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也計畫於核心區外的棲息地,推動浮潛調查工作,讓更多人能夠親近、認識臺灣櫻花鉤吻鮭,傳承守護生物多樣性的觀念。 櫻花鉤吻鮭的故鄉雖然在武陵農場的七家灣溪,但武陵農場禁止遊客親近七家灣溪,遠觀其實很難發現牠們。 合歡溪是櫻花鉤吻鮭的復育地,在這裡你可以直接下到溪邊,很容易就能找到野生的國寶魚,欣賞牠們美麗的身影,這是武陵農場所比不上的。 合歡溪步道堪稱是台灣的絕美步道之一,深藏在山谷間,沿著合歡溪而行,海拔約 2500 公尺,是電影賽德克巴萊的取景點之一,也是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的棲息地。 武陵森林遊樂區位於台中市和平區,屬於雪山山脈系統,區內的七家灣溪為大甲溪之上游,其西岸的河階台地廣大,即為「武陵農場」的所在地,由此向北的松林茂密處,即為武陵國家森林遊樂區。
此外,七家灣溪多樣的地形例如急瀨、深潭等,尤其深潭更是他們躲避颱風洪水時的避難所。 而1935年大島正滿實際走訪七家灣溪,在隔年提出生態報告建議臺灣總督府指定「薩拉茂鱒」為天然紀念物,於1941年將撒拉茂鱒指定公告為天然紀念物一員並受到保護。 大甲溪上游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上的七家灣溪,這裡終年維持在攝氏16度的水溫,水質清澈無污染,因此適合櫻花鉤吻鮭棲息、復育,使七家灣溪有櫻花鉤吻鮭的「水鄉」之稱,因而聞名,目前七家灣溪已成為保護櫻花鉤吻鮭的重要區域。 武陵國家森林遊樂區屬於偏乾性的森林環境,森林大多位於向陽坡面上,具有許多適應乾旱環境的植物。 代表物種為對生蹄蓋蕨、台灣二葉松、栓皮櫟、馬銀花、曙鳳蝶、櫻花鉤吻鮭、河烏、小剪尾、鴛鴦等。
七家灣溪: 武陵七家灣溪觀魚台-特色物種
雪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近年選定部分櫻花鉤吻鮭曾經存在的溪流(司界蘭溪、南湖溪、羅葉尾溪、伊卡丸溪、樂山溪)進行幼魚放流作業,目前已有一定成效[12][13]。 區內最負盛名的莫過於七家灣溪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由武陵吊橋上往下望,可清晰見其身影。 從武陵吊橋至桃山瀑布間是著名賞鳥路線,可發現酒紅朱雀、鷦鷯、灰鷽、大赤啄木及金翼白眉等鳥種。 由於砂卡礑溪流路短,水流湍急,且水中含沙量少,因此無論平常或颱風豪雨之後,溪水都能保持清澈。 可觀察到匯流口附近堆疊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溪石,這也是因為岩石崩落後尚未能經過長距離的滾動,因此保留原有的大塊巨石的形貌。
- 此外,由於立霧溪水含沙量大,而在砂卡礑溪上游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先將水引至發電廠,作為發電機的冷卻水,因此步道最初是為了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建的。
- 坡度較緩的地方,生長高大且層次豐富的林木;坡度較陡的地方,只見低矮的岩生植物,以台灣蘆竹和沿階草居多。
- 1985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接辦自然生態保育工作,開始對台灣鮭魚實施人工復育及放流工作,以增加溪流中台灣鮭魚族群數量。
-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雪霸處)指出,在武陵地區的長期生態研究中,觀察記錄到七家灣溪流域的鮭魚族群最大生態承載量可達5000餘尾,現有的整體魚群數量在4000餘尾左右,符合監測計畫中生態模式推估的最大量,顯示族群已有穩定生存環境。
- 砂卡礑步道的岩石以花崗片麻岩、矽質片岩及大理岩為主,皆屬於變質岩。
- 還有,步道海拔較高,夏天來走,溫度也只有 20 度上下,非常涼爽,怕冷的要帶件小外套。
- 從上圖可以清楚看見,合歡溪步道就是沿著合歡溪而闢建,雖然路程長,但一路有溪流相伴,走起來並不覺得有多辛苦。
生性隱密害羞的白尾鴝,喜歡在林間跳躍、鳴唱,具有白色縱帶的尾羽,是牠特殊的裝扮。 除了白尾鴝外,林間還有許多鳥類,包括冠羽畫眉、金翼白眉、藪鳥等等,多樣的鳴叫聲,也讓遊客彷彿沈浸在美妙的交響樂裡。 有如萬馬奔騰般的水勢,傾洩而下的煙聲瀑布,是桃山步道的終點。 七家灣溪2025 站立在瀑布下,感受水煙環繞的清涼感受,聆聽澎湃雄壯的水聲,您必能體驗為「煙聲瀑布」的由來了。
七家灣溪: 環境與健康
但此後數量就下滑,例如2013年七家灣溪1號壩與3號壩之間的台灣鮭數量(1245尾) 下跌,臺灣鏟頷魚(Varicorhinus 七家灣溪 barbatulus) 數量(1400尾)卻扶搖直上。 先拆6號壩、其次是4號或7號壩、再來是桃山西溪和桃山溪匯合的3號壩。 如此不但杜絕同物種(如孵化場養殖魚)的基因入滲與非保育目標生物,同時也可降低台灣鮭魚基因同質化的風險,增加洄游空間與改善棲地破碎化,提供洪水期和渡冬的避難所;同時拆上游的攔砂壩也才能保護台灣鮭魚逃避地球暖化的危機,讓鮭魚有機會往更高海拔遷移,保存最後一絲生存空間。
- 當族群基因多樣性消失,即使此後族群數量再度增加,日後一旦遇到疫病(寄生虫、細菌、病毒等)、競爭者、天災地變等生物與非生物的突擊與威脅,可能無法應變而集體滅亡。
- 5000尾的櫻花鉤吻鮭族群,顯現了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進行就地及異地保育策略的階段性成果。
- 合歡溪步道海拔有 2500 公尺,剛好是台灣鐵杉可以生長的高度。
- 那是台灣特有種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有國寶魚之稱,又稱台灣鮭、梨山鮭。
- 出土遺物顯示台灣東、西部的先民,在數千年前即有穿越脊梁山脈遷徙。
- 其中二葉松具有豐富的油脂,且林下大量枯落的松針,在乾燥的環境下極容易就引發森林大火,因此武陵至梨山一帶,是全台灣森林火災發生頻率最高的區域。
上層是距今約1200年–400年前金屬器及金石並用時代晚期的文化層,蘭陽平原、立霧溪流域等地區的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文化及北海岸地區的十三行文化「福隆類型」有關。 七家灣溪2025 出土遺物顯示台灣東、西部的先民,在數千年前即有穿越脊梁山脈遷徙。 1997年5月台灣考古學者於七家灣溪畔武陵農場地區監測發現史前文化層。 翌年10月起兩年,相關考古學者開始系統化抽樣發掘,並因此確認七家灣遺址的分布範圍。 位於武陵路上,是最容易看到野生台灣鉤吻鮭的地方,設有木棧平台,可盡情盯著七家灣溪清澈的水流,在樹與溪水的光影扶疏之中,尋找鮭魚游動的身影。 〔記者張軒哲/台中報導〕深秋時節,武陵農場銀杏林已逐漸由綠色紛紛轉為漂亮璀璨的黃金色,上山遊客宛如置身東北亞,直呼好浪漫。
七家灣溪: 櫻花鉤吻鮭復育有成 野外數量達1.5萬尾創新高
這次我們帶兩個小孩來走步道,來回花了將近 4 個小時,包含在溪邊逗留半個多小時,因此實際步行加拍照的時間大約 3 個多小時,並沒有想像中的久。 步道終點可以直接觸摸冰涼的合歡溪水,近距離觀察國寶魚,是非常難得的體驗,相信所有來過的朋友都會津津樂道。 回家後,女兒說:「走合歡溪步道走到腳酸死了。」兒子回她說:「可是我一點都不覺得腳酸ㄟ」,女兒聽了很不以為然的說:「你是因為腳已經走到麻掉了,所以沒感覺酸吧?!」其實走完步道後,我也不覺得腳特別酸,反而是前一天走福壽山農場本部,回旅館後感覺腳很酸。 從上圖可以清楚看見,合歡溪步道就是沿著合歡溪而闢建,雖然路程長,但一路有溪流相伴,走起來並不覺得有多辛苦。 我們到的時候大約是早上 8:30,原以為沒什麼人,沒想到這裡早就停滿車輛,還好我還找得到空位停車(目測現場可停 20 輛車左右)。 沿途看見製茶廠與菜園,過了「華崗高海拔避暑渡假村」,會看到指標往合歡溪步道,順著指標開就會到達華岡圓環。
此外,群組郭建賢教授斷言:「自然界裡面偶然的突變是很正常的現象」,然而由於自然界發生突變的機率極低,更應該趕快調查異形魚和棲地環境的輻射值,以安民心終結謠言。 為了對珍貴而日益稀少的國寶魚進行復育的工作,林務局首先在1977年將台灣鮭魚的棲息地劃為「國有林自然保護區」。 1985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接辦自然生態保育工作,開始對台灣鮭魚實施人工復育及放流工作,以增加溪流中台灣鮭魚族群數量。 七家灣溪 1997年10月1日,該會更正式成立「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是當時台灣面積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以更制度化的方式進行對台灣鮭魚的保育工作。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目前台灣鮭魚已能在雪霸國家公園中的七家灣溪悠游自在的生活。
七家灣溪: 七家灣溪
因此,邊克教授等人提出研究報告,認為如果這四種不同性狀都屬於同一種魚,那就應歸類為台灣特有亞種Oncorhynchus masou 七家灣溪 formosanus[8];但該報告認為大甲溪上游不像只存有一種鳟魚,甚至有可能存在過三種不同的鳟魚[9]。 雪管處3月15日發布新聞稿,公布去(2022)年「臺灣櫻花鉤吻鮭野外族群數量研究監測案」結果,野外族群數量創下歷史新高,約有1萬5374尾櫻花鉤吻鮭。 雖然武陵農場的七家灣溪是櫻花鉤吻鮭的故鄉,但在武陵農場反而不容易看到牠們,因為那裡的觀魚台或橋樑都太高了,距離溪流太遠,看不清楚櫻花鉤吻鮭,尤其牠們的顏色跟周邊的石頭相近,站在高處很難發現。
七家灣溪: 發現與命名過程
此外吾等已用ppb(十億分率)濃度單位檢測,發現棲息於七家灣溪農業區的台灣鮭魚性比失衡的事實,勸說雪霸國家公園應妥善處理武陵農場經年累月使用農藥、肥料、殺蟲劑、及遊憩生活廢水等累積之環境荷爾蒙等污染物,無奈主管單位仍以ppm(百萬分率)監測,以沒異常粉飾太平。 雪霸廖林彥博士更在臉書指責吾等:消費國寶魚,刷存在感,打擊公部門。 雪霸國家公園表示拆七家灣溪1號壩有助恢復棲地生態廊道及擴大台灣鮭魚棲地,2011年 5月23日一週內拆除1號壩。 七家灣溪整體台灣鮭魚數量,在2012年夏季(5479尾),創下台灣鮭魚數量有紀錄以來的歷史最高。
七家灣溪: 櫻花鉤吻鮭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利用2000年由七家灣溪採集的5對野生台灣鮭魚當創始族群,完成台灣鮭魚的完全養殖。 到2004年艾莉颱風來襲之前,共生產5千餘尾由1齡到4齡不等,投餵人工飼料,基因極端同質的養殖台灣鮭魚,圈養於緊鄰七家灣溪2號攔沙壩邊的舊孵化場。 2004年8月27日艾莉颱風豪雨沖毀舊孵化場,一舉捲走至少3,271 尾以上的養殖台灣鮭魚,對野生台灣鮭魚族群產生嚴重威脅。 七家灣溪 當年夏季調查七家灣溪1號到3號攔沙壩發現台灣鮭魚的總數是1,646尾,而歷年此處台灣鮭魚的數量占七家灣溪台灣鮭魚總數的55%以上。
七家灣溪: 銀杏林換新裝 武陵農場金黃樹海吸睛
直到1996年,才被中研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再次發現,稱為七家灣遺址。 七家灣溪武陵段東岸較有植被覆蓋,包括可以適應陡坡環境的赤楊和二葉松,西岸則是農業區。 對於棲息其中的台灣櫻花鉤吻鮭來說,影響其生存的環境因子主要為水溫,根據研究,其上限是攝氏17度。
七家灣溪: 武陵吊橋
砂卡礑步道的岩石以花崗片麻岩、矽質片岩及大理岩為主,皆屬於變質岩。 2007年,中央研究院執行「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二期計畫, 在尋回散佚在海外的台灣魚類模式標本[永久失效連結]計畫內容中,已經把「台灣櫻花鉤吻鮭模式標本」的重新探討,列為計畫重點,希望釐清當年發現史及命名的疑點。
七家灣溪: 武陵農場銀杏換新裝 金黃樹海秒飛日韓
由武陵山莊至桃山瀑步為區內主要之森林浴步道,長約4.3公里,依山盤旋呈「之」字形,步道兩側是造林地,主要樹種為:二葉松(間植紅檜、台灣杉、香杉等)、楊梅等,漫步其間,微風徐徐,傾聽鳥聲、水聲、松濤,享受芬多精,可以讓人忘憂解勞。 桃山瀑布海拔約2,200公尺,落差約80公尺,因位於桃山而得名。 其中,不只主要分布地的七家灣溪流域、合歡溪流域有穩定族群,其他溪流如羅葉尾溪、有勝溪、南湖溪與畢祿溪等地,皆有觀察到鮭魚活動跡象,更成功拓展至大甲溪上游各支流,生長棲地範圍達1980年代時大甲溪上游分布的八成,顯示鮭魚族群在野外已能健康成長、自我繁衍。 七家灣遺址是一處位於台灣台中市七家灣溪流域的史前時代人類文化遺址,是目前台灣已發現有陶器的遺址中,最高海拔人類居住的遺址。 距今4000年前,就有一批族群在七家灣溪畔,今武陵農場地區落腳,而在約於二千多年前突然銷聲匿跡。 距今約一千二百年又有另一批族群在此定居,持續到距今約400年前。
七家灣溪: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部落格
廖林彥認為,櫻花鉤吻鮭對於溪流生態是一種環境指標,只要櫻花鉤吻鮭族群健康,周遭生態如貓頭鷹、蛇類、鳥類等也會豐富多樣,更是保障了住在下游人們的飲水安全。 5000尾的櫻花鉤吻鮭族群,顯現了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進行就地及異地保育策略的階段性成果。 廖林彥表示,櫻花鉤吻鮭復育,要經過各種考驗,例如颱風就會影響櫻花鉤吻鮭的存活數量。 研究單位今年10月初也會在松茂社區的樂山溪進行櫻花鉤吻鮭種魚的放流。 期望在不同溪流,建立更多衛星族群,增加鮭魚族群遺傳多樣性,讓台灣櫻花鉤吻鮭族群生生不息。 甚至還有中研院前研究員嚴宏洋博士建議「在野外能找到當年常見的大型個體,意味這大體型的基因仍存在現有的基因庫中。櫻花鉤吻鮭的復育人員,應積極尋找這些大個體的當種魚繁殖後,再將魚苗放流回自然棲息地,才能使得此魚的復育更完全」。
七家灣溪: 台灣櫻花鉤吻鮭復育之路
2009年美國、日本研究鮭魚的學者專家參訪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武陵工作站臺灣鮭魚保護區,發現在台灣鮭魚的復育池,竟養殖入侵外來種—虹鱒。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雪霸處)指出,在武陵地區的長期生態研究中,觀察記錄到七家灣溪流域的鮭魚族群最大生態承載量可達5000餘尾,現有的整體魚群數量在4000餘尾左右,符合監測計畫中生態模式推估的最大量,顯示族群已有穩定生存環境。 2022年櫻花鉤吻鮭野外族群達1.5萬尾,創歷史新高,不僅七家灣溪流域及合歡溪流域有穩定族群,也成功拓展至大甲溪上游,顯示鮭魚族群已能夠在野外健康成長與自我繁衍。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雪管處)表示,今年10月預計至中央尖溪進行鮭魚放流計畫,將首度採取運輸發眼卵至現地埋設的方式進行放流,克服長途運輸導致魚類不易存活的困難。 上述說詞不是說謊、臆測、就是罔顧雪霸國家公園委託吾等所做的研究報告,完全沒有科學數據支持;甚至以為光憑DNA檢驗就可以鑑定物種。 殊不知當不同分子或分子和形態鑑定結果衝突時,要取信分子還是形態?
七家灣溪: 武陵遊客中心
坡度較緩的地方,生長高大且層次豐富的林木;坡度較陡的地方,只見低矮的岩生植物,以台灣蘆竹和沿階草居多。 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水,提供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動植物生態豐富,使砂卡礑步道處處展現生機。 在2017年1月19日來自七家灣國寶魚棲地警訊的記者會中,吾等公布在2016年11月9日發現一尾成熟排精中的異形魚。
回顧保育初期,以七家灣溪作為原始棲息地,拆除五座攔沙壩、徵收8.1公頃菜地規劃植樹造林,在積極推動復育工作外,亦促成武陵農場從農業轉型成遊憩觀光。 經過30年努力,雪管處表示,本次調查結果與1995年的歷史低點(野外紀錄僅200餘尾)相比,復育數量已達60倍之多,足見各界對國寶魚保育的努力。 七家灣溪 砂卡礑步道海拔約六十公尺,屬於陰濕的河谷地形,但植物生態卻呈現出乾濕兩型的特色。
而為克服魚類長途運輸不易存活的問題,將首度採用運輸發眼卵至現地埋設的方式進行放流。 從梨山開車到華岡圓環,大約要 七家灣溪2025 40~50 分鐘左右;從福壽山農場開車到華岡圓環,大約 30 分鐘左右。 由於步道是為了引進合歡溪水而闢建,水管或蓄水池會有水流出,加上山區午後經常有雷陣雨,因此步道前 1/3 路面泥濘不堪,建議不要穿拖鞋或洞洞鞋來走。 還有,步道海拔較高,夏天來走,溫度也只有 20 度上下,非常涼爽,怕冷的要帶件小外套。 合歡溪步道相當平緩好走,沒有階梯,又很寬敞,很適合親子健行。 除了親子團,還有老人團,這些長者精神抖擻,邁開大步,一點都沒有老態,令人佩服。
七家灣溪: 臺灣馬醉木
1940年,臺灣總督府在太魯閣興建立霧發電廠,在溪畔建水壩,並開鑿輸水隧道,引立霧溪水至發電廠發電,輸水隧道在砂卡礑溪谷上方,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將水輸送至發電廠。 此外,由於立霧溪水含沙量大,而在砂卡礑溪上游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先將水引至發電廠,作為發電機的冷卻水,因此步道最初是為了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建的。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將這條路規劃為景觀步道,加強沿線安全設施、增設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
武陵農場露營區A區整片水杉已進入美的變色季節,武陵農場水杉林高大挺拔,層層交疊,交織成武陵農場特有的夢幻美景,是秋季遊客上山拍美照亮點。 1938年的時候,台灣總督府發行刊物[10],隨於1941年將撒拉茂鳟指定公告為天然紀念物一員。 七家灣溪2025 二戰後,國內漁業界認為日本殖民時期天然紀念物指的是日本櫻鳟亞種。 惟,2005年兩岸魚類研討會中,鍾榮峰先生研析《天然紀念物調查報告》內容而提出不同的論點,認為當時的天然紀念物撒拉茂鳟與虹鳟更相似[11]。 因放流點地點處深山秘水溪源,需徒步約15公里,耗時二天一夜。
吾等基於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七家灣溪2025 principle),強烈呼籲主管單位在異形魚身分尚未知曉之前,應該全面搜尋七家灣流域,捕獲所有異形(視同帶原者)先預防性隔離之。 七家灣溪主支流屬於流水長年不斷的中高海拔溪流,其水體流量變化易受集中夏季的雨量影響,水位因而有冬枯夏豐的時節變換。 七家灣溪水系流速快捷,水體溶氧量高,水質呈弱鹼性,是嗜高冷的水生動植物良好的棲息與生育地。 在高度與坡度上,由於大甲溪在一千五百公尺至二千多公尺的上游高冷溪段中,仍然保有較為平緩的坡度,七家灣溪流兩岸由砂岩與板岩組成,河床甚少泥質;因此能涵養出淺流、淺瀨、深流、深潭和岸邊緩流等多樣性的水域,進而孕育出豐沛的水生昆蟲等食物資源。
台灣鮭魚(Oncorhynchus 七家灣溪 formosanus)僅倖存且陸封於台灣中部大甲溪上游的七家灣溪支流。 國民政府為輔導安置退除役軍人就業,於1963年在大甲溪上游源頭設立武陵農場,開墾七家灣溪河谷地,種植高冷蔬菜、水果與茶等經濟作物,面積達三百餘公頃;其中耕地面積約100公頃,歷時近50年。 回顧過去80~90年代,一度是台灣發展高冷蔬菜的黃金歲月;也是七家灣溪的河谷被濫墾濫伐最嚴重的時段,加上遊憩壓力(旅館飯店,林務局招待所)使用的民生用水,經年累月排入七家灣,污染物藉由食物鏈逐漸生物累積放大。
另外,武陵露營區水杉已進入最美時刻,一棵棵橘紅色大樹在壯闊原野一字排開,成為高山冬日最美風景。 七家灣溪 阿紀在去年(2016)年底出版了最新長篇小說《記憶洄游:泰雅在呼喚1935》,這是一本串聯中部泰雅人、七家灣溪及櫻花鉤吻鮭歷史故事的小說創作。 七家灣溪 本次國史館臺灣原住民史系列專題演講邀請到目前於世新大學任教的馬紹,向大家介紹他的最新小說,以及小說創作的心路歷程。 近年台灣引入虹鱒做為食用魚,因為部分養殖區域與櫻花鉤吻鮭重疊,且有部分個體已出現在野外,對櫻花鉤吻鮭生存可能造成威脅[14][15]。 在生態系中,武陵環境中的陽光、空氣、水體、岩土及化學物質,繚繞於山澗,川息在河谷,孕育著依溪而生、親流而育的種種生物群集。
砂卡礑溪十六公里的流路中,形成峻秀的峽谷,清澈的溪水、美麗的岩石褶皺及蓊鬱的森林;步道沿途過去曾有多個原住民聚落,讓砂卡礑步道兼具景觀生態與人文之美。 砂卡礑溪溪床上鋪滿大大小小的壘石,以大理石與片麻岩最多,湛藍湍急的溪水滑過溪床,與溪石合奏出清亮的自然樂音,而溪水也將岩石琢磨得圓滑柔美。 七家灣溪 褶皺在兩岸山壁和溪中岩石上形成一幅幅抽象壁畫,任人欣賞想像。 疫後時期,近期不少國人飛日韓觀光,但無法出國遊客,可至武陵農場賞銀杏。 武陵農場指出,近期銀杏換新衣,銀杏林主要分佈在桃花莊後方附近一帶,鄰近七家灣溪沿溪步道間的平緩台地。 七家灣溪 另外,場部行政中心旁有一棵全場最老、最大的銀杏樹,常常吸引眾多遊客紛紛特地來此與「武陵第一銀杏」一起打卡合拍上傳網美照,也是武陵農場銀杏之旅中不可或缺的美麗行程之一。
七家灣溪: 臺灣鉤吻鮭
合歡溪步道單趟約 3.5 公里,來回 7 公里左右,需要花費大約 3~4 個小時,中途沒有廁所,要想辦法自己解決。 幾年前合歡溪步道是所謂的秘境,鮮為人知,自從電影拍攝之後,知名度大增,再加上網友不斷介紹,這條步道變得越來越熱門,每到假日遊客組團成群結隊來走,秘境不再是秘境,而是超人氣步道了。
立基於史實與空間的嚴謹之上,書中也加入了諸多元素以及作者本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由於媒體工作者且又在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任教,馬紹非常期待小說有改編成電影或動畫的可能,為此他也在小說中創造了一些情節與腳色,目的是希望未來改編時能更有畫面與亮點。 馬紹特別介紹了書中主角Nowa的獵狗Bu’,黑色的Bu’胸前有箭形白色紋路並穿著三隻白襪子,是一隻能跳下七家灣溪抓到櫻花鉤吻鮭的獵狗,生動的形象就連本書繪者詹雁子也深受到Bu’的吸引,繪出了Bu’的樣子。 本書的另一大特點就是精美的繪圖,繪者詹雁子呼應馬紹的文字繪出意境與美感兼具的圖,讓讀者除了透過文字,也能透過圖像有更多感受與想像。 綜而言之,在氣候、水文與河谷地形的影響下,武陵溪流兼備較為穩定的水文變化、冷冽貧養的清流、多樣的流水型態、礫卵鑲嵌的底石、以及豐沛的水生昆蟲,因而適合台灣鮭魚的生存,也形成其獨特的生態資源。 七家灣遺址涵蓋兩個文化層,下層是距今約4000年–2600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繩紋紅陶的文化層,與埔里新石器時代晚期大馬璘文化較早階段的水蛙堀期以及蘭陽平原南側邊緣的丸山文化相近。
七家灣溪: 武陵農場
來到這個春日櫻花怒放、桃雲李海;夏日暑氣不侵,果甜蔬翠;秋日楓紅如醉、松柏挺俊;冬日白雪靄靄,山清水浚。 七家灣溪 坐擁四季美景的武陵,蒼翠豐盈的原始森林與人工造林地,林間步道上飛舞的曙鳳蝶,枝頭上跳躍鳴唱的野鳥,步道旁五顏六色的花朵,步道上散落的二葉松松針,與造型奇特可愛的黃杉毬果,這一切的活力都需要您親自來體驗,細細品嚐與觀察。 周遭溪流生態關係著櫻花鉤吻鮭的存活,廖林彥表示,健全的族群需要至少3條相距一定距離的溪流有櫻花鉤吻鮭,達到一定的數量且能在其中自我繁衍才算成功;因此復育的工作仍需持續進行多年,才有將櫻花鉤吻鮭從瀕危物種名單中移除的可能。 在台灣,這種魚被人類利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在3500年前的七家灣史前人類文化遺址,考古學家從出土的文物中發現,居住在此的人類可能曾利用漁具來捕捉櫻花鉤吻鮭。 此外,在櫻花鉤吻鮭於20世紀被學者正式命名前,大甲溪上游的泰雅族原住民就會捕捉這種魚做為動物性蛋白質的來源,泰雅族稱之為bunban(本邦)。 雪管處表示,未來將以「山、川、海」作為環境教育主軸,研擬國寶魚深度體驗課程,開放櫻花鉤吻鮭種源庫,讓民眾可以參與人工復育及放流的過程。
七家灣溪: 秋日限定浪漫美景 武陵農場銀杏、水杉換新裝
2005年七家灣溪經歷自2003年以來最多次(112次)也是最大(每秒610公噸)的降雨流水量,締造水棲昆蟲生物量和豐度最低的紀錄。 武陵農場為雪山山脈所圍繞而成的狹長形山谷,大甲溪上游及七家灣溪穿流其中,場區位於深山,水流充沛。 櫻花鉤吻鮭及七家灣遺址是武陵最具稀有性與獨特性的生態旅遊資源。 漫步在桃山步道的林間,放眼周圍的群山,植物種類大多是台灣二葉松,這樣獨特的二葉松林景觀,也顯示出武陵國家森林遊樂區是屬於偏乾性的森林環境。 七家灣溪 這樣乾燥的森林環境,土壤層較薄,森林位於向陽坡,因此主要的植物為二葉松、栓皮櫟、馬銀花、一枝黃花等適應乾旱環境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