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現存有不少具有歷史价值的建築,它們多數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包括歷史悠久的寺廟、教堂、祠堂、圍村村屋和一些政府建築。 這些建築反映了早年香港居民的生活及信仰等習俗,又因為香港從前是英國殖民地,故此部分歷史建築有西式建築風格,部分建筑在風格上则是中西合璧,成為香港獨有的特色建築。 随著1970年代香港人的身份獲得普遍認同,同時亦建立起一套面向本地市場的普及文化,如電視、電影、歌曲、漫畫等,衍生出一個新生的「香港文化」體系。
- 因为现在的台湾歌手如果写出一个有中国风元素的歌曲,恐怕会遇到lv营很多舆论的攻击。
- 自香港流行文化诞生以来,模糊性别与性别越界的现象,便一直与香港整个流行文化的黄金时代相辅相成。
- 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徐英伟出席展览开幕礼时说,荟萃中西文化为香港流行文化提供丰富养分并造就了传奇故事,希望参观者通过这次集体回忆,延续这个属于每位香港人的传奇。
- 在“湾区元宇宙”主题展区,记者看到,这里被打造成一个无纸化阅读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不少中國民間風俗,如飘色巡游、太平清醮、盂蘭勝會等,在華人社會間無間斷地发展。 大牌檔(粵拼:daai6 paai4 dong3)曾經係一種周街都係嘅食肆,但係因爲衛生條例同政府許可證問題,搞到大牌檔開始絕跡。 佢哋慢慢將佢哋嘅茶水檔搬去室內,並結合以菠蘿冰、雜果冰同紅豆冰做招徠嘅冰室,演變咗做茶餐廳(粵拼:caa4 caan1 teng1)[46][47]。 佢哋嘅伙記同啲客嘅關係好多時都係好似老友噉,好多時啲嘢食都係講求快得嚟又唔肥膩,符合香港人嘅生活方式。 嘢食方面,佢哋全日都會提供即食麵、雲吞麵、米粉、煎蛋、糭、同粥呢啲平嘢食。
香港流行文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而何重回大众视野的焦点,也是香港文娱行业一直在摸索的难题。 音乐先声认为,MIRROR的爆火更像是香港本土年轻人打造的一场盛世狂欢。 而所谓的亚洲天团MIRROR的影响力囿于香港本土,并没有创造新的需求和更大市场,仅仅只是在固有空间上重新分蛋糕。 年轻一代已浸在网络文化中成长,广泛地受到美日韩国际流行文化的影响。 于是,相较于TVB、内容形式更大胆、更新潮的新兴电视台ViuTV,则更受年轻人的青睐。 根据Similarweb今年4月数据显示,ViuTV 18-24年龄段的受众高于TVB 5.48个百分点。
这么逼仄的时间和空间,哪里能在本土生成没钱的什么鬼文艺? 香港流行文化2025 今年的那部《无双》获得成功,多多少少带着《英雄本色》暴力美学的影子。 上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香港人奉行“多劳多得”,恨不得“星期一做到星期七”。
香港流行文化: 節目除了有關錦鵬導演剖析張、梅魅力之所在,「流行時光機」環節亦請來演員林耀聲向哥哥演過的不同角色致敬;「名人堂」由音樂監製伍仲衡懷緬一代作曲大師顧嘉煇;「潮聖地」則找來資深許冠傑歌迷Simon重返香港體育館,分享當年第一場演唱會的觀賞經驗。
年初,香港資深演員李香琴(88歲)、吳孟達(69歲)、廖啟智(67歲)相繼離世,三位均是香港幕前的熟悉臉孔,其離世使眾多觀眾扼腕。 由籌備到落成超過15年、兩次推倒重來的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終於在11月正式開幕。 香港流行文化2025 六個專題展覽一共展出達1,539份藏品,在開幕首月即吸引了超過25萬人次到訪。 在國安法實施後的審查爭議中,M+未有展出被建制派狙擊的艾未未作品《透視研究:天安門》,卻有部分與六四相關的作品。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多番強調,M+在維護藝術表達和創作自由之時,仍要確保展品符合《基本法》、《港區國安法》。
呢柞戲多數都係用廣東話嘅,但係某啲時期嘅戲當中都有啲國語片。 香港喺廿世紀初頭已經有喺度整啲默片同粵語殘片,但係嗰時啲港產片質素唔係好高,嶺南民間有人睇,但係好少可話外國會有人買。 香港流行文化 要去到廿世紀中後尾嗰陣,香港出咗李小龍、許冠傑、同周星馳呢柞有朵嘅演員,港產片先至可以話上到去國際舞台。
香港流行文化: 香港数十载流行文化在博物馆“经典再现”
香港已沒幾戶農家,是一個相當完整的市民城市、中西方的市民文化、通俗文化大行其道,生生不息。 記者在跑馬地作息,每逢周三、周日夜,常常看到幾萬港人守著奔騰著的十匹馬,那份投入和參與感,那份全身心觀照及把玩,那份狂熱和喧囂,令貝多芬、莫扎特等所有音樂大師的交響曲頃刻問全部化為烏有,不在話下。 ” 強力勁吹的現代化之風,不僅未使香港吹滅傳統文化以至通俗文化的火種,反而愈吹愈烈,發揚光大,引為自豪。 倒是把眾多高雅、嚴肅、具有久遠價值的文化藝術精品冷凍在冰櫃裡。
樂壇天后鄭秀文復出後的首張專輯大碟《信》大膽地打破以往的情歌以及電子舞曲路線,改以流行福音歌曲作為主題,為香港樂壇史上少有的並且是最成功和暢銷的福音專輯,成功為福音唱片於香港及亞洲的主流音樂市場開創了先河。 而張國榮出道初期(寶麗金時期)曾被指聲線過尖,模仿前辈罗文,发了《情人箭》专辑后更被唱片公司解约,此后一度在麗的電視电视剧及偶像电影混面熟。 譚詠麟退出領獎後,張國榮亦在毫無懸念下大熱奪得1988年及1989年的「最受歡迎男歌星」獎項,隨後處於事業巔峰期的他宣佈「封咪」告別歌壇,並舉行了多場賣座的告別演唱會。 一般說法粵語流行曲源至於1930年代中期,但確切的源頭意見不一,有著不同的說法。 惟初期的粵語流行曲脫胎自粵曲中的小曲,乃不爭的事實。
香港流行文化: 香港文藝大事回顧【文化者・呈獻】
香港的合法賭博只有由香港賽馬會經營的賽馬、六合彩以及由2003年起開始營辦的足球博彩(足智彩)。 其中香港賽馬歷史悠久,自香港開埠後不久便開始,最初賽馬活動只在跑馬地馬場舉行,每年只在1至2月舉行一次賽馬比賽;18世紀未香港賽馬會成立並接受賭注,自此賽馬在香港成為了賭博活動。 時至今日香港仍有賽馬活動,逢星期三舉行夜賽,多數於跑馬地馬場舉行,但有時會在沙田馬場舉行;每週的星期六或日其中一天會舉行日賽,多數於沙田馬場舉行。 另外賽馬會為打擊地下字花賭博和足球賭博,及防止賭博資金流入黑社會,故此賽馬會亦提供六合彩及足智彩賭博活動。
香港流行文化: 電視
可见,局势并非一边倒,TVB在电视收视根基仍在,但在网络平台上输ViuTV一筹。 实际上,两档音乐综艺的收视博弈,其实反映了香港两个世代的流行文化之争。 而且,每一集会有「新歌推介」环节,让观众了解当下最新的流行曲。
香港流行文化: 香港文化的主流
去到廿世紀尾橛,圍頭話已經開始消失,圍頭人嗰啲後生仔後生女多數都最多只係識得聽,唔識得講。 雖然係噉,好多圍頭人都仲係喺度承傳緊佢哋獨特嘅習俗,好似係添男丁要點燈同埋九缽盆菜呢啲。 去到廿一世紀,香港人開始傾點樣保育圍村嘅傳統文化遺產。
香港流行文化: 香港塗鴉
說到外語歌,1960年代有隊勁旅叫The Beatles,你都知呢。 當時的年輕人、今日的祖父母輩,從衣著打扮到舞池舞姿,都模仿着這隊來自利物浦的樂隊,甚至連羅文都受The Beatles的吸引。 電台節目有好多種,不過並不是每個節目都只會播放歌曲。 電台有時都會做善事:電台播放粵曲「慈善伶王」新馬師曾1962年在「麗的呼聲」銀色電台舉辦籌款晚會,為溫黛颱風災民義唱,呼籲港人踴躍捐款。 2010年代,愈來愈多示威者在遊行集會時或者完結後佔據馬路,癱瘓交通,被視為抗爭手法愈趨激進。
香港流行文化: 香港電影美學
佢喺古希臘同古羅馬時期已經有,家吓成個歐美地區都見得到。 整塗鴉嘅人未必係專業嘅藝術家,但係佢哋啲作品就好多時會好反映得到平民階層嘅文化。 嚴格嚟講,塗鴉喺香港係犯法嘅,但係港府對民間嘅塗鴉基本上係隻眼開隻眼閉,令到香港人有咗整塗鴉嘅習慣。 香港塗鴉好多樣化-由典雅啲嘅書法作品以至心情日記、諷刺時弊、或者惡搞政治人物嘅作品都會有,當中人稱「九龍皇帝」嘅曾灶財係一個零舍出名嘅香港塗鴉藝術家-佢啲作品甚至仲有香港人覺得係香港嘅象徵。
香港流行文化: 香港文化多元多樣點到你唔服
更大的无奈在文体产业其实是完全不受重视的,所以才会有目前保守到几点的管理措施。 如吴亦凡天使宝贝之流的艺人能身价过亿的原因只有一个天朝娱乐圈是荒漠想花钱都去处除了追星女孩没人肯掏钱。 原定2020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疫情之下延至今年進行。 本屆奧運會於7月23日開幕,香港一共派出43名運動員參加13個項目。 「劍神」張家朗在男子花劍個人賽奪得奧運金牌,成為繼李麗珊後第二位踏上奧運頒獎台最高台階的香港運動員;「混血女飛魚」何詩蓓連奪女子200米及100米自由泳銀牌,為首位在單屆奧運會贏得多於一面獎牌的港將。 連同劉慕裳、李慧詩,以及由杜凱琹、李皓晴及蘇慧音組成的香港女子乒乓球隊奪得的銅牌,港隊於今屆奧運一共獲得1金2銀3銅的佳績。
香港流行文化: 粵語流行曲的前夜
香港文化,在中國文化的漫漫長河中,似輕猶重,似短猶長,記錄著大海的潮汐、民族的屈辱、母親的艱辛、港人的喜怒哀樂和歷史的變遷﹔人們付出一個多世紀的代價而追尋的瑰寶將降臨人間,香港文化,將隨之進人歷史新的紀元。 由廿世紀中期嗰陣打後,英屬香港發展得好快,香港人開始咗拍戲同電視劇,入面啲歌大半都係用廣東話唱嘅。 但係真係要數專門用廣東話嚟唱歌就要去到 1970 至 80 年代先至正式開始。 嗰時香港出咗鄭君綿、鄧寄塵、周聰、陳寶珠、蕭芳芳呢柞歌手。 佢哋唱嘅粵語流行曲(粵拼:jyut6 jyu5 lau4 hang4 kuk1)係一種俾搖滾樂、爵士樂、同電子音樂呢柞西方音樂(尤其係英國音樂)影響咗嘅新風格。 佢哋題材好多樣化-有啲講情情塌塌嘅,又有啲講友情嘅。
许冠杰的歌,不避俚俗,描述草根生活内容和草根市民心态,直面社会,针砭时弊,缔造了粤语流行歌的神话,让香港流行音乐开始本土化。 金庸,在香港发光发热,然后站上华人世界独一位置,固然足以支撑香港文艺的门面。 可是,打开金庸的武侠小说,你可以看到纯正中文和家国情怀,江湖侠义和儿女情长,独独看不到任何香港本土的影子。 其实,金庸代表的并不是香港文化,香港真正的本土文化是植根于市民生活的,不离地,不扮嘢,不肉麻。
香港流行文化: 本土節慶
他以為:“過去150年來.香港一直深受西方文化、教育和價值觀念的影響。 無可否認,香港的成功亦有賴於西方的法治精神、政府管制和市民現在享有的各種自由。 ” 香港中文大學知名學者饒宗頤教授告訴記者:“我之聽以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得益於1952年來香港大學教書,可以與國際學術界有廣泛聯系。
香港流行文化: 粵語流行曲
2021年2月20日,剛重返無綫並加入管理層的曾志偉邀請前無綫非戲劇製作總監何麗全及前無綫音樂總監鄧智偉回巢重整綜藝節目及星夢娛樂,終止何哲圖時期星夢娛樂及英皇娛樂歌手壟斷的《勁歌金曲頒獎典禮》。 香港流行文化 香港流行文化 2019年10月27日起,ViuTV推出流行音樂節目《Chill Club》,節目啟播初期時形式類似無綫的《勁歌金曲》及《流行經典50年》。 2019年2月,《新城勁爆頒獎禮2013》其中一個「新城勁爆躍進歌手」獎座被發現棄置於北角渣華道橋底[22]。
香港流行文化: 香港流行文化的日本影響
而且大多數獨立音樂人創作音樂時所考慮的市場因素比主流音樂少得多,有的甚至完全不考慮市場而只爲自己的愛好,這對於長期節奏主流K歌而感到厭倦的多數香港樂迷是一個相當新鮮的選擇。 這個現象其實也在警醒著主流樂壇:主流音樂一定要有質量甚至是創新求變,再不能流水作業倒模生產,因為在選擇豐富的年代,只要不喜歡,聽眾是可以完全不賣帳而選擇其他音樂。 串流音樂平台既興起慢慢改變咗香港樂迷聽歌既習慣,已經無咩聽眾會留意電視台既音樂節目。 但係自從chill club推出之後,包括我在內既觀眾每個禮拜都會追看同重溫,究竟依個節目係點樣吸引一班好少睇電視聽歌既樂迷,成為近年最出色既音樂節目?
然而,那段黄金时代的影响力不可小觑,“香港电影曾经雄踞整个东南亚市场”,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主席、香港影业协会理事长洪祖星回忆,那批如《少林寺》《英雄本色》等经典之作堪称教科书。 而粤语歌也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入内地,于大街小巷传唱,张国荣的《Monica》、谭咏麟的《朋友》等,皆成为时代之音,亦造就第一代偶像的诞生,香港流行文化被个人化为一段段前卫与反叛的青春记忆。 许氏喜剧打破了邵氏电影对上海文化传统的延续,令香港电影有了本土文化的生机。 动不动就“发威”的老板,一生一世为钱币做奴隶的“打工仔”,形象生动具体,进一步令主题曲《半斤八两》的流传更为广泛。 《半斤八两》之所以成为神曲,完全有赖于当年一部同名神片。 香港流行文化2025 1976年,由嘉禾公司出品,由许冠文导演,由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主演的喜剧《半斤八两》,首轮公映就打破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票房纪录,成为整个1970年代香港最卖座的电影。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為職業訓練局轄下學院,致力提供優質教育,建構知識和發展專業,為香港創意工業培育優秀的設計人才。 除了震撼于北京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与工业制造业之强,同学们也被科技创新项目深深吸引。 香港流行文化 7月26日下午,交流团到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中航智无人机展示区,同学们认真倾听工作人员介绍各款无人机的特性及应用领域,踊跃参与问答环节。
香港流行文化: 政府官车合约遭取消 大专阵线报案查慕尤丁
而環球唱片旗下歌星李克勤則成為首位於版稅事件「破冰」後亮相無綫電視節目的歌手,但2015年起,無綫電視再次封殺環球旗下歌星,直至2021年2月曾志偉出任無綫綜藝、音樂製作及節目副總經理後,與音像協會成功斡旋,版權風波才告一段落。 2000年起,由於音樂界人才青黃不接,唱片公司陸續出現裁員和結業潮。 唱片公司為尋找賺錢途徑而嘗試邀請電影界受歡迎的演員成為歌手,或者物色模特兒成為歌手,令香港樂壇變得只重視市場和形象而不重視歌唱實力,大量偶像派歌手紛紛出道,可是,大部分在這個時期出道的新歌手都沒有什麼影響力,出道不久就很快於樂壇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