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月(昭和20年),第58屆畢業生畢業,被任命為少尉,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最後一屆授予少尉。 日本在二戰戰敗後,陸軍士官學校關閉,當時仍在校內的59期學員獲得特別提早畢業資格。 中國留學生在陸軍士官學校就讀留學生班,學制一年,單獨開班授課。 中國留學生士官學校第10期畢業時間是1915年夏。 日本學生的陸軍士官學校第10期是1898年11月畢業。
最受矚目的新、舊正步分列式將一同登場,由陸官69至87年班畢業校友組成校友連打頭陣,展現舊正步分列式,新正步分列式則由陸官112至115年班學生組成正步連壓軸展示。 陸軍官校校徽2025 同學有唐繼堯、孫傳芳、劉存厚、李根源、羅佩金、李烈鈞、程潛、趙恆錫、嚴昌衡、顧品珍、李鴻祥、葉荃、黃毓成、張開儒等人。 營區開放活動則於下午展開,將於北營區仁傑樓前方進行三軍官校軍樂隊踩街遊行、人才招募博覽會及教學成果展;學生活動中心周邊則有各式體驗活動,包括雲豹甲車試乘、戰術繩索、模擬射擊體驗等,提供青年學子體驗;袍澤館內則舉辦埔光美展,展出多項藝文創作作品。 畢業證書有二式:「軍職畢業證書」在1980年10月27日發畢業學生。 「專科畢業證書」在1980年10月29日發畢業學生[125][1]。 學科方面教以步兵操典、射擊教範與野外勤務令等基本軍事學識,繼教以戰術、兵器、交通與築城等四大教程。
陸軍官校校徽: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軍校的學生除了經常唱校歌與《國民革命歌》,另外還請蘇聯通信顧問科丘別耶夫教唱《國際歌》[8]。 陸軍官校校徽2025 1991年1月1日,「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於臺北成立,由鄧文儀、袁樸、劉藩、劉詠堯、丁德隆等138人發起成立,鄧文儀任榮譽會長及大會主席,第一任會長由蔣緯國擔任[90]。 該校為著名的學校,其畢業生均是日本近代軍隊的骨干,陸軍所有將校幾乎都曾在該校接受培育。 當時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員畢業後在皇軍部隊見習半年後,即可成為天皇任命大權委任之高等官:少尉六等奏任官[1]。
- [66]教育長方鼎英,代理校長兼廣州長洲要塞司令官。
-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
- 1937年10月軍校抵廬山牯嶺休整,並於廬山海會寺舉行十一期二總隊畢業及十三期入伍生升學典禮。
- 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叛變,孫中山逃亡上海時,多次與中共領導人李大釗、林伯渠、陳獨秀等商談,與蘇聯政府特使越飛會談,要求中國共產黨和列寧派人幫助建黨、建軍。
辦學宗旨:學校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致力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及良好的品德,使學生能律己盡責、自強不息、終身學習、服務社群,成為良好的國民。 陸軍工兵訓練中心,簡稱工訓中心,位於臺灣高雄市燕巢區,阿公店水庫旁,是一所隸屬於陸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的兵監學校。 呈現黃埔精神一脈相承的還有踢正步,由官校69至87年班、如今平均年齡58歲左右的畢業校友踢起舊版正步,氣勢不減當年,跟官校112至115年班學生組成的正步連新版正步同樣吸睛。 其它各區內展示的文物,如「軍人魂」佩劍、修業證書、學籍登記證、學生軍服、畢業期戒和名條、期徽、徽章等「符號組」,甚至是送洗衣物的竹製襪牌等,都和泛黃的老照片相輝映,對照出黃埔成長於艱辛,以「犧牲、團結、負責」精神,為保衛國家安全、保護人民生命福祉所做出的偉大貢獻。
陸軍官校校徽: 陸軍兵學寮
在尚武的日本社會有極高的聲望和影響力,也有許多皇族、華族人士選擇進入該校就讀,其影響力甚至超過當時的東京帝國大學。 國防部長邱國正明天將親自主持校慶典禮,重頭戲閱兵典禮由邱國正搭乘軍車,校閱地面部隊後,首次推出巨幅國旗展旗,人員高舉中華民國國旗,並展出陸官4個時期服飾象徵傳承,再接續部隊分列式,校友連、各軍事院校、機步234旅與官校正、齊步連等,編成13個閱兵連,將以整齊步伐展現軍容。 1896年5月(明治29年),日本制定陸軍中央幼年學校條例和陸軍地方幼年學校條例,在東京設立陸軍中央幼年學校1所,另在東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廣島和熊本設立陸軍地方幼年學校各1所。
在神奈川座間營區,為駐日美軍所使用,仍保留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大禮堂。 1978年,地面自衛隊將座間陸軍士官學校(相武台)的皇族房舍遷移,搬移至前預備士官學校(振武台)所在朝霞營區。 學習時間因軍事部門而異,步兵和騎兵最初是2年制,之後改為3年制。 砲兵和工兵在校學習時間很長,因此在校即可任命為少尉,又稱為生徒少尉。 但法式教育制度在第11期之後,即停止不再繼續[3]。 現行中華民國陸軍兵科章記於1981年元月1日依國防部《通甲字二號命令》將原美式兵科章改為中式兵科章,目前裝甲騎兵、軍郵科已取消使用。
陸軍官校校徽: 國泰青年節3×3籃賽 競技 教育成果豐碩
在鄧小平的支持下,黃埔軍校同學會於1984年6月14日在中國大陸北京人民大會堂成立,黃埔1期徐向前任首屆會長,程子華、侯鏡如、鄭洞國、宋希濂、李默庵任副會長,黃埔老師聶榮臻、許德珩任顧問[59][191][192]。 親愛精誠依據蔣中正的闡述,意義是造就「頂天立地」「繼往開來」,「堂堂正正」的革命軍人。 而蔣中正於民國十四年元旦對黃埔軍校學生訓話中更闡釋了:「『親愛』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親相愛』,官校的宗旨『精』是『精益求精』,『誠』是『誠心誠意』。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前,中華民國從清朝繼承了幾所海軍訓練學校。 但是因軍閥割據的因素彼此各擁戰艦、各自為政,到國民政府統一時派系與省籍問題互相內鬥的現象極為嚴重。
陸軍官校校徽: 學校類別
10月18日,孫中山任命鮑羅廷為國民黨組織教練員,投入國民黨改組工作,幫助起草由孫中山審定的國民黨組織法及黨綱黨章。 後學校歷次遷徙易名為「廣東省立黃埔中正中學」、「廣東省立黃埔中學」、「廣州市第六中學」[155]。 陸軍官校校徽2025 1937年,日本陸軍學校本科更名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日本陸軍預科學校更名為日本陸軍預科士官學校。 同年8月,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遷往神奈川座間,昭和天皇出席畢業典禮,賜名學校為相武台。
陸軍官校校徽: 中華民國陸軍階級章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通過了共產黨人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決議。 1923年8月16日,孫中山於是派遣蔣中正代表團開始訪問蘇聯[4]。 在蘇聯逗留三個月左右,接見他們的蘇聯領導人包括加里寧、加米涅夫、盧那察爾斯基、托洛斯基等。 1923年10月6日,蘇聯派來的代表鮑羅廷到達廣州。
陸軍官校校徽: 黃埔文物舊址
幼年學校畢業者會在當地的幼年學校學習3年,再進入中央幼年學校學習2年,有強烈的同窗情誼,因此陸軍幼年學校的畢業生與一般高中畢業生逐漸出現強烈的差別意識。 在新的學員體制下,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5期以後的學員大多來自中央幼年學校的畢業生。 在校生學習內容,一年級為幾何、代數、力學、科學、化學、地球科學。 二年級學習軍事政治、軍事藝術、城堡建設、鐵路通信等。 陸軍官校校徽 該教育體系特點是對於砲兵和工兵的長期教育,有利培養專業兵種,但不同於後來的學員制(德國陸軍的學員制)。
陸軍官校校徽: 鳳山時期
法式教育目標是直接培養軍中的精英,受教者無需具備士兵或士官的經驗,這對當時亟需現代化軍官的日本而言,是有效的軍事教育制度。 根據1874年11月2日(明治7年)大日本陸軍學院條例[2],12月在東京市谷台開設日本陸軍學院,1875年2月(明治8年)第一期學生入學,即所謂的陸軍士官學校。 早期的教育體制是採取法式的軍官生徒制度,邀請法國陸軍的教官前來指導。
陸軍官校校徽: 學制
陸軍官校在建校初期,學員的生活是艱苦的,學生的服裝只是一套灰布的衣服,沒有襪子,赤足穿草鞋,住在臨時用蘆席搭成的棚裡,睡的是用竹子做成的床,求學期間,島四面都是敵人,既要上課,又要打仗。 在大陸時期,軍校規定每天早上聽到軍號聲起床、穿衣、打綁腿的時間只有3分鐘,吃早飯只有10分鐘。 許多學生在黃埔學習七八個月,卻從未到過廣州市區[106]。
陸軍官校校徽: 第二期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得到各個地區革命軍政府承認,新軍歸附為臨時政府旗下的革命軍部隊。 溯自民國21年建校於南京(金陵)湯山,同一時期砲兵學校、工兵學校,亦於湯山建校。 雖然入伍操練極為嚴格,但也注重學生休閒團康與慶生活動,而「黃埔壽歌」是入伍必教唱之歌,用於學校慶生聚會,並帶入部隊與官兵慶生活動之歌曲。 東征陣亡烈士墓座落在軍校西南的平崗,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1925年中華民國軍政府紀念討伐陳炯明[95][96][97]等叛軍而陣亡將士修建,於1926年6月落成,葬有516位烈士遺體。 墓園前有1928年修建的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是一座凱旋門式建築,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大字由蔣中正書。
陸軍官校校徽: 陸軍士官學校 (日本)
[66]教育长方鼎英,代理校长兼广州长洲要塞司令官。 副校长李济深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第四军军长、国民革命军广州后方留守处主任。 1927年李济深发动四一五事变在广东清党,黄埔军校广州分校是重点。 [67]1927年7月黄埔五期步兵科的2个大队和经理队开往南京,8月16日在南京举行毕业典礼。 二戰期間,1938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學習期限縮短為1年8個月,1941年又再縮短為1年。
陸軍官校校徽: 中華民國陸軍工兵訓練中心
1950年,陸軍官校遷於臺灣高雄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位址復校迄今已72-73年。 黃埔第4期入伍生於1925年7月開始招考,招生委員分赴開封、漢口兩地,並委託北京、上海各地國民黨黨部招生。 至1926年1月,各地招收之志願入伍生來粵應試者有7次之多;先後成立入伍生隊第1、2、3團。 入伍生擔負勤務包括廣州衛戍,惠州、黃埔、虎門之警戒,各兵艦之監視,廖仲愷遇刺案各要犯之看守、第二次東征時惠州駐防種種。 由於首次開設政治科,第一批政治教官(高語罕、惲代英、廖劃平、湯澄波、羅霞天、張秋人、於樹德、韓麟符、陳希濠、李合林、楊道腴、任卓宜、朱雅林、段錫明等)80餘人。
陸軍官校校徽: 士官候補生以降
1927年李濟深發動四一五事變在廣東清黨,黃埔軍校廣州分校是重點。 [35]1927年7月黃埔五期步兵科的2個大隊和經理隊開往南京,8月16日在南京舉行畢業典禮。 [29]1927年9月方鼎英離職,11月25日楊樹淞任教育長。 1928年5月李濟深把校名改成「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第6期於1929年畢業、第7期於1930年畢業。 1930年9月,廣州陸官學校正式停辦,第8期移送南京編為第一總隊。 1931年主政廣東的陳濟棠把廣州分校改稱廣東軍政學校。
在二門門口掛着「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對聯,二門右側牆壁上掛有蔣介石手書的校訓「親愛精誠」[144]。 中山故居即「史跡陳列室」,建築面積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原為清朝海關總稅務司[145][146]。 位於中山故居西的學生俱樂部是歐式紅色建築,禮堂講台中央和兩側分別懸掛孫中山像、總理遺訓、中國國民黨黨旗、中華民國國旗和林則徐[147]焚鴉片、義和團[148][53][註 2]。 所有黃埔軍校同學會的成員,需忠于國民黨,奉行三民主義,絕對服從蔣校長領導,嚴格禁止從事共產主義的宣傳,違者以叛逆罪嫌懲處。
為了塑造學生良好品性與方便生活管理,學校制定了生活公約,要求學生履行。 陸軍官校校徽2025 在於精練體能戰技,嫻熟班戰鬥教練及相對編制兵器,以建立軍事發展潛力為考量,置重點於培養對軍事理論、兵學興趣與基本戰鬥技能素養,奠定爾後教育及後續進修之基礎。 「入伍教育訓練」為民轉軍的初體驗,其教育訓期共八週,課程排定以體能訓練(陸軍操、初步運動、戰地運動、持槍運動、草坪運動、枕木運動、基本體能測驗)、手榴彈投擲、五百公尺障礙超越、刺槍術等單兵應具之體能要求和初級戰技技能課目為主,以奠定爾後軍事訓練之基礎。 「寒暑期軍事訓練」在每學年寒暑假期間實施,訓期共計10週(含兵科見學暨軍種交織教育),以驗證班以下戰鬥教練、相對編制武器課程與三軍聯合作戰之概念,強化軍事基礎教育。 軍校的學生除了經常唱校歌與《國民革命歌》,另外還請蘇聯通信顧問科丘別耶夫教唱《國際歌》[59]。 另外,在今深圳設置有非正式的分校及汪偽政權設置的軍校。
陸軍官校校徽: 黃埔時期
1950年8月在臺復校後首屆校長由羅友倫中將接任。 陸軍官校校徽 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叛變,孫中山逃亡上海時,多次與中共領導人李大釗、林伯渠、陳獨秀等商談,與蘇聯政府特使越飛會談,要求中國共產黨和列寧派人幫助建黨、建軍。 1922年底,孫中山接收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加入國民黨。 校訓 國父創立黃埔軍校,以「親愛精誠」為校訓,其目的乃在造就頂天立地,繼往開來,堂堂正正的革命軍人,故本校自創立起,即以「親愛精誠」為校訓。
陸軍官校校徽: 陸軍專科學校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北伐軍攻占武漢後,1926年10月27日在武昌文昌門、平湖門之間的兩湖書院成立武漢分校,1926年12月初黃埔五期政治科、炮科、工兵科從廣州本校調武漢分校。 1927年2月12日舉行開學大典,正式錄取第六期入伍生男生986人、女生195人,全部編為政治科。 1927年3月22日改組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取消分校名稱。
陸軍官校校徽: 陸軍官校校友總會
國防部表示,陸官校歌與軍歌性質不同,校歌非一般軍歌,校歌的作者已經不在了,因為歌詞是有版權的,要尊重原著者與維護歷史傳承,不能更動[13][14]。 陸軍官校校徽2025 而陸軍官校於2017年6月29日和2019年4月18日召開的二次校務會議,討論大學部提案「校歌修改議題」,經表決均以全數不同意票修改、同意修改零票,決議維持原校歌歌詞[15]。 陸軍官校校徽2025 除陳祖康家屬反對,也因各界反彈聲浪,而未修改[16][17]。 前民進黨金門縣黨部主任委員陳滄江表示,民進黨應該努力做好兩岸關係和拚經濟才對,卻不停搞這些枝枝節節的小事[18]。 陸軍官校校徽2025 此外,陸軍官校不開放民眾停車,請民眾步行入校參加活動,或開車停放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金湯營區,再搭接駁車到陸軍官校,校方說,希望讓全民認識黃埔,並以黃埔為榮,歡迎民眾共襄盛舉。
陸官的軍校教育,雖規定學制為3年,但因初期時的用人迫切,實際上為半年到兩年半不等。 第1期學生都為步兵科之訓練,第2期學生才開始分有步兵、砲兵、工兵、輜重兵和憲兵等5科。 第3期學生起實行入伍生制度,新生經過3個月的入伍教育,考試及格者升為正式學生,第4期學生以後再增設政治、騎兵、交通和無線電等科,後期又增設英、德、法、日等外語教授班。 軍事教育課目區分學、術科,著重在軍事教育訓練,而政治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103]。 第一期學生受訓18個月,分步兵、工兵、炮兵3個科目。 陸軍官校在建校初期,學員的生活是艱苦的,學生的服裝只是一套灰布的衣服,沒有襪子,赤足穿草鞋,住在臨時用蘆席搭成的棚裏,睡的是用竹子做成的床,求學期間,島四面都是敵人,既要上課,又要打仗。
「卒業證書」在1925年3月1日發脩學期滿考試及格學生[3]。 陸軍官校校徽 「卒業證書」在1925年3月1日發脩學期滿考試及格學生[38]。
學校設有校史館,外牆掛有「國家」、「責任」和「榮譽」三個標語(原本第一及第二個標語「主義」和「領袖」已基於軍隊國家化之《憲法》規範和理念而撤除)。 校區分「北營區」、「南營區」(白宮)及「東營區」;「北營區」有志清、敬之、伯韜、清泉、靈甫樓等房舍,而「東營區」現改建為多功能的學生活動中心。 中正堂為新式美倫美奐巴洛克式禮堂,原禮堂蔣中正騎馬銅像移志清樓。 還有人工湖泊「黃埔湖」,沿著湖畔有黃埔公園、覺民樓、岳飛銅像、科學工程館、金門之虎戰車、黃埔賓館及游泳池;野外訓練有先鋒路、612與714高地[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