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協議,雙方同意廣東省在1982年為本港提供2.2億立方米食水,其後每年可增加供水量直至1995年[22]。 1989年廣東省當局和港府簽署長期供水協議,規定供水由1995年的6.9億立方米,續年增加,在2000年時已達到7.8億立方米。 供水系統現時的設計最高供應量是每年11億立方米[22]。
- 整個供水系統的水質,是由水務署水質科學部的專業化驗師不斷進行物理、化學、細菌學、生物學和輻射學等綜合性檢測,監察水質。
-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研究員王家英認為,東江水供應香港是在英國殖民地時代達成的,當時香港政府高估了香港人口的增長和工業用水,而形成當前東江水供多於求,他稱透過中央的壓力要廣東省減價違反了商業行為,因為這個先例一開就破壞了香港一貫行之有效的商業的精神[37]。
- 在Google或是YouTube上面搜尋「最貴的水」或是「最貴的瓶裝水」時,會出現一大堆資料。
- 附註1﹕若處所無食水供應或供應已被截斷(即水錶已被拆除),請前往本署的客戶諮詢中心或下載表格WWO 542申請供水。
- MINUS 181顯然是瞄準高端市場,由於水源相當普通,其瓶身又跟其他人有很強相似性設計,因此MINUS 181可能需要更努力來區分其特色。
- 2013年,香港的沖廁海水用量平均每日762,560立方米[73]。
樓主則解釋,得知水務署的水錶測試需收費810元,故想先請教網民以免白白交錢,「如果check過冇事要畀810,所以先想上嚟問一問」。 除了從水費單得知家庭的整體用水量外,水務署亦鼓勵各位於家中進行用水考察,深入了解各用水器具的實際耗水情況,從而制訂節水措施。 你的家庭用水量 水費貴 水費貴 低於「齊來慳水10公升」 每人每日住宅用水量目標的120公升。
水費貴: 海水供應系統
2012年11月30日,水務署表示香港於同年耗資了35億4千萬元購買最多8億2千萬立方米東江水,但是實際上只有7億1千萬立方米東江水供應香港,亦即香港購買每立方米東江水多支付了6角6仙,總共涉逾5億1千5百萬港元[27]。 Nevas Water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瓶裝水,似乎只在德國和西班牙伊比薩島上市。 它們顯然是瞄準“慶祝”市場,作為香檳的替代品,包括僅銷售氣泡水版本。 雖然找不到它具體的水源位置或總礦物質含量數據(這裡有品水師Martin Riese解釋對TDS是什麼),但以鈣質含量和兩個“幾百年”的自流井作為它的水源。 Nevas Water網站顯示出於德國有相當多的正面新聞報導。
樓主指,收到的水費單顯示,其單位的用水量為平日的4倍,惟他自行檢查單位後,卻未有發現有任何喉管出現漏水或滲水的迹象,因而更覺奇怪,直言對用水量估算及須繳付的水費金額有滿腦子疑問,「所以想問下有經驗人士會唔會有大範圍滲水?而自己係察覺不到的?」。 今日在秀茂坪商場外,有多名女士對6月水費突然增加議論紛紛。 水費貴2025 水費貴 其中一名女士住在翠屏邨,其女兒日前已向她表示今季水費增加近一倍,「初時以為水務署加咗,例如平時300幾蚊,今個月600幾蚊,貴咗一倍」。
水費貴: 技術服務
而於同年,因連場豪雨,導致水塘滿溢而要排出大海的淡水達1.09億立方米,如以當時東江水價計算,即逾3億元[35]。 以往,黃泥涌附近的溪澗是比較可靠和充裕的水源,政府便參考中國傳統農業灌溉技術,利用竹筒接駁成水管以供應附近洋人住宅區[13]。 山水後來不敷應用,政府便於1851年開鑿五口水井,但這種水源經常受到污染,成為傳染病溫床。 在1860年以前,政府亦在主要河流上游地區為公眾興建小型池塘儲水[12]。
- 更進一步打造出優雅的量身訂製瓶,瓶身散發莊嚴與美感,且十分適合這款「沉重」且歷史悠久的水。
- Berg博格毋須為了收集冰塊而遠行,因為該公司製作冰山水的來源,正是由格陵蘭島(Greenland)南漂至加拿大東部近海海域內融化中的冰山。
- 在1960年至1989年之間,香港政府和廣東有關當局簽署了五份供水的協議。
- 由水務署、渠務署與環境保護署合作之《再造水使用試驗計劃》於昂坪污水處理廠及石湖墟污水處理廠展開[56],按計劃經二級淨化處理的污水進一步淨化及消毒成為再造水,代替食水用於灌溉及稀釋化學品上,並可用於沖廁、救火及清洗馬路等其他非飲用用途[86]。
- BLVD是隸屬於澳洲精品公司Jon Monsir旗下部門。
- 加拿大東岸的紐芬蘭島(Newfoundland)當地便興起了以冰山水源生產不同飲品的小型產業,像是啤酒、伏特加與瓶裝水等。
同時身為品茶師和品水師的部落客Michael Hemling對於它有高度評價,因為它是一個適用於“慶祝”場合的水,且有厚實的氣泡口感。 它們的主要產品是30歐元/750毫升,但它們有多個1.5升的設計版本,這些版本將排在最昂貴瓶裝水第2位。 水費貴 Bling是一個幾乎百分之百強調包裝品牌,絲毫不著墨於水質本身的代表。 水費貴2025 設計出自好萊塢製片人之手,他嗅出商機,將霧面玻璃瓶用施華洛世奇水晶裝飾,讓社會名流的手上多了一項新的時尚單品。
水費貴: 水務署及中電因疫情減少抄錶 水電費或會過高 用戶上訴方法一覽
一名女網友日前指出,雖然在網路上看到許多判斷社區優劣的方法,但多少都有點不準確,希望能有更有效的方式,對此,許多過來人直言「1做法」最快速。 所幸最後老公體貼她,決定搬出去住,她自此也沒有再踏入婆家一步,逢年過節也一樣。 水費貴2025 水費貴 她也和老公說清楚,「我是跟你結婚,不是跟婆家人組織家庭,婆家一切你自己處理,我的責任只有照顧我們的小家庭,以後你父母親需要養老,也不關我的事」,終於過上安穩的日子。
除了提供主要用於食用、灌溉等用途的淡水外,香港供水系統亦供應鹹水,主要用作沖廁之用,而淡水和鹹水分別由兩組完全獨立系統所供應[2]。 另外也實施水壓管理[11],水壓視乎水管位置的高低及距離配水庫的遠近而定。 水費貴 由於各配水庫大多位於高地,以確保有足夠的水壓供水,所以低地水管的水壓較高,導致較易爆裂和滲水,於是設置減壓閥來減低水壓。 水費貴2025 水壓管理工程正陸續伸展到所有主要供應區,並已經完成12個區的水壓管理研究,其餘五個現正進行研究,於2014年中完成[99]。
水費貴: 水費單知多少?
海水自海中抽取後,先由隔濾網除掉比較大的雜質,之後再用氯氣或次氯酸鹽(漂白劑的主要有效成份)消毒後,才供應給用戶[66]。 水費貴 2011年12月5日,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與廣東省水利廳廳長黃柏青在深圳簽署2012年至2014年東江水供水的新協議[24]。 水費貴2025 根據新協議,香港將於2012年繳付35億3,870萬港元、2013年繳付37億4,330萬港元和2014年繳付39億5,934萬港元的固定總金額,作為購買東江水的費用。
水費貴: 住宅用水費按用量分四級計算
由於香港淡水資源缺乏,水務署自1958年開始引入鹹水(即海水)作沖廁[66]及部分消防用途,以減少淡水的消耗,至今是世界上廣泛使用海水沖廁的少數地區之一。 到2015年,海水供應網絡已覆蓋香港達八成半人口,每年節省約2億8,000萬立方米的淡水,相等於香港約兩成的總水用量[67]。 2001年,香港海水沖廁系統曾獲英國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頒發「Chris Binnie 持續水務管理大獎」,此獎項表揚一些改善水資源的可持續性,並且造福社會的項目、政策或研究[68]。 現時香港每年平均有1,300多宗水管爆裂個案,漏走之食水佔全香港供水量達兩成[79]。 根據香港審計處的估計,2011年因水管滲漏及爆裂所造成的食水浪費高達2億立方米[74]。 因此水務署自2000年起推出《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2015年前分階段更換約3000公里的老化水管,以改善供水網絡的狀況。
水費貴: 水庫儲水量
此外,正在七個已完成研究的供應區內進行設置水壓管理系統工程,工程包括建造地下井及安裝減壓閥和流量計[99]。 在19世紀至20世紀,鑑於香港淡水短缺,加上缺乏天然湖泊,當時的香港政府已經在不同地區興建多個稱為「水塘」[註 1]的儲水庫(兩個圍海築成的水庫並不稱為水塘)。 因水庫收集雨水量不足以應付人口需求,1960年,香港政府已經向廣東購買達2,270萬立方米的東江水,隨着用量增加,至2000年,香港政府當年就向廣東省購買了7.8億立方米的東江水。
水費貴: 交 水費 善用信用卡回贈
由此香港開始跨境購買廣東省的淡水,當年港府每年從深圳引進2,270萬立方米的淡水,以解決香港水源不足的問題。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透過《2013年至2014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表示,國家的淡水資源有限度,而廣東省對東江水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面對水資源日趨缺乏的挑戰,香港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強公眾教育,鼓勵香港市民節約用水,同時亦須要開發新水源,在氣候變化及香港人口增長下,仍足以維持穩定的供水。 香港政府已經在將軍澳預留土地,並於2012年展開在上述土地興建中型海水化淡廠的研究[59],對海水化淡進行的詳細規劃及勘查,包括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的研究。 該海水化淡廠的預期產水量只佔全香港用水量的百分之5至10,政府期望透過海水化淡技術的持續改進,令成本進一步降低。 香港作為沿海地區,海水化淡長遠可以成為香港的另一水源,減低香港對其他水源的倚賴[60],以應對全球溫室效應產生的極端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61]。
水費貴: 東江水加價2.39%港議員一片感恩 分析:政治考量讓港府無意講價
1964年,港英政府再與廣東省當局達成協議,香港每年會從廣東省購入6,800萬立方米淡水,及後在1972年增至8,400萬立方米[22],至1976年更增至1.09億立方米。 在1978年所達成的協議中,廣東省當局同意將年供水量由1979年的1.45億立方米逐步增至1982年的1.82億立方米[22]。 雙方又在1979年12月進一步磋商,並於1982年再作修訂。
水費貴: 水費
資深政治評論員劉銳紹接受本台訪問表示,雖然過往中央政府出台不少政策撐香港,但近年各省政府抗議香港的「兩制」特權太大,影響內地發展,北京對香港與各省交涉的干預因而下降。 而東江水加價除了顯示廣東省財政不足外,亦反映出港府從政治而非經濟角度處理港粵事務。 水費貴2025 任何佔用或負責管理某處所的人士,應該申請成為相關供水的註冊用戶。 住宅及非住宅申請人皆須根據《水務設施條例》和《水務設施規例》的要求,提供一份保證書和繳交水費按金及相關費用。
水費貴: 香港供水
水務署指,每個香港人每日平均秏用130公升淡水,沐浴佔了當中4成,為節約用水,大家應以花灑淋浴代替浸浴,這樣自可節省高達一半用水量,而且應盡量縮短淋浴時間,因為倘若淋浴逾10分鐘,用水量便會比浸浴更多。 原來各地區的水道事業,都是由地方政府經營,而由於種種原因,價格的差距可達數倍。 以一個月用水20立方米的家庭為例,最便宜的地區是富士河口湖町,每月的水費是835日圓;最昂貴的是北海道夕張市,每月需要6841日圓。 水費貴2025 這樣的比較是有點極端,假如以規模相若的都市或地區來比較,水費的差距也可達1.5倍到2倍左右。 資料顯示,香港購買的東江水,比深圳貴7倍,而根據國際水協會(IWA)2022年統計,在亞洲各地的水費,香港是新加坡的四成幾、日本的一半,但就比南韓、台灣、印度和斯里蘭卡貴。
水費貴: 價格爭議
供水一經截斷,用戶需繳付接駁費,方可重新接駁內部供水系統。 大元邨劉太一家三口,平日水費一季大約100多元,惟今期水費卻倍增至300多元,足足貴了一倍左右。 同邨的楊太則指,過去多年她一家四口水費平均只是200多元,惟今季水費高達690元,「收到賬單都覺得奇怪」。 其後記者告知,網上有不少市民也有類似情況,楊太則表示稍後會致電水務署查詢。 水費貴 水費貴2025 沙田污水處理廠的再造水生產設施於2011年年初投入運作,設施主要由三組過濾部件組成,包括碟形過濾器、超過濾薄膜及逆滲透薄膜,這個再造水設施每日可產生1000立方米的再造水,用作灌溉綠化廠房的植物和稀釋污水處理過程所需的化學品[89]。 2013年3月19日,發展局表示將會於2014年與廣東省洽談於2015年後購買東江水的價格[28],價格將會按照運作成本及物價升幅等洽談[29]。
水費貴: 再造水
不過2014年政府表示正研究在遠離海邊的地區如上水、粉嶺和新界東北新發展地區以再造水作沖廁及其他非飲用用途[26],因為上述地區安裝和操作海水供應系統的成本相當高昂,水務署已展開相關的規劃工作,預計由規劃到開始供應再造水需時約八年[82]。 在海水沖廁系統設立初期,香港曾建有如佐敦谷水塘及馬游塘水塘等露天的鹹水水塘[69]。 鹹水的供應範圍最初限於政府及政府補助的高密度住宅,其後擴展至市區及新市鎮。 系統起初不受歡迎,因為每棟樓宇必須另建管道才能配合系統運作。 自1972年起,海水改為免費提供[70],當局透過徵收水費收回系統成本。 至1991年,香港使用海水沖廁率約百分之65;至2014年達約百分之80[71];至2015年,隨着新界西北海水供水系統投入運作,普及率達到百分之85;而海水供應網絡下一步將會擴展到位於大嶼山的東涌[72]。
香港過去曾有荔枝角焚化爐[50][51]及樂安排海水化淡廠進行海水化淡,因為中國在1960年代發生文化大革命政治爭鬥,與英國關係變差,香港政府為免過於依賴中國東江水,所以曾考慮以海水化淡的方法來取得淡水[52]。 香港首兩座海水化淡廠——荔枝角焚化爐及樂安排海水化淡廠,分別於1969年及1975年建成並開始運作,因為採用高溫蒸餾技術,所以燃料成本很高。 經過數年運作後,後者便因為運行成本高昂及來自東江的供水日趨穩定的關係,而在1982年被停用,並在1992年以爆破方式局部拆卸[53]。
水務署因疫情影響,2月起沒有抄錶,所以水費單上只是估錶,度數上會寫上「E」字,恢復抄錶後就會寫上「A」字,若水費太貴,有兩個方法上訴。 附註2﹕索取有關表格可前往本署的客戶諮詢中心,也可以致電本署客戶諮詢熱線索取或透過本署的網頁下載表格。 水費貴2025 香港自1995年起,已禁止新建大廈使用無內搪層鍍鋅鋼管。 若大廈仍然使用無內搪層鍍鋅鋼管,則應更換有內搪層鍍鋅鋼管、銅管、不鏽鋼管或聚乙烯管[16]。 現時,有水務署標籤認證的慳水花灑每分鐘耗水,約9公升或以下,但傳統的淋浴花灑每分鐘耗水約15至25公升,相比之下,慳水花灑節水約4成至6成以上,其價錢跟傳統花灑相若,約在$200至$600之間。
在1963年6月至1964年5月,香港就因嚴重天旱,實施最高等級的制水[15],市民每4天才能獲得供水4小時[7]。 1960年代,在船灣淡水湖和石壁水塘建築工程進行的同時,香港政府亦開始跟廣東省購買食水[16],至1960年11月達成協議。 1961年2月,香港首次接收由廣東省出售的深圳水庫存水,深圳水庫先將存水注入流到深圳河的支流,香港從深圳河抽取購得的淡水,再經由輸水管及隧道將淡水從邊境輸送到大欖涌水塘[17]。 當時亦有商人把食水從珠江口以郵輪運到香港圖利,其他商業船隻則捐出在船上生產的蒸餾水或由海外運送清水到港[5]。 不過在往後年代仍需不定時制水,從而出現《制水歌》和歌謠[註 2]反應當年制水的情況[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