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其他同名建築,另見中國銀行大廈 (香港)、中银大厦 (上海)和中銀中心。 中銀大廈地下最近舉行「中國銀行在港服務百周年展覽」,當中提到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如何取得設計中銀大廈的靈感。 有一天他隨手將四根三角木條摞在一起,依次滑動,直到頂端只剩下一根,結果成就了一座享譽國際的摩天大廈。 中國銀行大廈由著名的香港巴馬丹拿建築結構工程設計公司設計,大廈矗立於澳門南灣區金融及商業中心地帶,雄偉巍峨。 中國銀行大廈底部為裙樓四層,以上為塔樓,縱觀如火箭,橫觀呈扇形。
- 前部即東面主樓為17層(包括地下室2層);後部中間8層,兩面各為6層、4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早期現代建築風格。
- 由於銀行大多採用較市場匯率略高的溢價匯款,變相在匯率中收取「隱藏手續費」。
- 新中物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是國內業務的管理平台,也是國家商務部批准設立的外商獨資物業管理公司,在內地各個省會城市編織了完整的物業管理服務延伸網絡。
- 兩座高度不同的塔樓,由低矮裙樓統一起來,晶瑩的雙層幕牆覆蓋起其中較小塔樓的外立面。
- 為回應社會憂慮,貝聿銘決定把「X」的橫向結構桁架隱藏,變成一串相互交叉的菱形寶石;同時把尖刀外觀比喻作節節向上的竹子,寓意希望和生機。
東側、南側兩個主入口處採用大空間託空鋼桁架,高6.9m,長55.2m,上部託有8層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 首層地下室中部為大跨度空問,柱距39m,採用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 中銀大廈樓高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其因此為1989年至1992年間香港及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紀錄維持了2年才被灣仔區的中環廣場所取代。 根據中銀香港網站內的介紹大廈設計是仿照竹樹不斷向上生長,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則代表中國。
中國銀行大廈: 中國會
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長江集團中心(Cheung Kong Center)建築外形「正正方方」,仿如擋著四方的盾牌,傳聞這是聽過風水意見後作的設計。 當時貝聿銘已經60多歲,早已是國際知名建築師,並剛完成北京香山飯店的建築項目。 北京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受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對下述項目進行國內公開招標。 中銀大廈於一九九○年五月落成,高三百十五米,連同屋頂的桿達三百六十七點四米,是當時美國以外世界最高的建築物。 其底層為正方形,邊長五十二米,以對角線分為四個三角形,隨着大廈的增高,這四個三角形柱體逐一消失,最後剩下一個,令大廈富有變化,有別於一般的方柱形結構。 辦公室位於香港中環花園道1號,Hong Kong Offices 在中國銀行大廈共有 1 個辦公室出租或出售。
1979年後,這座大樓裏遷入了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分局以及中國茶葉、畜牧、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等,成為上海金融業的一個集中點。 中國銀行大廈2025 1936年10月10日宋子文主持了外灘23號中國銀行大樓的奠基典禮,1937年大樓結構大致完成。 1937年,上海中國銀行大樓建成,由中國銀行建築課長陸謙受與英商公和洋行共同設計完成,建築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塔樓部分為鋼框架結構。
中國銀行大廈: 花園道1 號, 中環, 香港
設計選擇以故宮為中心,分層次由內向外控制建築高度,內外分別不得高於45米和55米。 兩個L型的巨型獨立單體建築相連構成建築物主體,上方利用三維框架結構受力大的特點,由16個金字塔結構組成巨大的玻璃穹頂,使大廈在擁有獨立封閉空間的同時,又擁有了一個極具視覺通透感的大堂——四季大廳。 大廳主體色調為黃褐色,透過玻璃穹頂,穩重的色彩與從屋頂的玻璃天窗洩入的日光相得益彰。
從1996年10月破土動工,到2001年5月最後落成,歷時近五年之久。 該建築由貝聿銘先生作為設計顧問,貝建中先生、貝禮中先生共同設計完成,是世界最大的銀行建築之一。 享負盛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為法國巴黎羅浮宮設計了金字塔入口,在香港亦留下中國銀行大廈這建築界鉅作。 中銀大廈外形為稜柱狀,仿照竹不斷向上生長,喻意「節節高升」,象徵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象徵中國。 大廈揉合中國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科技,以玻璃帷幕及鋁合金建成;結構上也講求實用,大廈的重力集中在外牆,加強受風能耐及防震力。
中國銀行大廈: 大廈結構
大堂天花曾被改動,原有的美麗的馬賽克天花板被深深遮蔽起來。 得益於貝聿銘先生在專案起步階段對於原場地的充分理解與正確諫言,業主果斷與政府交換了一部分土地,並在地勢偏高的一側新修建了一條馬路,改善了場地的基礎條件。 中國銀行大廈 中國銀行大廈2025 中國銀行大廈 建成後塔樓臨街的一層向內縮排,向公眾開放,方便行人行走,使人們遠離城市的喧鬧。 建築底層由寬闊的散步道包圍,兩側是涼爽的水景花園,遮蔽了周圍的交通活動和由此而產生的噪聲。
中國銀行大廈: 香港樓宇目錄
中國銀行在香港的大廈,一直以來就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1951年落成的香港前中國銀行大廈,在當時就是新中國在香港的象徵。 中國銀行大廈2025 每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大廈就張燈結綵,反映著新中國的建設成就,國慶的裝飾也成了當時香港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
中國銀行大廈: 德事商務中心 – 香港會所大廈
不過,其實市面上還有不少具口碑和穩健快捷的匯款平台,例如 Wise 中國銀行大廈 —— 它採用市場匯率,按比例收取一筆過的的匯款手續費,到賬時間及支出款項透明清晰,是匯款時穩健又實惠的好平台。 中銀香港是香港三間發鈔銀行之一,也是其中一間香港人最常用的銀行,在香港各區很容易找到中銀分行及中銀的ATM。 雖然近年來電子理財越來越方便,但你有時或仍需要親身到分行辦理工商業務、存款、投資或作大額匯款。 我們為你列出中銀在香港的分行地址及營業時間,以便大家尋找附近的分行。
中國銀行大廈: 中國銀行大樓建築藝術
貝聿銘的承諾實現於他的靈感迸發之時,他把一根方形木杆沿縱向切開,做成四個三角扇面柱,再將頂端切成斜面,用橡皮帶把柱綁在一起。 受到美國加息影響,香多間銀行陸續提高港元定期存款利息,或推出定存優惠吸引新舊客戶。 本文將為你整理各間銀行的港元定期存款利率及優惠詳情,並比較不同存款期下的利率。 惟需留意銀行利率會根據市場變化而不時調整,投資前建議先向個別銀行查詢更多詳情。 本出版物僅供一般參考用途,並不旨在涵蓋其涉及的主題的每個方面。
中國銀行大廈: 中國銀行旺角商業大廈附近醫院
在當年樓價高漲的時代,售價實際上遠低於市值,被視為港英政府向中國伸出欖橄枝。 當其時香港機場尚在啟德,為保障機場航道安全,九龍以至港島部分地區建築都設有高度限制。 不過,就在中銀大廈即將建造時,啟德機場也開始籌備搬遷,中銀是落實搬遷後,第一幢在建築高度上鬆綁的大樓,要建得比滙豐銀行總部高,是可行的。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中銀香港私人銀行的服務詳情及有關財富管理的服務資訊,請致電或以電子郵件聯絡我們。
中國銀行大廈: 建築設計獎項
大樓到處洋溢著古色古香的氛圍,這些雕樑畫棟、碧瓦飛簷,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勤勞的結晶。 中國銀行大樓,是近代西洋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結合較成功的作品。 中國銀行成立至今,尤為注重銀行辦公樓的建築設計,常以地標建築的規模、形象示眾,提升品牌區域影響力。 中國銀行是國民黨執政時期四大官辦銀行之一,其前身是清朝户部所辦的户部銀行,資金400萬兩銀子,原定半數招商民入股,但應募者寥寥,户部便撥款50萬兩。
中國銀行大廈: 香港回歸在即 貝聿銘建中銀大廈具政治意味
外牆砌粉紅色花崗石,並配以銀色反光玻璃幕牆,外觀十分宏偉。 在二○○八年三月,中國銀行大廈樓頂安裝了本行標誌,大廈外牆也完成了燈飾改造工程。 中銀大廈是世界著名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先生的匠心傑作。 其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也寓意中國銀行(香港)未來繼續蓬勃發展。 其建築特點是將中國的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的先進建築科技結合起來,大廈由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稜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
中國銀行大廈: 休息中
如從南正門進入,則有自動電梯送客直上三樓的營業大廳,頂部有大藻井,並過渡到一個15層高的天井,該天井直通到第17層北面三角柱的玻璃斜頂,巧妙地使營業大廳也能享受到自然光線的照射。 中銀大廈底部之二層墩座,鋪以不同深淺的花崗石,並鑲以大型玻璃,不僅與上部的幕牆互為協調,而且有深沉穩重的感覺,這是中銀集團事業“根基穩固”的隱喻。 中國銀行大廈 中國銀行大廈2025 無論是去中國大陸旅遊或工作,擁有支付寶可以讓你在大陸消費時更加簡單。 本文為你提供大陸支付寶的實用指南,概述香港人如何使用大陸支付寶,以及大陸支付寶香港充值的方法。
中國銀行前身是大清戶部銀行,成立於1905年,是中國首家國家銀行。 1908年改稱大清銀行,1912年民國成立後改組為中國銀行,總行設於上海,後因香港地利和交通之便,1917年開設中國銀行香港分號(簡稱「港中行」)。 中國銀行大廈 1920至1941年間,港中行肩負起國家的艱巨任務,1926年積極將海外匯款及時匯到前線,協助國民革命軍北伐。 1937年日軍侵華,港中行全力支持抗戰,協助國民政府發售救國公債,成為海外發售公債及捐款資金的總經收機構。
現為中國銀行旗下港資企業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新中分公司包括新中物業代理有限公司、新中設計工程有限公司、新中物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以及新中物業管理(澳門)有限公司,分別負責中、港、澳各地的業務發展。 新中物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是國內業務的管理平台,也是國家商務部批准設立的外商獨資物業管理公司,在內地各個省會城市編織了完整的物業管理服務延伸網絡。 中銀大廈是中國銀行在香港的總部大樓,位於香港中西區中環花園道1號,由貝聿銘設計,原址為美利樓,地處中區經濟和金融核心地帶。 整幢大廈樓高160多公尺,另地庫3層,建築面積總計達50萬平方呎。 大廈由香港巴馬丹拿瑞士裔建築師李華武設計(造型與同一人設計的中環渣打銀行大廈相同),大廈位於澳門南灣區金融及商業中心地帶。
當夜幕降臨時,將會變身為城市中一座發亮的水晶立方體,從建築底部到頂部的整個立面形式協調統一,強調出建築物纖細的垂直感。 2017年,貝禮中先生受邀完成了對香港中銀大廈旁歷史建築的修繕工程——有67年曆史的香港舊中國銀行大廈,該建築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1934年,中國銀行董事會決定在洋行林立的上海外灘興建一座足以“象徵中國銀行之近代化,信孚中外”的新式大樓。 建造工作由時任上海分行經理、貝聿銘先生的父親貝祖貽主持。 中國銀行大廈原址是舊香港大會堂的一部分,於1947年的官地拍賣,以277.8萬元作為拍賣底價,最後由時任中國銀行總經理鄭鐵如以374.5萬元投得,並刷新當時官地拍賣價的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