃為港島綫及觀塘綫的轉車站,而荃灣綫則以金鐘站為終點站。 當時中環站的計劃位置為租庇利街與畢打街之間的一段德輔道中地底,稍西於現在中環站的位置。 直至2001年車站翻新後,前地鐵公司將通往3號月台至遮打道上層大堂的樓梯重新劃分為非付費區通道,方便付費區外的乘客利用該通道前往的中環站非付費區大堂的下層。
中環站平面圖: 香港站
)是一個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中環遮打道、畢打街和德輔道中,屬於港鐵荃灣綫與港島綫的鐵路轉車站,車站於1980年2月12日啟用。 中環站設有收費區的行人隧道分別連接鄰近商業區及香港站,供乘客轉乘東涌綫或機場快綫,而該隧道位於環球大廈、干諾道中及交易廣場地底。 )是香港第五高樓,世界第64高樓,樓高346米,樓高80層,次於環球貿易廣場、國際金融中心、中環廣場和中銀大廈,在1998年落成,佔地達十萬平方呎,提供商用樓面面積逾140萬平方呎。 它位於中西區的皇后大道中,港鐵中環站、上環站交界處,是土地發展公司重建項目,由長江實業發展,建築師為劉榮廣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
中環站平面圖: 車站商店搜尋
啟用初期港島綫月台及畢打街大堂尚未興建,但就預留了相關結構方便日後興建港島綫。 使用單程票的乘客如欲經尖沙咀站或尖東站轉綫,將被視作兩程車程。 乘客須先購買一張前往該站的車票,車票於該站出閘時會被閘機收回,乘客須再另購一張車票,繼續餘下車程,但兩程的合計車費會高於使用一張單程票前往同一目的地。 持有二維碼的乘客如欲經尖沙咀站或尖東站轉綫,將被視作兩程車程。
使用全月通加強版、迪士尼綫月票、機場快綫旅遊票的乘客乘搭港鐵免費車程或只支付東鐵綫頭等額外費在指定車站並不能享有轉乘優惠。 茘景站具體位置在賢麗苑及荔景邨第五座仰景樓之間,建於葵涌道及茘景山路間之山坡中,屬於架空、地底混合車站,主要服務茘景山上各大屋邨居住及葵青貨櫃碼頭工作的市民,亦同時是不少往返荃灣、葵涌,以及九龍西、港島乘客之中轉站。 聚賢居位於上環荷李活道108號(中原樓市片區:上環)。
備註:H出口內外同層,惟出口外不遠處有屬商場範圍的數級梯級,為使用該出口出入的必經之途,並有商場管理的輪椅升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