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環站一帶屬於港島商業中心區(CBD)的擴展部份,區內商廈林立,致使此站通勤乘客甚眾。 於西港島綫通車前,西區無港鐵直達,此站作為當時港島綫的西端總站,不少乘客利用此站轉乘電車、巴士等交通工具往返西區。 1980年,香港地下鐵路公司正式動工興建由柴灣至上環之港島綫。 在最終落實的方案中,上環街市站獲定名為上環站,月台配置亦由島式月台改為深30米、長220米的側式月台。 地鐵同時興建林士站預留月台及大堂,既可擴展上環站覆蓋範圍,亦方便日後擴建。
- 而於2019年11月的三罷行動時,旺角站及油麻地站更曾一度有數次因高風險問題而須提早關站。
- 此站的接駁巴士上落客點設於干諾道中「林士街」巴士站,可用,或依職員指示前往。
- 香港的地鐵自通車以來的25年內,憑着其高度防火意識,甚少發生火警。
- 前地鐵公司將月台的兩端以磚牆封掉,只留下大約60米(約3/8個正常月台)的月台長度,並設置通道連接東大堂及港島綫月台。
- 為配合地鐵改善乘車設施及環境,所以地鐵於1998年起把所有英製列車全面翻新,翻新工程於2001年8月完成。
- 列車服務班次為4至15分鐘一班,服務時間會配合香港迪士尼樂園的開放時間及地鐵系統的服務時間,方便乘客由迪士尼樂園往返市區[27]。
八達通可以在香港進行不少的付費服務,而香港的地鐵就是一個最常用到八達通的服務。 例如來往金鐘及尖沙咀,成人八達通收費為港幣$8.6,但單程票收費則需港幣$9。 為提高香港鐵路運輸系統的效率,政府計劃把地鐵與九廣鐵路合併。 有人則認為合併會令該系統成為「獨立王國」,造成壟斷局面[30]。 基於將軍澳綫工程需時,地鐵先進行「鰂魚涌站轉綫通道紓緩工程」,以解決轉綫通道的擠塞情況及未來將軍澳綫乘客的增加,暫時將觀塘綫總站由鰂魚涌站延伸到北角站,直至將軍澳綫落成後,將東隧至北角站的觀塘綫路段交由將軍澳綫營運[21][22]。
木星街地鐵出口: 月台類型
商店及其他輔助設施設於四層裙樓內,連接著行人天橋系統到達上蓋設施及附近商業辦公樓。 木星街地鐵出口2025 香港站(Hong Kong Station),是現時港鐵東涌綫與機場快綫之市區端總站,位於港島中西區中環港景街1號,屬地底車站,月台設於民祥街地底,上蓋物業為國際金融中心一期、二期、商場及四季酒店。 由於旺角站的使用量長年高居不下,而於2001年E出口的唯一通道已極度飽和,故前地鐵公司不得不決定耗資一億五千多萬元進行一系列擴建工程,包括在E出口通道旁增建一條複製通道以及兩條扶手電梯,預料每小時客流量可達14,000多人次。
1989年,港府購入旺角中心二期作為工業貿易署大樓,大樓連接旺角站的地庫出入口及連接旺角中心第一期天橋亦同時封閉,有傳是因為政府資源重組,將通往地鐵站的通道改為辦事處而封閉[20]。 直到2016年,領展收購該物業後,並計劃在大樓翻新後會重開該通道方便市民經該通道往返旺角中心及彌敦道700號,該出入口原預計2018年第一季完成[21]。 最後該出入口延遲到同年6月16日對外開放,並被編名為B4出口,而旺角站的出入口亦因而增至15個。 此外,旺角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使用,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2]。
木星街地鐵出口: 合併付費區域及加建扶手電梯
另外工程也包括在A1出口增設一部升降機及失明人士引導徑[13]。 旺角站(英語:Mong Kok Station,舊稱英語:Argyle 木星街地鐵出口2025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九龍油尖旺區旺角彌敦道與亞皆老街交界地底,屬於港鐵[註 1]觀塘綫與荃灣綫的鐵路車站,車站於1979年12月31日啟用。 上環站與中環站同樣位於中西區的商業區內,鄰近設有多個私人企業、公共機構與政府部門的辦公室,故此繁忙時間車站均會湧現眾多上下班乘客。
- 升降機方面,1號月台只設1台升降機連接東面大堂,2號月台則同時設有通往兩個大堂的升降機。
- 現時,該第二月台軌道用作配合列車特別調動,例如讓後備車輛作短暫停放[3],兩個月台的相應路軌之間以一道牆壁完全分隔。
- 東涌綫和機場快綫的列車是由德國的Adtranz公司及西班牙的鐵路建設和協助公司公司聯合製造[18],行車時速可達每小時135公里[19],成為全球最快的地鐵系統。
- 當車站東面的「機場鐵路掉頭隧道伸延段」完工後,列車將會使用對面二號月台作落客之用,清客後再返回一號月台載客。
上環站(英語:Sheung Wan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上環德輔道中地底,屬於港鐵港島綫的鐵路車站。 該站於1983年3月動工,並於1986年5月23日由時任財政司彭勵治爵士揭幕啟用。 當時資料內容為上環站以西路軌的241號道岔需進行更換工程,港島綫往返上環站之列車服務將於約2011年10月停運52小時。
木星街地鐵出口: 香港地鐵
上環站共設有10個出入口,主要往返上環及中環的主要商業中心區及其他周邊設施。 另外,車站2號月台(往堅尼地城)亦是港鐵極少數沒有設置行車隧道牆壁廣告燈箱的地下中途站,自西港島綫啟用後至今仍未有加裝。 上環站的港島綫月台為兩個分離式月台,兩個月台均已裝設月台幕門。 有別於港島綫其他車站,兩個月台在乘客眼中看似兩個位於不同層數的月台,但事實上它們是採用對向式月台排列,只是兩個月台之間被牆壁完全阻隔[2],故容易讓乘客難以得知兩個月台位於同一層。 《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建議的上環街市站為港島綫的中途站和觀塘綫的總站,設於南便上環街市(即今上環街市及上環市政大廈)北面,現時上環文化廣場一帶的地底。 上環牽引配電站(Sheung Wan 木星街地鐵出口2025 Traction Substation,SWT)在車站以西的德輔道中、安泰街及新街市街交界處和康威花園地底,即西港城對出。
因此地鐵公司在2007年7月22日起在近E出口一邊的閘機旁安裝2台自助客務機,方便乘客自助處理票務問題疑難,例如遺失車票、使用八達通無法出閘等;遇有較複雜的問題時,鐵路公司職員可透過視像通話功能代為處理。 經過近4年的工程,修正早期系統的北段(觀塘 ↔ 石硤尾)於1979年9月30日完工,並於10月1日正式通車,當日舉行了盛大的通車典禮。 當時地鐵只以4卡列車行走,最低票價為港幣1元,相對於巴士票價0.2元,對一般市民來說票價偏高。 同年12月16日,修正早期系統中段啟用,路綫伸延至尖沙咀,惟旺角站及油麻地站因施工困難,分別在同年12月31日及12月22日才啟用。 木星街地鐵出口 1980年2月12日,修正早期系統南段通車(尖沙咀↔中環),整個修正早期系統通車日期較原定提前7星期,成為香港首條過海鐵路[13]。
木星街地鐵出口: 觀塘綫過海段
於繁忙時間,市區綫每小時最多可開出34班列車,即每1.75分鐘一班,載客量達85000人次。 而地鐵列車數目已由剛通車時的140卡,增加至2007年的1082卡(包括市區綫的6卡後備車卡,機場快綫的88卡和迪士尼綫的12卡)。 1975年初,香港政府屬下的集體運輸臨時管理局宣佈,將早期系統略予縮減至15.6公里,並更改部分技術指標(如供電方式改為架空電纜),是為修正早期系統[11][12][13]。
木星街地鐵出口: 車站位置
加上車站鄰近港澳碼頭、孫中山史蹟徑、海味街以及多間百貨公司,因此無論在平日繁忙時間或公眾假期,上環站的出入閘使用率高。 上環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例如有便利店、麵包糕餅店及銀行等服務[3],主要分佈在德輔道中及林士街大堂內[2]。 此外,上環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享用,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等[3];而近B出口位置亦設有香港郵政郵箱[4][5]。
木星街地鐵出口: 接駁交通
隨着有關計劃多番修改,預留月台已無用武之地,現已永久封閉。 港鐵路綫圖上還包含了一些指示,以幫助乘客更好地使用地鐵系統。 例如,它可能標示出出口位置、公共設施或轉乘通道,這些都是乘客在旅途中需要注意的重要信息。 香港的地鐵列車的維修工作由5個車廠負責,分別為九龍灣車廠、荃灣車廠、柴灣車廠、將軍澳車廠及小蠔灣車廠。 每個車廠除了負責為相應行車綫的電動車組提供電力外,亦設有停車設施、洗車設施與預防及糾正性維修設施,例如起重及頂升設備。
木星街地鐵出口: 月台
1967年發表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及1970年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均有提及於上環區設地鐵站,兩報告均將之稱為「上環街市站」(Western Market Station)。 上環站設有兩個大堂,現時港鐵將兩者名為「大堂(中)」和「大堂(東)」,惟為求行文通順流暢,本條目依從通車初期的官方做法,稱兩者為「中央大堂」及「東面大堂」。 扶手電梯方面,每個月台設有2至3條扶手電梯分別連接中央大堂和東面大堂的L3層,當中中央大堂L3層設有3條扶手電梯連接大堂(L2層)。 升降機方面,1號月台只設1台升降機連接東面大堂,2號月台則同時設有通往兩個大堂的升降機。 木星街地鐵出口 要查找特定路綫或車站,只需在路綫圖上找到相應的顏色,然後追蹤該路綫或車站的位置。 另外,於1993年4月27日,地鐵發生車卡脫卡事故,幸無傷亡。
木星街地鐵出口: 港鐵路綫圖的重要性
旺角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例如有便利店、麵包糕餅店及速遞等服務[2]。 2000年6月,地鐵公司宣布在當時3條營運中路線的地底車站加裝月台幕門。 同時,報告建議1967方案中的沙田綫改稱東九龍綫,並由尖沙咀延長過海至「林士站」(Rumsey Station),該站站體位於林士街以東的德輔道中向南伸展至九如坊,以兩條行人隧道連接上環街市站東端。 兩個大堂均各自設有客務中心、售票設施、出入閘機,以及MTR Shops、自動櫃員機、恒生銀行港鐵站辦事處等輔助設施。 中央大堂除上述設施外,尚有郵箱和「數碼服務站」終端機;東面大堂則於2012年加設客用洗手間。
木星街地鐵出口: 車站樓層
木星街(英語:Jupiter Street)是香港的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銅鑼灣東部俗稱炮台山地區,兩端連接蜆殼街及英皇道。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的路綫圖將更加智能化和互動化。 例如,可能會出現應用程式或在線平台,使人們可以即時查詢列車信息、計劃行程和接收個性化的旅遊建議。
木星街地鐵出口: 車站象徵
林士站亦設有車站控制室(現用於上環站)、完整的大堂、商店及客務中心等,具備獨立運作的條件。 唯因東九龍綫計劃擱置,林士站的大堂現已成為上環站的東大堂。 工程改建了原來的機房和設備室,新設施包括港鐵車站內首個裝有嬰兒設施的廁所,以及兩部連接地面和車站大堂的升降機。 其中一部設於東面大堂,接駁大堂及月台新升降機;而另一部則位於E3出入口,方便乘客往返地面和大堂;因應升降機安裝工程,E3出口於2011年2月10日起暫時停用。 1998年,政府落實將將軍澳綫交由地鐵興建,同時間亦決定把東區海底隧道路段交由將軍澳綫。 按理,觀塘綫總站應由香港島鰂魚涌站改至九龍藍田站,但由於藍田站無法做到跨月台轉車,觀塘綫遂將總站遷至將軍澳的調景嶺站[21][22]。
現時有關預留空間屬私人物業,但地契指明只可以用作車站出入口;[13]永安百貨曾以該空間作為百貨公司其中一個出入口,但受地契條款所限,現時該出入口已不作開放。 木星街地鐵出口2025 香港的地鐵於2006年12月22日冬至日,創下單日乘客量超過294萬人次[38] 的新高,而同年11月的平均每日乘客量有257萬[39],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 而最繁忙的五個車站依次序為尖沙咀站、銅鑼灣站、中環站、旺角站及九龍塘站[40]。 八達通是香港其中一種電子收費系統,卡片的大小和信用卡相同,內置晶片,使用時把卡片放在接收器上即能完成付款過程。 八達通是在1997年9月推出[35],由地鐵公司及其餘5間運輸公司組成的八達通有限公司(前稱聯俊達有限公司)發行。
木星街地鐵出口: 港鐵南港島綫
2004年10月24日,為配合九廣東鐵尖東站啟用,來往尖東站及尖沙咀站之間的行人隧道隨着尖東站啟用;尖沙咀站成為第4個與九鐵連接的轉車站[28]。 木星街地鐵出口2025 為配合九廣西鐵的興建,東涌綫於深水埗加設南昌站,該車站由九廣鐵路公司興建,由地鐵和九鐵共同管理,並於2003年12月16日啟用[16]。 該段隧道及車站的BOT專營權為期15年,已於兩鐵合併後的2008年終止,並按地鐵上市時與熊谷組簽訂的協議,移交予已易名港鐵公司的地鐵公司(稱為地下鐵路地段第3號)。 木星街地鐵出口 由於路綫建在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施工遇上的困難很多。
木星街地鐵出口: 使用情況
1974年初,日本財團簽署了承投工程的意向書,但在同年11月因中東石油危機問題而對投資前景感到悲觀,於1975年初決定退出,引致有關計劃一度暫停[11][12][13]。 有關上環站於2011年停運之詳情及相關特別安排,請參閱本典條目「2011年上環站暫停服務交通安排」。 上環站以淺啡色搪瓷板與啡色紙皮石作配搭,而站名及書法大字為深啡色,是港鐵少數非以灰階為站名顏色之一[2]。 戰後落成的私家街道,政府要求發展商自行出資保養,這條街道不例外。 不過,木星街除了道路凹凸不平外,還有雜物及建築廢料棄置於路旁,影響行人過路安全。
該變電站負責將港燈提供之高壓電力降壓,使電壓調低至適用於港鐵列車的33千伏,供應予列車使用。 港鐵路綫圖上的每個車站都有自己的標誌,通常是一個簡化的車站名稱或代碼。 大部份港鐵站內的大堂都設有街道圖,指示出港鐵站鄰近的酒店、文娛設施、購物中心、主要大廈及其最近港鐵站出入口。 香港的地鐵自通車以來的25年內,憑着其高度防火意識,甚少發生火警。
除此以外,機場快綫市區預辦登機大堂亦有多個出入口連接大堂外的民祥街落客區,乘客可由該處進出車站,惟並未有編配出口編號。 東涌綫乘客如欲往返中環較南部(靠半山一方)的地帶,亦可經轉車通道及中環站,使用中環站的各個出口出入港鐵範圍。 現時,該第二月台軌道用作配合列車特別調動,例如讓後備車輛作短暫停放[3],兩個月台的相應路軌之間以一道牆壁完全分隔。 當車站東面的「機場鐵路掉頭隧道伸延段」完工後,列車將會使用對面二號月台作落客之用,清客後再返回一號月台載客。 在1989年8月觀塘綫過海段通車前,旺角站的繁忙時間轉乘人流極高,乘客往往要輪候數班車才能登車,而前地鐵公司曾在1988年5月至1993年期間實施繁忙時間附加費。
工程期間曾於北角站發生三級火災,北角站、鰂魚涌站及藍田站一度封閉,影響觀塘綫及港島綫的服務[23]。 整個鰂魚涌站轉綫通道紓緩工程於2001年9月27日落成啟用。 1998年6月22日,東涌綫通車,成為第一條延伸到大嶼山的鐵路,首兩星期營運時間為7時正至20時正。 1998年7月6日,即香港國際機場啟用當日,機場快綫通車,成為香港第一條來回機場至市區的鐵路,當時由機場往返中環商業區只需23分鐘[15]。 荃灣綫通車後,於1982年5月10日取代修正早期系統,經尖沙咀直達中環。 木星街地鐵出口 同日起,修正早期系統餘下路段改名為觀塘綫,並需要縮短至油麻地。
由於過海乘客的龐大需求,地鐵列車便由通車初期的4卡增至6卡。 而在2004年10月尖東站啟用後,促使部分東鐵綫乘客改用尖沙咀站轉乘荃灣綫前往港島區,該站轉車人流稍為回落。 唯在2009年8月九龍南綫通車後,東鐵綫不能直達尖東站,這不便促使部分東鐵綫乘客再度改用九龍塘站及旺角站轉乘荃灣綫,本站轉車人流故而再度回升。 全長3.5公里,由欣澳站至迪士尼站,2個車站都興建在地面,欣澳站與東涌綫滙合[26]。 列車服務班次為4至15分鐘一班,服務時間會配合香港迪士尼樂園的開放時間及地鐵系統的服務時間,方便乘客由迪士尼樂園往返市區[27]。 通車初期,很多乘客都未習慣繁瑣的轉車過程、以及將軍澳綫的列車班次過於疏落(當時將軍澳綫只有15部列車行走),一度引起混亂[24]。
木星街地鐵出口: 計劃行程
期後地鐵向南韓的Rotem公司訂購了4部8卡高速列車[20],為迪士尼綫及九廣西鐵通車後乘客的增加而購入,而首列新列車於2006年2月抵港,第二列新列車於2006年5月抵港,首列新列車於2006年6月中正式載客。 另外,由於1983年3月動工的上環站至中環站的隧道工程需要遷移受影響的消防處大樓及上環街市[13],因而中環站的港島綫月台及上環站較其他港島綫路段遲1年開放,有關路段於1986年5月23日啟用。 木星街地鐵出口 補充報告[9] 建議將金鐘至旺角的4條路軌減少至2條路軌,沙田綫縮短至鑽石山,同時建議先行興建荃灣綫、觀塘綫及港島綫的主要路段,其他路段另考慮以延伸的方式興建,足以影響日後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10] 的方向。 雖然香港站1998年啟用時,設有第二個機場快綫月台,該月台需配合香港站以東的「機場鐵路掉頭隧道伸延段」(Airport Railway Extended Overrun Tunnel)完成,方可投入運作。 屆時,東涌綫和機場快綫班次可分別增至每2.25分鐘和4.5分鐘一班。
如果您需要轉車,只需查找這些符號,然後在相應的站點進行換乘。 這樣,您可以方便地在不同路綫之間轉乘,節省時間並達到目的地。 它顯示了不同地鐵路綫的走向、車站位置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關係。 木星街地鐵出口2025 港鐵路綫圖通常是一張彩色圖表,以直觀的方式展示整個地鐵網絡的結構。
木星街地鐵出口: 機場鐵路及迪士尼綫列車
[15]上述兩項重置工程使此站施工進度略受阻滯,[14]相比港島綫其餘車站於1985年5月31日通車,此站足足延遲了一年落成,但仍然比原定計劃提早四個月竣工,為當局節省五億港元建造費用。 木星街地鐵出口2025 而《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中的上環街市站則遷移至就近急庇利街、禧利街及文華里的一段德輔道中地底,與現時的上環站相近。 根據報告書中的圖則,上環街市站採用島式月台設計,於急庇利街口的易通商業大廈、長達大廈以及禧利街口東寧大廈、東協商業大廈現址設共4個出入口(四座大廈當時尚未建成,仍為舊樓)。 木星街地鐵出口 顧問公司建議地下鐵路系統分九期興建,上環街市站會在第二期建成,暫時作為港九綫的總站;當第九期(港島綫上環街市至堅尼地)完工後,則改為港島綫的中途站,港九綫由此站縮短至遮打。 後來,預留月台改為連接林士街大堂的通道,採用欄杆分隔上落人流,上大堂的乘客行經月台中央,往港島綫月台的乘客則行經月台兩邊[4]。 木星街地鐵出口 月台邊緣預留作列車停泊的路軌範圍早期不設圍欄,由於曾經有乘客誤墮預留路軌,最後亦已加裝欄杆。
車站西面原本設有渡綫,方便列車於2號月台調頭前往1號月台,末端設於德輔道西與高陞街交界(上址地面設有通風樓),惟上述掉頭路軌及通風樓現已因西港島綫工程而遭拆除,並改建為壞車側綫[5]。 與此同時,為配合無障礙運輸,地鐵在1998年起作出多項改善措拖,以方便傷健人士使用地鐵。 包括在車卡內加設輪椅專用位置、失明人士引導徑、闊閘機及升降機等。 然而,有別於世界各大地鐵系統,香港的地鐵基於地底通風及清潔困難等衛生理由及無法處理保安問題等安全理由,在除了機場快綫及迪士尼綫的車站外之外,均不設洗手間設施[49],不過有需要時可向職員提出,要求使用職員洗手間。
木星街地鐵出口: 車站擴建及翻新
此外,另有個別車站亦已陸續安裝自助式輪椅升降台,以便解決部份車站未能加裝升降機的問題。 香港的地鐵開始引入月台幕門,由1998年6月東涌綫及機場快綫通車起,在車站安裝月台幕門,其他新建車站在落成時亦裝設了月台幕門。 地鐵又於1996年為現有的地底車站展開加裝月台幕門展開研究[45],並於2001年進行有關工程,[46],整個加裝月台幕門於2006年3月全部完成[47]。 而東涌綫、機場快綫及將軍澳綫的新建車站在落成時均已裝設了月台幕門。 1989年10月,當時香港總督衛奕信爵士落實將位於九龍半島的香港國際機場遷往遠離市區的赤鱲角,並提出了機場核心計劃,興建機場鐵路連接。 然而,因為中國政府與英國政府在造價問題出現分歧,故這條路綫拖延至1994年11月才開始興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