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就當代哲學的跨文化轉嚮而言,一再強調「哲學」的「本源」在希臘恐怕就是要避開的陷阱。 然而,在擺脫希臘情結之際,又要避免陷入「中國情結」。 何乏筆 為瞭進行「我們現代性」的歷史分析與當下診斷,跨文化哲學的研究需要醞釀和凝聚值得深入探索的共同問題。
洪菁勵,現為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哲學博士生。 研究領域以傅柯為圓心做幅射狀涉獵,碩士論文以傅柯之《瘋狂史》與尼采之《悲劇的誕生》做對比式的探討。 研究興趣為探討社會中各種延展、曲扭與塑形之主體模式及其中蘊含之自由可能性。 臺灣大學,《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第二場 史學科:臺灣研究與南方研究的發展、哲學科:臺灣哲學與臺北帝大哲學科 | 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20年10月28日)。 論臺灣政治哲學研究的發展趨向〉、謝世民的〈政治哲學如何與身處的社會互動:一個臺灣哲學家的嘗試〉等文從法政哲學出發回應,陳瑞麟發表的〈島嶼上的科哲〉、〈邏輯實證論在臺灣〉、〈可以有臺灣理論嗎? 〉等文,就臺灣哲學的規範性(normativity)問題提出論證。
何乏筆: 内容简介
筆者反覆體認到,若欲開展「修養」的當代意涵,就不得不麵對傅柯晚期思想的挑戰。 然而,在走進傅柯哲學的過程中,似乎隻能證實:要「離開這裡」,要擺脫傅柯所代錶的「現代性」著實不易,因為他所探索的現代性,在相當程度上依然是「我們的現代性」。 他透過修養與美學的實驗性連接,敞開既是美學的又是批判的新修養論。 本書將「美學修養」視為當代跨文化哲學的共同問題,以進行晚期傅柯修養觀的內在批判。 本期《思想》的專欄為「中國哲學:危機與出路」,李明輝教授的〈省思中國哲學研究的危機?? 從中國哲學的「正當性問題」談起〉,說明中國哲學研究的兩個錯誤:第一是將中國哲學納入西方哲學的概念架構裡。
- 由吴猛主持,赵勇、汪行福、王晓升、夏可君、宋建丽五位老师进行报告,他们围绕内在批判、资本主义批判、现代性批判、批判与和解、批判理论的发展与转向等问题进行讨论。
- 这个艺术丧失了它的独立性,它的作用仅仅在于产生资本。
- 筆者反覆體認到,若欲開展「修養」的當代意涵,就不得不麵對傅柯晚期思想的挑戰。
- 台 北 市 : 唐 山 出 版 社 。
- 〉等文,就臺灣哲學的規範性(normativity)問題提出論證。
- 趙京華,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從普遍哲學的「哲學在中國」,滑轉擺盪至傳統義理之學的「中國式的哲學」,本文討論各自的困難。 傅柯串連批判精神與修養實踐、美學與創造性,敞開人生修養的跨文化視野,對傳統的修養觀提供了批判性反思的獨特契機。 祝平次,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何乏筆: 现代性与辩证法——第七届“批判理论论坛”简讯
氣 功 學 習 受 益 者 身 心 靈 初 探 ─以 高 雄 市 氣 功 學 會 資 深 學 員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應 用 於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童 籃 球 投 籃 技 能 課 程 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身 體 自 覺 —太 極 導 引 陸 上 游 泳 。
-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文化工业创造了一个全球化的网络。
- 五、學習氣機導引後,學習者身心體悟的人生觀,洞察自己需求、善待自己、豁達面對人生的變化、找到人生的價值、不追求名利、跳脫慣性思考、覺察自己、回饋社會不求回報。
- 台 北 市 : 生 命 潛 能 文 化 。
- 成 人 教 育 的 重 要 概 念。
- 它代替了作者原本使用的“大众文化”(Massenkultur)的概念。
- 在1978年傅柯雖然仍未明確觸及倫理學或倫理主體的議題,但卻已萌動兩方麵的理論轉摺:首先以「治理性」的概念補充,甚至取代「權力」;再則透過基督教「牧師權力」的分析,切入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探索。
- 靜 坐 的 科 學 、 醫 學 與 心 靈 之 旅 。
- 由於整理出來的座談會內容情況各不相同,我們從當中擷取了結構較完整的六場,合為一編,形同一本歷史紀錄,書名仍名之為《身體與社會》。
台 北 市 : 師 大 書 苑 。 成 人 的 自 我 導 向 學 習 。 趙京華,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曾任日本埼玉大學、愛知大學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專長是:日本現代思想史、後現代理論。 著作有《日本後現代與知識左翼》等。
何乏筆: 跨文化研究、當代歐陸哲學、 漢語哲學、美學
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氣 機 導 引 —十 八 條 身 心 活 路 。 台 北 市 : 時 報 文 化 。 氣 功 運 動 訓 練 對 睡 眠 品 質 之 影 響。
何乏筆: 何乏筆Fabian Heubel
中國國民黨政府接收臺灣澎湖等地,臺灣哲學家紛紛透過籌辦講座、刊物參與公共事務。 林茂生《民報》、黃金穗《新新》、廖文奎、廖文毅兄弟《前鋒》、洪耀勳與張深切等在北京《新臺灣》等,以思索臺灣文化之前途。 然而,在短短幾年時間,臺灣哲學家對中國國民政府的期望在目睹腐敗失能後轉而失望。 1947 何乏筆 年二二八事變爆發後,林茂生隨遭國府人員深夜帶走遇難、廖文奎避走香港痛陳國民政府腐敗。
何乏筆: 中國哲學:危機與出路
由崔继新主持,王凤才以《在一个不确定性时代,如何从事批判理论研究?》做闭幕式致辞。 中央研究院「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研究計畫,《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文獻清單列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潘朝陽,2001,〈從閩學到臺灣傳統文化主體〉,《臺灣儒學與現代生活》,頁 。 黃默、陳俊宏,1997,〈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何乏筆2025 論臺灣政治哲學研究的發展趨向〉,《東吳政治學報》,期8,頁1-45。 黃俊傑,1997,〈戰後臺灣儒學的保守思想傾向─以《孔孟月刊》 爲中心〉,《臺大歷史學報》,期21,頁 。
何乏筆: 喜欢读”中國哲學:危機與出路”的人也喜欢
未 出 版 之 碩 士 論 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氣 的 原 理 : 人 體 能 量 學 的 奧 秘 。 台 北 市 :商 周 出 版 。 元 極 舞 者 的 參 與 現 況 及 阻 礙 因 素 之 研 究。 未 出 版 之 碩 士 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何乏筆: 文化工業
簡素琤,2003,〈被殖民情境中的啟蒙辯證─張深切的自由思想在日據時代臺灣文化啟蒙運動中的指標意義〉,《中外文學》,卷32期5,頁 。 一方面是哲學文獻的出土考據,橫跨數個世紀─從原住民神話到明清到日治到戰後白色恐怖迄今─囿於語言、歷史的限制,尚待研究考證;另外一方面則是藉由共同體提出哲學的規範性─藉由建構哲學主體的特殊性,同時也藉此通向世界的普遍性。 臺灣哲學如廖仁義所言,「一開始就不是一種囿於學院藩籬的觀念推演,而是源自於民間尋找反支配思想的需求。」─不只是質問「何謂臺灣」(que est Taiwan),也追尋「臺灣何去何從」(quo vadis Taiwan)。 氣 功 在 長 期 照 顧 機 構 倚 賴 輪 椅 老 年 人 之 生 理 及 心 理 健 康 促進成效探討。
何乏筆: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基督教長老會與臺灣的現代化始終有密切的關係,哲學也不例外。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對 國 小 五 年 級 學 童 身 體 自 我 概 念 之 影 響 。 楊 定 一 、 楊 元 寧 。 靜 坐 的 科 學 、 醫 學 與 心 靈 之 旅 。 台 北 市 : 天 下 雜誌。 成 人 學 習 緒 論。
何乏筆: 【搜尋「何乏筆」的人,同時也搜尋……】賴錫三
柯汎禧,2016,〈書評─普遍與特殊:臺灣性的哲學、理論與民族〉,《政治科學季評》,期51,頁6-12。 大抵而言,臺灣哲學之歷史可略分前期(臺灣原住民哲學及明清時期哲學)、日治時期哲學(前啟蒙期、啟蒙發展期、成熟期)、戰後與白色恐怖、民主化迄今等。 臺灣哲學統攝與臺灣相關的哲學活動。 蔡 英 美、 王 俊 明 。
何乏筆: 何乏筆 (Fabian Heubel)、孟湄(對談)。〈台灣社區實踐:不是文化差異,而是現代性的問題〉。《信睿》。2012年。第6期。頁76-79。
何乏笔 Fabian Heubel,来自台湾的德国哲学汉学家。 此行来北京,在中央美院讲当代艺术与修养哲学。 何乏笔在访谈中提出一个很有高度的观点:怎样看从五四到今天,中华文化和思想,它的哲学,它从自己的传统出发的思考与实践的历程,它面对西方的传统与当代的姿态。 何乏笔说 “从未来来看,新儒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将要产生新的组合“。 就是讲所谓的新儒家,中国马克思主义跟自由主义,我认为从未来来看,这三者可能要得到一个新的组合。 ” 何乏筆2025 何乏笔的访谈给我们更上层楼的感觉。
何乏筆: PDF附件 – 中國文哲研究所
林志明 ,出生於1965年,台灣台中市。 台大外文系畢業,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文學藝術語言體系研究博士。 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系所專任副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影像美學、藝術史、法國當代思潮、藝術理論。 他同時也是許多重要歐洲當代思想家的翻譯者。 其中包括了布希亞、傅柯、班雅明、布赫迪厄、余蓮。
研究領域包括:政治哲學、現代暴力的政治人類學、現代政治類型、生命政治學、社會的醫療化與「生命權」文化批評。 對當代哲學家傅柯、德勒茲、阿岡本、漢娜‧鄂蘭、伊里亞斯與斯洛特伊克等,頗多研究。 身 心 動 何乏筆2025 作 教 育 課 程 應 用 於 高 中 體 育 教 學 之 研 究。
何乏筆: 中國哲學:危機與出路的书评 · · · · · ·
筆者認為,「美學修養」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但僅是嘗試開啟間隙,以窺探未知可能。 傅柯串連批判精神與修養實踐、美學與創造性,敞開人生修養的跨文化視野,對傳統的修養觀提供瞭批判性反思的獨特契機。 成 人 的 經 何乏筆2025 驗 學 習 。 載 於 黃 富 順 (主 編 ), 成 人 學 習 (頁 )。 台 北 市 : 五 南 圖 書 。 載 於 中 華 民 國 成 人 教 育 學 會 (主 編 ), 成人 學 習 革 命 (頁 1-30)。
何乏筆: 喜欢 身體與社會 的读者还喜欢
在一切事物當中,「身體」是最貼近我們生命的概念,但就像俗語所說的:最近身的東西往往最看不清楚。 我們很早就忘了身體是支撐我們一切思想活動的母胎,是所有感知活動的輻射源,是作為「此世存有」的人與世界的輻輳地,是綰結了形體之上(所謂形而上)與之下(所謂形而下)的所有人文活動的體現者。 按照阿多诺的看法在市民-自由主义时期艺术虽然是一个优秀阶级的产物——因此阿多诺在他的启蒙辩证法中称之为市民艺术,从一开始它就与下层阶级隔绝,但它总的来说是为整个社会的福利服务的,而且是整个社会可以接触到的。
現任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長。 何乏筆2025 主要研究領域:文化研究、台灣文學、現代主義與現代性、精神分析與文化理論、跨藝術研究。 著有《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文學與電影:影像.真實.文化批評》、《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