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细胞肿瘤中以精原细胞瘤最常见,约占睾丸原发性肿瘤的40%~50%,胚胎性癌次之,约为20%~30%,再次为畸胎瘤,约为10%左右,其他细胞类型睾丸肿瘤少见。 发病年龄有3个高峰:婴儿期以卵黄囊瘤(婴儿型胚胎性瘤)为多;20~40岁间可见各类型睾丸肿瘤,但仍以精原细胞瘤为多,70岁以后主要为精原细胞瘤。 其病因尚不明了,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和后天因素均有关系。 其中与隐睾关系最密切,隐睾发生肿瘤的机会比正常人大10~14倍,腹腔内隐睾比腹股沟更高,而睾丸固定术并不降低恶性变的发病率,但可使肿瘤更易被发现。 睪丸在胎兒時期是位於腹腔的主動脈旁,隨著胚胎發育慢慢向下移行,等到出生時才降入陰囊中,因此淋巴循環與主動脈旁淋巴結息息相關。
檢查左側睪丸,則以左手舉起陰莖,以右手進行全面性觸摸。 SGCT:‧Ⅰ期:術後給予放射治療(R/T)或是密切觀察,後者適用於腫瘤小於六公分且無vascular invasion以及正常的bhCG。 ‧ⅡA期、ⅡB期術後皆以腹部放射治療(R/T)為主;Ⅰ期如果術後未追加R/T,有18%復發率,如果追加R/T,則復發率降至3%;‧ⅡC期、Ⅲ期則以化學治療(C/T)為主。 睪丸癌分期2025 化學治療以bleomycin + etoposide + cisplatin 為主,進行三至四個療程。 治療後腫塊若小於三公分則追蹤即可,若大於三公分須考慮手術切除或密切追蹤。 這裡要補充說明的是,雖然最常見的睪丸癌症狀是摸到無痛性硬塊,但這並不是說,摸到睪丸有腫塊就一定是癌症了!
睪丸癌分期: 健康雲
睾酮的分泌是由腦垂腺前葉分泌的黃體成長激素所控制,而精子產生同時受到腦垂腺前葉促卵泡激素和睾丸本身的睾酮所控制。 劉萬榮說,睪丸癌最明顯的症狀是睪丸體積會增大。 因此,若發現自己的一邊睪丸增大但不覺疼痛(多無痛),必須就醫檢查。 一些感到疼痛又經確定是癌症者,只佔病例的10%。
- 其病因尚不明了,目前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和后天因素均有关系。
- 找出附睪的位置,附睪是位於睪丸後柔軟的管狀物,功能是收集及運送精子。
- 絨毛膜癌(Choriocarcinoma)——發生在成年人中,是非常罕見而且發展迅速的睾丸癌。
- 在患者平躺,腳張開的狀況下,於陰囊皮膚上塗上凝膠,以超音波探頭檢查陰囊內狀況。
- 早期的睪丸癌5年生存率近乎98%,而第三期以上的睪丸癌,經治療後5年的生存率也有50%,效果不錯。
- 然而,黃建榮醫師提醒,實際治療方式需視個人病況而定,且術後應定期回診追蹤,以瞭解術後恢復狀況。
睾丸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独或混合进行外科手术、化疗(使用抗癌或荷尔蒙药物)或放射治疗(利用X光对付及消灭癌细胞)。 睪丸癌分期 医生会根据癌症部位的大小、癌症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程度,以及是否有其他病态出现,向患者建议最佳的治疗方法。 体检可触及患侧睾丸肿大,质韧,有沉重感,透光试验阴性。 睾丸肿瘤标记物、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甲胎蛋白(AFP)浓度分别可能在精原细胞瘤、绒毛膜细胞癌、胚胎癌或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患者的血清中增高。
睪丸癌分期: 睪丸癌分期差異 圖解一看就懂
治療方法愈早證實患上睪丸癌,完全康復的機會愈高。 睪丸癌治癒的整體成功率非常高,超過九成患者可以康復。 睪丸癌分期2025 睪丸癌分期 睪丸症的種類有很多,大部分來自生殖細胞,而這部分又可分為精母細胞癌、胚胎細胞癌、絨毛膜癌,至於不是來自生殖細胞的睪丸癌就比較少,佔的比率約百分之五。 腫瘤標志物就是如果癌癥存在的狀況下由腫瘤細胞或人體產生的物質。 Klinefelter”s綜合癥:得了Klinefelter”s綜合癥(一種性染色體不正常,癥狀為男性荷爾蒙水準低,不育,乳房飽滿,Testes小)的人易患睪丸癌。 睪丸癌多生于15-39歲的男性身上,是20-34之間男性最通常的癌癥。
精原细胞瘤肿大的睾丸往往保持睾丸的轮廓,质地一致,而畸胎瘤则呈结节性肿大,软硬不一致。 约有10%的患者因睾丸内出血或梗死而感觉疼痛,10%的患者可能出现转移症状,如腹膜后淋巴转移块较大,压迫神经根出现背痛。 肺部转移可出现咳嗽和呼吸困难,十二指肠转移可出现厌食、恶心和呕吐,骨转移可引起骨痛等。
睪丸癌分期: 睪丸癌治療 總結
電腦斷層掃描是一種特殊的X光檢查,利用電腦分析影像,可由橫斷面評估腫瘤的大小、侵犯範圍等,可以顯示癌細胞是否擴散到淋巴結、肺、肝或其他器官,以幫助確定癌症的分期。 與其他癌症不同,醫生並不鼓勵使用任何方法的活檢以檢查睪丸癌,因為活檢會刺激該部位的淋巴組織,令癌細胞轉移和擴散得更快。 早期睪丸癌多採用睪丸切除手術搭配放射線治療為主,其預後存活率可達90%以上,而二B期或第三期睪丸癌患者則可採化學治療搭配睪丸切除手術來治療。 然而,黃建榮醫師提醒,實際治療方式需視個人病況而定,且術後應定期回診追蹤,以瞭解術後恢復狀況。 隱睪症患者罹患睪丸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6倍,若在青春期前就接受睪丸固定術將腹腔內或腹股溝部位睪丸拉到陰囊內的話,罹癌風險就降為2~3倍。 劉萬榮說,切除睪丸並經過化驗後,若確定有癌細胞,醫生會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患者的腹部與胸部,為癌症進行分期。
睪丸癌分期: 致癌因子 健康長壽
一旦确定为睾丸肿瘤,均应先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之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其基本手术方式为睾丸切除术和腹膜后淋巴清扫术,后者尤其适应于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的I期和II期非精原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如胚胎瘤、畸胎瘤和混合性癌等。 睪丸癌分期 放射治疗对精原细胞瘤极为敏感,胚胎癌和恶性畸胎瘤对放射线的敏感度较低,绒毛膜上皮癌对放射线极不敏感。 放射治疗能够杀灭肿瘤组织,而对邻近的正常组织不产生明显损害,目前临床广泛应用。 睪丸癌分期2025 睪丸癌分期 睾丸肿瘤对化疗效果好,一般认为化疗对精原细胞瘤的治疗效果较好,对胚胎癌和绒毛膜上皮癌也有效,尤其是几种药物联合使用,效果更好,对畸胎瘤效果较差,对于晚期或复发病例,化疗也有一定作用。
睪丸癌分期: 睾丸癌病因
還有一些情況,像是副睪發炎、睪丸扭轉、疝氣、精索靜脈曲張、陰囊積水、梅毒或肺結核感染,這些原因都可能造成睪丸腫塊。 若對自己的睪丸有所疑慮,還是要就診讓醫師檢查。 醫生會在病人恥骨區域正上方切一個切口,並通過開口從陰囊中輕輕取出睾丸。
睪丸癌分期: 睾丸癌治疗
因而診斷也不會帶來很多不好的反映,而且痊愈的可能性很高。 睪丸癌分期2025 睪丸癌分期2025 2、超音波:超音波是用高頻波來判斷癌癥的方法。 超音波被提體內器官或組織反射回來,產生一種叫做“語圖”的圖象。 對陰囊進行超音波診斷能顯示睪丸內腫瘤的大小。 另外,病人會覺得睪丸沉甸甸、有時感到下腹不適,當癌細胞轉移到其他部位時,腹部會有腫塊、體重減輕、呼吸困難等, 有時會咳血,應就醫檢查。 睾丸肿瘤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单独治疗和综合治疗。
睪丸癌分期: 睾丸
2A, 2B期患者必須接受腹腔淋巴結摘除再加上輔助化學治療 (也可以先化療再手術),2C和第3期患者則先給予3~4個週期的BEP或4週期的EP化學治療,若懷疑有後腹腔殘餘腫瘤再安排手術摘除。 在追蹤時腫瘤標記若有升高就必須當做腫瘤復發必須給予適當化學治療。 0腫瘤只存在於曲精細管(睾丸內的小管)裏,尚未生長到睾丸的其他部位。
睪丸癌分期: 健康 熱門新聞
絨毛膜癌(Choriocarcinoma)——發生在成年人中,是非常罕見而且發展迅速的睾丸癌。 癌細胞會迅速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例如肺、骨骼和大腦。 精原細胞瘤生長和擴散速度比比非精原細胞瘤慢,而精原細胞瘤又可分為典型精原細胞瘤和精細胞性精原細胞瘤。
睪丸癌分期: 睪丸癌有那些症狀
典型精原細胞瘤(Classical seminoma)——超過95%的精原細胞瘤都是此類型,大多發生在25至45歲之間的男性。 睪丸癌的成因目前仍然不明,但多發生於睪丸內負責製造精子的細胞中。 睪丸癌分期2025 主要作用是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主要是睾酮)。
睪丸癌分期: 男性常见疾病 – 睾丸癌
睪丸癌是所有癌症中治癒率最高的一種,超過90%都能治癒,如果沒有遠端轉移的話,基本上有100%的治癒率。 一般來說,切除一邊睪丸後,另一邊的睪丸仍然有生育能力,性生活也不受影響。 不過,如果在進行放射治療時,輻射照到健康的睾丸,就可能會影響生育能力,所以醫生會在另一邊睾丸上放一個特殊的防護罩來保護它。 睾丸癌可以說是比較容易治癒的癌症,但病人接受治療後需要定期覆診,以監察有沒有復發的跡象或產生治療副作用。 另外,病人亦要經常自行檢查餘下的睾丸有沒有異常情況。
醫生表示,睪丸癌最明顯的症狀是睪丸的體積會增大,但不覺疼痛,建議男性每月定期自我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和醫治。 早期的睪丸癌5年生存率近乎98%,而第三期以上的睪丸癌,經治療後5年的生存率也有50%,效果不錯。 第III期治療以睪丸切除加上化學藥物治療為主。 第II期的5年存活率約有54%,第III期的5年存活率約為19-50%。 非生殖細胞癌是以睪丸全切做為主要治療方法,但如果是惡性度很高,則必須再加上後腹腔淋巴結的切除。 睪丸癌治療 要先以手術切除病側的睪丸,確定它是屬於精原細胞瘤或非精原細胞瘤,再針對有無後腹腔淋巴結腫大,及有無其他器官轉移來決定後續的治療,包括:以手術切除淋巴結,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等。
通常的不好的反映包涵惡心,落發,疲乏,腹瀉,嘔吐,發熱,寒戰,咳嗽,嘴腔疼痛和皮疹。 睪丸癌分期 有些抗癌藥物會妨礙產生精子,有些病人不育是徹底的,而大部分病人不久后就會還原生養能力。 睪丸癌的診斷方法包涵外科手術,放射療法和化療。 診斷的不好的反映取決于診斷的種類并且因人而異。 如果睪丸癌發現的早的話,診斷方法就不需要很激烈。
有患者被診斷是睪丸癌末期傷心得要命,結果打完一次化療,病情好轉便會開心地笑。 既然睪丸的功能不只一種,裡面含有的細胞類型就不僅有一種,而且睪丸內這幾種類型的細胞都有機會發展成癌症。 睪丸癌可以發生在各年齡層,但最容易發生在15到35歲之間的青少年及輕熟男。 根據民國103年癌症登記報告,睪丸癌的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21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35位。 當年初次診斷為睪丸癌的人數為248人,因為睪丸癌死亡的人數是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