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完成治療後,確保體內的放射性物質完全排走,以及遵從醫生的指示,誘發其他癌症的機率極低。 耕莘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樊裕明表示,甲狀腺癌初期幾乎沒太明顯的症狀,患者僅感覺到喉結兩側處有突起物,摸起來軟軟的又不會痛;等到小突起物變大、變硬,甚至會感到疼痛,通常病況已經惡化。 甲狀腺癌的早期徵狀並不明顯,且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
- 由於碘-131(I-131) 只會經由甲狀腺細胞上的碘分子通道進入細胞,對於非甲狀腺細胞並無破壞力,除了療效顯著外,副作用也較一般化學藥物小。
- 大多數人聽見”輻射”就聯想到”癌症”,而對其觀感也多停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在日本投下原子彈,造成重大傷亡的負面印象。
- 甲狀腺素的分泌由腦下垂體所分泌出來的「促甲狀腺激素」控制,分泌正常的甲狀腺素有助平衡人體的新陳代謝、維持心跳速度、促進身體發育、保持鈣濃度平衡等。
- 電腦掃描︰攝取一系列的X光片,把影像輸入電腦後形成三維圖像,從而得出癌瘤的大小和部位等詳細影像。
- 由疾病症狀、治療方案、預防檢查,到健康生活和養生貼士,解答你種種健康疑問。
相對不常見的長期期副作用包括: 唾液分泌減少,增加蛀牙和牙肉發炎的機會。 對放射碘治療的反應、已知可能會出現的副作用與嚴重程度因人而異。 短期副作用可能會在治療期間出現,但治療完成後數天至數星期會逐漸消退。 治療前三至四星期開始停服甲狀腺素,除非按醫生指示注射促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放射治療: 甲狀腺機能亢進有多常見?
女性患甲狀腺癌的機會較高,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約為3.5比1。 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 一般情況下,癌症會分為四個期數,期數越前,代表癌症的嚴重程度越低,擴散機會越小,期數越後則代表癌細胞擴散機會增加,惡化機會較高。 電腦掃描利用較强劑量的X光射線,從多角度拍攝人體内部影像,再由先進電腦技術合併多組極薄的橫切面影像,組成清晰的三維影像,從而準確辨別甲狀腺有否出現腫瘤以及腫瘤位置。 在香港,高達90%的甲狀腺癌屬於分化良好及預後佳的乳頭狀(Papillary)及濾泡狀(Follicular)類別。
- 最新國內外研究顯示,類固醇吊劑聯合眼眶放射治療(即雙聯治療)或再加上免疫抑制劑(三聯),不但能減低甲狀腺眼病的活躍度,更能改善甲狀腺眼引起的斜視問題。
- 濾泡狀癌患者多屬年長人士,男女比例相近,淋巴擴散風險雖比乳頭狀癌較低,但其遠端擴散的風險則較高,肺部及骨骼擴散的情況佔多數。
- 甲狀腺癌細胞吸收放射性碘後便會被摧毀,而正常細胞則很少受到影響。
- 採用先進儀器,包括4D動態弧形直線加速器(Versa HD)、高速螺旋放射治療系統(TomoTherapy)。
- 本中心設5項無縫電療流程設計,以達到5日啟動電療承諾。
淋巴擴散風險雖比乳頭狀癌較低,但擴散至肺部及骨骼的風險則較高。 :如果病情嚴重(例如高活躍度或出現初期視神經病變)或對類固醇產生依賴性或併發症,醫生可能會考慮加用短期口服的免疫抑制劑 (即三聯治療)來控制病情 。 未分化癌:發展迅速,常見於老年人,高度惡性,50% 早期淋巴結轉移,預後差,平均存活 3~6 個月。 組織學和細胞學檢查:臨床常用超聲引導下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診斷正確率約為 80%,最終確診仍依靠病理切片檢查。 採用先進儀器,包括4D動態弧形直線加速器(Versa HD)、高速螺旋放射治療系統(TomoTherapy)。 退行發育癌:罕見的甲狀腺癌,患者多為60歲以上,癌瘤的生長速度較其他甲狀腺癌快,也不易治理。
甲狀腺放射治療: 切除甲狀腺後會不會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功能?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2017年共有884宗甲狀腺癌新症,其中男性有181人,女性703人,而死亡人數有61人。 甲狀腺放射治療2025 甲狀腺癌的患者一般為中老年人,惟其中的乳頭狀甲狀腺癌可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兒童則很少患上。 放射碘131的物理半衰期為8天,且身上的放射性物質多經由尿液排出,故治療後須配合醫師指示,依照衛教單張進行個人衛生管理。
不過,這些殘留的甲狀腺組織由於尚具有攝取碘-131 (I-131) 之能力,會使得局部或遠方轉移之癌細胞攝取碘-131 (I-131) 的能力相對下降,妨礙疾病的治療以及追蹤。 因此,在進一步治療殘餘或轉移的癌細胞之前,得先利用碘-131 (I-131) 清除這些殘留的正常甲狀腺組織。 30mCi稱為低劑量清除治療,大於30mCi稱為高劑量清除治療。 依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規定,口服劑量大於30mCi以上,必須住院治療。 :利用X光局部照射眼球後方的發炎組織,處理炎症,特別對重影有幫助。
甲狀腺放射治療: 甲狀腺癌成因
利用一支細針慢慢插入頸部的硬塊,抽出細胞,然後在顯微鏡下檢查是否有癌細胞,醫生可能會借助超聲波掃描來確定細針插入的位置。 甲狀腺癌有復發風險,不過只要病人定期進行抽血、臨床檢查,偵察甲狀腺球蛋白水平,都有助及早發現甲狀腺癌是否有復發跡象,繼而進行相應的治療。 甲狀腺切除手術通常是甲狀腺癌的第一線治療方案,盡早切除帶有癌細胞的甲狀腺組織,能夠提高患者的痊癒機會。 若居住環境長期受高度輻射性物質包圍,或幼年時曾經接受頭頸部X光檢查或放射治療,患上甲狀腺癌的風險較高。 屬於高分化癌的一種,即腫瘤生長速度緩慢,同時亦最為普遍,患者多為年青至中年的女性。 近年乳頭狀癌的發病率有所上升,相比濾泡狀癌,乳頭狀癌擴散至淋巴腺的可能性較大,不過預後較好,治癒率亦較高,為最普遍的甲狀腺癌。
甲狀腺放射治療: 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放射碘治療後須留院隔離,一般需時兩天,以避免其他人受到不必要的輻射。 病人可能會與另一位接受放射碘治療的同性病人共住同一病房。 因服用放射碘後體內會存有輕微輻射,醫護人員一般不會逗留太久,而進入病房時亦會留在鉛板後,病人應盡量與他們保持距離。
甲狀腺放射治療: 濾泡狀癌(Follicular)
Bowtie 資訊團隊搜集了電療的相關資料,嘗試解答以上問題,以及分享治療期間的飲食和皮膚上的注意事項。 另外晚近的小分子標靶藥物治療在碘131放射治療無效或極晚期的甲狀腺癌也是可使用的治療方式。 甲狀腺癌主要是以手術治療,醫生會視乎病人的情況,決定只切除部分甲狀腺或是整個甲狀腺。
甲狀腺放射治療: 電療的副作用
不過更多情況下,醫生都會建議進行全甲狀腺切除手術,一次過切除整個甲狀腺部分以及附近受擴散影響的組織,以減低將來的復發風險。 醫生會注入少量含有碘或放射性的物質於血管之中,等待20分鐘後,再利用伽碼攝影機拍攝甲狀腺的影像。 由於正常的甲狀腺細胞可吸收輻射物質,而癌細胞則不會,因此透過伽碼攝影機的影像就能夠得知甲狀腺中是否有癌細胞,以及癌細胞所在的位置。
甲狀腺放射治療: 甲狀腺腫瘤
另外,因為體內的碘會影響身體對放射性碘131的吸收,所以在放射碘131診斷/治療前的2週,病人必需遵守低碘飲食的建議,盡量避免食用含碘量高的食物如:海帶、紫菜、海藻、海鮮等。 由此,病人會處在甲狀腺功能不足的狀態,病人可能因為甲狀腺功能不足而產生一些症狀如:體重上升,水腫、易疲倦、精神不集中、便泌等症狀,其嚴重程度會因人而異。 碘-131(I-131) 也可以釋出穿透力較弱的β放射線,可以在短距離內破壞細胞組織,故當碘-131利用碘分子通道進入甲狀腺癌細胞後,可做近距離的標靶放射治療,以破壞癌細胞。 由於碘-131(I-131) 只會經由甲狀腺細胞上的碘分子通道進入細胞,對於非甲狀腺細胞並無破壞力,除了療效顯著外,副作用也較一般化學藥物小。 甲狀腺癌常見的兩種細胞型態:包括甲狀腺乳突癌 以及及濾泡癌 ,皆屬於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佔所有甲狀腺癌的90%左右,這些癌細胞皆保有攝入碘的功能。 其中,乳突癌較容易經由淋巴轉移,而濾泡癌較容易經由血液往遠端轉移,兩者皆不易以手術根除。
甲狀腺放射治療: 甲狀腺癌有甚麼徵狀?
至於退行發育癌一律會被歸類為第4期,因為其癌細胞擴散速度快,即使癌腫瘤只生長在甲狀腺內,以及沒有擴散情況,都會被歸類為晚期,退行發育癌的預後發展亦會較差。 透過超聲波檢查,醫生可以於影像中查看頸部及甲狀腺硬塊,有助分辨硬塊屬於結節還是固體硬塊。 不過並非每種甲狀腺硬塊都能透過超聲波影像斷定其性質,如有需要的話,醫生有可能會安排進一步的診斷。 甲狀腺放射治療2025 雖然出現以上症狀不一定代表患上甲狀腺癌,但越早發現甲狀腺癌,治癒的機會越高,因此如持續出現以上症狀,宜及早求醫接受檢查。 濾泡狀癌患者多屬年長人士,男女比例相近,淋巴擴散風險雖比乳頭狀癌較低,但其遠端擴散的風險則較高,肺部及骨骼擴散的情況佔多數。 放射性碘治療後,病人身體會殘留少量輻射,病人要留院4-5天,待體內輻射消散。
甲狀腺放射治療: 甲狀腺癌
甲狀腺放射性同位素掃描︰醫護人員會將小量放射性碘注射入患者的血管,以測量甲狀腺的放射量。 由於癌細胞不像正常甲狀腺細胞般吸收放射物質,故掃描檢查有助檢測出癌細胞的位置。 由於甲狀腺素能夠幫助人體吸收鈣及平衡骨骼鈣含量,所以切除甲狀腺後,可能會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患者可按醫生建議,透過服用鈣片或維他命D補充劑,以補充鈣質。 :全身性高劑量類固醇是現時國際認可第一線用藥,分為口服或靜脈吊劑,可抑制炎症與水腫,減低症狀及控制眼腔組織增生、出現疤痕及視神經受壓的機 會。
甲狀腺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
對於退行發育癌的患者而言,由於癌細胞的擴散速度較快,因此醫生有可能需要切除部分氣管,並在喉部開一個小孔,讓患者呼吸。 甲狀腺放射治療2025 醫生會視乎患者的情況,決定只切除部分甲狀腺或是整個甲狀腺。 在手術期間,醫生會檢查甲狀腺附近的淋巴結有沒有受癌細胞影響;如果癌細胞已開始擴散到甲狀腺以外的地方,醫生會把甲狀腺附近的組織一併切除。
探訪者應根據醫護人員的指示站在鉛板後面及盡量縮短探訪時間。 病人應提供現時所服藥物的詳情,特別是抗血小板和抗凝血的藥物,以及任何過敏反應的資料。 服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血藥物的病人或會因而需要暫時停服或調較劑量。 甲狀腺癌的早期徵狀並不明顯,病人可能會忽略或以為是其他疾病。 家族遺傳:家族中曾有人患過甲狀腺腫瘤、家族性甲狀腺髓質癌、多發性內分泌腫瘤及遺傳性大腸瘜肉等均有較大機會患上甲狀腺癌。 放射同位素碘治療經過多年來的研究和發展,安全程度相當高。
甲狀腺放射治療: 癌症患者必須接受放射治療(電療)嗎?
有學者報告使用碘-131 (I-131) 的活性若大於90 mCi ,疾病復發的比率顯著降低。 甲狀腺癌病患接受碘-131 (I-131) 治療的適應症包括:無法開刀之原發性腫瘤、頸部開刀後殘餘之腫瘤、遠部轉移、頸部與縱膈之淋巴腺轉移、肺部轉移、以及再發甲狀腺癌。 放射治療(電療)在治療不同階段的癌症治療都有廣泛用途,包括達到根治、輔助治療、紓緩不適三大目的。 大部分癌症患者會在接受腫瘤切除手術後接受電療,以清除殘餘癌細胞,減低日後復發的機會,提高整體存活率 。
甲狀腺放射治療: 甲狀腺癌發病及死亡統計
另外,有部分癌症患者亦可能需要於手術前接受電療,先將腫瘤縮小,提升手術成功率,減低手術創傷,亦讓原本不適合做手術的病人有機會接受手術。 切除甲狀腺的手術後,為了清除可能隱藏在其他身體部位的癌細胞,病人需要做放射性碘治療。 甲狀腺放射治療2025 甲狀腺放射治療2025 由於甲狀腺癌細胞特別吸收碘,帶有高劑量的放射性碘就會直接刹死癌細胞,對於其他正常的細胞影響甚微。
而甲狀腺髓質癌以及未分化癌並不會攝取放射碘,所以不能使用放射碘來治療。 當它被人體吸收後,會集中在甲狀腺組織,附帶的輻射可以消滅手術後餘下的正常或惡性甲狀腺細胞。 放射碘可以減少腫瘤復發的機會,幫助日後監察病情,亦可以用來治療復發的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放射治療2025 大部份放射碘會被甲狀腺組織吸收,其餘的會經小便、大便、口水及汗液在幾天內排出體外。 雖然身體其他正常組織也會受到輻射,但通常沒有明顯副作用。 進行甲狀腺切除手術前,醫生會檢查附近的淋巴組織是否有出現癌細胞擴散,如有的話,便會同時切除受影響的淋巴組織。
甲狀腺放射治療: 甲狀腺癌病人的療後護理
現時筆者所接獲本地甲狀腺眼病個案超過七成以上屬低活躍度,就算在病發早期,臨床活躍度指數仍不達國際治療的最低標準。 中大發現早期出現重影的患者,在高階磁力共振下發現眼外肌有發炎現象,對雙聯或三聯治療會有一定程度反應。 甲狀腺眼病會令眼外肌肉和脂肪組織發炎、增生及肥大,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凸眼、眼皮紅腫、重影、畏光、眼紅、眼乾症、流眼水等。 而嚴重的甲狀腺眼病,可以引致壓迫性視神經病變,包括:眼外肌肉和脂肪組織脹大並壓着神經線、角膜潰瘍或繼發性青光眼,如未能及時治療,可導致永久性視力損害,甚至失明。 碘化鉀片: 生活在離核電站 15 千米以內的人需要準備好碘化鉀片。 當核電站出現事故時,如果在暴露於核塵之前或者在暴露之後立即服用碘化鉀,它可以防止甲狀腺受到131I 的損害。
甲狀腺放射治療: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九龍 )
甲狀腺癌是甲狀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主要分為乳頭狀癌、濾泡狀癌、未分化癌及髓樣癌,以乳頭狀癌最為常見。 視乎量度結果,部分病人或需於出院後遵守以下指示約一星期,時間以醫護人員的指示為準。 如果需臥床,應跟隨治療師的指導,定時作足部移動及深呼吸。 手術後一段時間內,病人吞嚥時會感到痛楚,可能要進食流質或較軟的食物。 在2019年,甲狀腺癌新症共有1 059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3.0%。 按粗發病率計算,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約14宗新增個案。
患有甲狀腺亢進的病人當中,有30%至50%的人會出現相關的眼睛症狀,俗稱「甲狀腺上眼」。 甲狀腺眼病(Thyroid Eye Disease)並不一定只出現在甲狀腺亢進的病人,也可能出現於甲狀腺功能不足,甚至甲狀腺素正常的人身上。 甲狀腺放射治療2025 醫生會病人的病情、癌症種類、治療部份及體質而作出評估,再選擇適合的治療計劃及劑量,希望能在控制腫瘤的同時,減少輻射對正常細胞的影響。 如有需要,醫生會處方類固醇,以減低這副作用出現的可能性。
甲狀腺放射治療: 甲狀腺掃描與放射碘治療
甲狀腺眼病是相當複雜的疾病,它引致的重影更是很難根治。 現時研究方向是及早診治、及早以非手術治療穩定病情,減低眼外肌的纖維化,從而減低手術的需要及提升手術的效果。 甲狀腺放射治療2025 治療甲狀腺眼病需要耐性,病人要和醫生建立互信的關係才能與醫生攜手解決問題。
甲狀腺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的應用
甲狀腺癌細胞吸收放射性碘後便會被摧毀,而正常細胞則很少受到影響。 碘-131 (I-131) 治療甲狀腺癌的效果雖好,但劑量大小的選擇往往是醫師與病患之間永遠難以求得平衡的拔河。 一般而言,劑量的選擇主要依據原發腫瘤大小、數目、有無血管侵犯、淋巴轉移…等來決定,有上述情形者,應首先考慮使用大劑量碘-131 (I-131) 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