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環保的非浚挖式填海技術建設人工島,能大幅增加土地供應,為本港提供更大的土地發展空間、有助紓緩現時本港的房屋需求問題;同時能減低對該區的生態破壞,可以平衡社會、經濟發展及環保需求。 另外,填海造地可為城市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以便進行大規模環境規劃,改善環境。 現時,香港空氣污染問題持續,影響市民的健康,但人工島建成後,區內能廣泛採用再生能源,以及環保交通運輸模式等,使市民生活更便利,有利改善民眾健康。 就此,政府在2018年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計劃於喜靈洲和交椅洲一帶分階段填海,興建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 預期計劃完成後,能紓緩香港房屋供應緊張的問題,改善香港人的生活素質。
- 要解決問題,我們亦可在人工島適當的位置興建海堤及防波堤,甚至興建建築物時加高樁柱。
- 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在2017年已指出隨着多個新市鎮如洪水橋、元朗南和錦田南等相繼發展,2025年新界西將會新增40多萬人口。
- 除了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支付外,政府亦考慮加入一個或多個融資方法,包括發行債券、公私營合作(例如以建造—營運—移交模式興建主要運輸基建及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興建鐵路等),以便適度運用市場力量。
- 此次調查結果與5月份的結果相比,贊成維港以外恢復大型填海計劃的市民佔比由45.3%升至46.8%,比反對的市民多15.7%,較5月份公眾對維港以外填海的凈支持度11.4%上升4.3%。
- 香港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蔡洪濱撰文指出,香港未來應轉型發展以醫療、教育、文創為主的高端服務業。
- 赤鱲角機場人工島的面積在第三跑道完成後將達1590公頃,超過「明日大嶼」填海1000公頃的規模。
2019年,綠色和平與6個環保及關注團體發佈生態調查,反駁「中部水域生態敏感度相對低」的說法。 調查發現,鄰近填海選址的周公島,具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021年2月升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腹海鵰的鳥巢、香港獨有的鮑氏雙足蜥,及在中部水域錄得稀有的海筆,反映東大嶼水域具生態價值。 政府一直指填海是增加土地供應最佳的選擇,然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議的八大選項,即使剔除東大嶼都會,仍有2,200公頃,無須填海。 相反,收到逾半書面意見反對的東大嶼都會,就破天荒「未研究先估算」,更高調召開記者會,力求盡快在立法會申請前期研究撥款,明顯是厚此薄彼。
明日大嶼利弊: 明日大嶼公眾諮詢歷來最鬼祟 一文拆解「三無」爭議
而且,人口預測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在政府統計處較高人口推算情形下,人口頂峰是2051年的接近886萬人,如此可見市民對土地的需求只會日益增加,不會減少。 時任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指出,「明日大嶼」首階段位於交椅洲的填海工程完成後,能提供15至26萬單位,其中七成(即10萬5千至18萬2千個單位)為公營房屋,最終整個項目能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可容納70至110萬人[29][30][31] 。 明日大嶼利弊2025 他們強調政府向財委會申請公共工程撥款,是按付款日的價格(MOD)計算成本。
另外,綠色和平早前亦聯同經濟學者關焯照發佈報告,指出政府強推「明日大嶼」填海計劃,恐11年內便耗盡財政儲備。 政府若執意在如此敏感的生態區域填海建造人工島,定必破壞珍貴的海洋生態及公共財政可持續性,卻無法有效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曾表示,政府不排除以「鐵路加發展」或透過發行債劵的方式融資 [59]。 而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則認為,發債以外,還可以通過公私營合作模式(PPP模式)來發展計劃。 以PPP模式造地在香港亦非全新概念,過去亦曾有透過公私營合作發展土地的個案,發展沙田新市鎮的個別項目便屬此例。
明日大嶼利弊: 香港文匯網
長期以來,我從事有關紅樹林的生態保育研究,我亦曾任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對海岸環境保護有較深入的認識。 明日大嶼利弊2025 近年大型基建項目超支嚴重,市民仍然歷歷在目,如廣深港高速鐵路超支175億元,西九文化區超支255億元,港珠澳大橋超支415億元等(按:2019年數據),市民的憂慮並非無的放矢。 再者,政府賣地並不等於有預期的收入,例如去年山頂文輝道及九龍啟德兩幅地皮,受到經濟因素及投標者的競投價所影響,最後流標,反映政府無法保證填海後賣地具成本效益,引用測量師學會的數據,未研究先估算,如同向市民開『空頭支票』。 2018年8月,團結香港基金公佈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有關上述相同問題於7月至8月建進行的最新民意調查。
人工島可作為繼中區及九龍東之後,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提供約400萬平方米商業/寫字樓的樓面總面積 [20]。 就此,政府推出「明日大嶼」填海計劃藉此增加土地,提升香港房屋供應量,以控制房價;並增建公屋,減少市民的輪候時間。 根據推算,「明日大嶼」計劃將建造約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當中七成單位為公營房屋,滿足市民的住屋需求。
明日大嶼利弊: 【財經觀察】「明日大嶼」計劃 明日香港新引擎
結果顯示,60.1%受訪市民非常贊成或贊成於大嶼山東部填海以增加土地供應,比不贊成或非常不贊成市民多出24.9個百分點。 另外,有高達86.2%的受訪者認為本港房屋供應不足、居住環境差與香港土地短缺非常有關係或有點關係[124]。 換言之,政府只要做好這些惰性物料的傾卸管理工作,使它們用於填海,便可大幅降低「明日大嶼」的填海造地成本[83]。 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則表示,施政報告提出填海1,700公頃設立東大嶼都會,以35%土地用作住宅、地積比4倍、公私營樓宇七三比推算,單以地價,政府已可賺取7,735億元收入,成本只需2,200億 [55]。 交椅洲人工島位於香港島西面,大嶼山及新界西北的東南方,處於十分重要策略性位置。 計劃中所提供的全新運輸走廊,可連接港島北、大嶼山和屯門沿海一帶,配合人工島發展,同時加強新界西北的運輸容量。
吳偉釗亦表示,現時政府的事實工程令人感覺無力,他提到最近在探討出路時,發現在香港的殖民地時代,當時的英國政府進行海洋勘探,當時的歷史紀錄指香港不同島嶼的海岸有很多珊瑚,但若果有些沒有了,便應尋找箇中原因。 他寄語大家也應從過去檢視問題,而不應只盲目相信或認命,應堅持指出當權者的問題。 馬來西亞認為新加坡東部大士區的填海工程侵犯領土,也破壞柔佛海峽的海洋環境,影響當地漁民收入。
明日大嶼利弊: 香港觀察:房屋困局 誰能解鎖?
盧偉國強調,現時樓價不合理地高,政府必須新增土地解決問題,其中填海是一個重要方式,建議政府盡快啟動「明日大嶼」計劃。 今年6月至8月,建造業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分別為11.1%及8.1%,為金融海嘯後的高位。 工人現時每月工作十多日,月薪已較以往減少三分之一,嚴重打擊工人的生計。
明日大嶼利弊: 「明日大嶼」解決長遠土地問題 利多於弊
故此,人工島的公營房屋可能只會密集在一小撮土地,而大部分土地賣給私人發展商,非社會大眾所能共享。 要落實「明日大嶼」,政府先要拿出幾千億元出來興建,後才靠賣地收入以收回成本;而賣地收入來自發展商,發展商利潤則來自高樓價、高舖租,推高市民的日常消費。 換言之「明日大嶼」的萬億成本,其實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如同向香港人徵收間接稅來填海建島。 香港的人口推算多年來出現著「一次比一次低」的情況,已出現了系統性的估算偏差,將嚴重影響各類規劃和社會資源配備 [110]。
明日大嶼利弊: 填海有錢賺,唔使擔心超支?
我們破例提供上述數據,目的是希望說明政府推展這個具龐大社會及經濟效益的項目,不會「掏空庫房」或令政府「一貧如洗」。 惟我必須強調,政府提出大型發展項目建議,從來都不是為「賺錢」而做。 我們提供土地、交通基建,著意的是社會對這塊土地或這套交通基建的需要,這才是我們最主要的考慮。 明日大嶼利弊2025 明日大嶼利弊 明日大嶼發展發展藍圖曝光,三個人工島將提供最多21萬個住宅單位,容納55萬人口,首批住宅最快可以在2033年入伙。 發展方案公布後,不少市民樂見香港房屋問題終有解決的一天,但未來若有意在該區置業,可能有三個因素要特別注意。 社區互助發展行動及影行者,每月都會在深水埗南昌街的公共空間,合辦不同活動,關注不同的社區議題。
明日大嶼利弊: 因為香港土地長期嚴重短缺,增闢土地的社會利益往往遠超其社會成本。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政府財政能夠承擔「明日大嶼」計劃的開支,賣地收入是否能夠完全彌補增闢土地的工程成本,不應該是首要考慮。
首先,這是一個橫跨數十年的長遠規劃,填海將分階段進行,一個如此巨大的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當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生態與環境的保護,工程的造價是否合理,或者是否可提供合理價格的住宅等。 但由於香港地少人多的問題已非常嚴重,解決迫在眉睫,大面積的填海是一次過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而香港也不是第一次使用填海的方式增加用地。 2018年10月14日下午3時,守護大嶼聯盟、土地正義聯盟等團體發起遊行,在銅鑼灣遊行至政府總部,反對「明日大嶼」填海計劃,高舉「反對東大嶼人工島」、「明日香港我哋話事,禍留後代;林鄭離晒譜,唔要人工島」、「漠視民困,掏空儲備」等抗議標語。 團體未有估計遊行人數,只表示遊行有大批市民參與,已清晰的表達了民間對東大嶼都會人工島的不滿和憤怒。 時任立法會議員朱凱廸估計有約一萬人參與,而警方估計最高峰有5,800人參與[126]。 在香港多個地方,亦先後有不少市民自發展示「反對東大嶼都會計劃」及「東大嶼萬億填海禍延三代」等橫額,以表達對政府推行此項目的不滿[127][128][129][130]。
明日大嶼利弊: 明日大嶼七宗罪 覓地發展另有法
故此,局方若要平息社會疑慮,力證「明日大嶼」不會虧本或掏空庫房,應該提出成本估算的上限及下限,讓立法會及社會有更清晰資料,判斷項目是否值得支持。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及資源管理系教授伍美琴指,香港政府可參考韓國遷行政功能至世宗市,搬遷政府總部至東大嶼都會,以帶動該處發展成香港商業中心,以及解決香港都市過度密集之問題[143]。 民建聯前屯門區議員葉文斌亦建議,政府總部率先遷到東大嶼,以吸引企業跟隨進駐[144]。 香港合資格環保專業人員學會副主席張振明表示,香港構思大型項目時,其實考慮也很全面,不單只會研究工程設計,也會顧及環境保育[96]。
明日大嶼利弊: 公眾支持的聲音
「明日大嶼願景」主要項目的初步估算造價為6 240億元(2018年9月價格計算),攤分10至15年支付(即每年平均400億至500億元);政府近年投放於工務工程的開支每年達1 000億元,可見是有足夠財政能力推展這個會帶來龐大社會效益的項目。 香港建築業物料聯會行政總裁甯漢崇於2018年10月28日接受採訪時表示,傳真社用了價格較高的河砂而非海砂計算。 填海主材料的海砂現時價格約為每噸100港元,如落實整個填海1,700公頃的計畫,海砂的成本約為250億港元,遠較外界估計的四百多億港元為低[78]。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潘樂陶也表示,香港每天也生產不少填海的原材料。 這些建築廢料超過九成是惰性物料,當中包括混凝土及建築碎料,均可作填海和平整土地用途。
明日大嶼利弊: 有關「明日大嶼」的社會討論
填海工程造價史上最貴,其時發展局罕有引述測量師學會的數據,得出賣地收益料達萬億元的估算,並聲稱過去9成工程無超支,說服公眾有成本效益。 明日大嶼利弊2025 但事實上,有立法會議員指出,政府估算是按2018年9月價格計算,而非付款當日價格,即計及通脹等因素,造價預超預算;有測量師亦分析,工程並未計算利息及建材升值,保守估計整體造價近9,500億元。 綠色和平在政府公佈填海估算當日發佈調查,發現私人棕地及毗鄰的官地,共有816公頃。 若發展其中一半棕地,即408公頃興建鄉村式公營房屋 ,並按照地政總署收回土地特惠補償率 ,造地的成本約333億元,即約填海四分之一,保守估計至少可提供13萬9千個單位,與填海相約。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則指出,漁農自然護理署待數據顯示自2012年港珠澳大橋工程開始後,在北大嶼山周邊水域錄得的中華白海豚出沒數量下跌4成[100]。 學會認為,設立海岸公園未必能補償 填海為環境帶來的破壞[101]。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經理楊松頴批評,東大嶼人工島將是香港史上最大型的填海工程,令海洋環境改變得永遠無法修復,亦令附近島嶼的沿岸及陸地生態帶來威脅,令海洋或陸地物種的棲息地會永久喪失[102]。 首先,「明日大嶼」是內海填海,並非直接面對太平洋,海浪對陸地的衝擊力較細。 在遇上極端天氣及颱風時,海浪湧上陸地並不等於可以淹沒整個人工島,香港不少地方在颱風吹襲時曾發生類似情況。 要解決問題,我們亦可在人工島適當的位置興建海堤及防波堤,甚至興建建築物時加高樁柱。 此外,如政府打算以地價收益填補工程支出,則反映日後人工島上新闢的土地亦需賦予較高的地價,才能收回成本,市民依然難以承擔新增的私人房屋樓價。 而若政府以發債融資方式,利息支出會變成實際支出,以「明日大嶼」工期預計最快14年計算,利息成本高達至少1,500億,即總成本超過7,500億。
守護大嶼聯盟亦指出,使用建築廢料作填料有不少限制,如需顧及特定的尺寸要求和配合土地用途的理想沉降速度[77]。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陸振球亦撰文指出,明日大嶼能真正去馬,便能倒逼新界「地主」或發展商加快土地發展,以避免在明日大嶼真箇推出賣地或樓盤落成後出現的競爭。 現在政府少了阻力,真希望能夠在民生和土地問題多下工夫,爭番口氣,不單有利穩定樓價令香港人更易負擔買樓和可以有較大的居住空間,且也有利提升香港的整體競爭力 [27]。 最後,如果「明日大嶼」落成之日適逢地產市場超級低潮,政府可以增加土地儲備,待善價而沽;政府在新闢土地的市場有壟斷地位,毋須面對競爭,毋須急於賣地。 政府土地房屋政策的目標,應該是提供足夠土地滿足社會需要,避免樓價瘋狂上漲,可以容許過高的地價出現適度調整,不過要避免製造大量負資產。
經民聯立法會議員盧偉國公開表示,現時除了防疫抗疫基金,最重要是推出工務工程,讓工程業界「有工開」。 他認為,「明日大嶼」計劃、郊野公園綠化帶建屋等選項都應該研究,以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 前任香港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香港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早前提出一個跟林鄭月娥的建議十分類似的計劃,建議在大嶼大和香港島之間的水域填海2,200公頃。 林鄭月娥提出填海的計劃後,「團結香港基金」表示十分樂見林鄭月娥也認為填海是一個「比較有效的土地供應來源」。 本土研究社研究員楊夏至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批評,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提出的填海計劃與政府本身預測的數字已經自相矛盾。 他指出,統計署預測香港人口到頂峰時,就是人工島建成可供入住的時候,而香港政府除了建議的人工島外,在香港其他地方還有其他土地供應。
香港面對嚴重土地供應短缺,政府認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指,不能靠單一選項解決土地問題。 明日大嶼利弊 明日大嶼利弊2025 「明日大嶼願景」建議研究在交椅洲附近發展人工島,提供一片較大面積的土地,規劃各種社會所需用地,配合香港各方面發展的需要。 我們將於周二,就聚焦交椅洲1 000公頃人工島的詳細規劃及工程研究,連同策略性交通基建相關研究,諮詢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 就填海對環境造成的問題,本地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提出多項針對性的建議,認為填海在經過多重考慮及規劃後,能把影響減至最低,配合可持續發展需要。 首先,興建人工島可採用較環保的非浚挖式的填海技術,需要填料較一般的少,不用從海中挖掘大量的泥土,有助保持水質,以減少對生態的污染。
明日大嶼利弊: 無主動公佈:無新聞公報 諮詢網站「潛水」
綠色和平聯同六個環保及關注團體,於2019年3月26日公佈「生態調查初步觀察」,批評政府嚴重低估東大嶼水域的生態價值。 填海影響白腹海鵰繁殖及覓食,直接影響雀鳥在香港的數量;香港獨有物種如:鮑氏雙足蜥,會因人為干擾面臨絕種;至於中部水域特有的罕有珊瑚和底棲生物,亦會直面威脅[103]。 土木工程顧問公司奧雅納董事劉偉棠則表示,當颱風或熱帶氣旋在香港以外形成並掠過香港時,在海面會產生巨浪,產生的巨浪可從較遠的海面湧入本港水域。 由於大部分颱風是由香港南面從東至西掠過,湧浪會由東面、東南面湧入香港水域,東面來的湧浪會被香港島和南丫島阻隔,能進入中部水域的湧浪能力已大大削弱。 從東南面或南面來的湧浪,香港水域外的擔桿列島一字排開成為一條天然防波堤,將湧浪衍射(diffract),大大減低了湧浪到港水域時的威力[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