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前身是客家圍屋,擁有200多年歷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三棟屋的建築佈局猶如棋盤,左右對稱,設有前廳、中廳和祠堂,以及不同房舍和橫屋。 三棟屋博物館內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設立於三棟屋博物館裏,透過舉辦展覽和活動推廣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2020年起館內舉行展覽系列「循聲覓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出多個本地傳統工藝如舞獅、白鐵、花牌的相關展品。 2016年6月,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 辦事處在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作為其展示和教育中心,透過多元化的教育和推廣活動,包括舉辦展覽、講座、研討會、傳承人示範和工作坊等,提升公眾對非遺的認識和了解。 三棟屋建築特色 三棟屋建築特色 三棟屋建築特色 此外,為讓市民認識這座古蹟,「尋謎.猜謎」遊戲將置於房舍及橫屋門前兩旁,大家穿梭其中,可體驗這傳統圍屋的建築佈局,而部分謎語內容會與房舍或橫屋內的展覽內容有所關連,藉此讓大家認識非遺。 三棟屋原是一條有200多年歷史的客家圍村,在1970年代,由於興建荃灣港鐵站的緣故,該村被遷至別處。
三棟屋建築特色: 參觀
三棟屋博物館(Sam Tung Uk Museum)可說是香港現有保留最古老的圍村之一,18 世紀由陳氏族人所建。 當時族人於三棟屋博物館現址一帶興建圍村,並開墾農田耕種,全盛時期幾乎大半個現今荃灣俱為陳氏農地。 ▲ 紮作獅頭須要經過「紮、撲、寫、裝」四個過程,資深獅頭製作師傅許嘉雄將在尋樂日現身為大家示範製作過程。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布,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三樓的共創廚房也是這棟的一大亮點之一,經常舉辦「酒醬風土座」,來訪的旅人們可以輕鬆運用、體驗這個空間。
- 自2020年起館內舉行展覽系列「循聲覓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出多個本地傳統工藝如舞獅、白鐵、花牌的相關展品。
- 到了第十三代,當中的村民陳任盛搬到荃灣鹹田附近居住,曾於大窩口填海開地種田,並興建一座草屋。
- 位於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前身是客家圍屋,擁有200多年歷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 三棟屋村由陳氏所建,原本居住於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後來有一支搬到去廣東省廣州府新安縣羅芳。
▲ 三棟屋建築特色2025 三棟屋博物館建築佈局左右對稱,中軸線上建有前廳、中廳及祠堂;圍屋中央位置,分別為四間獨立的房舍;位於左右橫屋及後排屋,把整個村莊圍攏起來,是典型客家圍屋設計。 三棟屋村於1786年建立,本來只有一座三進口的房舍,「棟」是主樑的意思,「三棟屋」因此而得名,可解作「三條棟樑的房子」。 陳氏後人後來先後在三棟屋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子,遂漸成為今貌,佈局左右對稱如棋盤,中軸線上分別建有前廳、中廳及祠堂,在正門石楣上刻有「陳氏家祠」四字,而兩旁分別築有四間居室,左右及後排的橫屋將整個三棟屋圍攏成圍村。 三棟屋村是香港新界一個重置舊客家圍村,本來位於荃灣西樓角近現時荃灣站一帶(土名牛牯墩),後來因地鐵工程遷至象山邨以北、大帽山南面山腰。 陳氏家族於十八世紀中期從廣東移居本港,擇居荃灣,並且填平沿海的土地作耕種之用。
三棟屋建築特色: 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
穿梭於圍屋的巷弄間,就如擺脫時地限制探尋過去與現在的傳統文化足跡,發掘及承傳前人智慧。 全香港約有480項形形式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親身接觸過又或能數出多少項? 走進「三棟屋博物館」中的全新系列展覽「循聲覓道」,或者可以重新喚起各位對「非遺」的印象。 60年代的荃灣是輕工業集中地,曾是香港棉紗產量最高的「南豐紗廠」亦落戶於此;近年市區發展迅速,更建有40多條行人天橋連接大小商場,冠有「天空之城」之稱。 三棟屋建築 三棟屋建築特色 盛載「非遺」文化
- 三棟屋村是香港新界一個重置舊客家圍村,本來位於荃灣西樓角近現時荃灣站一帶(土名牛牯墩),後來因地鐵工程遷至象山邨以北、大帽山南面山腰。
- 1987年,三棟屋村遺址經當時的區域市政局修葺後,改為三棟屋博物館開放讓公眾人士參觀,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 先來說說其建築文化,現代人置業安居講求優越的地理位置,依山望海一般而言已算是「好風水」,所以對於自有一套習俗信仰的傳統鄉村來說,民居方位同樣是關鍵元素。
- 自1934年竣工並啟用的新竹第一家百貨公司「或者新州屋」,在修復初期由「雄本老屋」團隊負責評估原有構造及設計,並結合營運需求進行修復工程,復刻及保存新州屋原有的風貌,尤其在修復過程中,將破損的外牆溝面磚還原,保留了空間原有的結構和重要的痕跡。
三棟屋原先只有三列房舍,由族長陳任盛所建,他的後人先後在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舍。 位於中軸線上的正廳,擺放了陳氏先祖的神位,面向正門,正門石楣上刻有「陳氏家祠」四字。 三棟屋於一九八七年全面復修,竣工後成為三棟屋博物館,開放予市民參觀。 師傅「出山」 一同尋樂 三棟屋建築特色 香港的非遺項目共有480項,當中包括的傳統文化及工藝多不勝數。
三棟屋建築特色: 開放時間
「再覓非遺」尋樂日揀選了一些香港人較為熟悉的項目,透過活動形式,讓觀眾以眼、耳、口、鼻及手的觸感共同參與體驗,藉此認識傳統文化及工藝箇中的學問及精粹。 1979年首季,由於香港地鐵荃灣綫的工程,三棟屋村村民放棄原址他遷。 1987年,三棟屋村遺址經當時的區域市政局修葺後,改為三棟屋博物館開放讓公眾人士參觀,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俗語有云「水為財」,流水即生財,加上水亦是孕育自然萬物的養分,故「水」於傳統民居而言是不能缺少的風水元素。 以往中廳位置更曾以水缸設陣,下雨天從祠堂方向望出去就會出現名為「四水歸堂」的風水格局,祈求家族逢凶化吉,同時亦展現古代建築的空間美學。
三棟屋村由陳氏所建,原本居住於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後來有一支搬到去廣東省廣州府新安縣羅芳。 到了第十三代,當中的村民陳任盛搬到荃灣鹹田附近居住,曾於大窩口填海開地種田,並興建一座草屋。 三棟屋建築特色2025 其長子陳健常其後看中牛牯墩西部一地,發現風水極佳,便在該處立村,稱為三棟屋村。
三棟屋建築特色: 香港十八區景點
三棟屋博物館是一所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典型客家圍屋,亦是香港法定古蹟。 三棟屋建築特色 三棟屋建築特色2025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設於此亦別有意義,因為三棟屋當中涉及的傳統鄉村建築修繕技術亦為非遺項目之一,中心以實體有形古蹟盛載無形的非遺文化,是一個極具涵義及有趣的「聯乘」。
三棟屋建築特色: 新竹昭和時代第一間百貨公司「或者新州屋」舊址新開幕試營運!樓層介紹、百貨亮點、逛街攻略全在這!
二樓的「餐酒館」以新竹味作為靈感,菜單以無國界料理(Fusion Cuisine)展現新竹山海風味的菜單,並受到日式昭和時期的啟發,精心設計了多樣化的酒單。 於1786年由陳氏族人建立的三棟屋村,原先由族長陳任盛只建有三列房舍,前廳用以安放車轎雜物,中廳為客廳,後廳專以祀祖;「棟」是主樑的意思,三廳亦稱三棟,「三棟屋」因而得名。 三棟屋建築特色 後來他的後人先後在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子,而成了中間有四間獨立房舍。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三棟屋建築特色: 荃灣三棟屋村
香港各區不少商場都是寵物友善,九龍狗商場有圓方、Mikiki,港島狗商場則有赤柱廣場,部分狗狗商場不但有寵物專用設施,更開設了狗可入餐廳。 三棟屋建築特色 賞櫻不一定要到日、韓,其實香港亦有不少賞櫻地點,無論在開揚的郊野,或交通便利的市區,都不難發現片片粉紅。
三棟屋建築特色: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自1934年竣工並啟用的新竹第一家百貨公司「或者新州屋」,在修復初期由「雄本老屋」團隊負責評估原有構造及設計,並結合營運需求進行修復工程,復刻及保存新州屋原有的風貌,尤其在修復過程中,將破損的外牆溝面磚還原,保留了空間原有的結構和重要的痕跡。 三棟屋建築特色2025 在創新方面邀請到經驗豐富、充滿魅力的「硬是設計」和「水色設計」團隊,共同將當代的詩意與極簡的設計語言巧妙融入這座老屋當中,以「酒醬風」串連各樓層。 三棟屋建築特色 此外,設於三棟屋左右兩排橫屋的「日常」及「非常」兩個展區,就分別介紹與日常生活相關以及在特定時節或場合才可看到的活動、表演和技藝。 例如日常接觸到的麻雀、白鐵器具、點心及蒸籠等,全部均來自生活中熟悉的一事一物,連繫着衣食住行各個範疇;亦有只會出現於特別專屬場合的廣彩、潮州糖塔、手托木偶粵劇、八音等,包含着本地豐富的禮俗儀式和表演技藝,是無可取替的獨有文化。 二次世界大戰後,三棟屋圍村一帶逐漸發展工業,荃灣亦被港英政府列作首批發展的衛星城市,積極進行都市化;區內的圍村與田地更因興建地下鐵路,逐漸被拆卸或徵收,獨三棟屋有幸被保存下來成為博物館。
三棟屋建築特色: 歷史
荃灣三棟屋博物館乃香港文化博物館轄下三間分館之一,另外兩間分館分別為香港鐵路博物館及上窰民俗文物館。 除三棟屋博物館外,荃灣區內的古蹟景點還有賽馬會德華公園與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 ▲ 搓麻雀牌大家就玩得多,原來麻雀牌製作都是非遺項目,張誠忠師傅將以父女檔上陣,示範麻雀牌製作技藝,觀眾更可親自上色,製作一隻獨一無二的麻雀牌。 三棟屋原來是香港古老的圍村之一,屬客家圍村,大約在18世紀中葉,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陳姓在廣東河源市龍川縣和惠州市的支系所建立。 三棟屋博物館(英語:Sam 三棟屋建築特色 Tung Uk Museum)是在香港荃灣西樓角的一座法定古蹟和博物館。 ▲ 今年香港博物館節以「再覓」為題,於12月多個周末,在三棟屋博物館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舉行「再覓非遺」尋樂日。
三棟屋建築特色: 荃灣三棟屋村
三棟屋屋內設有三廳,每廳承托屋頂的橫樑稱為「棟」,故被稱作「三棟屋」。 遊客踏入博物館後,便可親身體驗這些圍村大戶人家的生活;屋內的祠堂、廚房等全被保留下來,讓閣下無需遠走偏遠鄉郊,身處市區內仍可細味難求的悠悠古風;很難想像,就在咫尺之遙,便為抬頭橫空而過的現代化港鐵。 試營運期間絕對要來四樓看看這個由「或者新州屋」主辦、製作,日本「D&DEPARTMENT PROJECT」負責企劃、監修的特展「Japan 47 麵——日本 47 三棟屋建築特色 個都道府縣地方麵展」,透過展覽認識日本 47 個都道府縣的飲食文化。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三棟屋建築特色: 香港十八區景點
自2016年6月起,政府於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透過多元化的教育和推廣活動,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 三棟屋建築特色2025 三棟屋這座佔地約2,000平方米的歷史客家圍屋,於1987年重修成為「三棟屋博物館」後,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 三棟屋建築特色 先來說說其建築文化,現代人置業安居講求優越的地理位置,依山望海一般而言已算是「好風水」,所以對於自有一套習俗信仰的傳統鄉村來說,民居方位同樣是關鍵元素。 三棟屋圍村是客家人的建築智慧,除了顯示出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其空間意涵其實也蘊藏濃厚的風水色彩。 三棟屋正門兩側掛有「帽山舒鳳彩,灣海獻龍文」一副對聯,意味圍村地勢背靠大帽山、面向青衣島及藍巴勒海峽;而正門上方亦有「陳氏家祠」牌匾,宗祠作為傳統圍村的中心,因此三棟屋的所在地其實可謂具有庇蔭的福地。 三棟屋這座古色古香的空間,展現出客家人的建築技術及特色,同時巧妙利用了房舍與廂房作展覽,既令遊人具體感受昔日的鄉村生活及文化,也從多角度呈現歷久不衰的非遺寶藏,部分展品更不設玻璃間隔,讓大家近距離接觸極具歷史及文化價值的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